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电视节目的文化建构与精神传递*
——以《国家宝藏》为例

2022-08-31韩海青

艺术百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宝藏国家

韩海青

(江苏开放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一、文献综述

(一)“文化自信”的提出背景

文化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西汉末的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有“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之句。不过,这里的“文化”主要指以文化之,作以文质去教化客体理解。近代以来,“文化”一词被日本选取用来对应翻译英语单词“Culture”,这一用法后被引入国内,现代汉语中的“文化”即为此含义。“文化”一词按语境不同往往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文化包含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上由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共同组成的各个方面,一般将其定义为“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2]687;狭义的文化则侧重于表示精神内涵,包括知识、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范畴。本文论述中使用的文化相关概念主要指狭义的文化。

在以和谐与发展为基调的社会信息时代,文化在世界综合国力争夺中的政治战略影响力也日益突出,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3]5文化竞争成为国家之间的重要竞争,而全球化的深入强化了各国人民的文化自觉,促使人们有意识地确认自身的文化特性。[4]107各民族特有的文化确定了在世界统一进程中各民族的身份与国家认同。[5]268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与创新的巨大动力[3]5,也是构成国家冲突的主要因素。亨廷顿于20世纪90年代表示,“未来的冲突将由文化因素而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所引起,而最危险的文化冲突是沿着文明的断层线发生的那些冲突”[6]6。

文化教育事业不仅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和基础,而且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目标,直接关系着人民福祉。[3]5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价值的多元化,促使人们的精神文化诉求日趋复杂,需求渐多、要求渐高。[5]118国民对丰富文化的需求构成了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动力。“中国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成长的过程中回归精神生活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本原地位,也就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时期确立文化身份和地位,以争取他国理解与尊敬,进而扩大国际话语权的外交战略行为”[7]26。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是指国家针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与全球文化产业竞争而制定的文化产业建设计划,体现了我国的政治意愿,也反映了国家政府组织管理文化产业发展的执政实力。其最基本目的是保障本国政治制度稳定,从社会文化安全的视角保障国家主权。[8]133

(二)电视节目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一种文化认同。辛美君认为,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本源,即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建立于对自身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9]120每一个国家、民族,唯有认同自身文化,方可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自身文化发展生命力的坚强信念。而文化认同的产生需要民众更多地了解本国优秀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在我国,传播本国优秀文化是一项公共文化事业,也是国家文化治理的一部分。其中,以广播电视艺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10]65,对于传播本国优秀文化尤其有益。在通过大众媒体传播本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祁述裕认为我国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必须“从政治制度挂帅向更为尊崇文艺规律转型”[11]172。文化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有经济属性和艺术属性,要“引导文艺工作者抓住时代脉搏,表现重点和敏感题材,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体现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在沟通感情、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12],毕竟社会和谐是最大的制度红利[12]4。

(三)电视文本的符号与意义

电视书目作为大众媒体在促进文化认同时尤其有效,但是电视节目要起到预想中的传播效果,不能仅仅靠文化符号的堆砌。约翰·费斯克认为电视在现代社会中有吟游功能(bardic function),电视节目不是简单地复制其现有的观点或经验,而是从它所表现的社会中获取表意的“原材料”,把它们加工成独特的形式。由于“吟游诗人”的专业声望,以及我们早已与“吟游演出”联系在一起的那种熟悉与快感,我们倾向于认为它们是真的。[13]16具体而言,约翰·费斯克和约翰·哈特利认为,电视文本中有三个不同的艺术表意层面:在第一层面中的字符是单独自足的,而影像则象征着实体;在第二层面中,原来简单的意义被上升至社会文化的层面,标志的含义也不再单纯地来源于标志本身,而是来源于社会使用和评价能指其所指的方法;在第三层面上,各种神话也被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意识形态。[14]41-46作为当代文化传播中心之一,电视可以承载和传递文化,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表象世界,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自由赞同”主流文化。

