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研究*
2022-08-30马宗玲宋秀葵
马宗玲,宋秀葵
(齐鲁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和交流。 Nida指出 :“比起语言结构的差异,文化差异给译者带来了更大的困难”[1]。 中国的典籍外译肩负着将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任。由于每种语言或民族语社区都有自身一系列的习惯、价值评判、分类体系等[2],所以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在翻译过程中,单个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因素成为翻译中的障碍,这些文化因素即“文化专有项”。
翻译的文化转向有利于中国典籍“走出去”,也让人们意识到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老残游记》中包含丰富的文化专有项,按照西班牙学者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理论,英文译本中采用了哪些翻译策略,翻译效果如何,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且《老残游记》这部作品文化专有项语料丰富,能保证分析的全面性,系统性,进而提高研究的价值。因此,在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理论视域下研究《老残游记》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翻译显然是个重要的课题。
一、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理论
艾克西拉提出了文化专有项概念,就其分类、翻译策略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她指出:“文化专有项在文本中通常体现为局限在源语言文化中的物体和量度及分类系统,或是对在目的文化看来同样陌生的观点的转写及习惯的描述”[3]。艾克西拉解释说,这个定义的用意是要表明,什么是文化专有项,不但取决于项目本身,而且取决于译语文化所理解的该项目在文本中的功能;也就是说,凡是译语文化中的一般读者或者任何当权者觉得在意识形态或者文化上不可理解或接受的,就是文化专有项[4]。
艾克西拉总结出十一种处理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重复、转换拼写法、语言(非文化)翻译、文外解释、文内解释、使用同义词、有限世界化、绝对世界化、同化、删除、自创。艾克西拉补充说, 除了这十一种之外, 还有其他策略,但如果要在他的分类法里加上这几种, 首先必须多研究一些真实的文本[5]。
二、《老残游记》及译本介绍
《老残游记》是晚清时期刘鹗所著的一本谴责小说。作者借主人公老残的所见所闻揭露晚清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小说四字成语与典故颇多,语言诙谐,写景状物和刻画人物栩栩如生。鲁迅评价为“叙景状物,时为可观”[6]。
译者哈罗德·谢迪克是著名的文化学者,兼有中西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1952年他的《老残游记》英译本在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截至目前,哈罗德·谢迪克的译本TheTravelsofLaoTs’an仍被认为是最接近原著的译本,也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老残游记》英译本之一。译本除了正文外,还附有插图、译者前言、注释、附录、术语表、汉语发音要领等副文本信息。使译本成为带有学术品味的文学译著。Pym 提出假说,认为译者应该被看作是交融文化中的成员,或具有一定的文化间性[7]。哈罗德·谢迪克的文化背景是译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译者的文化间性使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读者理解。所以哈罗德·谢迪克的译本自1952年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1966年再次重印,此外康涅狄格州西港的格林伍德出版社也于1986 年再次重印该译本,并且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也于1990年出版了这一译本。哈罗德·谢迪克译本在西方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哈罗德·谢迪克翻译了《老残游记》前二十章的内容,本文针对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的统计、翻译策略的研究,均在前二十章的范围之内。
三、《老残游记》中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
艾克西拉提出的十一种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有效地解决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王东风认为,“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文化交流”; 而“用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出发文化”,是“不尊重出发文化”的“文化霸权主义行为”,“实际上是对译文读者的蒙骗”[8]。在译介中国文化典籍时,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否则文化传播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大打折扣。以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项概念及十一种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入手,力求尽量完整系统地对《老残游记》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进行分类整理,逐一研究每个成语典故及其译文,对译者翻译策略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出译者针对不同类型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效果。
