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赣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特征及变化趋势
2022-09-02马红楠于帅帅林美芳谢兆倩周树玲王春迎
马红楠,张 彤,于帅帅,林美芳,谢兆倩,周树玲,郑 娜,王春迎
1.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35 2.赣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 3.赣州市生态环境局,江西 赣州 341000 4.河北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要“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1-2]。“十三五”期间,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存在许多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城乡区域统筹不够,新老环境问题交织,区域性、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凸显,重污染天气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成为重要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2]。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及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环境空气质量尤其是城市空气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已成为威胁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挑战。江西省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而赣州市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十三五”期间,全市户籍人口、地区生产总值、民用汽车保有量均逐年增加[3],其中,全市户籍总人口增加了21.47万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84.7%,民用汽车保有量增加了109.4%。人为活动加剧和经济快速增长给大气污染防治带来了一定挑战。研究人员对我国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4-5],对京津冀[6-7]、长三角[8-10]、珠三角[11-12]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也进行了大量分析,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对江西省[13]及其省会南昌市[14]大气污染变化趋势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对赣州市这一类地级市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对赣州市“十三五”长时间序列空气质量数据进行了研究,结合国家及江西省环境监测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十三五”期间赣州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分布规律,以期为赣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 区域概况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地处赣江上游,属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陆地区延伸的过渡地带,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赣州市位于北纬24°29′~27°09′、东经113°54′~116°38′,总面积39 379.6 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23.6%,森林覆盖率达55.2%。当地群山环绕,断陷盆地贯穿其中,四周众多的山脉及其余脉向中部及北部逶迤伸展,形成了周高中低、南高北低的地势特征。2016—2020年,赣州市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2 ℃,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降水量为1 213.8 mm,其中2017年降水量较小,2018年和2019年降水量较大;全市户籍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人口增长速度整体放缓;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和公路通车里程显著增加[3]。综上可知,对于赣州市而言,居民生活、工业企业生产和机动车排放等人为活动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
2 数据来源与评价标准
2.1 数据来源
图1为赣州市行政区划及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分布。赣州市城区目前有5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分别为通天岩(环境背景点)、赣州市地委、赣州市图书馆、赣州市气象台、赣州市华坚鞋城。以4个国控站点(不包括环境背景点)污染物浓度平均值代表赣州市污染物浓度。本文所使用的PM10、PM2.5、SO2、NO2、CO和O3浓度数据来源于赣州市生态环境局(原环境保护局)提供的5个国控站点及33个省控站点24 h连续监测数据,温度和相对湿度等气象数据来源于相应时段的各国控站点监测数据。国控站点数据对应的监测时段为2015—2020年,省控站点数据对应的监测时段为2017—2020年(2015—2016尚年未开始观测,数据缺失,本文暂不做分析)。其中,国控站点数据用于城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分析,省控站点数据用于PM2.5和O3空间分布分析。国控站点所用仪器的生产厂家为武汉天虹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省控站点所用仪器涉及厂家较多,本文不再一一列举。6项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均为国标法。监测原理方面,颗粒物测定采用β射线吸收法,SO2测定采用紫外荧光法,NO2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CO测定采用非分散红外吸收法,O3测定采用紫外吸收法。