霍尔也认为,符号具有某种物质实在性(如词语、手势或图像),能够借助人类感官来感受,而更关键的是它在成为一种“物”的字符的同时拥有了自身以外的隐喻含义,因此可以被用来产生一个由相互关联的意义构成的系统。[15]21意义的产生则依靠诠释的实践,也就是编码和解码过程。[16]62由此,电视也是整个表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种话语的语义链中通过符码的运作建立起来,并传播含义与信息。[17]508同样地,戴维·莫利主张“文本的意义应该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并且想一想,它触及了多少他人的话,并再评量,这种触及又会怎样再次构成该文本的意义,包括一些话语的含义”[18]94。雷蒙·威廉斯从技术的角度思考了这一问题,认为“要了解任意一项大众传播技能,我们必须将其历史化,我们必须考虑它们在某种具体的社会秩序内与一些具体情况的利益形态的联系”[19]59。

因此,电视节目在宣传本国优秀文化,以此促进文化自信时,不能只依凭特定的文化符号本身,而要注重其在意义结构中的位置。

考察组一行详细了解了十三师工会网上服务职工的现状和需求,先后前往黄田农场、火箭农场,实地考察了哈密喜折惠干鲜果销售有限公司、哈密果然良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电商平台的运行情况,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四)电视观众与意义的传递

英国伯明翰学派通过关注新媒介与社会文化产品,突破了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被动观众的内涵,并设想出了主动的具有创造意义的大众文化参与者。[20]195其中霍尔还指出,每一种符号都处在社会历史文化这一意义之网中,电视文本的流通过程因而并非“发送者—信息—接收者”这种线性模式。在他看来,受众们可以有三个理解立场:倾向式理解、协商式理解和对抗式理解。只有在受众的社会文化准则和电视节目文字制造者观点相对应时,意义的流动方可完成。[17]515

约翰·费斯克则进一步指出,电视文本的含义是开放的,其效果要通过受众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进行互动来产生。受众能够主动地在文本中建构意义、获取愉悦,进而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文本意义。[21]32但实际上,如果一种文化资源不能提供能与日常生活经验产生共鸣的相关点,就难以被广为接受。[22]150

可见,电视节目中传播的文化自信观念并不会自然而然地被观众所接受,观众需要对节目中各种文化符号进行主动感受与体悟,由此激发起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感,对文化符号背后所代表的意义产生共鸣。所以电视节目应该将抽象的观念与观众当下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形成意义传递的链条。

二、电视节目是宣传文化自信的优良阵地

我国拥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并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对东亚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然而,由于科学技术在各领域的发展长期滞后,我国经济从清代中期以后就逐步落后于西欧发达国家,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开端。近代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的残酷现实,促使中国知识分子阶层进行深刻反省,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先进科学文明教育的取舍问题上,从原来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3]101,到出现激进的“全盘西化”[24]36思想,这一过程反映的是近代中国逐步丧失文化自信的过程。

新中国建立后至今,我国人民已经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过程,并向着“强起来”的道路前进,而重建民族文化与自信就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主要部分。提升文化自信的方法和路径,学者对此多有研究,其中大众传播媒介是不容忽视的渠道,而电视节目又以其具有的覆盖率高、表现力强等特点在大众传媒中占据主流,同时也是国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但是,电视节目这种传播渠道同样存在不足之处,如娱乐节目以外的内容整体趋向严肃保守等,这也是人们始终关心的问题。央视的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可以视为针对这一议题的积极探索,节目不仅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同时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笔者研究发现,《国家宝藏》节目除了外在形式创新,其内核设计更为关键,从运作逻辑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首先,以流量明星结合科普性,抓住观众的初步兴趣点;第二,通过舞台剧设计让文物开口说话,以精妙切入面将文物与主流价值观结合。由于文物是民族文化中的固有精华,是每个中国人心目中“自己的东西”,因此相对于价值观更易为人接受,观众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第三,将文物与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拟人化、生活化,使观众感到情真意切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流价值观传播的生硬感,进而引起观众情感中的共鸣。

