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潜力影响因素研究

2022-08-31项义军胡家才

对外经贸 2022年8期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引力潜力

项义军 胡家才

(哈尔滨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引言

东盟作为一个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建立起的政治、经济与安全为一体的合作组织,几十年来不断扩大经济开放领域,凭借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东盟十国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整体的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基于RCEP 正式生效背景,结合“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建设,深化贸易合作,可进一步释放双方贸易发展潜力,形成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如图1 所示,在2000-2021 年的22 年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快速发展,双边贸易额从2000 年的323.16亿美元增长到2021 年8782 亿美元,增长了近27 倍。重新进入了发展快车道,显现出贸易发展的强大韧性。

图1 2000-2021 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

一、文献综述

自中国与东盟建立贸易关系并建设自由贸易区以来,学者们开始对双方的贸易潜力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如陆周钰、滕子丰(2021)通过将国内生产总值、首都距离、人口、总体开放度和外商直接投资额纳入到引力模型的自变量研究中,最终得出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和总体开放度对双方贸易的显著推动作用,并且发现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作用并不像平常预测的那样显著;何欢等(2021)通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影响贸易效率的因素,通过提高各国贸易效率的方法,挖掘贸易潜力;余敏(2020)创新的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自由贸易区效应等因素纳入到引力模型中,并证实其对中国东盟贸易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罗芳和刘泽宇(2021)通过引力拓展模型发现贸易双方的GDP、共同语言对贸易具有推动作用,地理距离对贸易具有阻碍作用;李庆燕(2020)创新的引入了是否签订贸易协定和政府廉洁程度等人为虚拟变量探讨影响中国对东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因素,发现其贸易潜力具有波动递减的发展趋势,主张中国要不断加大高科技产品研发投资,增加促进高科技出口贸易的要素;蒋冠、霍强(2015)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分成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进行独立分析,测算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与东盟进出口的影响,最终发现自由贸易区能够极大的促进双方贸易。

学者们上述较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可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潜力影响因素的探究提供视角和思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改进变量选取,利用2011-2020 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数据,构建引力模型,可探究影响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潜力的因素。

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结合度分析

贸易结合度是一个用来衡量双方贸易相互依存度的指标,其包含两个公式:TCDab=(Xab/Xa)/(Mb/Mw)、TCDba=(Xba/Xb)/(Ma/Mw)。这 里TCDab和TCDba 分别表示东盟对于中国出口市场的重要程度和中国对于东盟出口市场的重要程度,Xab 和Xba 分别表示中国对东盟和东盟对中国的出口额,Xa 和Xb 分别表示中国和东盟的总出口额,Ma 和Mb 分别表示中国和东盟总进口额,Mw 代表世界总进口额,若TCD >1,则说明中国与东盟贸易联系紧密,若TCD <1,则说明中国与东盟贸易联系松散。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和WITS 数据库收集整理的数据可计算得出下图2所示结果。

图2 2011-2020 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

由图2 可以总结出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的特点如下:(1)双方的贸易结合度是大于1 的,且大部分在2~2.5 范围内,说明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联系非常紧密。(2)在2011-2020 年时间跨度内,双方的贸易结合度整体呈平稳上升状态,说明随着双方经济发展和开放度提升,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潜力仍有待进一步开发。2013 年前,中国在东盟出口市场的地位比东盟在中国出口市场的地位高;在2013-2016 年间,双方在彼此出口市场的地位发生了转换;在2016 年后,中国与东盟在彼此出口市场的地位逐渐趋同,并于2020 年成为彼此的最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东盟贸易联系紧密的原因主要有:(1)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每年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且生产大量的生产生活产品,而东盟人口超6.5 亿,面积达450 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丰富,人均收入不断上升,对手机、汽车、机械设备等生产生活产品需求在不断扩大,形成了中国向东盟出口高增加值的生产生活产品而东盟向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的互补性贸易格局。(2)中国距东盟各国较近,较低的物流运费降低了贸易成本,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3)东盟各国生活着大量华人,且部分国家历史上曾是中国的一部分,文化习俗相近,相互间具有天然的亲近感,紧密的文化联系促进了贸易联系的紧密。(4)中国与东盟自2002 年开始启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现已升级成为一个更加包容、现代、全面、互利的3.0 版自由贸易区。简化透明的通关手续、便利的交通运输、人性化的贸易服务以及更低的税率等因素进一步提升了贸易便利化程度,加深了双方的贸易联系。

