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獒”字释义辨正
2022-09-01郭海洋
《说文解字·犬部》共收录“犬”旁文字83个,重文5个,绝大部分文字的字义都与犬义相关,反映了上古时期汉民族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其中,有关“獒”字的释义,我们觉得有值得商榷之处。特撰文以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由图发现随着泵浦光对薄膜的不断辐照,薄膜的透过率开始下降,同时反射率开始升高,并且最终都稳定于某一值处.利用入射功率为0.9 W的探针光,对三组厚度薄膜进行辐照实验,得到了不同膜厚薄膜透过率、反射率随辐照时间变化情况,如图7.
一、许慎说解之疑
大徐本《说文解字·犬部》:“獒,犬如人心可使者。从犬敖声。《春秋传》曰:‘公嗾夫獒。’”
关于此条释义的争议,治《说文》者主要集中在对其文本内容的校勘上。例如:
(1)清代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左·宣二年传·释文》及《释畜·释文》引‘如’作‘知’,恐非。《玉篇》:‘犬四尺也,如人心可使者。’”“《韵会》‘夫’作‘乎’,‘獒’作‘熬’,并非。”
(2)清代严可均、姚文田《说文解字校议》:“《左传·宣二年》释文、《释畜》释文、《韵会》四“豪”引作‘犬知人心。’”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结果可知,加入亚硝酸盐阻断剂可以对食品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起到一定的中和与控制效果。大蒜中的大蒜素可以对亚硝酸盐的形成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大蒜素本身还具有防癌的作用,但是洋姜对亚硝酸盐的抑制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同时脂的存在会对亚硝酸盐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测定结果,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测定结果偏低。
(4)清代苗夔《说文系传校勘记》:“‘如人心’,与《公羊》何注合,或作‘知’,非。”
(5)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犬知人心可使者’,‘知’一作‘如’。《公羊传》曰:‘灵公有周狗谓之獒。’何注:‘周狗,可以比周之狗,所指如意者。’按:‘周狗’《尔雅注》及《博物志》或讹作‘害狗’,不可为据也。《释兽》曰:‘犬高四尺曰獒。’从犬,敖声。五牢切,二部。《春秋传》曰:‘公嗾夫獒。’宣六年
《左传》文。”
(6)清代钮树玉《段氏说文注订》:“‘犬如人心可使者’,今改‘如’为‘知’。《注》云:‘一本作如’。按:《左传·宣二年》释文、《释畜》释文并引作‘知’,恐未必是。”
2018年10月22日至24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主办,上海财经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杂志》协办的第三届“全球化视野·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以下简称“馆长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英贤图书馆举办。来自美国、英国、荷兰、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内地等海内外高校图书馆、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图情杂志社等60余位馆长、专家出席论坛,并围绕“图书馆组织转型的方向与路径”“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模式与机制”“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整合与利用”等话题共同探索新时代大学图书馆的重塑之道。
(7)清代徐承庆《说文解字注匡谬》:“按《公羊传》何休云:‘周狗,可以比周之狗,所指如意’者,正与‘如人心可使’义合,二徐俱作‘如’,是也。”
其中,例(1)、例(6)为陆德明《经典释文》释《左传》文,例(2)~例(4)为陆德明《经典释文》释《尔雅》文。可以看出,陆氏在解释《左传》中的“獒”字时,既采用了《说文》的说法,又收录了《尚书》伪孔传释“獒”为“大犬”之说。在释《尔雅》中的“獒”字时,陆氏则分别采用了《说文》《字林》与《广雅》的说法。例(5)《玉篇》在解释“獒”字时,同时引用了“犬四尺”之说和《说文》之说。由此可见,在训释“獒”字时,训释者并不是只依据《说文》,还往往列举其他说法。这不仅是古人注释时存异说、广异闻的做法使然,也反映出训诂者对《说文》的观点并非完全信服。
(9)清代王筠《说文句读》:“‘如’,诸书引及《字林》并作‘知’。惟《玉篇》作‘如’。案:《公羊·宣公六年传》:‘灵公有周狗谓之獒。’何注:‘周狗,可以比周之狗,所指如意者。’案:邵公所谓如意,即此如人心也。”
