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眼看世界
——以拍照法探究幼儿视野中的幼儿园*
2022-08-30周俊男陈必卿李中国
周俊男,陈必卿,李中国
(1.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天津 300387;2.长庚科技大学幼儿保育系,台湾 桃园 33303;3.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赋予幼儿权利则是使之成为主动学习者的重要途径。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日常生活中,能帮助幼儿在思考时形成更趋多元的脉络,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孔起英强调了体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幼儿将其对世界的参与与体悟转变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自我调节,以实现全面发展[1]。唐惠一、庞燕萍和李娟娟指出,注重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2][3]。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却很少关注幼儿的主体性及其自我观点,这很大程度上是由收集幼儿观点的困难性造成的。幼儿拍照法是一种收集幼儿观点的新兴研究方法,能够凸显幼儿的主体性,提供幼儿对自身生活观点的有效信息,帮助研究者了解幼儿观点,因此得到许多学者的肯定[4][5]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处于新时代生活环境的幼儿对相机等电子产品并不陌生,许多幼儿园教师亦会运用相机开展和记录教学活动,捕捉幼儿的学习及发展历程[7][8]。因此,本研究运用幼儿自主拍照的方法,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聚焦于幼儿视野,探究幼儿对日常接触的幼儿园的观点,进一步比较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幼儿呈现出来的照片内容及其背后所富含的意义。
二、儿童主体性的确立及相关研究
(一)儿童主体性的确立
儿童的主体性在具体学科、法律以及社会学的层面上是逐渐得到肯定的。Depaepe认为,Chrisman率先对专有名词Paidology进行了介绍,开启了儿童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代[9],儿童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渐渐形成,儿童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逐步从哲学与具体学科上被确立了下来。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明确了各国儿童应当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儿童权利公约》[10],这是第一部有关保障儿童权利且具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其中,第12条明确规定: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予适当的看待。这超越了以往将儿童视为被动接受者的观点,儿童表达自身观点的权利在法律层面得到确认和保障。
传统的社会决定论认为儿童是社会的潜力或者威胁,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是被动的接受者,儿童的声音被忽略。Corsaro的研究凸显出对儿童主体性与行动力的关注,他认为儿童在社会中是具有影响力的行动者[11]。他指出:当我们说童年是一种结构形式时,我们是指童年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或者是社会的范畴,如同社会阶级与年龄群体,在这里童年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Einarsdottir则强调,儿童和成人一样,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他们也有表达自身想法的权利和能力[12]。
(二)探究幼儿观点的相关研究
关于幼儿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两大取向,分别是运用访谈、民族志式参与观察的质性取向,以及采取结构性操作和测量的量化取向,以此探知幼儿每日参与学校、家庭及社区生活的言行。在诸多探究幼儿观点的研究中,主要运用的是访谈法,譬如宋梅通过访谈等方法,试图了解幼儿对“二孩”的观点[13]。参与观察、焦点团体、小组讨论和建构活动等方法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用,并且促进了新的方法论产生,让幼儿通过口说语言之外的方式,如艺术作品、照片、歌曲、视频和故事书等表达自己的信念和观点,以了解幼儿的主体性[14]。王炜在探究幼儿画的特点时提出,幼儿的绘画是对客观事物和内心情感的真实反映[15],李亚娟、王熙娟、谭明就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中生成性资源的形成进行探究[16],这些研究者都通过文献探讨和观点梳理探讨了幼儿的主体性,但该领域实证研究的证据还相对匮乏。