《国家宝藏》的成功可视为传统文化“破圈”以及主流价值观传播新形态的一次积极尝试,众多案例表明,主流价值观绝非僵硬的框架和教条,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常读常新,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其关键在于对内核的深刻理解以及创新的表达。在这一方面,《国家宝藏》为其他文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其节目模式颇具研究价值。

三、通过文物故事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从旧时丧失文化自信至近年伴随国力提升而兴起的“国学热”“汉服复兴”等活动,传统文化似乎逐渐由冷到热,回归大众主流视野。其实,从尊重中国历史文化的角度上看,不管是抱残守缺地对其过分神化,还是不加鉴别地全盘否定,都是盲目的和不可取的。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既有精髓,也有封建糟粕,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把其中不合时宜的消极方面予以摒弃,而吸取其中优秀的部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融会贯通地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因此,如何使民众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文化建设中应当关注的地方,这也是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的一大特色。

(一)包容与开放的中华文化

传统文化既以“传统”名之,在现代语境中很容易被贴上“保守落后”的标签,这是常见的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中华文化自古就是包容和开放的文化,《国家宝藏》节目选取的部分国宝文物可以很好地勾勒出这一脉络和线索。中国自汉代起便着力经略西域,并开辟了丝绸之路,打通了由中国经过中亚抵达罗马的商路。对西域的控制不仅出于商业目的,更因国家整体战略需要,《国家宝藏》节目选取的甘肃省博物馆藏“铜奔马”从一个侧面讲述了历史上中央政府经略西域的必要性。两汉时代,中国北边的匈奴经常裹挟西域各小国侵犯中国边疆和商队,为了构建良好的对外环境,并维持正常对外交往和对外开放,在两汉时期花费了很大代价抵御匈奴,最后才保持了西域的安宁,并使其变成了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25]22。同时,在中国南方,一条经由海上通向西方的航路也在逐渐形成,即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路发展到隋唐时代就已相当成熟,当时,以广州为起点,经南海、印度洋等地区到波斯湾一带的航线经贸交往已经非常繁荣。《国家宝藏》选取的湖南博物院馆藏“湖南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为我们展示了唐代海上丝路的兴盛。窑青釉黑褐彩诗文执壶是长沙铜官窑的烧造产品,其之所以能够盛极一时,主因是能够根据销售地的特点绘制陶瓷上的图案,如具有波斯、阿拉伯艺术风格的胡人乐舞、狮形舞等,更好地适应商业需求。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进一步发展,《国家宝藏》节目中广东省博物馆藏“宋金项饰”就出自著名的南宋沉船“南海1号”,沉船出土文物多达18万件,其中大多为瓷器,也有不少珍贵的金银器,此外还有钱币、铁器等,为我们还原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如今,我国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将对外开放协作、平等宽容的宗旨推广到更多国家,力求达到互惠共赢,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目标。

(二)发达的古代科学技术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不仅在人文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科学技术等方面也十分发达,《国家宝藏》节目选取的四川博物院藏“制盐画像砖”就使我们对中国古代钻井技术有了一定认知。制盐画像砖的出土表明我国四川地区的井盐在汉代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不仅反映了其时巴蜀的富庶,也折射出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水平。井盐生产时需以钻头打入地下汲取卤水,在不断的技术实践中,至北宋时期出现了以细竹汲卤的小口深井“卓筒井”[26]18,这一技术被认为开创了世界机械钻井的先河,此后我国始终在这一技术领域保持领先,清代中期钻出的燊海井为世界第一口超过千米的深井。井盐的生产不仅推进了我国古代钻井技术的进步,还由此首度发现了天然气的存在,含有天然气的盐井被称为“火井”,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此已有明确的记载。随着国宝守护人的娓娓道来,观众均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先进而感到惊叹,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此时,制盐画像砖的今生故事铺陈展开,李中和罗鸣两位海洋油气开采工程师的讲述,使观众感到优秀传统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离不开无数科研及工程人员的付出。

