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为例
2022-11-01董娜琳雷雅凯曾玲玲何瑞珍徐恩凯田国行
董娜琳,雷雅凯,曾玲玲,何瑞珍,徐恩凯,刘 洋,田国行*
(1.河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郑州 450002;2.河南农业大学 教务处,郑州 450002)
课程是大学最重要的事,但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事,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处于高校教育工作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边缘。近年来,在教育部等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引领下,国内涌现一批高校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全方位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科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得以从边缘走向核心。对于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大学而言,优质的本科课程体系作为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因素,具有研究性、通识性、国际化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适应人才发展需求的本科课程,更能体现人才需求战略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建设高水平的大学本科教育,离不开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及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2019 年10 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如何建设本科课程指明了方向。
一、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最后一公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载体。因此,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把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应用到课程建设上,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为建设新时代高等教育一流本科课程,《实施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这坚定了我国推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同时也为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各高等学校应牢牢抓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机遇,转变教育观念和形式,探寻教育教学新思路新模式,提升课程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和增加挑战度,通过提升本科课程教学质量从而推动本科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授学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实践,熟练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城市各类绿地的分类及规划的基本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具有人居环境建设所需要的绿地系统规划基础知识,为社会培养解决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乡绿地资源调控问题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人才。
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一)持续优化教学设计,着力打造高阶课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虽然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但其同样涉及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和法律法规等各类要素,而现有教学模式中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物质形态规划能力训练,而对其他则重视不够,其结果主要表现在后期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学生会存在分析和把握宏观方面的能力较弱,口头表达及文字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新型规划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至关重要。在课程设计分组过程中,考虑到有部分学生不能深入接触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核心内容——绿地结构与绿地布局,可以把每组内部划分2 个小组,每小组就核心内容各出一套草案,在组内进行讲评比较,最终选出1 个草案,由全组同学合作完成。规划方案完成之后是模拟评审会阶段,学生必须通过PPT 的形式演示该组的方案,介绍各自的方案构思,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学生就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二)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加强组织实施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利用上课前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线上教学平台发布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课堂上采用讲授、提问、讨论和章节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既要教会学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都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更要有为什么这样做的讨论和思考,学生建立生态、形态、文态和心态等方面的规划理念和系统规划的思维,指引学生关注城市、了解城市和研究城市。课下加强学生的实践练习,利用所讲知识安排野外综合实习、绿地现状调查,完成城市绿地规划。
该课程分为理论、实验和实习3 个环节。本课程是结合当前城市绿地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及城乡绿化建设发展需要开设的,理论教学教授学生家、园、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及城市绿地的内涵等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城市绿地的分类及最新分类标准中绿地类型的变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内容与程序、市域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各类城市绿地规划的规划要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生态调控、如何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协调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及GPS、GIS 和RS 等3S 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上的应用技术路线与方法等。实验课是针对郑州市主城区复合型绿地景观评价与改造,通过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观测、收集相关数据,对绿地的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提出现存的问题和不足,并寻找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实习环节为2 周,时间一般安排在第5 学期的4 月份。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直观认识,深入理解城市各类绿地(如公园绿地、滨水绿地等)的特征及内涵,分析城市风貌特征、聚落形成机制等,了解城市绿地与城市空间、城市河流等的关系,加强专业理论技术水平。
(三)注重教学团队建设,服务课程教学
本课程教学团队全面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努力将教学和科研融合在一起,强调科研在教学中的渗透和以科研为背景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将其创新成果、经历和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向学生介绍学科的前沿进展和新理论、新技术。多年来致力于城乡绿地资源调控与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研究,依托中原绿地资源数据库,提出了“三域”(流域、路域和风域)导向下的城市绿地景观与自然山水格局相适应的规划理论,形成了人才培育、科技创新、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等多方共赢的学科发展模式,有力支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逐步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推动人居环境改善,就河南省城乡绿地资源调控与景观生态设计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研究范围遍及整个河南,主持承担了郑州森林生态系统规划、郑州湿地生态系统规划、郑州生物多样性规划、郑州市“十四五”规划方案中“西美”战略研究、漯河市绿地资源调查及数据库建设、漯河市生态绿城建设规划及生态绿城建设课题研究、郑州森林公园体系规划、郑州绿道系统规划、河南省乡土植物园规划、郑州郑东新区起步区景观设计导则、河南省城市绿地养护标准和高速公路绿化施工技术规程等省内乃至国内景观设计领域的大型工程规划与设计项目,完成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咨询30 余项,生态系统规划10 余项,绿地系统、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等100 余项,自然保护地规划20余项,各类城乡绿地景观规划设计300 余项。在提升了团队科研能力、丰富了实践经验的同时,也为课程教学积累了大量的现实案例,将科研课题与获奖成果引入课堂,既为学生的课程实践提供了各有特色的实践训练项目,又拓展了学生的理论知识面,让其接触专业前沿,了解行业需求社会导向,达到了实践成果及科研成果对课程教学的重要支撑作用。