三、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结合度可以发现,双方的贸易联系紧密且有平稳上升的趋势。随着自由贸易区升级的建设,中国与东盟必将持续不断的扩大开放,双方间的贸易联系仍将进一步加深,巨大的贸易潜力仍待进一步开发。通过客观的数据对影响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潜力的因素进行分析研判,并针对如何巩固和完善双边自由贸易区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模型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源自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Tinbergen和Poyhonen 最早将其用于研究国际贸易,并得出与万有引力定律相似的结果: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其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距离成反比。经过学者们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新的影响因子被不断地引入到引力模型中,引力模型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将贸易双方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人口(POP)、距离(DIS)等影响因素纳入到引力模型中。需要说明的是GDP 并非是整个国家总的GDP,而是人均GDP,既贴合实际,又可保证新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此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往来人民币的交易占比不断扩大,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必将增大,因此将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纳入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选取中国人均GDP、东盟各国人均GDP、中国总人口POP、东盟各国人口POP、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地理距离、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作为影响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总额的主观因素变量,并选取“是否沿海”和“双方是否存在共同边界”两个虚拟变量,同时为减弱模型的异方差性,使得模型更加稳定,对贸易引力模型取对数变换,形成如下引力模型:

(二)变量描述及符号预期

上述模型中α 为常数,β、β、β、β、β、β6、β、β均为系数,ε 为随机误差项,对自变量的描述及符号预期结果如下面的表1 所示。

表1 自变量描述及符号预期

(三)数据来源说明

根据上述引力模型,选取2011-2020 年间的样本数据,横截面为东盟十国,选取数据包括中国与东盟十国贸易额、人均GDP、总人口、首都间地理距离、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是否沿海以及是否存在共同边界等900 个数据。

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额、人均GDP 与总人口、首都间地理距离数据分别选自UN Comtrade 数据库、世界银行数据库和CEPII 的discap 数据库;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数据出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网站;“是否沿海”和“是否存在共同边界”数据则通过谷歌地图观测搜集。模型回归与相关检验通过STATA15 完成。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对LnT、LnGDP、LnGDP、LnPOP、LnPOP、LnDIS、LnR、D1、D2 九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回归结果如表2。从表2 回归结果可发现在这几个解释变量中LnGDPi、LnPOP和LnR 不显著,是因为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需要验证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验证结果如表3。从表3 可看出解释变量LnGDP和LnPOP的VIF 分别达到44.48与63.77,均远大于10,可以判断这两个解释变量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进一步将LnPO对LnGDP做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从表4 可看出此回归的R高达0.9545,并且LnGDP非常显著,说明LnPOPi 与LnGDP所包含的信息基本相同,则本文引力模型的变量选择存在问题,考虑到出口国的GDP 对出口国的出口供给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将LnPOP变量剔除。此外,从表2 和表3 可看出LnR 和常数项均不显著且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考虑将解释变量LnR 和常数项剔除。经过对解释变量的重新取舍后,对剩余的解释变量进行再一次的回归分析,得出最终结果如表5。

表2 中国与东盟数据的回归结果

表3 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

表4 LnPOPi 对LnGDPi 回归结果

表5 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从表5 的回归分析可看出,最终选定的各解释变量显著性都较高,且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和前文的预期均相同,回归的R2 高达0.9996,说明经过筛选改进后的模型不仅克服了多重共线性,且在拟合度很高。由最终回归结果和模型方程可得出,中国人均GDP 增长1%,其与东盟贸易额将增长0.57%;东盟人均GDP增长1%,中国与其贸易额将增长1.12%;东盟人口增长1%,中国与其贸易额将增长1.03%;中国与东盟地理距离增长1%,中国与其贸易额将减少1.09%;在虚拟变量中,是沿海国家和与中国存在共同边界均对双方的贸易额有促进作用,促进效果分别为0.45%和0.42%。

(五) 贸易潜力分析

综合回归分析,可得到一个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引力模型,且可根据模型算出2011-2020 年中国与东盟历年贸易总额的测算值,2011-2020 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的实际值数据出自UN Comtrade 数据库,用实际值与测算值的比值即可得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潜力系数(用P 表示),再根据贸易潜力系数的划分标准判断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潜力情况和贸易潜力发展趋势。贸易潜力系数的划分标准为:P <0.8,说明双方的贸易发展空间潜力巨大,属于潜力巨大型;0.8 ≤P<1.2,说明双方间的贸易潜力仍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属于潜力开拓型;1.2 ≤P,说明双方间的贸易发展已经达到瓶颈,需要开发塑造新的影响因素促进贸易的发展,则属于潜力再造型。通过上述分析,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潜力进行测算,最终得到结果如表6。