(三)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工业革命以来,欧美文明一度成为世界主流,甚至某种程度上“西化”的概念等同于“现代化”,其他文明类型逐渐式微。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中华文明的巨大价值重新得到认识,凝聚东方智慧的中华文明优势进一步凸显,可以说,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是世界文明多元结构的重要一环。在《国家宝藏》中国国宝“曾侯乙编钟”的讲述环节,虽名为“守护华夏正音”,但节目并没有在乐理知识上大做文章,而是提出“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人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一类比将范畴从音乐理论拓宽至道德伦理的范畴。由此,不仅节目的格局大为提升,也点明了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即各种文化现象最终大多会归于人伦这一主题,围绕“修齐治平”几个层次而展开。“八音”与“八德”体现的是我国先哲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思考,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实现理想的人格,以及由此通向和谐与大同。回溯全球文明史,国家的兴起无一不伴随着扩张和战乱,而中华民族基因中有“贵和”理念,因此当代中国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这为世界展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文化建构与提升民族凝聚力

我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仅是发扬传统文化,仍不足以满足当前需要。当代中国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以外,还包含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特性决定了建构中的文化融合了五十六个民族总体的特征,文化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过程。

(一)挖掘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中国在汉、唐、明等朝代以及清代前期达到古代社会的巅峰,强盛的古代王朝不仅将盛世的烙印刻入了民族记忆中,也留给后世位居世界第三的辽阔疆域,前者是政治观念,而后者是地理概念,看似并无关联的两者共同构建了人们心目中的“中国”意象。《国家宝藏》节目选取的故宫博物院藏《千里江山图》便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传统思维,即用具象的“江山”去描摹抽象的“天下”——古代观念中的国家。《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的作品,为绢本设色长卷画,该画卷以平远的构图方式为主,间以高远及深远之势,通过散点透视将连绵的崇山峻岭和烟波浩渺的江河描绘得生动逼真,并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色为主要材料,通过层层罩染使画面颜色艳而不俗,极具表现力。《千里江山图》作为长十余米的长卷,不仅在细部描摹上妙入毫巅,从全局看更有一种恢弘之势,传达出唯有盛世中华才具有的雄浑的气魄。除《千里江山图》以外,《国家宝藏》节目选取的其他国宝文物也可以展现盛世中华,如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不仅含有对国家的美好寓意,而且“五星”与现今中国国旗“五星红旗”的图案正巧吻合,预言了中国将迎来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东方。其余《国家宝藏》节目所选取的如“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乾隆彩釉大瓶”“金瓯永固杯”以及“坤舆万国全图”等国宝无不展露出磅礴的盛世气度,这些盛世珍宝之所以能够触动观众,正是因为当今中国在党的领导下迎来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新的盛世。

(2)红色革命文化是文化建构的核心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期间,除了受封建社会、中国官僚资本主义的迫害外,日军帝国主义又加紧了对我国的侵犯。在救亡图存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此历程中,为我们的民族国家和人民孕育出了自己的红色革命文化。《国家宝藏》节目中,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的国宝聂耳小提琴就是一件富有价值的革命文化遗物。这把小提琴由德国制造,尽管其做工并不精致,甚至边缘已轻微磨损,但却是音乐家聂耳用以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神圣乐器,所以具有了非凡的意义。《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由田汉作曲,聂耳于1935年完成了谱曲。当时,日本接连策划了霸占东北地区的“九一八事变”及攻打上海市的“一二八事件”,因软弱的国民党政权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日本逐步暴露了其全面侵华的野心,国家和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风云儿女》就是在此背景下讲述年轻爱国志士投身抗战的故事。此时聂耳的心中既有对时局的悲愤,又有对祖国人民斗争意志的信心,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士气,他怀着满腔的热忱完成了歌曲的创作。《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之后,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反响,并作为抗战时期慷慨激昂的战争歌曲之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值得一提的是,聂耳小提琴的今生故事讲述完毕后,节目通过互动仪式的引入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互动仪式理论的相关定义中,詹姆斯·凯瑞认为仪式是在重大活动中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将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27]163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是通过高度的情感纽带,唤起参加者由共同认知构成的成员身份感[28]79。节目中,首先,在场观众集体起立,齐声高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其后,国宝守护者与所有在场观众一起,共同宣读“聂耳小提琴”的国宝守护誓言,当全场听众齐声说出“我是中国人”的时候,庄严的仪式感加深了观众对自己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认同与自豪,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力令人为之动容。

