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赛”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11-01金首文徐伟强高兴军肖鹏飞

高教学刊 2022年25期
关键词:应用型竞赛学院

金首文,徐伟强,高兴军,肖鹏飞,陈 斌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浙江 诸暨 311800)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应看到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许多环境问题随之出现,这也为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空间。环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整个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所以社会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不过,目前国内毕业生从事环境工程方向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师资能力与水平和高校办学资源条件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培养要求不相匹配,具有独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相对较少。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成为当前高校办学过程中急需破解的一项重大难题。通过校企合作,融合双方优势资源,培养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提升高校主动靠近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这将成为解决就业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为了能让学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学院的教师团队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改变,以自身办学理念和学科优势为切入点,深化校企合作。在校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生产一线,接触现实中正常运行的设备,化抽象为形象,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现实中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学科竞赛锻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突破。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内容设计需要创新

现有的课程设置是以理论学科课程为主,主要以老师课堂上讲授内容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最终的学习成果多数通过课程考试体现,学生会为应付考试而学习,造成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也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造成课堂氛围沉闷,学习效率不高。同时观察现有的学校课程,当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实践操作课程的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薄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一般,与社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存在一定差距。

(二)现有的教师队伍在企业实践方面缺少相关经验

由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更能理解书本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然而高校大多任职教师都是毕业后就进入学校工作,并没有进入相关企业工作和实践操作的亲身经历,造成了高校老师在学术方面都有较为深厚的积累,在实践方面却缺少相关的经验,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碰到的部分操作问题不能进行有效指导,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帮助有限。

(三)企业生产、教学、科研和相关学科竞赛四个培养环节存在脱节的问题

学院依赖校内第一课堂培养人才,希望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将学生实习实训和参与科研竞赛放在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关注度不高。学校没有组织相应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对竞赛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报名积极性不高,参赛队伍数量不多,在学生之间的响应程度不够。学院没有利用行业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校企合作模式处在浅层阶段,企业实习方式单一,学生参观式实习走马观花,没有目的性,实习效果差。高校和企业之间缺少交流合作,未能有效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行业优势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四)学生自我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意识不强

环境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包容性,需要以全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原有的课堂学习,还需要在课余时间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要积极向老师请教并通过自身的理解能力去学习深层的专业知识。而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积极与老师开展交流,后期就会受到知识面狭窄的限制,制约了学生在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实践操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并通过系统性的培训和指导,但部分学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没有认真听讲,实验操作不当,产生实验失败的结果,失去操作积极性,无法独立面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

二、“产学研赛”培养模式的内涵

“产学研赛”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大学生课堂中的理论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教学与参加科研探索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参加学科竞赛相结合,以互利互惠为原则,把企业生产、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和学科竞赛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优势互补,多方面协同的一种教学、科研、实践、科技竞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利用高校、企业和行业等多种教育环境和资源相互作用,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推动行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产学研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改善教学形式,强化实践教学

现有的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主,基础知识的内容相对枯燥。如果不能吸引学生产生共鸣,部分学生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在上课时就不会认真听讲,使其对基础知识的内容掌握得不够扎实,进行后期实践时缺少相应知识的了解,实践效率不高。因此,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结合网络信息化发展的社会趋势,主动将化学程序和一些数据处理的软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出现更多的色彩,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让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生动。比如,环境工程专业要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而分子结构复杂繁多内容相对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只是进行一味地描述,在课堂教学期间学生听讲存在一定困难,不能掌握核心要点,教学效率不能得到提升。学院教师将分子结构软件融入课堂教学,将抽象的化学符号处理成颜色各异的分子小球结合在一起,化抽象的概念为形象的图形,让学生脑海中有了明显的对比参照,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专业领域有深入学习的动力。在课后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经过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学习气氛更加浓郁,对专业知识也有更好的掌握。

环境工程专业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单纯的理论学习不能达到专业技能的要求。因此,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实际案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能贴近现实处理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接受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有机统一,更好地提供学生思考、创新和实践的空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在校内的实验课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对实验现象产生思考,对实验步骤进行反思,如思考存不存在操作步骤不规范等问题。对实验进行拆分,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动手操作,而不是在旁边看着别人做实验,培养实践规范性,锻炼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在校外可以依靠企业资源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可以通过进入企业参观采用现场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对实践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对书本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开阔他们的眼界,为其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秉承“学校、行企”互融理念,坚持“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道路,从“学生、用人单位、学院”三个层面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通过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进行分批次地实施针对性指导和分阶段的整体指导,改进教学内容,更贴近发展实际和社会需求,提高教学内容的可实用性;构建产、研、赛融入应用型创新人才课程教学,使学与产、研、赛有机融合,培养综合素质高、具备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构建符合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建立多元化师资力量

教师团队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产学研赛”培养模式得以实现的重点在于现有的教师团队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相关企业生产的实践经验,这样既能够在学业上帮助学生,也能在实践中指导学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院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大多数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的影响,不能在企业生产中进行实践,因此学院合理调整教师的课程进度,将一学期的课程转变为阶段性的模块教学,在空闲时间,教师在企业进行挂职,作为技术顾问参与到实践生产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生产一线的技术,让学生在校园内也能了解行业前沿和专业发展情况,并有更好的职业规划。学院选派青年教师到当地的设计院、检测站等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更好地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通过亲身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时刻把握行业发展情况,掌握领域的最新动态,以自身的实践经验结合书本内容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具实用性,教导学生并提供相关建议,为他们的后期发展提供方向。