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例(1)、例(4)、例(6)、例(7)、例(9)均认为,“犬如人心”不误;例(3)、例(8)均认为,“如”当作“知”;例(2)仅列异文,未置可否;例(5)未明确表态,但据其所举《公羊传》之说,似亦主张作“如”。值得注意的是,例(4)、例(5)、例(7)、例(9)均引《公羊传》何注之说,以证明此处当作“如”字。《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有周狗,谓之獒。”何休注:“周狗,可以比周之狗,所指如意。”
我们认为,何休注解中的“周”实为讹字,“周狗”当作“害狗”。“周”“害”二字在汉初阶段字形相近,文献中多有互讹的情况,何注乃据讹字而释,其结论自然难以成立
。除此之外,其余诸说则各有所据,尚难断定孰是孰非。
需要指出的是,“如”“知”二字形近易讹,在传抄过程中容或有误抄、误录的情况,但究竟何者为正、何者为讹,尚难定论。其中,“如”有随从、顺从义,《说文解字·女部》:“如,从随也。”
段玉裁注:“从随,即随从也。”
《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杜预注:“如,从也。”
就此而言,《说文》如果是将“獒”释为“犬如人心”,其意思就是“犬顺从人的旨意”,或者说是“顺从人旨意的犬”。而“知”有知道、了解义,《玉篇》:“知,识也。”
《说文解字·言部》:“识,常也。一曰:知也。”
“知”可训“识”,是“知”有识别、知道的意思。《说文》此处如果是作“犬知人心”的话,那么,其意思就是“犬(能)知道、识别人的旨意”,或者说是“能知道、识别人旨意的犬”。由此可见,作“如”或“知”,在这里均不妨害对文意的理解。至于究竟是应作“如”还是作“知”,还需更多的文献支撑才能做出断定。
我们论述的主要问题是,《说文解字》无论是作“犬如人心可使者”,还是作“犬知人心可使者”,均不是对“獒”这个字的准确解读。众所周知,犬作为六畜之一,它的重要特征就是“如/知人心”,供人役使。如《初学记》卷二十九引西晋周处《风土记》:“犬则青鹯、白雀、飞龙、虎子,驯良捷警,难狎易使也。”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犬性驯良捷警,能喻人意,故可使,不独猛犬为然。”
也就是说,“如/知人心”者应是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而非“獒”的区别性特征。就此而言,许慎的注解过于笼统,未能揭示“獒”作为“犬”的本质特征,亦即獒区别于其他类型犬的区别性特征。那么,“獒”的字义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獒”的释义当从《尔雅·释畜》“狗四尺为獒”之说,义为“体大、凶猛的犬”。下面,拟从古代故训材料和字典辞书释义、同源字系联、《说文》体例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獒”的字义归属问题。
1.2 主要试剂 ELISA试剂盒购于伊莱瑞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rizol购于Invitrogen,cDNA第一链合 成 试 剂 盒、SYBR Green/Flourescein qPCR Master Mix(2X)购于 Fermentas公司,DL2000 DNA Marker、Ex TaqTM购于TAKARA。
二、“獒”的字义归属
(一)从故训材料和字典辞书看“獒”的字义归属
可以说,从历代故训材料中归纳出有关“獒”字的训释语料,能够为“獒”字的释义提供有效的参考。在材料的使用上,我们主要参考了《经籍籑诂》《故训汇纂》等训诂汇编语料。通过考察,可以发现,有关“獒”的训释,主要有以下数条:
(1)《左传·宣公二年》:“公嗾夫獒焉。”陆德明《经典释文》引《说文》云:“獒,犬如人心可使者。”
(2)《尔雅·释畜》:“狗四尺为獒。”陆德明《经典释文》引《说文》:“獒,犬如人心可使者。”
(3)《尔雅·释畜》:“狗四尺为獒。”陆德明《经典释文》:“獒,犬如人心可使者。《字林》同。”
(4)《尔雅·释畜》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广雅》:“殷虞、晋獒、楚犷、韩獹、宋㹱,良犬也。”
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伤椎高度及伤椎Cobb角。通过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影像学资料观察患者椎管减压、椎体高度、脊柱序列、椎体愈合、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若作用点高度保持一致,对同一种品种而言,不同的作用点高度(由于实验系统测量范围的限制,一般作用点高度在第2节间之上),测量T以及a值,观测其曲线变化,亦可定量地了解同一单株小麦茎秆不同节间的机械强度变化,回弹力T值越大,茎节间茎秆机械强度越强。该评价指标也适用于其他茎秆作物,如玉米、水稻和谷物等。
