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可视化模拟与分析*
——以古徽州为例
2022-09-03储金龙黄超伟
张 强,王 爱,2,储金龙※,黄超伟
(1.安徽建筑大学,合肥 230601;2.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合肥 230022)
0 引言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传统村落作为乡村中特殊的地域空间类型,保存着大量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根文化的象征[1,2]。旅游业作为激活传统村落文化基因,有效解决村落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一种新型产业形式[3],有效推动各种资源要素向传统村落流动和聚集,促进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4]。全面评估传统村落旅游阶段性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不仅能有效指导农旅融合、农民创收和农居焕新,同时也是传统村落全面振兴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
国内外学者针对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体系进行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主要集中于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基础和竞争力分析[5-8]、影响因素及机制[9-13]、客群主体和发展路径[14-19]等方面。由于发展旅游业是文化资源丰富、生态基底良好的传统村落地区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渠道和中坚力量[20],如何科学地评价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基础及竞争力,促进旅游业的有序发展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窦银娣等[21]结合永州市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从资源禀赋、开发环境和市场条件等三个方面构建了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并从整体发展和分类发展两个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策略。Tamara等[22]采用目的地竞争力综合模型对斯洛文尼亚和塞尔维亚两国的乡村旅游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两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建议和策略。王新越等[23]以山东省市县为研究对象,从乡村旅游资源禀赋、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维度来评价市县乡村的旅游竞争力,并分析了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障碍因素。李博[24]从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旅游出行3个系统出发构建评价体系,对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并提出了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建议。刘安乐等[25]从内生发展水平、区域旅游产业基础、经济支撑、旅游要素条件及环境本底五个方面构建县域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测度研究区域各市县的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
纵观以上既有研究,针对传统村落的旅游竞争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于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竞争力的评价主要是通过遴选指标构建评估体系来定量测度。评估体系的全面性、合理性以及普适性等方面也一直是相关研究的要点。而相关研究中的评估体系构建多从旅游资源要素、社会经济环境、旅游接待能力、游客意向感知等方面展开,忽视了市场与旅游发展之间的联动性以及多元利益主体对于传统村落旅游的支撑作用。同时旅游竞争力的评定结果大多以县、区行政区域来进行描述,少有针对具体村落为评价单元的差异性探讨。鉴于此,文章以古徽州国家传统村落为对象,首先,将村落空间环境维度、社会文化底蕴维度、旅游市场环境维度、旅游服务设施维度、旅游活动主体5个维度纳入到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传统村落的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估。其次,运用DEM 模型实现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多视角下可视化,并分别从表面和剖面解析其空间形态特征,为进一步理解研究区域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空间非线性复杂形态特征提供新的视角。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古徽州位于安徽、浙江、江西3 省交界处,国土面积1.3881 万km²。历史上经过多次行政边界调整,从唐代一府六邑的格局,到现今划分为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江西省(婺源)两大部分的格局。古徽州地区伴随着古代中原人口的3 次南迁,形成了一大批富有地域多元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26]。古徽州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遗存类型丰富,传统村落分布之广、密度之高国内罕见,是我国传统村落保存最完整、数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008年国家文化部将古徽州设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2年国务院已正式批复设立以古徽州为主体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国家住建部、文化部等部委先后发布了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批次名录,鉴于数据的可获取度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的范围,该研究选取古徽州4批次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图1)。在旅游市场走向大众化需求的背景下,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态势好、潜力大,正从旅游发展的边缘走向核心[14]。可以说,旅游引导下的古徽州传统村落复兴是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典型样板。