(四)多维教学方法的尝试和探索
21 世纪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形势迫切需要对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以往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创造出新的多维和谐互动的教育摸式。教学方法应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造条件,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活动,实行“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实践训练计划”,使学生在直接的科研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能提高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创新经验与创新意识和能力。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实验实践4 个部分,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的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前沿性。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学习、优秀案例学习及在实践教学中学习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及调查研究与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根据课程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成立课题小组,针对课程作业进行现场勘查调研、查阅资料和分析整理,定期开展规划进程汇报,提出问题。教师解惑,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及建议,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及小组成员间的协作能力和参与程度进行点评,量化得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
(五)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调研能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过程中随时会面临新问题,为解决这些新问题,必须拥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要加强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学生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的学习具备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因此,该课程增加了实践环节,安排多层次的专题调研,如熟悉的各类城市绿地调研、特色类型城市绿地规划调研及郑州市绿地系统专题调研等,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城市绿地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观测、收集相关数据,对城市绿地的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提出现存的问题和不足,通过组内分工,成员之间讨论,做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
现场调研是各类规划设计中重要的环节,尽管课时有限,但通过调研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城市与绿地、绿地与绿地的关系,增强学生对城市绿地结构、城市绿地布局以及各类绿地的感性认识,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环节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在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理的教学之后,选择几处典型城市绿地,组织学生外出调研,明确实践内容,包括绿地指标的计算、绿地规划布局形式、考察绿地要素、活动人群及功能类型和服务半径等,让学生了解城市公园的发展状况及其与城市的关系,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调研完毕后,学生必须及时整理材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行绿地专题设计、方案展览汇报与集体评图等,最后以图纸形式完成调研报告。
进一步加强与教学实践平台(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改革课程考核及评价方式
本门课程的考核主要是依据上课时学生的出勤、作业汇报、上课提问情况和所提交的课程设计来评定其课程的总成绩。成绩包含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2 部分,平时成绩(以考勤、提问和课时作业相结合评定,分别占平时成绩的20%、30%、50%)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以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为依据,占总成绩70%。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对基础性内容和创新性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因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在时间和资源上应保障每位学生均有达成“学习效果”的机会。首先,知识内容学习效果的评价。例如,课程设计选取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文劳路及东风渠带状绿地作为设计场地,带状绿地自丰庆路起至渠西路为文劳路带状绿地,延伸至渠西路以东为东风渠滨河绿地,是一条集公园绿地、绿化带、单位附属绿地、街头绿地和滨河绿地等共同组成的复合带状绿地空间,是建成区为数不多的线性绿色开放空间。受机动交通影响,绿带呈现断裂状态,现有的居住区呈封闭状态,生物多样性不足、自发性活动及社会性活动受到限制,线性绿色开放空间的社会及生态效益难以有效发挥。利用跨界、融合、织补和重构等设计理念,城市绿色空间整合实现由“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由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数量”转向提高城市绿色空间“质量”,打造无盲区、全开放、多维度和高质量的金水区城市环境的重要理论指导。教师针对作业能否体现学生理论学习效果和能否规范制图进行评价。第二,知识结构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生利用40 学时的课内实验教学环节,对理论课程学习内容进行知识重构与组织润色,绘制完成规划图纸,课程组教师对规划设计图纸的专业程度及规范性进行评判,对学生课程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知识应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判。
三、教学改革的特色与效果
针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结合现实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容易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思路,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上课讲授为主,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查阅相关案例及文献,在此基础上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并完成规划设计作业,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主观能动性。
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充分掌握“绿地”三层含义、城市绿地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与任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中国古代城市绿地、外国古代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工业化过程中的西方城市绿地建设及城市公园运动与城市绿地规划历程与思想;带形城市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与实践、有机疏散思想、“邻里单位”规划思想及现代建筑运动中的空间集中与空间分散规划思想;环城绿带规划、开敞空间规划、绿岛规划、生态网络规划、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及城市森林规划思想的当代实践。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及各类型绿地的区别及主要功能作用。掌握城乡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内容;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指标的确定;市域与城区绿地系统特点与功能、类型与布局、分类发展规划及规划审批实施的方法和技能。掌握树种选择基本原则,树种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珍惜、濒危植物与古树名木保护、分期建设规划及实施措施等内容,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各类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及园林管理等有关工作奠定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四、结束语
作为专业的骨干课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一直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特色,为学生认知城市自然环境问题、协调自然与城市各方利益关系和提高综合能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其主要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系统、整体地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能力,逐步建立规划概念,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规划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