注:底图下载自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官方网站(http://bnr.jiangxi.gov.cn/col/col45382/index.html),审图号为赣S(2021)083号,下载日期为2022-05-06。下同。图1 赣州市行政区划及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分布Fig.1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distribution ofambient air monitoring sites in Ganzhou
2.2 评价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均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15]中的二级标准进行评价,评价因子为PM10、PM2.5、SO2、NO2、CO和O3等6项污染物。其中:计算空气污染物日质量浓度时,O3取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其余5项污染物均取日浓度的均值;评价年度、月度空气质量状况时,O3以日最大8 h浓度的第90百分位数为评价值,CO以日均浓度的第95百分位数为评价值,其余4项污染物均取日浓度的均值。空气质量日评价采用空气质量指数(AQI)[16]方法,所选取的评价因子包括PM10、PM2.5、SO2、NO2、CO的24 h平均浓度,以及O3的日最大1 h平均浓度和日最大8 h滑动平均浓度等7项指标。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评价时段内的6项污染物浓度与对应的二级标准限值之商的总和。以计算年度综合指数为例,运用公式(1)计算各污染物的单项指数,再运用公式(2)计算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1)
式中:Ci为污染物i的浓度值(当i为SO2、NO2、PM10及PM2.5时,取年均值;当i为CO和O3时,取相应的百分位数浓度值);Si为污染物i的年均浓度二级标准限值(当i为CO时,取日均浓度二级标准限值;当i为O3时,取日最大8 h平均浓度二级标准限值)。
(2)
式中:Isum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Ii为污染物i的单项指数,i包括全部6项污染物。
3 结果与讨论
3.1 “十三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特征
3.1.1 综合指数年变化趋势
由表1和图2可知,2020年赣州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19,较2015年下降了26.8%。6项污染物中,PM10、PM2.5、CO、SO2、NO2浓度均有明显下降,但O3浓度上升了24 μg/m3。从各指标的贡献率来看,2015—2018年,PM2.5分指数对综合指数的贡献率最大,为25.5%~28.4%;2019年和2020年,O3分指数对综合指数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26.2%和28.4%。2016—2020年,PM10、PM2.5和SO2分指数的贡献率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CO、NO2分指数的贡献率变化不大,分别在9.5%~12.0%、13.2%~14.7%之间浮动;O3分指数的贡献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其在2020年对综合指数的贡献率较2015年增加了11.1个百分点。因此,O3逐渐成为影响赣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需给予重点关注,并制定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
表1 赣州市2015—2020年6项污染物浓度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concentration of six pollutants in Ganzhou City from 2015 to 2020
图2 2015—2020年赣州市逐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及6项污染物分指数Fig.2 Annual air quality comprehensive index and six pollutantsub-indexes in Ganzhou from 2015 to 2020
3.1.2 优良天数及首要污染物年变化趋势
2015—2020年赣州市各空气质量等级的天数占比如图3所示。2020年,赣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了353 d,较2015年增加了4 d,优良率为96.4%,较2015年增加了0.8个百分点。整体来看,2015—2017年赣州市优良天数逐年下降,2018—2020年则有所增加,且2016—2020年均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
图3 2015—2020年赣州市各空气质量等级天数占比Fig.3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ve proportion ofair quality in Ganzhou from 2015 to 2020
对赣州市2015—2020年以6项污染物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数进行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PM2.5、O3是赣州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2015—2020年,赣州市PM2.5污染天数占比由81.3%降为0.0%,O3污染天数占比由18.8%增至100.0%。仅2017年和2018年出现了1~2 d的PM10污染天,2015—2020年均未出现SO2、NO2和CO污染天。整体来看,PM2.5污染得到了明显改善,O3污染已逐渐成为赣州市需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
图4 2015—2020年赣州市各污染物污染天数占比Fig.4 Proportion of pollution days of each pollutant to totalpollution days in Ganzhou City from 2015 to 2020
3.1.3 特征比值年变化趋势
3.1.3.1 PM2.5占比([PM2.5]/[PM10])