(一)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分类统计
通过文化专有项分类统计,《老残游记》这部作品中共包含 724个文化专有项,其中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110个。成语和典故的特点是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有历史文化背景和相关的典故传说,承载的文化信息十分丰富。根据艾克西拉提出的十一种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针对《老残游记》中110个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翻译研究,哈罗德·谢迪克《老残游记》译本中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主要集中在以下七种策略:语言翻译、文外注释、绝对世界化、转换拼写法、文内注释、删除和其他。
根据表1中《老残游记》哈罗德·谢迪克译本中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统计数字,使用频率较高的三种翻译策略分别为:语言翻译占45%,文外解释占27%,绝对世界化占21%。这三种翻译策略的使用频率高达93%。可见,在不造成理解障碍的情况下,译者更倾向于用这三种翻译策略,以保留原作中的语义和语法特征及文化信息。
表1 哈罗德·谢迪克译本中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使用频率统计 单位:次
(二)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研究
1.语言翻译
语言翻译即字面意义的传达,尽量保留原文的指示意义。在不造成理解障碍的情况下,译者倾向于对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进行语言翻译,尽最大可能保留原作的语义和语言特征。以下两个范例,可以充分证明语言翻译策略在成语典故翻译中的有效性。
例1 又极力骋其于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9]
译文:Witha thousand twists and turns, she described innumerable circles like a flying serpent writhing and turning among the thirty-six peeks of the Yellow Mountains.[10]
在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中描述民间艺人王小玉唱戏,用了“千回百折”这个成语。译者采用语言翻译策略,译为 “a thousand twists and turns”, 保留了原文的指示意义。Twists和turns 译出了声音高低的骤变,成语中的“千”“百”是虚数词,“a thousand ” 数量词译出了数量之多的含义。语言翻译策略使译文简洁而又忠实于原文。
例2 话说老残与申东造议论玉贤正为有才,急于做官,所以丧天害理,止于如此,彼此叹息一回。[11]
译文: It has been told that Lao Ts’an and Shen Tungtsao were discussing Yu Hsien as an example of a man of ability so anxious to be an official that he wounded heaven and destroyed all principles of justice. Then they both signed together for while.[12]
在第七回“借箸代筹一县策 纳楹闲访百城书”中,老残和申东造议论玉贤为急做官,造成很多冤假错案,“丧天害理”这一成语表达了老残对玉贤的痛恨。译者将这个成语译为“ he wounded heaven and destroyed all principles of justice.” 采用了语言翻译策略。译者将“天”译为 “heaven”, “理”译为“all principles of justice”,译文读者可以准确获取成语的信息,没有理解上的障碍,所以语言翻译策略有效地传达出了原文的文化含义,较为恰当。
通过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当成语典故没有承载太多的文化信息,语言翻译简洁而有效,是译者倾向选择的一种翻译策略。译文的可读性和忠实性,都证明了语言翻译策略的有效性。在翻译策略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语言翻译是译者在处理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时使用频率最高的翻译策略。
2.绝对世界化
绝对世界化策略也是译文与原文的对等。不同于语言翻译策略,绝对世界化不是翻译成语典故的字面指示意义,而是意译其中的文化信息,用目的语中的非文化专有项来翻译原文中的文化专有项。绝对世界化是仅次于语言翻译使用频率较高的翻译策略。 当两种语言文化中很难找到对等的成语或典故时,译者用简洁通俗的译文来阐释原文所指的富含文化信息的概念,以及对原文所指的事物部分或全部特征进行描述。从以下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绝对世界化是如何阐释原文所指的文化概念的。
例3 为何来的时候,便那样的阴森惨淡,令人怵魄动心?此刻山月依然,何以令人心旷神怡呢[13]?
