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区规划原理教学内容重构与实践
2022-09-06孙昌盛
王 晓,孙昌盛
(桂林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在新时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有了新的外延与内涵转变,城乡规划从以往更加注重物质空间的规划,转向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重视提高质量的规划[1]。在居住区规划设计领域,上海、北京、长沙等多地已率先开展了“15分钟生活圈”的试点,为新时代居住形态的变革积累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2018年,新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以下简称《标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该《标准》在居住空间组织理念、规划结构等重点内容上做出了重大改变,从而带来了规划目标乃至规划思维的调整[2]。传统“以物为中心”的居住区规划思想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导向的居住区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 居住区规划原理课程概述
1.1 课程简介及教学目标
居住区规划原理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课程旨在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掌握居住区住宅规划布局、建筑户型设计及组合、配套设施、道路、居住环境、综合经济指标等的基本原则、内容和规划方法,为下一阶段的专业设计核心课居住区规划设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该课程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以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为基础,构建学生完善的居住区设计知识体系;以课堂讨论、配套作业、练习等为进阶,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手法进行独立构思等能力;以真实案例、实地调研为反馈,提升学生作为未来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1.2 教学问题反思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有三方面教学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教学内容需要大幅度更新。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与城市规划水平的提高,我国进一步优化居住区设计理念。201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关于“窄马路、密路网”、推广街区制等内容对于居住区的设计影响很大。2018年发布并实施的《标准》,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与之前旧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主导思想上做出了改变,“生活圈”的概念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相应的对居住区分级模式与生活设施配套分级等内容都做出了较大调整[3]。一线教师要紧跟时事,抓住、抓准变革实质,具备一定的专业灵敏度,不断进行再培训、再教育。受时间条件限制,大量的案例素材都是在旧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指导下建设的,新《标准》的规划思路与旧的案例相融合、新旧标准的比对等,都是重要的新增知识点。
第二,缺少针对特定人群的居住区设计研究拓展。新时代下,社会消费逐步升级,由传统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走向品质感、差异化、个性化的定制服务[4]。在市场的影响下,未来会有更多居住区向着细分的市场、特定的客群方向发展。除了满足基本的教学任务,掌握基本设计手法,还要鼓励学生探索个性化、针对性的设计研究,突出特色。特定群体如老年人、青年人、三代居等都是近年的热点,既有现实意义,又有设计挑战,每一个都可以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理论课与设计课结合不够紧密。该原理课程与后续的设计课程分在两个学期,时间上相隔2~5个月,此外课时分配、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是否有延续性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理论课课时不足,不能开展更多联系实践的拓展,缺少实践案例学生又不能深刻掌握课程内涵,导致部分重难点知识反复教授,学生才能提高认知,掌握原理并合理运用。
2 教学改革实践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向“学”的重要转变。传统的“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高度关注教材和教师,但是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对学生的培养等方面仍有不足[5]。在实践中,经常出现诸多问题:学生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开小差;课堂都懂,考试都错;记住的原理在设计中不能灵活运用等。与之相对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长期从事该教学研究的赵炬明教授认为,该模式的关键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强大的科学依据的,基于脑科学、青春期发展研究、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等四大基础。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科学研究发现18~25岁是人脑完全成熟的关键时期,适宜培养抽象思维与理性思维能力[6]。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模型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构建自己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模型,然后再根据构建的认知模型进行推理衍生拓展。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正确合理的认知框架,而不能代替其消化吸收、形成认知。基于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居住区规划原理课程中,主要是通过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进行的。为实现提升认知水平这一目标,课程组织主要围绕知识、能力、思政三个维度进行,具体安排如图1所示。
图1 居住区规化原理课程认知提高目标分解图Fig.1 Decomposition diagram of cognitive improvement goal of residential planning principles course
在课堂实践中,三个维度是相辅相成的,有时一个知识点需要同时提高三个维度的认知水平才能让学生深刻领悟教学内容。以“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一章中“容积率的概念”为例,容积率是规划概念中反映建设强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法定效应。在讲解这一概念时,首先要讲概念、列公式,其次举例子,最后展示容积率应用的反面案例,使学生通过学习和讨论,由浅入深地理解容积率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表1所示。
2.2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具有符合学生的注意力发展规律、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等优点。青春期学生的注意力相较少年时期有所延长和集中,但总体在6~15 min,15 min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显著降低。如何在一节45 min的课堂内,有效利用第一个15 min后的时间,吸引学生继续专注于课堂,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课堂设计上,教师可以15 min为一个小节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有所变化,才能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第一个15 min内,课堂刚开始不久,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情景教学法。此时,理论知识讲述完毕,可以播放一段案例小短片,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体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二个15 min,通常可以加入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促使学生从听讲转变为自己思考和团队讨论,让学生既能够重新专注起来,又能够消化吸收知识,锻炼提高能力。此外,经常运用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还包括分组比赛答题、学生互教互学、案例教学等。
表1 “容积率”知识点教学设计Tab.1 Teaching design of “volume ratio” knowledge points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锻炼学生找到问题、找准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引入“找问题”这一环节,其实是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不同角度会发现不同的问题,总结归纳这些问题,就能进一步发现主要问题,提炼主要矛盾,提升找准问题的能力。
2.3 “以社区生活圈为切入点”的教学实践
有别于传统的单纯从物质空间入手的规划,新时代的规划更注重从人们的需求出发,对于居住区规划而言,以社区生活圈为切入点,调研工作可以更加细致,将自下而上的居民诉求与自上而下的规划相结合,为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服务。目前,规划学者对社区生活圈的关注点普遍在配套设施的空间分布及优化、步行范围内的环境提升、生活圈内用地功能复合、增强社区邻里关系等方面[2]。在教学实践中,与以往的居住区规划原理在规划思维上、教学内容上均有所调整,如表2所示。
表2 “以社区生活圈为切入点”的教学内容调整Tab.2 Teaching content adjustment of “community lifecircl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3 结语
基于新时代的要求,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三方面论述了居住区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根据青春期学生的认知行为和脑科学专注力发展规律等科学理论,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社区生活圈为切入点,通过丰富合理的教学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更多与时俱进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