由图5(a)可看出,2015—2020年,赣州市PM10、PM2.5浓度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5—2017年的升高可能与本地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机动车流量激增、餐饮油烟排放及露天焚烧增多等有直接关系。此外,2017年静风天气增多,总体降水量下降20%~30%,气象扩散条件变差,这也是导致颗粒物浓度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17]。[PM2.5]/[PM10]在2015—2019年下降较为明显,说明城市精细化管理和PM2.5管控均取得一定成效;但在2020年出现反弹,主要原因为PM2.5浓度已降至较低水平,下降空间有限,而PM10污染有明显改善。从图5(b)所示[PM2.5]/[PM10]逐月变化来看,其峰值易出现在秋冬季,可能与气象扩散条件变差、二次转化加重等关系较大;2015年5月和2018年6月,[PM2.5]/[PM10]出现明显的峰值,可能是因为当月降水频繁,而降水对PM10的清除作用较PM2.5更大;春季[PM2.5]/[PM10]普遍较低,是因为春季天气较为干燥,且工地陆续复工,PM10浓度相对较高[18]。
图5 2015—2020年赣州市颗粒物浓度及PM2.5占比的年变化、月变化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annual and monthly changes of particulatematter concentration and proportion of fine particles inGanzhou City from 2015 to 2020
3.1.3.2 硫氮比([SO2]/[NO2])
由图6(a)可知,2015—2020年赣州市SO2浓度逐年下降;NO2浓度在2016年和2017年稍有反弹,而后逐年下降;[SO2]/[NO2]在2015—2019年也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赣州市煤烟型污染得到明显改善,而氮氧化物(NOx)污染改善进程相对缓慢,可能与近几年区域内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有关[19]。从图6(b)所示[SO2]/[NO2]日变化规律来看,04:00—06:00明显偏高。这是因为NOx的大气寿命只有12 h左右[20],晚高峰过后的午夜至凌晨,NO2一直处于消耗状态,且夜间生活源和机动车源排放量减少,但企业SO2排放量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导致[SO2]/[NO2]较高。18:00—20:00为全天的低值时段,可能受晚高峰机动车排放影响较大。
图6 2015—2020年赣州市SO2、NO2浓度及两者比值的年变化、日变化对比Fig.6 Comparison of annual and daily variation of SO2 andNO2 concentration and ratio in Ganzhou City from 2015 to 2020
3.2 O3污染特征分析
3.2.1 O3浓度总体变化趋势
赣州市2015—2020年O3浓度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2015—2020年赣州市O3浓度均未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但是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分析其原因:一是颗粒物会吸收和后向散射太阳光,而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持续推进,颗粒物浓度大幅下降,从而导致光化学反应速率增强,有利于O3的生成[10];二是O3前体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控制力度不匹配,NOx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VOCs排放来源多且分散,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三是全球O3背景值不断升高,区域传输也成为赣州市O3浓度上升的原因之一。
图7 2015—2020年赣州市O3浓度变化情况Fig.7 Changes of O3 concentration inGanzhou from 2015 to 2020
3.2.2 O3污染规律分析
3.2.2.1 O3污染的月度变化特征
受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影响,O3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受降雨量、气温、风速、太阳辐射强度等气象因素及前体物浓度的影响,各年份的O3峰值月份稍有不同,但总体分布规律变化不大。以2020年赣州市O3浓度及O3超标天数逐月分布(图8)为例,赣州市O3污染高发期主要集中4—5月、7—11月。
图8 2020年赣州市O3浓度、O3超标天数逐月分布情况Fig.8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ozone concentration and ozoneexceeding standard days in Ganzhou in 2020
3.2.2.2 O3污染的空间分布规律
将各站点2017—2020年O3浓度利用Arcgis10.3软件进行插值分析,插值方法为普通反距离权重插值法[21]。O3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见图9。
图9 2017—2020年赣州市国控和省控站点O3浓度分布情况Fig.9 O3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control points in Ganzhou from 2017 to 2020
从2017—2020年赣州市38个国控和省控站点O3浓度分布区间来看,各年度O3浓度范围分别为97~147、94~147、105~167、110~153 μg/m3,基本呈逐年升高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以兴国县—赣县区—信丰县—定南县为分界线,整体呈西高东低分布,尤其以章贡区的O3污染最为突出。这种差异可能与各县(市、区)不同的地形特征和产业结构等有关[22]。结合2018年赣州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图10),发现O3污染的空间分布与其前体物VOCs的排放量的空间分布情况较为一致,而与NOx的排放量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建议重点从VOCs减排下手改善O3污染。
图10 2018年赣州市VOCs、NOx排放量空间分布Fig.10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OCs and NOx emissions in Ganzhou in 2018
3.2.2.3 气象相关性