图1 古徽州区位
1.2 研究数据
研究主要数据为传统村落现场调查数据,辅助数据为研究区基础空间地理数据等。①传统村落现场调研数据。2017—2019 年研究团队先后组织调研小组对古徽州4 批次124 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驻村调查,并且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测、政府资料收集等多种形式获取评价指标的第一手基础资料。②行政区划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结合2020 年各市县的行政区划在ArcGIS 进行相应的校准。③传统村落位置数据。将住建部颁布的古徽州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通过谷歌地图来获取村落的经纬度信息,再将其进行经纬度纠偏并导入ArcGIS进行矢量化定位处理。
基于以上收集的数据,首先将行政区划和传统村落经纬度数据导入ArcGIS软件进行矢量化定位处理,构建古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属性数据库。其次将传统村落现场调研数据导入SPASS 软件,对各类调研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分级打分。然后将调研数据和分级打分情况导入ArcGIS 进行信息链接,并对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价,以及表面三维模型可视化的分析。
2 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评估
2.1 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是一个系统性概念,侧重于对旅游竞争的现实能力进行评估[29,30],涉及传统村落地域环境、社会文化、旅游市场、服务设施、多元主体等维度效力的集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传统村落、农业文化资源等相关的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7,9,24-27],以及“中国特色景色旅游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的申报标准。发现评价体系均呈现指标多元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特点。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出与该研究相关的评价指标48 项,然后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来修正和完善评价指标,最终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的5项准则层和31项指标层(图2、表1)。各维度的要素之间交互反馈,共同作用于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其中,村落空间环境维度包括自然环境、村落布局、建筑街巷空间等,展现了古人对于人地和谐关系的智慧,是传统村落旅游活动的物质空间载体;社会文化底蕴维度包括村民生产智慧、生活经验、文化遗产等,展示了村落的文化底蕴满足了游客多样性的需求,是村落旅游品牌打造的特质属性;旅游市场环境维度包括村落的旅游经济现状、周边旅游市场的成熟度、以及潜在旅游客源等情况,体现了市场需求和旅游目的地供给的结构性特征,是传统村落旅游活动的动力引擎;旅游服务设施维度包括交通区位情况、与周边城镇的联系、旅游服务设施等,是旅游发展的保障和支撑;旅游活动主体维度包括政府、乡贤、居民、企业、游客等,表征了不同利益主体在旅游活动中的博弈情况,是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交互反馈主体。
表1 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表
图2 5个维度指标的关系
2.2 旅游竞争力组合权重和评价方法
在现有的研究中,指标赋权方法可以分为以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模糊评价法和专家咨询法为代表的主观赋权的方法[29];以熵权法(Entropy Weight Method, EWM)、变异系数和因子分析法为代表的客观赋权法[30,31]。主观赋权法对评价人的依赖程度大,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客观评价法依赖样本数据,可能违背了指标的技术意义。考虑两者的优缺点,以及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评价本身的多层次、多目标的特点,该文试图借助AHP 法和EVM 法相互结合的优势,进行集成得到更为合理的组合权重为:
式(1)中,Wj为第j个指标的组合权重,αj、βj分别为第j个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m为评价指标的数量。
式(2)中,S表示旅游竞争力得分,Xi表示各指标评价值,Wi为每个指标所对应的权重,i=1,2,…,n。
旅游竞争力评价步骤如下:①AHP 法确定专家打分权重。基于yaahp软件,建立判断矩阵并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再进行一致性的检测得出数位专家的指标权重,求数位专家权重的平均值为专家打分的最终权重。②EVM 法确定熵值权重。根据评价指标值构成的判断矩阵计算出熵值和熵权,得出熵值权重。③乘法合成归一化法确定复合权重式(1)。将专家打分权重和熵值权重耦合得出复合权重。④旅游竞争力评价的评价式(2)。将各项指标与其对应的权重相乘后求和,求出旅游竞争力的得分。
