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役炼钢厂地块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原位化学氧化工程实践

2022-09-01郑福居袁珊珊巢军委宋震宇

环境卫生工程 2022年4期
关键词:芳烃原位土层

郑福居,张 宸,袁珊珊,巢军委,宋震宇,杨 伟

(天津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天津 300467)

1 引言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简称PAH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以线状、角状或簇状排列的稠环化合物,是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或高温裂解的副产物[1-2]。炼钢厂在钢铁冶炼工艺中,高炉和转炉等高温炉窑产生的废气废渣中均含有PAHs 类污染物。在我国各地污染地块名录中,PAHs 是退役炼钢厂地块的特征污染物。PAHs 具有潜在的致畸性、致癌性和基因毒性,且其毒性随着PAHs 苯环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的苯并[a]芘是已知的具有极强致癌性的有机化合物[3-5]。由于这类化合物具有极低的水溶性,在环境中很难消除,因此,PAHs 被美国环保局和欧共体同时确定为必须要首先控制的污染物,并把其中的16 种化合物作为环境污染的监测指标[6]。目前对PAHs 污染土壤的工程修复技术研究甚广,包括化学氧化、土壤气相抽提、焚烧、热解吸和土壤淋洗等技术手段,其中化学氧化是目前应用最广、技术最为成熟、效果可靠的土壤修复技术[7-9]。

土壤修复中最为常用的氧化剂为过硫酸盐。多环芳烃的氧化机理通常有两种,分别是氢取代和双键加成,即侧链氧化和环氧化,通过上述两种机理完成芳香烃的开环,形成非芳香族的中间产物,通过进一步氧化(>30 min),中间产物彻底氧化成醋酸、草酸等无害的低分子有机酸。过硫酸盐与多环芳烃的反应机理[10-12]如下所示:

采用原位化学氧化的修复方式,章生卫等[13]对石油烃污染地下水开展修复试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崔朋等[14]对苯酚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开展试验也取得了较好的去除效果。

本研究以天津市某退役炼钢厂多环芳烃污染地块为研究对象,在前期可行性验证小试试验基础上,在地块现场开展原位化学氧化中试试验,用以验证该工艺在工程化实施过程中的效果,为后续实施方案的编制提供设计依据,也为我国同类项目提供经验借鉴和技术参考。

2 中试方案设计

2.1 污染土壤基本信息

天津市某退役炼钢厂污染地块埋深14 m 范围内划分为人工堆积层和第四纪松散沉积层,按土层岩性进一步划分为4 层,分别为填土层、粉质黏土层、粉土层、粉质黏土层。地块内连续分布的稳定地下水类型为微承压水,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为0.58~3.68 m。通过前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确定主要污染物为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cd]芘、二苯并[a,h]蒽,其中苯并[a]芘超标情况最为严重,超标率达57.55%,最大超标倍数为71.45(修复目标值为0.55 mg/kg)。超标土壤主要分布于粉质黏土层,该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3%~5%。

2.2 中试批次

小试确定了最佳的药剂用量、药剂喷洒的最佳浓度等参数后,选择最佳参数进行大型施工模拟试验。选用过硫酸钠作为氧化剂、氢氧化钠作为活化剂,氧化剂和活化剂加药比例为1∶3。原位化学氧化中试计划开展高压旋喷原位注药试验,选择2 个污染区,分别设置注药2 次和4 次,每个试验区包括3 个注药点位,土壤修复深度为1~6 m(位于填土层和粉质黏土层),试验设计如表1所示。为对比两种工况的修复效果,最大限度降低多环芳烃污染程度差异以及土层差异带来的影响,同时避免两个试验区相互影响。本次中试试验两个试验区的间距为15 m。

表1 原位化学氧化中试试验处理设计Table 1 Treatment and design of 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 pilot test

2.3 注药点位布设

在污染场地内选择满足需求的地块开展试验,按正三角形排列布设注药井。基于高压旋喷桩影响半径1.5 m 的施工经验,确定井间距为2.6 m,可确保相邻注药点有一定程度搭接,保证修复质量并避免出现修复盲点。注药井位置示意如图1所示。

图1 高压旋喷布点示意Figure 1 Schematic of distribution points for high-pressure rotary jet

2.4 施工参数

高压旋喷桩机的工艺参数主要有注浆压力、喷嘴直径、提升速度和旋转速度,这些参数与高压旋喷技术的影响半径和混合效果有着巨大的关系。具体施工参数如下:注浆压力通常保持30 MPa,喷嘴直径为1.8 mm,提升速度要控制在20~25 cm/min,旋转速度需控制在15~20 r/min。

2.5 修复效果监测

在3 个注药桩内部布设2 个采样点,分别位于3 个注药桩构成三角形的中心位置(修复薄弱点)及距离注药桩1 m 位置(注药点与修复薄弱点之间)。采样方法如下:使用履带式30 钻机,按照修复深度1~6 m 设置采样深度,垂向间隔1 m采样,样品深度依次为1、2、3、4、5、6 m。现场布点位置可略微偏移,避免和原始采样孔重合。采样布点位置示意见图2。