译文:Why did it seem sogloomy and fearsomewhen we came, making usnervous and afraid?The mountain and the moon are still the same. How is it they now bring mea feeling of liberation and delight?[14]
在第九回“一客吟诗负手面壁 三人品茗促膝谈心”中,申子平出访刘仁甫,山中夜路遇老虎,脱险后借宿山中人家,遇玙姑款待,感慨山月未变,人的心情截然不同。此处三个成语的翻译均采用绝对世界化策略,没有拘泥于字面指示含义,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原文所指的概念,准确而简洁。其中“阴森惨淡”是并列结构,译文与原文一致,采用了并列的两个形容词 “gloomy and fearsome”;“怵魄动心”是并列结构的成语,译文 “nervous and afraid”,没有提到字面指示信息“魄”“心”,而是根据成语的含义采用了绝对世界化的翻译策略;“心旷神怡”是并列结构的成语,但是译文结构与原文不一致,中心词落在了“feeling”上。“心旷神怡”指心情的愉悦,所以译文 “a feeling of liberation and delight” 译得恰到好处。
例4 你不要胡思乱想,我们总要替你想法子的。[15]
译文: You don’t need to think a lot of stupid thoughts. We are certainly going to help you.[16]
在第十七回“铁炮一声公堂解锁 瑶琴三叠旅舍衔环”中,老残与好友黄仁瑞商议为翠环赎身,老残劝解翠环。 此处“胡思乱想”译为 “think a lot of stupid thoughts”, “胡”与“乱”是近义词,“思”与“想”是近义词,译文没有拘泥原成语的结构,采用了绝对世界化的翻译策略,直接了当译出这个成语的文化含义,其中 “stupid thoughts” 传达了“胡”与“乱”两个字的含义,“think a lot” 传达了“思”与“想”的含义。所以绝对世界化翻译策略在此处应用得十分恰当。
因此,当译文语言翻译不足以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绝对世界化翻译策略是很好的选择。绝对世界化是采用非文化专有项来翻译原文中的文化专有项,从以上两个例句可以看出,绝对世界化与意译相似,即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符合目的语规范的译文,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文化信息。译者根据原文所指的概念或事物,在译入语中寻找所指称概念或事物与之在特征、功能上具有共性的语言单位。所以,当原文文化信息量大,不能采用语言翻译策略,绝对世界化就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译文中有24处成语典故翻译中采用了绝对世界化的翻译策略。
3.文外注释
《中国翻译词典》将注释定义为“加注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传达原文语义和风格的一种补偿方法,是为了尽可能达到翻译等值而按此用的辅助性手段。”[17]注释不仅包括脚注、尾注和文中夹注,还包括译者的前言、后记以及附录。译文附录中按章节列出了文外注释,就是在直译的基础上,通过附录中对成语典故译文进行文化信息的补充,弥补译文中文化信息欠缺的不足,使译文更具有学术品味。译文读者从文外注释中获得大量的文化信息,这对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例5 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的透彻些![18]
译文: The ‘three months’ of the saying about Confucius, ‘For three months he knew not the taste of meat’, would describe it much more adequately.[19]
Chapter 2 note 23: Analects, 7.13 (Chinese Classics, I, 199). The complete chapter is: “when the Master was in Ch’i, he heard Shao (music in the style of the legendary Emperor Shun), and for three months he knew not the taste of meat. He said, ‘I thought not that music could be made as excellent as this!’”[20]
在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中,王小玉先生说书精彩至极,故作者用了《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21]“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译者首先采用语言翻译策略译出了原文的字面意思,加文外解释解释典故的由来。译文与文外解释使典故的字面含义及文化意义跃然纸上。可见,文外解释对于文化信息丰富的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来说,是十分有效的。
例6 先生必有成竹在胸,何妨赐教一二呢?[22]
译文: But perhaps you are like the painter of Bamboo who ‘had the complete bamboo in his mind.’ Why not favor me with a little enlightenment?[23]
Chapter 6 note 19: A poem by Ch’ao Pu-chih (1053-1110) contains the lines When Yu-k’o painted bamboo in his breast he had the completed bamboo Yu-k’o is the tzu of Weng T’ung (1018-1079), celebrated poet, calligrapher, and painter.[24]
在第六回“万家流血顶染猩红 一席谈心辩生孤白”中,老残认为申东造做过几任官,在官场做过很多善事,如今在成武县做父母官,一定有信心处理好大小案件。老残与申东造的谈话引出了玉贤政绩背后的残酷。此处针对“成竹在胸”这个短语,译者采用了语言翻译策略,并加上文外注释的方法,使读者了解心中有竹子与自信的关联性,该成语蕴含的文化含义也跃然纸上。
4.转换拼写法
转换拼写法是一种用字母或拼音翻译的策略,原语文化中成语典故在译语文化中是空白的,但是该类成语不富含文化信息,可以采用转换拼写法用字母或拼音的形式呈现出来。
例7 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鏦鏦弹起。[25]
译文: The banjo player then took up his instrument and began to pluck the strings, chen-chen, ts’ung-ts’ung.[26]