(6)《左传·宣公二年》:“公嗾夫獒。”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尚书》孔传云:“獒,大犬也。”
(7)《尚书·旅獒》:“西旅厎贡厥獒。”孔传:“犬高四尺曰獒,以大为异。”
(8)《尚书·旅獒·序》:“西旅献獒。”孔颖达疏:“獒是犬名。”
(9)《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有周狗,谓之獒。”何休注:“犬四尺曰獒。”
(10)《广韵·豪韵》:“獒,犬高四尺。”
(3)清代沈涛《说文古本考》:“涛案:《左传·宣二年》及《尔雅·释畜》释文两引此书作‘犬知人心可使者’,是古本作‘知’不做‘如’。惟其知人心是以可使,足见许氏立文之精。后人转写误‘如’,虽亦苛通,终涉迂曲。《御览》九百四‘兽’部引亦作‘如’。盖后人据今本所改。《初学记·兽部》引作‘犬人心可使也。’不可通,有夺字。”
(11)《左传·宣公二年》:“公嗾夫獒。”孔颖达疏:“獒,是大犬之名。”
据统计,2017年,在全市约6000家限上商贸企业中,有线上销售数据的企业不到300家,网上商品零售298.52亿元占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比重为7.0%,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螯”,一般情况下,均将它释为螃蟹等节肢动物的变形的第一对脚,形状像钳子。如《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杨倞注:“螯,蟹首上如钺者。”
《玉篇》:“螯,蟹螯。”
由于蟹的这两只脚是最大的,因此,“螯”实际上就是指蟹的两只大足。《字汇》:“螯,蟹大足。”
《正字通·攵部》:“敖,蟹大足有毛,似钺。俗作螯。”
(13)《左传·宣公二年》:“公嗾夫獒。”杜预注:“獒,猛犬也。”
(14)《左传·宣公二年》:“公嗾夫獒。”《经籍籑诂》引服虔注:“獒,犬名。”
3)履带式移动堆料机污泥填埋的新摊铺工艺如确实可行,推广空气膜应用和生活垃圾履带式移动堆料机+推土机组合摊铺新工艺应用也将水到渠成。
从已有诂训材料来看,以《说文》之说来解释“獒”者有3例,即例(1)~例(3);以“犬(犬高)四尺曰獒”之说来解释“獒”者有4例,即例(5)、例(7)、例(9)、例(10);以“大犬”释“獒”者有3例,即例(6)、例(11)、例(12);以“犬名”释“獒”者有2例,即例(8)、例(14)。此外,还有1例释“獒”为良犬,即例(4);1例释“獒”为猛犬,即例(13)。关于“獒”的训诂释义分布,可如表1所示:
(5)《玉篇·犬部》:“獒,犬四尺也,如人心可使者。”
(8)清代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犬如人心可使者’,‘如’当为‘知’。《释畜》:‘狗四尺为獒。’《释文》引《说文》作‘知’,《左传》释文及《正义》《字林》《集韵》《增韵》《韵会》《通志》并同。”
我们认为,“犬四尺”其实就是大犬。《尔雅·释畜》:“马八尺为駥,牛七尺为犉,羊六尺为羬,彘五尺为䝈,狗四尺为獒,鸡三尺为鶤。”郭璞注:“《尸子》曰:大羊为羬,六尺;大豕为䝈,五尺。”邢昺疏:“此别六畜绝大者名也。”
也就是说,这里《尔雅》所列举的,都是针对六畜中体大者而言的。因此,“獒”亦应当是大犬之名。至于“猛犬”之说,据《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所豢养的獒能够作为杀人工具使用,无疑是一种凶猛的犬类,但其前提首先应是体型较大之犬,否则很难作为杀人工具。因此,“猛”可看作是“獒”的附加属性,其核心义仍是“大”。故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云:“獒当以犬高四尺为本义。……杜注云:‘獒,猛犬也。’是犬谓之獒,犹马谓之䮯,皆言其高大也。”
《汉语大字典》将“獒”释为:“一种凶猛的狗,体大善斗。”
《汉语大词典》将“獒”释为:“高大凶猛的狗。”
《辞源》将“獒”释为:“高大的猛犬。”
《王力古汉语字典》将“獒”释为:“高大的猛犬。”
上述辞书均以“高大”“凶猛”作为“獒”的主要构成义素,而不采取《说文解字》的说法,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说文》之说的不够精确。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表示,两组比较用卡方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描述采用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描述用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间距(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其OR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从声义同源关系看“獒”的字义归属
从声义同源关系来看,从“敖”声之字多含有“大”义。这些词语或者直接表示大物、大貌,或者含有“大”的义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察,我们归纳出以下从“敖”声而含“大”义的词语:
“傲”,本义为骄傲、傲慢。《说文解字·人部》:“傲,倨也。”《尚书·盘庚上》:“无傲从康。”孔传:“无傲慢,从心所安。”
“傲慢”其实是在心理上把自己看得很高大而体现于其外在的态度、表情、举止,含有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意味,可见,其词义中具有较为抽象的“大”义。
(12)《广雅·释兽》王念孙疏证:“獒者,大犬之名。《释诂》云:‘䮯,大也。’声义并与獒同。”
“鼇”,指海中大龟。《说文新附·黽部》:“鼇,海大鳖也。”
《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王逸注:“鼇,大龟也。”《列子·汤问》:“断鼇之足以立四极。”张湛注:“鼇,巨龟也。”东汉王充《论衡·谈天》:“鼇,古之大兽也,四足长大,故断其足以立四极。”
面对众媒体的围追堵截,吴浈表示,山东疫苗在流通过程中确实存在漏洞,疫苗是预防性制品,不会对注射的健康人造成身体伤害。
“鳌”,《玉篇》《广韵》《集韵》等字书,均释其为鱼名。在古代文献中,“鳌”又多指大龟或大鳖。唐代李白《窜夜郎于乌江别宗十六璟》:“斩鳌翼娲皇。”王琦注引《淮南子》高诱注:“鳌,大龟。”唐代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嶅”,指山高大的样子。《集韵·号韵》:“嶅,山高貌。”
“嗷”,本为拟声词,形容动物的叫声,后用以形容说话声音大。《说文解字·口部》:“嗷,众口愁也。”
之后,又引申为喧噪。《荀子·强国》:“百姓讙敖。”杨倞注:“敖,喧噪也。亦读为嗷,谓叫呼之声嗷嗷然也。”这里的“叫呼之声嗷嗷然”,其实就是指呼叫的声音很高。
“謷”,指高大貌。《庄子·德充符》:“謷乎大哉,独成其天。”成玄英疏:“謷,高大貌也。”
这部戏是厅里的一部重点剧目,入选2018年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今年作为福建的第一号作品申报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真诚地希望能够得到各位专家的帮助和支持,以进一步提高剧目整体水平。
“䫨”,亦作“■”,指头高。《说文解字·页部》:“■,■顤,高也。”
段玉裁注:“当云头高也。《广韵》云:‘头长。’”
徐锴《系传》:“■,颡高也。”
《玉篇·页部》:“䫨,高大也。”
《广韵·豪韵》:“䫨,高头也。”
头高即为头大,故“䫨”亦含大义。
人工智能时代使会计领域未来的职位分布产生重大变革,基础会计工作将被大量取代。因此,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必须重视代表未来会计发展方向的管理会计,并让学生接触会计、审计工作流程与标准的模块设计,实现从教习普通会计核算到高精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变。
有人说,这个故事是纳尔逊兄弟的老二,爱德华多,替老大克里斯蒂安守灵时说的。克里斯蒂安于一八九几年在莫隆区寿终正寝。揆乎情理,这种说法不太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落寞的漫漫长夜,守灵的人们一面喝马黛茶,一面闲聊,有谁听到这件事,告诉了圣地亚哥·达波维,达波维又告诉了我。几年后,在故事发生的地点图尔德拉,又有人对我谈起,这次更为详细,除了一些难免的细小差别和走样外,大体上同圣地亚哥说的一致。我现在把它写下来,因为如果我没有搞错的话,我认为这个故事是旧时城郊平民性格的一个悲剧性的缩影。我尽量做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但我也预先看到自己不免会做一些文学加工,某些小地方会加以强调或增添。
“䮯”,亦作“骜”,本义是指良马、骏马。《说文解字·马部》:“䮯,骏马。”
段玉裁注:“䮯,谓骏马之名。”
骏马在古代一般多为高大之马,故“䮯”亦含大义。《广雅》:“䮯,大也。”王念孙疏证:“䮯、獒、鳌,义并同。”
这里是说以“敖”为声符的“䮯、獒、鳌”字,均指物之大者。
从上述例字可以看出,从“敖”声之字多含有“大”义。王念孙《释大》云:“敖,出游也。故大谓之䮯,长谓之敖,傲谓之敖,……众口愁谓之嗷,戟锋谓之■,骏马谓之䮯,大狗谓之獒,海大龟谓之鳌,蟹首大足谓之螯。”
同时,这些以“敖”为声符的字构成了一个以“大”义为核心的同族词系统,这表明“獒”表“大犬”义不是一个孤立的语言现象,它与汉语的声义同源特点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三)从《说文》编排体例上看“獒”的字义归属
《说文解字》一书在编排体例上有着一套严密的系统性,正如《说文解字·叙》所言:“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
具体到每一部文字的排列来说,许慎遵循了“以类相从”“据形系联”的方法,即一部之内的字一般都是将意义相近的放在一起,形成小的义类集合,意义相近的小类集又相邻排列。