表6 2011-2020 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潜力类型测算

从表6 可看出,在2011-2020 年的十年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潜力系数一直在0.8~1.2 区间内,则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潜力类型始终属于潜力开拓型,说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潜力仍有进一步开拓发展的空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发展不仅能够极大的促进双方的贸易往来,充分发挥贸易影响因素的促进作用,还能够创造出新的要素,进一步扩大双方的贸易潜力,使得中国与东盟实现可持续的贸易发展。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结合度很高,联系非常紧密,贸易潜力仍有进一步挖掘和开拓的空间。根据模型对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双边贸易额与人均GDP、东盟总人口呈正相关关系,与双方间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关系,沿海和存在共同边界均对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尽管中国与东盟人均GDP 对双方贸易具有显著影响,但可以看出东盟人均GDP 对贸易的影响效应几乎是中国人均GDP 的两倍,说明东盟国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贸易地位。(3)尽管双方间地理距离、是否沿海和是否存在共同边界这些影响因素无法改变,但可以确定这些影响因素的共同点,即这些因素与中国同东盟各国的交通便利程度相关,因此,可通过增进中国与东盟各国间交通便利化,改善前述影响因素,促进双边的经贸发展。

(二)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释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潜能,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交通运输投资,提升交通运输的便利化程度

一是针对与中国存在共同边界的情况,双方应该加大铁路的建设与对接,通过铁路将双方各个地区的经济中心连接起来,从而避免多次装卸货物,降低物流成本。二是对于沿海国家,中国应该加大对其投资,将资金用于开发新港口、改善旧港口以及港口附近区域公路网和铁路网的建设,争取达到“船到即可靠岸、靠岸即可卸货、卸货即可运出”的目标。三是加速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搭建陆海联运综合物流服务平台,打造以重庆为中心的东盟商品集散地,实现与东盟各国的深入对接。四是减少或者整合边关、海关的审批程序,做到货物进出完全透明化,尽最大力度压缩出入关时间,降低运输的时间成本,从而变相的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

2.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加强双方经济合作

一是双方要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为基础,推进构建互促共赢的多边经济合作机制,打造集合理分工、通力合作、有深度、有广度为一体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格局。二是积极利用“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平台、RCEP 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机构组织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三是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政府贷款以及民间投资等多种资金渠道加大对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我国的资金和平台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四是加强金融合作,提高货币互换额度,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增强双方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五是建立专业的法律预警机制和法律援助部门,为双方的经贸合作铺平道路,共建一个繁荣稳定有序的自由贸易区。

3.加快产业链自由贸易区内转移,合理配置要素资源

一是加快产业链的国内转移。我国产业链一直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大部分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距离东盟国家较远,增加了与东盟国家的运输成本,抑制了双方的贸易发展。我国需要将与东盟贸易有关的产业链转移到距东盟各国较近的云南、广西等西南地区,在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差距的同时,降低与东盟各国运输成本、促进贸易往来。二是加快产业链的国际转移。东盟国家产业迫切需要产业链扶持,我国可以将部分产业转移至东盟国家,从而达到助力东盟产业链发展的目的。

4.充分发挥RCEP 能效,助力中国与东盟贸易高质量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协定,RCEP 的生效和实施,必然对中国与东盟之间带来包括关税政策、贸易规则、营商以及竞争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变化。针对这些变化,政府和企业应双管齐下,充分研透RCEP 的深层次内涵,提高RCEP 的利用率。对政府而言,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专业服务平台,实时监测自贸区内商品和资金流动动向,向企业发出风险预警并提供专业的应对方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建设,发挥政策制度对RCEP 的促进作用,维护和优化自由贸易区内的营商和竞争环境。以RCEP 为平台,加强同成员国的政府交流,增强政治互信。对企业而言,应尽快利用RCEP 的规则政策,抓住商机并抢占市场;增强自身本领,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经营能力,提升竞争力和合作水平。

猜你喜欢

东盟自由贸易区引力潜力
潜力榜
引力
PPP模式怎样发挥最大潜力?
感受引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
中国
中国—自由贸易区贸易的贸易现状分析和发展展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