本文以2019—2020年数据为例,探究温度、湿度、风向、风速与O3浓度之间的关系。从O3浓度和温湿度的关系来看(图11),O3浓度高值主要集中在环境温度为25~36 ℃、相对湿度为20%~50%的区间,其中,O3浓度高于200 μg/m3的情况主要集中在环境温度为27~36 ℃、相对湿度为20%~40%的区间。这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气温越高,意味着地面太阳辐射越强,光化学反应也就越发强烈,从而导致O3浓度随之升高;湿度增加时,产生了消光机制,导致地面太阳辐射强度衰减,从而使得O3浓度降低。这与李顺姬等[23]的研究结果(高浓度O3污染通常发生在干燥、高温条件下)基本吻合。
图11 2019—2020年赣州市O3浓度与温湿度的关系Fig.11 Relationship between ozone concentration andtemperature,humidity in 2019 and 2020
由图12可见,2019—2020年赣州市主导风向均为北风、东北风和东风。以2019年为例,从不同风速、风向下的赣州市O3浓度均值来看(表2),风向为东南风时,赣州市O3浓度最高,达到了121.4 μg/m3,尤其以0级风时的高值最为明显,平均浓度达到了202.0 μg/m3。另外,在4级北风、东风和东南风时,O3浓度也较高。因此,需要重点关注本地的NOx和VOCs等前体物排放源,以及北、东、东南方向的O3远距离传输问题。
图12 赣州市2019年、2020年风向雷达图Fig.12 Wind direction radar charts of Ganzhou City in 2019 and 2020
表2 2019年赣州市在不同风速、风向下的O3小时浓度平均值Table 2 Average hourly concentration of O3 at different wind speeds and directions in Ganzhou in 2019μg/m3
3.2.3 O3污染改善潜力分析
3.2.3.1 轻微污染天(AQI在101~120之间)占比
对比赣州市2015—2020年O3污染天数据,发现70%以上的O3污染天的O3浓度介于161~180 μg/m3(对应的AQI在101~120之间),各年度O3轻微污染天数分别为3、5、14、9、20、9 d(图13)。从时间上看,O3轻微污染主要出现在4—11月,以4—5月和8—10月居多,其中6—8月的O3污染天均为轻微污染(图14)。针对赣州市O3轻微污染占比突出的情况,建议提前制定、部署专项应对方案,以争取更多优良天。
图13 2015—2020年赣州市不同程度O3超标天数分布情况Fig.13 Distribution of days of ozone exceeding standard indifferent degrees in Ganzhou from 2015 to 2020
图14 2015—2020年赣州市O3轻微污染总天数及其占O3污染总天数的比例的逐月分布情况Fig.14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total days of slightO3 pollution and its proportion to total O3pollution days in Ganzhou City from 2015 to 2020
3.2.3.2 O3敏感性分析
近地面O3是由VOCs和NOx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污染物,三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本文以赣州市2020年4月下旬监测数据为例,通过绘制EKMA曲线来分析O3、VOCs、NOx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25],结果如图15所示(图中VOCs的体积分数以碳计)。赣州市前体物初始浓度位于基线上方,VOCs与NOx的比值较基线小,O3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O3浓度随VOCs浓度的降低而降低,NOx浓度降低反而会使O3浓度升高。这进一步表明了VOCs减排的重要性。
图15 赣州市EKMA曲线(2020年4月下旬)Fig.15 EKMA curve of GanzhouCity in late April 2020
3.3 颗粒物污染特征分析
3.3.1 颗粒物浓度总体变化趋势
赣州市2015—2020年颗粒物浓度变化情况如图16所示,PM10、PM2.5年均浓度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PM10年均浓度仅在2017年未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年均浓度则在2019年和2020年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从百分位数来看,“十三五”期间,PM10、PM2.5日均浓度第95百分位数整体呈第一年上升,而后逐年下降的变化趋势。
图16 2015—2020年赣州市颗粒物浓度变化情况Fig.16 Changes of particulate matter concentrationin Ganzhou from 2015 to 2020
3.3.2 颗粒物污染规律分析
3.3.2.1 季节变化特征
受污染源排放和气象条件影响,PM2.5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图17为2015—2020年赣州市PM2.5浓度的季节分布情况。结合赣州市实际情况,按照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及12月为冬季进行计算。
图17 2015—2020年赣州市PM2.5浓度的季节分布情况Fig.17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PM2.5 concentrationin Ganzhou from 2015 to 2020
由图17可知,赣州市PM2.5浓度主要呈现为冬季高、春秋次之、夏季低的分布特点。这是因为赣州市冬季易出现稳定的高压控制和地面逆温现象,气象扩散条件相对较差,且北方采暖季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具有远距离传输性[26],一次排放、二次反应生成的PM2.5与外来传输的PM2.5叠加后,易堆积在近地面大气中,导致PM2.5浓度偏高;春季、秋季大气扩散条件较冬季有所改善,且天气干燥,较不利于PM2.5的二次生成,当地PM2.5大多来自一次排放;而夏季降雨较为频繁且气象扩散条件较好,有利于PM2.5的扩散和清除。
从2015—2020年PM2.5浓度超标天数统计情况来看(图18),PM2.5总超标天数于2016年环比增加26 d,而后逐年减少;从季节分布来看,PM2.5超标污染天主要集中在冬季。
图18 2015—2020年赣州市PM2.5超标天数季节分布Fig.18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PM2.5 exceedingstandard days in Ganzhou from 2015 to 2020
3.3.2.2 空间分布规律
利用普通反距离权重法[21]得到2017—2020年赣州市各站点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图19)。