2.3 旅游竞争力的评估结果
运用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评价的函数S,结合现场调研数据和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对传统村落的空间环境、社会文化底蕴、旅游市场环境、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活动主体5个维度进行打分,得出古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综合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分析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情况,对旅游竞争力进行定性分级,从低到高分为低(0~3.00)、较低(3.01~6.00)、较高(6.01~8.00)、高(8.01~10.00)4级(表2)。
表2 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情况
总体上看,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分值在[2.07,9.02],平均分值为4.73,说明传统村落的旅游竞争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空间环境、社会文化底蕴、旅游市场环境、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活动主体平均分值分别为0.89、0.63、1.37、1.59、0.24,说明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的市场环境总体较为成熟,相关配套设施完善,村落传统物质空间环境保护相对完整,但是传统的社会文化资源应加强传承和保护,旅游相关主体对旅游活动的管治有待提升。同时,以具体村落为评定单元可以发现旅游竞争力最低的村落有22 个,分值在[2.07,2.96]。如珠坑村、利源村、珠林村、横断村、琶塘村等,这些村庄主要受到农业现代化、生活现代化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传统文化濒危,传统建筑与景观损坏明显;旅游竞争力较低的村落有76 个,平均分值为4.42。包括豸峰村、翠林村、翠林村、岭脚村等,这些村落主要因为旅游活动主体、社会文化底蕴方面较差还有待提升;旅游竞争力较高的村落有21 个,包括凤池村、理坑村、漳潭村、龙川村等,可以从旅游相关主体的管治方面进行加强;旅游竞争力最高的村落仅有5个,包括西递村、呈坎村、宏村村、江湾村、汪口村。这些村落的交通区位、旅游市场区位优势明显,容易获得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溢出红利,在政府和旅游公司的推动下旅游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3 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分异
3.1 旅游竞争力空间模型的构建方法
二维模型。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IDW)是一种空间确定性的插值方法,具有原理简单明确、计量分析便捷的基本特点,因而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和地形模拟等领域[32,33]。针对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形态分析也可基于IDW 插值法的相似相近原理,分析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空间特性,由此构建古徽州4批次的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二维模型。
式(3)中,Pj为点j的旅游竞争力值;i=1,2,3,…,n;dij为点i与j之间的距离
三维模型。随着近年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的不断完善与丰富,从传统的地学领域逐渐向城市管理和规划、土地使用价值差异分析等领域拓展[34]。DEM 高程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强、可视化效果好。以旅游潜力二维模型为基础,研究进一步利用ArcGIS 软件,依据DEM 高程表达的单值属性原则,采用面向对象的思路进行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复杂形态的三维模型构建,实现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三维可视化。
3.2 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表面分析
3.2.1 旅游竞争力的二维空间分异
IDW 插值法既能较好地刻画旅游竞争力整体分布的规律性和局部空间异质性,又能优化样点数据的评估误差。由图3可以看出,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各个维度指标测度的空间梯度变化显著,形成高(较高)、低(较低)两大明显的异质性区域。
(1)村落空间环境维度:评价得分较高的区域位于古徽州的西部、北部和东南部(图3a),具体包括祁门县(渚口村、历溪村、芦溪村等);休宁县(万安老街、溪头村、右龙村等);以及绩溪县北部(石家村、伏岭村、尚村等);徽州区北部(呈坎村、灵山村、蜀源村);歙县北部(瞻淇村、石潭村、叶村等)等村落。该地区的村落格局与生态环境、历史风貌与街巷肌理等均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保护。其他区域的村落空间环境维度评价低或者较低,主要因为“建设性、开发性、更新性”的破坏,导致了传统建筑与景观损坏明显。
(2)社会文化底蕴维度:评价得分较高的区域位于古徽州的西部、东北部和南部(图3b)。主要包括祁门县(历溪村、大北村、坑口村、奇岭村等)、绩溪县(伏岭村、石家村、宅坦村等)、歙县(黄备村、苏村、祝筒坦村等)和婺源县(篁岭村、汪口村、庆源村、豸峰村等)。这些地区村民的传统习俗、宗族制度文化、生产生活方式都得到了较好传承。其他地区受到农业现代化、生活现代化的影响,导致传统的社会文化底蕴受到破坏,都濒危乃至失传。