(3)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是文化建构的内在要求

一些观点错误地认为“中国人”就是指汉民族,将中华民族内部密不可分的兄弟民族割裂开来,更有甚者,一些境外势力妄图以此为根据分裂中国领土。首先,中华民族中人口占多数的汉民族,其源头本身并非单一。《国家宝藏》节目在介绍良渚文化“玉琮”时提到,良渚文化是距今五千余年长江下游地区高度发达的稻作文化,其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有一定区别,但同为汉民族的重要源头之一。其次,中国的历史也可以看作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国家宝藏》在节目中展现的河北省博物院收藏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重要器物,由于中山国是当时少数民族狄人创建的小国,从工艺技术角度看,这种器物虽然深受当时华夏文明发展的影响,但在它的外形上却也带有了少数民族的艺术风格,中山国后为赵国所灭,融入汉民族之中。最后,中华民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总称,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宝藏》节目中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国宝文物“《格萨尔》唐卡”就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彩风貌。《格萨尔》唐卡将藏族文化的精华格萨尔王史诗与藏族独有的绘画形式唐卡完美结合,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唐卡融合了宗教想象与写实风格,兼具中原艺术与古印度艺术的神韵,充满东方艺术魅力,《格萨尔》更是比肩古希腊、古印度的英雄史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格萨尔》唐卡需要依托于民间艺人的口头传唱,过去这一艺术形式亟待保护。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格萨尔》唐卡相关文化实施大力保护,不仅搜访藏区各地的传唱艺人,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对其进行搜集和保护,并将这些成果整理出版,使《格萨尔》唐卡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中华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厚,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在文化上的重要贡献。

《国家宝藏》还为我们讲述了以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皿方罍”为主题的感人故事。皿方罍为商晚期铸造,属青铜盛酒器,于1922年出土不久,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分离:器身被贩卖至海外,器盖留在国内由湖南省博物馆保存。节目演绎的前世传奇中,富有创意地将皿方罍拟人化,将分散两地的文物比喻为失散多年的兄弟骨肉,使观众感到撕心裂肺般痛心。2014年湖南省博物馆购回了器身,分离了近百年的器身器盖终于得以重聚,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国宝的流失源于近代以来国家的衰败,新中国建立之后,许多国宝相继重返了祖国的怀抱。随着祖国发展的日益强盛,回家的国宝也越来越多,这无疑将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皿方罍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感人至深,另一重要原因在于中国人非常看重回归故土以及亲人的团圆,骨肉分离是人们难以承受的痛苦,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时至今日,海峡另一端的同胞仍未能回归祖国怀抱,此为民族难以承受之痛。因此,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使命。

五、节目对时代精神的传递

国宝文物是古代文化精粹的物质形态遗存,这并不意味着它们都是过时无用的东西,相反,通过《国家宝藏》节目独具慧眼的发掘,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文物身上散发的光辉。今天,我们可以透过博物馆的玻璃,对着文物凭吊怀古,也可以钻研文物的每一个细节,去感叹古人的艺术与技巧,但更加不能忽视的,是这些文物所蕴含及传递的鲜明的时代精神。

