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在《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课程中的重要性
2022-09-02侯晓荣张福泉
孙 帅,连 欣,侯晓荣,胡 克,邱 杰,张福泉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北京 100730
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的手段,约有70%的肿瘤患者在疗程中会接受放射治疗。为了让医学生更好地了解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年开设了《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课程。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并没有传统的按部位去介绍各种肿瘤的放射治疗,而是聚焦于现代精准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着重介绍精准放射治疗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目的是使对放射治疗专业感兴趣的同学能够认识和了解肿瘤放射治疗的现状和进展,拓宽高层次医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开阔科研思路。2019及2020年2轮课程设置中,均以授课教师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相当部分学生来自非放射治疗专业,甚至非肿瘤学专业。课后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课程安排是非常满意的。反馈意见中,增加实践课、实地了解放射治疗设备和放射治疗科工作的意见占比最高。因此,在2021年课程设置中,增加了放射治疗新技术应用—观摩与实践的课程安排。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整体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进行总结。
课程和方法
课程简介《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课程开设于2019年秋季学期,授课6次共20学时,至今已进行了3轮授课。课程类型为专业选修课,教学对象为相关专业的专业/学术型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和对肿瘤放射治疗专业感兴趣的研究生,也对八年制及本科学生开放。结合前期课后调查结果,2021年度课程设置做了调整:在以往课程(放射治疗发展史及基本原理、放射治疗设备原理介绍及技术进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影像引导放射治疗、现代近距离放射治疗、肿瘤放射治疗—生物与免疫、放射治疗评价与临床研究设计)基础上,增加了放射治疗新技术应用—观摩与实践课。在本次的实践课程中,初步设置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科室参观:包括(1)直线加速器设备、治疗流程参观及讲解:要求涵盖不同类型的加速器(Truebeam、Hylcyon、Tomo)、治疗技术(调强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图像引导方式(锥形束CT、兆伏计算机断层扫描、机载成像仪、结构引导放射治疗);(2)放射治疗定位设备及流程介绍:CT模拟定位流程、各种体位固定方式(头颈肩、面网、体膜、乳腺托架、Qfix面网、双面膜、俯卧板、发泡胶等);(3)后装治疗设备及流程介绍:后装治疗机介绍、施源器类型及适用病种。二是计划系统实践:(1)设备准备:登录智云系统的电脑;(2)演示:图像融合、靶区及危及器官勾画、治疗计划设计、治疗计划评估;(3)实践:靶区、危及器官勾画、简单治疗计划设计。
评估方法在第3轮授课前、授课及考核结束后,以无记名问卷的方式对参与课程的学生进行2次调查评估。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前对课程相关内容是否了解、学习前/后对放射治疗的认识程度、对课程内容和安排的满意度、对授课教师的满意度、对课程的改进意见、学习前/后的自我评价及收获等。调查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发送问卷链接,每位参与调查的人员仅限填写1次。
统计学处理调查问卷结果直接导出至Excel表格。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年度选课学生课后收获评价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如果没有单元格期望计数少于5,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如果有单元格期望计数少于5,采用Fisher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基本情况授课前调查问卷共发放24份,回收24份,回收率100%;授课及考核结束后调查问卷共发放24份,回收23份,回收率95.8%,全部来自2021年度选修课程的学生。调查对象男14人(58.33%)、女10人(41.67%)。硕士研究生8人(33.34%)、博士研究生16人(66.66%)。其中专业型和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均占33.33%,专业型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分别占4.17%和29.17%。学生专业为肿瘤学、放射医学及医学技术共7人(29.2%),免疫学5人(20.8%),外科学4人(16.7%),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人(8.3%),生物医学工程、微生物学、内科学、老年医学、妇产科学、电子信息各1人(25.0%)。在选修本次课程前,系统学习过肿瘤学基础知识的学生只有6人(25%),系统学习过肿瘤学临床知识的仅占3人(12.5%)。
授课后评估经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后,95%以上的学生都能够对肿瘤放射治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中近45%达到较高程度的了解,了解程度均较授课前有明显的提升(图1),能够对放射治疗的一些基本概念及技术有更准确的认识。85%以上的学生认为经过学习开阔了思路、提高了理论水平、有利于跨学科协作,还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临床应用能力及科研工作能力。本次授课与前两期比较,选课学生课程学习后的收获评价在某些方面较前两期有所提高,尤其在提高科研工作能力(χ2=4.140,P=0.042)方面(表1)。