(3)旅游市场环境维度:评价得分较高的区域位于古徽州的中部和南部,行政区主要包括黟县、徽州区、歙县、绩溪县和婺源县等(图3c)。该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较早且知名度较高。早在1980 年代,棠樾牌坊群、西递村、宏村、南屏村、呈坎村、龙川村和篁岭村等也相继进行旅游开发。并且,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从以前的点状分散式开发,到现在的集群式联动开发,乃至呈现出全域拓展的态势。古徽州的旅游辐射范围主要为长三角地区,同时旅游市场也开始引入国际化元素。
(4)旅游服务设施维度:评价得分较高的区域位于古徽州的中部、北部和南部(图3d)。主要包括:婺源县(江湾村、思溪村、延村、篁岭村等);黟县(雄村、棠樾村、深渡老街、渔梁村、卖花渔村等);黄山区(永丰村、湘潭村等);徽州区(唐模村、呈坎村、潜口村等)。交通区位、旅游市场区位较好的地区容易获得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溢出红利,以至于这些地区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态势较好。同时,在政府和旅游公司的推动下,传统村落的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按照传统的村庄行政等级进行配置,一些旅游发展较好的传统村落,村民的公共服务设施缺乏还有待提升。
图3 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评价
(5)旅游活动主体维度:评价得分较高的区域位于古徽州的东南部、东北部(图3e)。主要包括:黟县(西递村、际村、卢村等);徽州区(潜口村、呈坎村、唐模村等);绩溪县(龙川村、伏岭村);歙县(漳岭山村、深渡老街、石潭村、棠樾村等);婺源县(江湾村、思溪村、延村、篁岭村等)。多元的主体参与是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促进性力量。近几年古徽州地区的旅游公司进入了整合提升开发的阶段,在政府、企业、新乡绅、村民的多元主体参与下,由传统的社会分散民营旅游公司,向以市县政府为主导整合为统一的旅游股份公司。政府负责旅游发展规划和制度设计、市场监管,企业负责提供旅游服务、组织客源,农户则参与经营。同时,游客的旅游服务和体验得到了的提升,旅游产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6)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从村落空间环境维度、社会文化底蕴、旅游市场环境、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活动主体5 个维度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得分较高的区域位于古徽州的东南部、东北部(图4f)。主要包括:黟县(西递村、卢村、际村、屏山村等);徽州区(西递村、呈坎村、唐模村、卢村、际村等)、绩溪县(龙川村、伏岭村)、歙县(棠樾村、雄村、深渡老街、石潭村等);婺源县(江湾村、汪口村、篁岭村、思溪村等)。根据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分异,分析其特征和形成机制,依托现有旅游发展较好的村落,带动周围欠发展村落的振兴。
3.2.2 旅游竞争力的三维空间分异
以旅游潜力二维模型为基础,研究进一步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 来实现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三维可视化。图4中刻画的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三维空间形态,以及轴侧视角下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的旅游竞争力空间形态与整体轮廓线,为多角度、全面地理解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基础。
从全局鸟瞰图4可以清晰地反映,传统村落的旅游竞争力呈现出“中心—边缘”分布格局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空间上的跳跃性和突变,以古徽州北部主要核心、南部次要核心的两核心的空间结构已然形成。旅游竞争力的峰值区集中于黟县南部、歙县东部、绩溪县西南部和徽州区以及婺源县东部地区等区域,这些区域的传统村落都是古徽州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发展较好的区域,与旅游行业相配套的吃、住、行、购、娱等旅游接待产业发展迅速,旅游产品内容丰富,旅游新业态大量涌现,并已形成了成规模、成体系的全域面状网络集群化的空间格局。旅游竞争力的低值区分布于古徽州的西部和东南部等边缘区域,虽然这些区域的传统村落历史空间环境和社会文化底蕴均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护,其旅游潜力较大,但是由于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的劣势,导致了尚未进行系统的旅游开发和管理,旅游竞争力较低。
图4 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三维图与侧视图
对比两个轴线方向上的旅游竞争力侧视图,可以发现旅游竞争力的向心性,其以黟县东部、徽州区和歙县西部为中心,在东西和南北轴侧角度上表现出不同的旅游竞争力变化趋势。向北跳跃的趋势最强,其次是东向、北向,旅游竞争力向西增长的程度最弱。随着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进一步地整合提升开发,在古徽州的东南部、东北部可能会形成新的旅游竞争力峰值区。
3.3 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剖面分析
棠樾村是古徽州最早进行旅游开发的村落,并且评价后的旅游竞争力也是古徽州内最高的村落之一,故以棠樾村为剖切的定位点。根据评价出的结果,可以看出旅游竞争力与古徽州主要的道路骨架有着较强的相关性,评价后的峰值、低值以及核心区域,均与道路骨架有着较强的契合,以道路骨架的走向为剖切方向可以更为直观反映竞争力的形态特征。根据设定的定位点和不同的剖切方向(图5),基于旅游竞争力的三维模型来建构剖面线型旅游竞争力的分布图,分析旅游竞争力从古徽州的中心向外围区域的变化特征。
图5 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剖切线