图19 2017—2020年赣州市国控和省控站点PM2.5浓度分布情况Fig.19 PM2.5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control points in Ganzhou from 2017 to 2020
从38个国控和省控站点PM2.5浓度范围来看,各年度PM2.5浓度分别在20~45、16~39、12~38、12~28 μg/m3之间,呈现逐年降低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与O3相似,PM2.5浓度表现为西高东低的分布特点,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明显。分析其原因:一是可能与前体物NOx、VOCs排放量较大有直接关系;二是高浓度O3使大气氧化性增强,促进了二次颗粒物的生成,导致PM2.5与O3浓度同时升高[22]。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1)2015—2020年,赣州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了26.8%,优良天数比例增加了0.8个百分点,但O3浓度上升了24 μg/m3。6项污染因子中,PM10、PM2.5和SO2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的贡献率逐年降低,O3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的贡献率逐年增加。从以各项污染物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数来看,PM2.5和O3是赣州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2015—2020年赣州市PM2.5污染天数占总污染天数的比例由81.3%降为0.0%,O3污染天数占比由18.8%增至100.0%。整体来看,PM2.5污染得到了明显改善,O3污染已逐渐成为赣州市需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
2)从各污染物特征比值的年变化趋势来看,2015—2020年,赣州市PM10浓度、PM2.5浓度及[PM2.5]/[PM10]值下降明显,说明城市精细化管理和PM2.5管控均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外,[PM2.5]/[PM10]峰值易出现在秋冬季,可能与大气扩散条件变差、二次转化加重等关系较大。SO2浓度、NO2浓度及[SO2]/[NO2]值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煤烟型污染改善明显,但NOx污染的改善进程相对缓慢,可能是由于机动车污染逐年加重。
3)2015—2020年,赣州市O3浓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O3污染高发期主要集中在4—5月和7—11月,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其中,章贡区污染状况最为突出;高浓度O3污染通常发生在温度为27~36 ℃、湿度为20%~40%的高温、干燥条件下,以及风向为北风、东风、东南风时;O3轻微污染天占O3污染天的比例超过70%,主要出现在4—5月和8—10月。另外,赣州市O3高值区域与VOCs高排区域基本一致,且EKMA曲线显示赣州市O3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因此,可重点从VOCs减排下手降低O3污染。
4)2015—2020年,赣州市PM2.5年均浓度明显降低,并在2019年和2020年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污染天数于2016年环比增加26 d,而后逐年减少;PM2.5污染在季节上主要呈现为冬季高、春秋次之、夏季低的分布特点,与秋冬季气象扩散条件差和北方采暖季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远距离传输关系较大;年度PM2.5浓度与O3浓度的空间分布相似,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明显。
4.2 建议
结合赣州市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及大气污染特点可知,赣州市大气污染属复合型污染,主要大气污染物为PM2.5和O3。因此,建议赣州市在“十四五”期间牢牢把握“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总要求,以PM2.5与O3协同防治为主要思路,以O3污染防治为重点,继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1)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实施重点治污工程,大力推进VOCs和NOx减排,继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PM2.5和O3污染的最终解决需要大幅度地降低NOx排放,但是最近5~10年应注重对VOCs和NOx的协同控制。
2)深入开展VOCs和NOx深度治理。强化源头、过程、末端VOCs全流程控制,同时注意O3发生器产生的残余O3的直排问题;继续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锅炉与炉窑综合治理,推进水泥、焦化、玻璃、陶瓷等行业NOx深度治理,同时加强移动源污染治理,重点强化新生产车辆达标监管,加大对超标车辆的执法力度。
3)针对O3污染开展分级管控。根据气象预报及对O3浓度变化的预判,对4—10月的O3污染进行分级管控,制定差异化的VOCs、NOx减排措施,总体分为常态化管控(4—10月全时段)、轻度污染攻坚管控(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为160~215 μg/m3)、中度及以上污染提前管控(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超过215 μg/m3,最高温度超过30 ℃)。
4)构建并完善系统科学、覆盖全面的大气光化学立体监测网。研究建立覆盖多要素(气象、化学)、多点位(城市站、背景站)的大气光化学立体观测网络,其中:在城市站和背景站开展大气光化学关键物种(甲醛、过氧化氢、气态硝酸、总活性NOx、自由基等)观测,推进O3及其前体物垂直分布观测,并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加大对自然源VOCs的监测;在O3监测站开展紫外辐射观测。
5)加强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加强O3和PM2.5污染预报预管能力建设,推动建立区域通力合作的应急联动响应机制,深化应急期间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措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