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制度自信贯穿于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始终

2022-09-02

高教学刊 2022年2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制度

王 伟

(南京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00)

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在应对疫情的措施和成效上的表现相差较大,中国的“战疫”成果突出,而西方国家却在应对疫情的挑战中表现较为慌乱和无力,这也让人们重新思考制度本身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制度自信,就是要始终坚持国家的根本制度,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自觉实践。回顾新中国7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崛起。从宏观的视角看,中国从战后创伤的一穷二白中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一环。现在的中国用“一带一路”串联起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贡献率稳步增长,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绝对动力,为全球经济复苏助推力量、增强信心,同时,中国基本实现了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和医保,按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精准脱贫的目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取得这样的成果。从微观的视角看,多数中国人经历了集四次工业革命为一体的历史进程,新中国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这样一个迅速的历史变迁,这种发展经历明显超过同时代、同龄的其他国家。这一切成绩的背后,就是因为中国始终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要讲好中国制度,坚定制度自信,就必须立足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自觉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特定国情与国际背景的认知,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方位的科学理解,提升制度自信、坚定制度信念,进而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

一、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阐述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

盲目的自信是无知的,真正的自信必须源于对真理的正确认识,源于对科学理论体系的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走向更大胜利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柱。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进一步精炼,以基本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全面、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辩证的逻辑思维。

首先,在哲学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从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远大目标和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为基础,阐明了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唯物史观的提出,破除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错误观点,深刻阐述了物质生产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源,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科学论证社会形态演进发展的一般规律。“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也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历史必然和光明前景,解释当下世界发展形势提供了有理有据的判断。

其次,在政治经济学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历史必然。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以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推进新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讲清这些问题,有利于大学生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绩的不易,这是靠人民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实干与创新得来的。

再次,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的荒漠”走向“科学的天地”的重要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科学分析了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摆脱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物质基础和理论学说上的空洞与不足,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剩余价值学说则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本质,进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两大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现实的道路和重要的物质力量。用科学的理论作为基础,让学生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前景与必然,在与西方制度的对比下,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更好地应对来自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树立起真正的制度自信。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告诉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中国发展特色,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的制度选择,其不仅严格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核心要素,也在中国的发展中不断吸取经验,进行自我改革和完善。

二、用红色革命历史探索制度自信的历史必然

读懂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艰辛历程,就是要引领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珍惜今天国家发展的不易,引导大学生自觉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根植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艰辛的探索中走出的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是奠基于中国革命的巨大牺牲的基础之上的。

(一)从被动挨打到自立自强的伟大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红色基因。自1840 年以来,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推翻“三座大山”,中华民族进行了无数次的努力和尝试。清政府从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走上一条可以实现自救自强的道路,再到学习西方的制度,通过百日维新,试图建立起和西方一样的政治体制,但都因为无法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和难以摆脱列强的侵略殖民而失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共和政体,并采用总统制等西方社会模式,但最终依然未能找到解决近代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直到五四运动后,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代表着最广大劳苦大众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正确道路,就是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更加科学、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从红色革命历史中汲取中国制度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纲要》就是在打开中国革命的奋斗的历史画卷,用较为完整的历史脉络具体阐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历程,用诸多客观的历史事实回答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历史的选择。尤其是中国独有的在反帝反封建革命道路上的巨大牺牲和辉煌事迹,用独有的红色基因叙写中国革命的不易,用革命先烈的伟大牺牲加深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尽管探索中也曾出现过挫折和失误,但先烈们及时总结经验,调整策略,最终都是在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努力。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摸索中不断成长,取得过成绩,也经历过挫折。大家必须以历史的眼光正确看待中华人民共和国70 多年的连续发展进程,不可否认,前几十年的奋斗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无比珍贵的经验和理论准备,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在今天依然生机勃勃,不断展现着自己无比的优越性,离不开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只要大家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有着其历史必然性,没有中国近代革命的奋斗和牺牲,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用中国特色改革发展成果讲好制度自信的动力之源

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改革让中国的制度优势得以最好的展现,其破除了原有制度体系中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关于改革:怎么改?改什么?一直以来是我们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就是改革的前提,这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自身制度的信心。

(一)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必然

从确立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国都始终坚持党的核心领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立足国情,创造性地完成了“三大改造”,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改革开放,勇于开拓创新,深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国家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发展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社会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的结果,是被实践证明的符合中国发展需要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选择。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大探讨为开端,让国家和人民鼓足干劲,认清自我,大胆改革,勇于向前。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复杂艰辛的探索过程。面对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局势的迅速变化,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在国际比较中未能展现出较好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落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如何继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我们党带领人民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结合国家发展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拉开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序幕。正如邓小平同志1992 年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探寻中国制度生命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称“概论”课)的开篇就是要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毫无疑问,这是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制度,理解中国制度,读懂中国制度的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绝不是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缩影和再现,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主动将中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制度。