通过对《说文解字》“犬”部排列顺序的考察,可以发现,许慎大致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为名物词、体貌动词,如“狗、獀、尨、狡、狯、㺜、猲、獢”;其次为表形状、声状词语,如“■、默、猝、猩、猥、狠、犷、状、■、獒、獳”等;再次为表犬的行为动作的词语,如“倏、狟、戾、■、猎、獠、狩、臭、获”等;最后是表示为犬所捕猎或与犬相关的野兽名称,如“狄、玃、猴、狼、狐、獭、猰”等
。
“獒”的位置处于“■”后“獳”前,当为表形态或声状之词。《说文解字》:“■,妄强犬也。从犬从壮,壮亦声。”
许慎将其释为“妄强犬”,实际上,强犬亦是大犬。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之言奘大也,谓形体驵大也。凡犬驵大者强悍难驯,故许训为妄强犬耳。”
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亦云:“■盖为犬壮大之称,故从壮得声。”
《说文解字》:“獳,怒犬貌。”
可见,“■”“獳”均为表犬形态之词,那么,依照《说文》的编排体例,处于“■”后“獳”前的“獒”字,亦应为表形态之词。就此而言,将“犬如/知人心可使者”和“大犬、猛犬”两种释义相比较,显然后者更符合《说文》的编排体例。
三、余论
本文主要从诂训材料、声义同源关系、《说文》编排体例三个方面,论述了《说文解字》在训释“獒”字时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獒”字的释义进行了辨正。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在有相关训诂语料的情况下,如《尔雅》、《尚书》孔传等,许慎为什么会以“犬如/知人心可使者”来解释“獒”字呢?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来看,似乎只能认为这是许慎对《春秋传》(即《左传》)“公嗾夫獒焉”一句所作的随文释义。其中,“嗾”为呼犬声,《说文解字·口部》:“嗾,使犬声。”
段玉裁注:“使犬者,作之噬也。《方言》:‘秦、晋之西鄙,自冀、陇而西,使犬曰哨。’郭音骚。哨与嗾一声之转。”
这是说晋灵公发出了一个指挥獒的口令,他所豢养的獒犬于是就听从指令而行动。因此,许慎将“獒”释为“犬如/知人心可使者”。此段内容,《公羊传》作:“灵公有周狗,谓之獒,呼獒而属之,獒亦躇阶而从之。”
似乎从异文角度印证了许慎的说解。不过,许慎在解释“獒”字时,却忽视了语词释义应以解释词语的本质特征为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随文释义在某一具体文献中可以说得通,但并不适合所有情况。当然,相对于《说文解字》中的九千多个汉字来说,许慎的解释大部分是真实可信的,此处的问题只能算是智者千虑、偶有一疏,并不影响《说文解字》在文字学、词汇学中的地位,同时,这也为我们使用、研究《说文解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郭海洋.《春秋公羊传》“周狗”考[J].北方论丛,2015,(6).
[5][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南朝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吕浩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19.
[7][唐]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1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12]何九盈,王宁,董琨主编.辞源(第三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3]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0.
[14][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
[15][明]梅膺祚.字汇[A].续修四库全书:第233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6][明]张自烈撰,[清]廖文英续.正字通[A].续修四库全书:第234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7][宋]丁度,等.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8][宋]陈彭年.钜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9][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0][清]王念孙等撰,罗振玉辑印.高邮王氏遗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1]万献初.《说文》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22]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第五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