学院采取“引进来”的办法丰富师资力量。通过邀请当地环保企业、设计院等单位有丰富操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为学生开设教育讲座,对在社会生产中的实践经验、注意要点和面对突发状况如何处理等学生们关注的话题进行讲解,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及早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内容,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了解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因为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都是活跃在生产的一线,他们的经验和知识都是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而来,是书本知识中所不具备的,这种弥足珍贵的经验指导,能让学生们记忆深刻,更会反思自己的发展现状,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全面发展。

(三)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有机融合

学院主动与地方产业行业发展相结合,建立产教载体和平台,推进教学与生产融合。目前,学院与企业的合作还处于浅表状态,大多是围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需要,个别程度更深地到了项目合作阶段,其他方面并没有开展更进一步的合作。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专业发展的需求,学院可以通过与企业共建产学研联盟,搭建互动发展的平台,以合作平台为载体,推进教育教学与行业产业的对接,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符合学院期望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建立学院和企业间互利共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商共建有效解决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和相关项目合作的问题。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当地企业提供部分技术创新项目给学院的科研团队,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科研任务,解决技术难题,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企业和学校科研共同申报科研项目,深化合作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难题,让双方互相信任,为后期合作打下良好基础。合作共建企业实验室、研究所(研发中心)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共建的基地和双方各自的优势,统筹使用教学场所、师资和设备,形成资源共用,人员互通有无、项目共同研发,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开发基地建设机制。

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为优质实施以第四学年的顶岗实习为代表的实习实训提供教育教学条件,保障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顺利进行。随着社会和行业发展,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快融入企业生产,创造更好的社会价值,学生要掌握好学校课程设置的基础知识,完成相应的实践课程。当地企业为学院学生提供部分的实践岗位并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寒暑假和大四期间的毕业实习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践环节,在企业老员工的指导和带领下在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还可以将毕业课题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既能够有效完成毕业的任务,也能缩短学生成长成才的时间,提前适应好步入社会之后的工作环境。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整合学校和企业共同拥有的优势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四)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学院建设学科竞赛教师指导团队,积极宣传学科竞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因为这既是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金石,也是学生展现自己综合素质的平台。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主要的竞赛有节能减排竞赛、化工设计竞赛、生命科学竞赛和化学竞赛等,以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建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鼓励学生跨年级组建创新团队,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更好地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学科竞赛不仅考验个人能力,对团队合作能力也是重大考验,需要学生团队共同努力学习多种数据处理程序,得到最后的实验结果,并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进,才能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参赛作品。在整个参赛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都得到锻炼,在实践中掌握基础知识,在思考中培养创新意识,在失败中磨炼坚定信念。在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在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学院的综合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

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宣传和申报,部分学生对科研创新项目有浓厚的兴趣,专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教导,并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为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都没有条件进行整个实验操作,所以他们的操作水平还有待加强,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后,教师由简入繁,先让他们熟悉常规性的实验操作,积累经验,保持严谨的科研态度。经过实践积累后,教师再提供复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索,先将实验原理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把握实验的要点,关注学生的实验进展,引导学生有效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状况并做好实验记录,较好地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极大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信心。最后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中,通过查阅文献提高知识储备,进行归纳总结设计自身的实验方案,与导师展开探讨优化改进,最后确认方案并开展实验。学生经过项目的实践和探索之后,重新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该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的课程学习空闲时间积极参与到科技竞赛及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并且获得导师课内外的密切指导,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极大的锻炼和提升,也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拥有更深厚的知识储备。

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产学研赛”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推动学院发展既能更好地开展理论教学,又能有效培养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综合型教师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企业解决人才短缺的困境,学生也能得到实践机会和技术指导,通过多方的协同合作,实现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合作共赢。

1.提高教学质量。“产学研赛”人才培养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将行业近况作为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结合生产实际,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连接,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和归属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提升教师水平。有利于学院建设一支理论有研究、科研有成果、实践有技能的教师团队,通过在企业的兼职,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到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全方面发展,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培养有更大的帮助。

3.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引导他们步入创新的轨道,激发创造潜能。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很大提升,参与学科竞赛会反馈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会带动更多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到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当中。

4.增强社会竞争力。“产学研赛”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达到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践目标。毕业生就业后减少了适应工作环境的时间,更快地融入生产环节,提高了社会竞争力。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认可程度较高,让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结束语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相互作用的,创新的基础就是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善于思考的能力,这也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关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一直是高校的基本职能,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又要有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产学研赛”模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毕业之后的社会竞争力,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系统进行优化,深化了校企合作,间接地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有机融合一二课堂,培育“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体系,与企业建立深度的产学研联系,培养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稳定的师资团队,建成适宜学生实习的校外实践基地和稳定的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基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始终随社会需求而进步,学校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生力量。

猜你喜欢

应用型竞赛学院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创新思维竞赛(3)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创新思维竞赛(6)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