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有“人”游戏“优”你
——基于儿童立场的课程游戏化变革
2022-09-01扬州市宝应县叶挺桥幼儿园徐婷婷
■文/扬州市宝应县叶挺桥幼儿园 徐婷婷
幼儿的工作就是游戏,要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确立儿童视角,深度解读儿童游戏的需求,重构课程游戏资源观,树立儿童发展观,让课程游戏成就每一位儿童的“优”成长。
一、满足儿童,构建开放化空间观
实施课程游戏化对空间需求较高,只有构建开放化的空间观念,才能使环境有效支持课程游戏活动的开展,满足儿童课程游戏的需求。因此,教师应基于课程游戏实施的需要,对环境进行深度审视,力避“两境”。
1.避“机械”之境,构“机动”之境
目前,课程游戏化环境还存在“机械化”情况,幼儿的户外游戏环境,往往被大型玩具设施、塑胶地面等包围着,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课程游戏资源,也不利于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教师应对此进行调整,构建灵活、机动的课程游戏环境。
如,可以通过环境改造的方式,用灵活机动的小型玩具取代大型玩具设施。小型玩具具有移动便携、组合灵活等特点,既可以通过拼搭等方式实现大型玩具布置的目的,又可以通过拆解发挥小型玩具各自的游戏价值,从而实现对游戏空间的充分利用,让开放的环境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
2.避“僵化”之境,构“活力”之境
“僵化环境”即“死环境”,在幼儿园课程游戏中发挥的价值甚微。有些游戏设施占据空间相对较大,在安装时没有充分考虑幼儿课程游戏的需求,后期使用率极低。因此,应对这类“僵化”的环境进行变革,构建富有“活力”的游戏环境,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如,有的幼儿园在“玩水池”区域设置了“风车”,尽管能够起到造景的作用,但是对幼儿课程游戏支持效果不显著,形成“僵化”之态。在环境变革中,教师可以基于玩水池的规模,通过与幼儿讨论,因地制宜投放一些他们喜欢的玩具皮划艇、玩具小鱼等材料,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此外,在玩水池建设时,还可以考虑与玩泥区有机衔接,通过两个游戏环境的互相配合,放大空间联动效应。
二、解放儿童,构建生态化价值观
受多种因素制约,教师在课程游戏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思想放不开的情况,导致课程“伪游戏”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应基于儿童潜能发展的需要,解放儿童,重视培育游戏精神,构建生态化的课程游戏价值观,通过构建核心圈、辐射圈,形成生态化的课程游戏“双圈”,促进儿童游戏。
1.打造核心圈,增强磁场效应
课程游戏组织与实施时,教师应基于户外游戏在发展幼儿潜能中的价值,以区域游戏为核心圈,通过结构化的区域游戏活动,不断增强幼儿园课程游戏的磁场效应,使幼儿在课程游戏中获得经验积累。
结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五大领域”的目标要求,构建结构化的游戏区。如:户外运动区域,为幼儿身心发展提供支持;建构区域,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美术区域,为幼儿创造想象涂鸦的空间等。区域活动实施时,还可以借助主题活动的形式,通过主题环境建构和主题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游戏精神,为幼儿自主游戏搭建支架。
2.构建辐射圈,增强联动效应
课程游戏实施的目的是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核心圈意在激发幼儿游戏兴趣,提高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能力,为幼儿创造性行为提供支持。而辐射圈则是对核心圈的有机延展,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儿童,为他们创造更加广阔的游戏空间,使他们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如,配合美术区域的幼儿涂鸦游戏,教师可以开展亲子活动。鼓励家长陪伴幼儿走进自然和社会,认识大自然,了解本地民俗文化等,并将之作为涂鸦游戏的重要素材。通过辐射圈的课程游戏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增加认识、积累经验,丰富美术活动的创意与想法,还能较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通过园内游戏活动和园外活动互相配合,最大程度上实现课程游戏的价值。
三、追随儿童,构建发展化课程观
幼儿园教育聚焦儿童主体性发展,因此,课程游戏化也应追随幼儿,构建发展化的课程观念,审视幼儿的兴趣和素养发展,通过“双审”让课程游戏化更加适合幼儿。
1.审趣,让游戏之趣对接幼儿兴趣
审趣是对课程游戏的趣味性进行深度审视,检视课程游戏是否与幼儿兴趣保持高度一致。目前,一些教师在组织课程游戏时,常常用成人的眼光审视游戏,导致游戏活动与幼儿“胃口”不符。教师应确立儿童视角,重视课程游戏的趣味性,建设有助于促进幼儿兴趣的课程。
如,在开展玩泥游戏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先发散思维,说说泥巴可以怎样玩,在充分倾听幼儿游戏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组织游戏活动。这样就摆脱了传统“捏”的单一化玩法,在捏、摔、刻等多样化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游戏兴趣,让课程游戏具有更多的可玩性。
2.审效,让游戏之效促进幼儿发展
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游戏是手段,课程是目的,幼儿发展是归宿点。因此,在课程游戏的组织时应审视其育人功效,要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如,在玩泥游戏中,无论是捏,还是摔、刻等,都应追随儿童,追随儿童的想法、需求等,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不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或对幼儿进行科普知识教育,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泥土的属性,使幼儿综合素养在课程游戏中自然生长。
总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做到课程有“人”,确立儿童立场,并基于儿童立场,树立开放化的空间观、生态化的价值观和发展化的课程观,构建符合儿童主体生长需求的课程游戏化样态,使课程游戏更好地满足儿童、解放儿童、追随儿童,最终成就优秀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