本次课程设置上,除了放射治疗发展史和基本原理的章节外,放射治疗新技术应用—观摩与实践课被学生们评价为收获最大章节(图2)。很多学生希望增加更多的实践课,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建议增加讨论、头脑风暴、翻转课堂等更多形式进行教学,同学希望能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可以将自己专业与放射治疗结合,增加学科间交流。所有学生对授课内容及安排都满意,其中86.96%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91.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感觉满意,所有学生都表示会推荐其他同学在下一年度选修此课程。
讨 论
目前,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都不断增高,在临床工作中即使是非肿瘤专业的医生也会遇到大量肿瘤患者,掌握肿瘤治疗的最新和全面的知识非常必要。肿瘤放射治疗学作为二级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知识结构复杂。传统的理论教学时间较短,授课形式单一,无法形成立体的概念,不能提升学生兴趣,所以要优化课程设置,将生涩的知识立体化。现阶段针对放射治疗专科医师的培养中,常选用的教学模式有:传统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式教学、案例教学法、多学科协作组教学[1- 2]。还有依靠各种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例如3D打印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等[3- 8]。总体教学观点是以医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从“学会”到“会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团队意识。
图1 课程学习前/后学生对肿瘤放射治疗的认识程度
表1 2021年度与2019、2020年度选课学生课后收获评价比较[n(%)]
图2 学生角度感兴趣课程排名
本次课程调查均来自选课学生,70%左右来自非肿瘤专业。所以,针对以跨学科研究生或本科生为主的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授课中,更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9]。经过前两轮授课经验,在本次授课中,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部分调整,授课后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及收获均较前两次有所提升,在开阔思路的基础上,有更多比例的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及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而实践课在初次设置后获得学生的高度好评。在实践课教学中,教师们通过现场教学,带领学生参观放射治疗中心设备、流程及各种操作,并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课后学生表示通过这种实践后,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立体化,加深了对放射治疗的理解。
本课程主要以先进放射治疗技术的介绍为主,而非针对各病种治疗原则的讲述,针对以非肿瘤专业医学生为主授课群体,更需要理论联合多模式的实践课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充分理解放射肿瘤技术,并且能够达到未来增加学科间交流的作用。目前采用的是多媒体讲授+现场教学的模式,现场教学可以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官和体会。但是在不同的临床场景现场教学时,受到课程时间和临床场景的局限,不太可能全面地展示相关的知识点,而且现场教学的过程,在涉及患者隐私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会干扰临床工作。所以,在未来的授课中,可以考虑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对于实践课的需求,例如3D打印教学、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置虚拟仿真场景教学等。3D打印技术进行各类模型制作,在临床治疗中辅助治疗各种疑难疾病;另外,制作出各种医学辅助教具,有效弥补临床医师在培训阶段不能实际操作的不足,用于临床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加操作熟练程度[3]。尤其是应用于放射肿瘤临床、物理及生物学等部分知识的讲解中,让解剖结构更直观,相关要点更容易理解。虚拟现实技术目前在医学科研、培训方面具有优异性能,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的教学模式,提高临床实践技能,在教学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更能节省教学资源,反复利用[4]。多模式的实践教学,让师生互动、医患互动甚至人机互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肿瘤放射治疗技术。通过以上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的结合,既可以保障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又可以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各种先进放射治疗技术的临床工作流程。可以提高选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参与感。加之与理论课程紧密衔接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必定会更加深入,更容易建立跨学科的交叉思维,对拓展科研视角及提升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综上,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授课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实践课与课堂理论讲授部分同等重要,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的联合可能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具有跨学科交叉思维的复合型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