方向1的剖切线先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在1万m 再快速上升后快速下探,在3 000m(婺源汪口村附近)和11万m(歙县棠樾村附近)分别出现较小和较大的凸峰,呈现出起伏较大的双峰的趋势。方向2的剖面线型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单峰趋势,在距离11 万m(棠樾村附近)出现较大的凸峰,并在7 000m 和1.4万m附近出现异常的低值;方向3的剖切线型先小幅上升后下降,在约3万m处快速上升,并出现沿线凸起高值后下探,总体起伏程度较大呈现出单峰的趋势;不同剖切方向的旅游竞争力的形态特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古徽州的以北部主要核心、南部次要核心的双核心的空间结构形态。对于剖切的异常高值、低值地区,应加强对其涉及的传统村落进行调查,分析其背后的形成逻辑和机制,为古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旅游更有序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4 讨论
以古徽州4 批次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样本,通过实际调研与GIS 空间分析相结合,从5 个维度对古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且基于DEM 的应用分析方法实现旅游竞争力表面三维模型多视角下的可视化,利用剖切线比较分析旅游竞争力表面三维的非线性空间形态,为进一步理解整个古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竞争力空间形态提供了新的维度和视角。该文有以下发现和建议。
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方面。该文运用AHP 法和EVM 法对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该集成方法即克服了AHP 法对评价人的依赖程度大的缺点,又规避了EVM 法过度依赖样本数据可能违背了指标的技术意义的缺点。在对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评价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分析结果。值得讨论的是,不同于大量基于统计数据的县、区旅游竞争力评价,该研究通过实际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构建的旅游竞争力评估体系为针对性地评定具体村落的旅游发展潜力提供了支撑。而结合村落居民主体对于旅游发展的意愿、诉求和满意度等方面的质性调查数据,可为进一步分析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提供研究路径。
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分异方面。应用GIS的空间计量方法建构的旅游竞争力可视化模型,能为旅游的职能管理部门和开发运营企业更好地把握全局视角下空间形态特征和微观视角下的差异特征,但将研究区域地形地貌的非均质性、局部空间的不连续性特征纳入至可视化,进一步提供模型的分析精度亦是值得探究的方向。未来可以结合手机信令、人流热力情况等实时动态数据来反映客源情况及活动规律,以此减少模型的精度损失,为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
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对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空间分布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如何从全域层面逐步推进,打破行政界线,建立省、市、县旅游发展的合作平台;如何构建传统村落旅游的“点—轴—网”区域协同发展模式,进一步巩固两大旅游核心区、打造旅游发展轴线、构建旅游网络化体系,是未来区域旅游发展向好的重要内容。
5 研究结论
立足于不同地理区域、民族区域、文化区域等大区域的发展背景下,全面评估传统村落旅游阶段性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对于区域范围内的传统村落旅游的产业植入、运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普适性的借鉴意义,对于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以及建设美丽中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结论如下。
(1)从5 个维度构建了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AHP 法和EVM 法对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各个维度指标进行测度,能较为客观全面的对其评价。为了更好地分析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情况,对传统村落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定性分级,从低到高划分为低、较低、较高、高4个等级。总体上看,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分值在[2.07,9.02],平均分值为4.73,说明传统村落的旅游竞争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空间环境、社会文化底蕴、旅游市场环境、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活动主体平均分值分别为0.89、0.63、1.37、1.59、0.24,说明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的市场环境总体较为成熟,相关配套设施完善,村落传统物质空间环境保护相对完整,但是传统的社会文化资源应加强传承和保护,旅游相关主体对旅游活动的管治有待提升。
(2)IDW 插值法既能较好地刻画旅游竞争潜力整体分布的规律性和局部空间异质性,又能优化样点数据的评估误差,分析得出古徽州旅游竞争力的空间梯度变化显著,呈现多核心不均衡的分布特征,形成高、低两大明显的异质性区域。DEM 分析法为多角度、全面分析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支撑,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呈现出圈层化的分布格局,北部以徽州区为主、南部以婺源东部地区为主的两大核心区已然形成。此外,从村落旅游竞争力的剖面分析可以更为清晰地明晰“中心—边缘”的空间梯度分布态势,以及不同方向上的空间跳跃、突变以及分异等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