“概论”课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涵和重大意义,以发展的、动态的和整体的观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之路;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丰富内容,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思辨能力,自觉增强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和信念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判断;就是要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言语和中国人自己的话语体系与标准,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丰富发展历程、优势特点和与时俱进的实践特色,帮助大学生自觉生成制度自信,增强主人翁意识,提升服务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主动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有用人才;就是要进一步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特色,坚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也必将证明这一制度会展示出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四、用青年大学生行动自觉构筑制度自信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理论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理论课应自觉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要求,必须致力于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培养能够始终拥护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立足国情、世情,及时、准确宣传和科学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及政策,而且最需要讲清楚的就是中国的制度问题,把“制度自信”作为讲好思政理论课的关键。

(一)从理论与实践融合中感受真理

一切理论教学的落脚点必将是现实的实践。针对思政课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注重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论阐述,又要紧密联系国家大政方针和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分析和认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真理。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不仅仅要依赖于科学严谨的理论阐述和体系论证,更要通过现实可行的实践加深对制度的理解和内化,让制度自信不是停留在意识层面的理论,而是落到实处的有声音、有力量的言行。

(二)从行动自觉中提升青年的中国制度认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下称“基础”课)就是要坚持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身边环境、身边事及身边人去感知和思考人生理想信念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系,结合所学和生活所需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与文化的意义和魅力;就是要“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就是要坚持在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下,结合国家发展的壮丽诗篇,积极引导大学生从情感上热爱国家和人民,热爱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基础”课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国家热点主流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找准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引领学生从国家发展和自身生活中感受国家制度的生机活力,不断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共鸣和热爱,用生动的中国故事演绎中国民族伟大的精神和坚韧的脊梁,自觉要求在行为上体现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姿态。

五、用国际比较增强制度自信的力量源泉

正确认识国情和世情是讲好思政理论课不可或缺的一环,大家不仅要读懂中国,也要读懂世界。《形势与政策》就是要聚焦当前的国内外经济政治发展形势,关注和分析国内外热点问题和国际关系的变化,科学阐明党和国家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提出合理的应对政策,着重在国际比较中展现中国发展实力和未来前景,着重“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引导人们充分认识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让大学生自觉增强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肯定和对国家制度的自信。

(一)从西方中心理论的衰退到中国方案的胜利

自二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占据着绝对的统领位置,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思潮不断高涨,中国及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发展复杂性日益加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频频暴露,多极化格局发展举步维艰,逆全球化开始抬头,尤其是自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爆发以来,对全球未来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提出了重大考验,二战后以西方中心主义为格局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疫情面前应对能力明显不足,政府主体失位,国际关系逐步呈现出分裂趋势。而中国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抗疫”的答卷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人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才能集中全国力量,上下齐心,全民抗疫,彰显着集中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无论面临怎样的艰苦磨难,中国人民始终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担当有为,不断涌现出无数不畏生死、舍己为人的逆行者,彰显着中国精神;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宁肯以牺牲一定的经济代价也要坚持保障人民的生命与安全,坚决封锁疫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思政课就是要利用好这些让学生感受得到的身边故事、典型事迹,引导大学生沉下心来,自觉思考如果没有党中央的果断决定,如果没有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安排,如果没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气节,如果没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治国理念,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从国际格局演化中凸显中国制度独特魅力

在新时代征程上,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将更加复杂,挑战前所未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该向世界充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事业讲好中国的制度自信,用中国的话语讲清中国的改革成果与发展理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角度,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面对西方思潮的攻击和污蔑下,具备客观、理性的判断,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大局和把握未来发展大势,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还是积极倡议“一带一路”发展实践,中国都始终站在人类共同发展的维度分享发展成果和成功理念;始终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为促进全人类的幸福发展作着积极贡献;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双赢、共赢的发展理念,与西方的零和思维截然不同。纵观历史与实现,只要大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伟大的中国梦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总结历史发展经验,不难发现,只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断增强抵御风险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保持中国特色,高举自己的伟大旗帜,坚定走自己的道路,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同。高校思政理论课必须要讲好中国制度自信,引导大学生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必然,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伟大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历史选择和最佳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制度保障。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制度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某些单位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