图2 原位氧化试验采样点示意Figure 2 Schematic of sampling points for in-situ oxidation test

分别在高压旋喷第1 轮注药完成后第7、14、21、28 天采取土样,采样当天如遇高压旋喷施工,应在施工前完成采样,检测指标主要为多环芳烃。检测方法按照HJ 834—2017 土壤和沉积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执行,方法检出限为0.1 mg/kg。

3 现场实施过程

2021 年4 月19 日,高压旋喷桩机进场;4 月20 日至25 日,高压旋喷组装调试,发电机组、药剂进场,加药装置进场组装调试;4 月26 日,4轮加药区第1 次注药;4 月30 日,2 轮加药区第1次注药;5 月1 日,4 轮加药区第2 次注药;5 月5 日,4 轮加药区第3 次注药;5 月12 日,4 轮加药区第4 次注药,2 轮加药区第2 次注药。注药施工过程如图3 所示,采样实施情况如图4 所示。

图3 高压旋喷注药Figure 3 High-pressure swirl injection

图4 土壤柱状样品采集Figure 4 Soil column sample collection

4 结果与讨论

4.1 污染物去除达标情况分析

选取地块内两个污染区作为原位化学氧化中试试验区,采用高压旋喷桩机进行药剂注射试验,分别完成2 轮和4 轮注药。从试验区3 个注药桩构成三角形的中心位置(修复薄弱点)进行采样,检测结果如图5 和图6 所示。2 轮注药区内,在完成2次氧化剂注射后,苯并[a]芘均呈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完成2 轮注射后,在氧化反应进行到第24 天时,各层深度土壤的污染物浓度均达标。

图5 2 轮注药区污染物变化情况Figure 5 Changes of pollutants in the area of two round drug injections

图6 4 轮注药区污染物变化情况Figure 6 Changes of pollutants in the area of four round drug injections

4 轮注药区在注药后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污染物浓度的上升,在完成4 轮药剂注射后,在氧化反应进行到第24 天时,除2~3 m 和4~5 m 两个土层的样品外,其余样品均达标。分析深层土壤去除效果不好的原因,可能为多次密集注射后,土层地下形成缝隙等优先通道,且土层含水层实现饱和,药剂注射时返浆严重,导致药剂分散效果变差。

4.2 污染物去除率分析

以各土层的土壤样品污染物平均浓度(即1、2、3、4、5、6 m 各层土壤样品的平均值)变化情况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原位化学氧化技术试验区块土壤污染物整体去除效果的影响。从图7 可以看出,2 轮注药完成后,污染物浓度出现较大程度的反弹,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 轮注药的反弹情况较小,基本呈现单调降低的趋势。在氧化反应达到24 d 时,2 轮注药区的污染物去除率为87%,4 轮注药区的去除率为63%。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主要为可提取态残留和结合态残留。有研究[15]表明,97%以上的多环芳烃结合态残留于土壤有机质中,氧化剂进入土壤后首先作用于还原性较强的有机质并将其分解破坏,结合态残留的释放是导致多环芳烃检测浓度出现反弹的原因。

原位化学氧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药剂注射后,污染物的浓度可以得到一定的去除。在24 d氧化作用稳定后,2 轮注射效果好于4 轮注射,主要原因是注射次数增加扰动了土层,使得药剂无法得到有效扩散。

4.3 成本经济分析

本研究采用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开展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规模化中试,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污染程度内(超标3~5 倍以内),该技术在试验污染地块内符合修复目标的可达性。按照2 轮注药的工程量进行修复成本、修复周期测算,并与针对多环芳烃污染的其他修复技术(热脱附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进行对比,结果如表2 所示。从表2 可以看出,本研究技术在修复成本以及处理能力上均优于其他两种修复技术。

表2 原位化学氧化技术与同类技术的成本对比Table 2 Cost comparison of 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 and similar technologies

5 结论

针对某退役炼钢厂地块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开展原位化学氧化中试试验。选取代表性区域分别开展2 轮和4 轮高压旋喷注射氧化剂的中试试验,并在24 d 内完成5 次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检测,开展污染物去除情况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药剂注射次数不宜过多,2 轮即可;

2)氧化剂投加也会造成污染物浓度的短期反弹;

3) 氧化24 d 以后,2 轮注药区去除率为87%,4 轮注药区为63%;

4)各土层污染物去除效果差别较大,深层土壤去除效果不稳定;

5)该技术在试验污染地块内符合修复目标的可达性,且成本和工期优于其他同类技术。

猜你喜欢

芳烃原位土层
手指复合组织块原位再植20例疗效分析
土钉喷锚在不同土层的支护应用及效果分析
南瓜器官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积累
关于重芳烃轻质化与分离的若干思考
原位热脱附修复污染土壤加热效果模拟和试验研究
两种干燥方式对土壤中多环芳烃回收率及同分异构体比值的影响
柱芳烃固有手性研究进展
土层 村与人 下
土层——伊当湾志
土层 沙与土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