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伸护理在长期留置尿管门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9-01周旭红王莲艾述翠骆乐

关键词:尿管尿路感染康复训练

周旭红, 王莲, 艾述翠, 骆乐

(广汉市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四川 广汉,618300)

留置尿管是泌尿外科最为常见的侵入性护理操作之一,适用于术后持续引流和冲洗,也用于截瘫、昏迷及会阴有伤口的患者[1]。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寿命的延长,因尿道狭窄、糖尿病及脑卒中等而引起的尿频、排尿困难及尿失禁等排尿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而导致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也随之增加[2]。长期留置尿管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命安全,故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延伸护理是院内护理的继续与延伸,通过与患者家属互相配合,使得患者在出院后病情恢复阶段中获取持续性的康复指导及相关保健知识,既促进了患者快速康复,又节省了医疗资源[3-4]。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在泌尿外科门诊行长期留置尿管的168例患者资料,探究延伸护理对其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1日至2020年1月30日广汉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门诊收治的168例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资料,且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① 均为泌尿系统疾病,且长期留置尿管,留置时间>3个月;② 出院时未出现尿路感染;③ 既往无尿路感染史。排除标准:① 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或传染性疾病;② 合并恶性肿瘤;③ 肾、肝、心等脏器功能存在严重病变;④ 伴有凝血功能异常或血液系统异常;⑤ 因其他疾病而留置尿管。按是否开展延伸护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4例。对比2组的年龄、病程和疾病类型等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1.2 方法

1.2.1 门诊健康教育 对照组患者给予门诊健康教育。① 护理人员告知家属为患者清洗会阴的方法,并叮嘱其定期为患者清洗会阴,每天2次;② 嘱患者增加每日饮水量,确保每日饮水总量在2 000 mL左右;③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尿袋位置应低于膀胱,如需进行活动,应妥善固定尿管;④ 嘱患者及其家属一旦发现堵管、血尿等情况,须及时就医;⑤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及适当运动,并为其讲解自我管理尿管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合理用药等,嘱其定期复诊;⑥ 患者离院之后,对其开展为期3个月的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日常护理和病情变化等情况,并针对不合理的情况进行纠正,确保患者离院后的护理效果是良好的。

1.2.2 延伸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采用延伸护理,为期3个月。

1.2.2.1 成立延伸护理小组 由科室3名医师以及 12名护士组成延伸护理小组。小组成员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详细记录其每次更换尿管时的情况,并依据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门诊就诊时为患者发放《门诊留置尿管患者健康卡》,指导其记录每日的饮水量、尿量、尿液及大便情况,每隔14 d更换1次导尿管,小组成员根据健康卡记录信息对其进行个性化指导。

1.2.2.2 认知护理 小组成员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留置尿管的基础知识,使其充分了解留置尿管期间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开展每周1次电话随访、每月1次上门随访,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此外,还需对患者家属进行导尿管护理指导,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教授,并观察其操作情况,对不规范的动作进行及时纠正。

1.2.2.3 组织病友会 小组成员定期为患者举行病友会,每月1次。由医师为患者分享疾病相关知识、留置尿管的目的,由护士讲解导尿管的护理方式及患者居家护理要点等,并鼓励患者积极分享自我护理和康复护理的经验,互相鼓励,提高治疗依从性。

1.2.2.4 关注微信公众号 建立长期留置尿管的公众号,通过公众号分享护理知识,并上传康复训练相关视频。督促患者根据康复训练视频开展缩肛、提肛锻炼,每日3次,每次10~15 min,并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其训练情况,或邀请患者在病友会上分享训练成果和经验,从而提升其康复训练依从性。对于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给予纠正,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向医师反馈,以便调整或优化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1.3.1 尿路感染发生情况 记录并对比2组患者在置管14 d、1个月及3个月后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

1.3.2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对随访期间2组患者发生尿管堵塞、滑脱、出血、漏尿进行记录和比较。

1.3.3 自我管理能力 使用自制的长期留置尿管患者自我管理调查表于患者出院时和随访3个月后的自我管理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液体出入量管理、导管预防问题、沟通3个方面,共17个条目,各条目1~3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

2组在置管7 d后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置管14 d、1个月和3个月后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均<0.05),见表2。

2.2 2组不良事件情况比较

观察组尿管堵塞、滑脱、出血及漏尿的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更低(P<0.05),见表3。

表3 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例(%)]

2.3 2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2组在出院时的自我管理能力各项评分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随访3个月后,2组的液体出入量管理、导管预防问题及沟通评分均较出院时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尿管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留置尿管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常见,具有侵入性特征,若未能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将导致尿路感染、尿道狭窄和膀胱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升,进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5-6]。因此,对长期留置尿管患者予以优质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有研究[7]显示,对长期留置尿管患者实施居家护理干预,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及提升照顾者的照顾能力均有积极效果。

延伸护理是通过对患者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确保其从医院到家庭均能得到优质照护的护理服务,近年来,该护理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康复护理中,且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留置尿管会损坏膀胱封闭状态,影响排尿反射,进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加上长期留置尿管患者会因与正常人排尿方式不一样等引发不良情绪,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本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对患者实施延伸护理,其尿路感染发生率较常规随访患者更低(P<0.05),且不良事件发生总发生率也较常规随访患者更低(P<0.05)。由此可见,延伸护理能更有效地降低尿路感染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析原因为,延伸护理为患者建立个人专属档案,并为患者发放《门诊留置尿管患者健康卡》,科学且有效地管理其每日饮水量、排尿量等,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康复护理依从性,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医护人员通过了解患者的饮水量、尿量和尿液颜色等,及时优化康复护理方案,避免了不良事件的发生[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随访3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表明延伸护理对于提升长期留置尿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促进作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延伸护理通过定期电话随访及运用微信公众号分享康复训练视频等,有效督促患者居家康复训练,及时纠正其不良生活和护理习惯,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习惯,从而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在患者留置尿管期间,护理人员通过上门随访的方式与患者进行面对面沟通和交流,示范居家护理的相关要点,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以促使其积极面对导尿管留置问题,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10]。石显荣[11]指出,对行泌尿外科手术放置双J管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能更好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护能力,降低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本研究结果一致。陈秋风等[12]的研究也发现,对于门诊留置尿管患者开展延伸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留置尿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自我护理能力,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延伸护理可提高长期留置尿管门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尿路感染和置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尿管尿路感染康复训练
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尿路感染危险因素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疗效观察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女性多喝水尿路感染风险小
剖宫产术留置尿管时间对孕产妇影响的Meta分析
尿路感染 用药不同
早期拔除尿管在骨科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