在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中,老残去听戏,“铮铮鏦鏦”这个成语是形容黑妞弹弦子的声音。在翻译文化专有项时,要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扩展而言,即在忠实于原文含义的前提下,音要遵从原语国家的读音来译。所以此处原文中描述琴的声音,采用了转换拼写法,直接译音。虽然中国的古典乐器对西方人来讲是陌生的,但是音从主人,可以使读者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原文传达的文化信息。
5.文内注释
文内注释指把解释性的文字放在文内,使读者直观获取成语或典故的文化意义。文内注释文字较少,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性。
例8 抬头看见北墙上挂着四幅大屏,草书写的龙飞凤舞,出色惊人。[27]
译文: Lifting his head he saw a set of four large scrolls hanging on the north wall. They were covered with “grass”characters, very free. Like flying dragons and dancing phoenixes, so unusual as to startle one.[28]
在第九回“一客吟诗负手面壁 三人品茗促膝谈心”中,申子平借宿玙姑住所,看到北墙上黄龙子的题诗。草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笔体,“龙飞凤舞” 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龙飞凤舞” 译为 “ Like flying dragons and dancing phoenixes”。译者采用了语言翻译策略,译出了成语的字面指示含义,又加上文内解释 “very free ”,对草书的特点做出简洁的解释,使读者通过文内解释了解草书的特点。
6.删除
例9 若求在上官面上讨好,做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则只有依玉公办法,所谓逼民为盗[29];
译文: If you want to get a good name with your superiors, you must be brilliant, and make a lot of noise and show. For this, the only thing is to follow Mr. Yu’s policy, which is, as the saying goes, ‘to compel honest people to become robbers.’[30]
在第七回“借箸代筹一县策 纳楹闲访百城书”中,老残与申东造讨论如何在玉贤手下为官,老残为申东造出谋划策。此句有两个成语:“轰轰烈烈”和“有声有色”。译者在处理这两个临近的成语时,采用了绝对世界化的翻译策略,“ make a lot of noise and show”这个译文对应的是“轰轰烈烈”这个成语。译者在处理“有声有色”这个成语时,采用了删除的翻译策略。
7.其他
按照艾克西拉提到了十一种翻译策略分类统计时发现,一些成语典故的翻译策略不在其中,或是两种以上翻译策略的结合,所以单独分作一类。
例10 复行下船,向西荡去,不甚远,又到了铁公祠畔。你道铁公是谁?就是明初与燕王为难的那个铁铉。[31]
译文: He returned to his boat and, rowing to the west, before very long reached the enclosure of the memorial temple to T’ieh Kung. Do you know who T’ieh Kung was? He as the T’ieh Hsuan who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period caused a lot of trouble to the Prince of Yen.[32]
Chapter 2 note 6: T’ieh Kung (Ming Hsuan) was Governor of Shantung under the second Ming Emperor, Hui Ti(reigned 1390-1403). Hui Ti was a minor when he came to the throne and antagonized his uncle, Chu Ti, who had been given control of a large area in the northeast with the title, Prince of Yen. Chu Ti rebelled against his nephew, finally defeating him and becoming Emperor with he reign title, Yung Lo (reigned 1403-1425). Tieh Hsuan was loyal to Hui Ti and opposed the Prince of Yen. He and his whole family were killed by the usurper.[33]
在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中,作者介绍铁公祠的含义,燕王朱棣造反,一路南下,直逼济南城。铁铉誓死不降,最后被朱棣残害至死。铁公祠就是祭奠铁铉的庙,铁铉也被奉为一方土地,保佑济南平安。此处“铁铉”与“燕王”的“燕”字采用的是转换拼写法,其余部分采用语言翻译策略,音意结合,效果更佳。但是铁公祠的典故被译者忽略了,读者虽可以通过译文了解这个人物,但是无法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因为在此典故之前,译者就以文外注释的形式解释了铁公,译者在给出了“铁公”的文化信息后,在此处的典故翻译中,采用转换拼写法和语言翻译策略完美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
哈罗德 ·谢迪克的译文以简明生动的英文向西方读者讲述了中国的故事,阐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出现频率统计,译者主要采用了语言翻译、文外解释、绝对世界化等翻译策略,有效译出了语言简练而文化信息丰富的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可见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在《老残游记》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翻译中充分体现出其在典籍外译中的有效性,也为其他国学典籍的外译尤其是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翻译提供了范例。使文化专有项翻译不再成为典籍翻译的障碍,实现典籍外译的文化传播意义,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