(一)传承先辈改革精神

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不断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党积极领导全国民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运动,为我国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获得了巨大的进展,GDP从1978年排名全球第十五名的3679亿元,增加到了2018年排名全球第二位的900 309亿元,国民生活水平从满足温饱逐步迈向了全面小康,我国的科教文卫各行业健康高速发展;2013年,经党的十八届三中会议审定批准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发展作出了顶层安排。可以说,在改革中不断发展不仅是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之一,还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国家的生命力在于改革,让这一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作,《国家宝藏》节目结合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国宝文物“战国商鞅方升”,为改革强国理论做了生动的注脚。商鞅方升是战国时代的秦国铜制量器,容积202.15cm3,器型呈长方形带柄斗状物,器壁三面与底部刻有铭文,该器物为商鞅变法所用工具。秦孝公即位之初,秦国国力不振,难以与魏、楚抗衡,故起用商鞅实行改革以变法图强。由于秦国各地计量方法的不同,缺少统一标准,导致国家收取税粮时难免缺斤少两,影响国库收入,而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缺乏公平的交易标准,于是,商鞅定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体积,制作了一批铜量具,推行到秦国各地以统一度量衡。经过这一变革,秦的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也有所提升,再结合其他变法举措,秦国国力得以快速提高,为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时过境迁,当今国内外环境已大不同于往昔,但先辈们勇于变革的奉献精神仍然激励着人们奋起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完善基层治理

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精神把城市基层综合治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推进,并明确提出建立城市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完善由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制、德治相结合的城市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体制。基层治理始终是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这项工作关系到每位居民的切身利益,是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提升群众觉悟,激发群众参与意识,引导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参与自治,是优化基层治理的关键。向群众普及相关概念,将精神思想转化为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是提升参与度的前提。作为大众传播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以睡虎地秦简作为的切入点,突出了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秦简出土于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的一座墓穴内,墓葬的实际所有者为一个名叫“喜”的秦代基层官吏,秦简数量达千余枚,内容多为“喜”所抄写的秦代法令和文书,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封诊式》等,细致繁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秦简主人的身份具有双重性,在秦帝国庞大的吏治体系下,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吏,在历史的洪流中似乎微不足道;而在他身边的基层民众来看,“喜”又代表着权威的官方意志,一举一动关系到民生福祉。正是靠着无数个“喜”勤勉的工作,社会得以维持稳定,政府机构得以顺畅运转,就这一点而言,古今并无二致。今日基层工作者的付出同样需要肯定与理解,节目环节最后以三位基层民警作为该件国宝的守护人,可谓用意深远。

(三)借古喻今,弘扬“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相关产业密切关联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同时,我国也存在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面临转型升级的局面,将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注入制造业,是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我国古代历来有尊崇巧工的传统,在《国家宝藏》节目所展示的国宝文物中,最能够代表工匠精神的是浙江博物馆的宁波万工轿。万工轿是宁波地区朱金漆木雕花轿的别称,因其制作过程需耗费万余工时,故名。节目演绎的前世传奇,讲述了为振兴国货,不惜成本,精益求精打造万工轿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万工轿的文物价值并不在于其本身器物的复杂程度,真正可贵的是蕴含其中的工匠精神,那是一种专注求精、坚守务实的品质,是尽心竭力、忘我付出的追求,是格物致知的生命智慧。实际上,弘扬工匠精神不可以狭隘地理解为崇尚或复兴手工艺,其深远的意义也不仅仅限于制造业,而是对待职业的操守和品质,工匠精神应当被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自觉践行和大力弘扬。

六、结语

《国家宝藏》节目以轻娱乐的综艺外壳包裹严肃的文博题材,并融合多种先进的舞台艺术给观众带来极致的审美体验,这些众多的创新之处无疑是其能够引发收视热潮,收获众多好评的重要原因。但是,《国家宝藏》现象级的表现绝不仅仅是依靠这些表面因素的作用,让属于中国的文物宝藏讲述中国故事,以中国故事反映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才是《国家宝藏》节目的内核。现阶段,增强文化自信绝非停留在概念上的口号,而是源于每一位公民对自己站立的这片土地,以及既古老又年轻的祖国的深层次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就是将每个中国人心底本就具备、尚处于萌芽状态的那份深厚情感,通过可读可感的方式激发出来,从而形成巨大的精神能量。《国家宝藏》节目将隐含于文物背后的民族精神予以凝练而真实的表达,多层面、多角度地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必然性,作为一款优秀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值得更多的借鉴和研究。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宝藏国家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把国家“租”出去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