幼儿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个体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有时并不能完全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画出来,拍照法则可以弥补这一缺点。Barker和Weller认为使用相机以及幼儿照片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或者说是更利于幼儿的研究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以使用一种既不是书面、也不是口说语言的沟通方式[17]。Clark和Moss通过幼儿的照片以及在托儿所的导览,以获得幼儿对托儿所的感受[18]。Einarsdottir的研究把幼儿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导览与边走边访谈的方式相结合,第二组幼儿被给予的是可以自由使用的相机,幼儿自行拍摄幼儿园中他们想要拍或者他们觉得重要的东西[19]。在研究中,相机赋予了幼儿表达的权力。当幼儿解释和照片相关的事情时,会弥补研究者没有看到的部分,同时也把幼儿观点、幼儿的真实感受纳入讨论。综上所述,拍照法可以作为了解幼儿观点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幼教现场中,电子产品的使用并不少见[20],但使用拍照法开展实证研究,以了解幼儿经验及自主观点相对较少,因此用拍照法开展关于幼儿经验及自主观点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场域
以立意取样的方式选取山东省临沂市的一所公立幼儿园作为研究场域,以了解幼儿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所呈现的主体性。该幼儿园是某小学的附属幼儿园,园区位于小学校园内,幼儿主要活动区域在幼儿园的园区内。幼儿园大门是金属材质的栅栏门,进入后是幼儿日常活动的院子,有高大的树木、也有盆栽的植物,主要道路的两侧都放置了滑梯等活动器械。教室所在的建筑共两层楼,走廊是幼儿的画作及卡通的墙绘。幼儿园共开设三个小班、两个中班和两个大班,师生比约为1∶10。每个班级有三名教师,一名班主任,一名教师助理帮助班主任共同负责班级管理和课程设计,还有一名保育员主要负责幼儿保育方面的工作。
(二)研究参与者
选取40名幼儿参与研究,其中,中班幼儿20名,男女生各半,平均年龄为5岁2个月;大班幼儿20名,男女生各半,平均年龄为6岁1个月。研究参与者来自类似的家庭背景(已考虑教育程度及职业),可以熟练使用电子设备进行拍照;全部幼儿都是一般发展的幼儿,无特殊需求。参与本研究的幼儿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幼儿基本信息
(三)资料收集
1.收集时间。资料收集时间历时一个月,每次观察时段设定为上午的自由活动时间,但仍需视幼儿园作息时间动态调整。原则上以上午自由活动时间为主,半结构式访谈在观察结束之后进行,每名幼儿的拍摄时间为10分钟,访谈时间不等。研究者实际收集幼儿拍摄照片233张,半结构访谈时间为166分钟。
2.收集方式。以自然观察法为主,研究者虽现身于研究现场,但不参与及干涉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运用相机进行幼儿园环境偏好观点之拍摄历程,属于不完全参与的观察者。研究者提供幼儿一台相机,并简要说明使用方法,由一位协同研究者随行、从旁观察记录与维护幼儿安全,拍摄过程由幼儿全权主导。在参与本研究的幼儿进行拍摄之前,研究者使用以下指导语向幼儿说明:“请你带着这个相机,去拍摄幼儿园,拍什么都可以,等下我们一起来看你拍的照片”。避免使用带有引导性的指导语,以免成人的介入影响到幼儿拍摄历程。因研究者为不完全参与的观察者,幼儿进行拍摄采用轮流制,由幼儿园教师指派,每次一名幼儿,每名幼儿10分钟的拍摄时间,拍摄照片的数量不限。在进行期间,研究者另备一台相机来录音和录像,以便随时撷取幼儿对幼儿园环境的观点及其拍摄的历程。
采取多元数据诠释的视角,因此对幼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的内容亦为重要信息,以此线索支持研究者的观察结果,帮助研究者理解幼儿对幼儿园环境偏好的观点。研究者在观察幼儿运用相机拍摄的历程之后,整理幼儿所拍摄的所有照片,借助照片对每名幼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针对幼儿所拍摄的照片进行提问,问题为“照片中拍摄的是什么?”“为什么拍摄这些照片?”。访谈过程进行录音,以利后续分析的进行。成人在对幼儿进行访谈时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譬如,成人与幼儿在不自觉中会形成不对等的关系,以及有些幼儿较难跳脱到自己的经验之外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动机等。为了避免以上这些状况对研究的信效度产生影响,研究者会提前进入幼儿园与幼儿建立信任的关系,陪伴幼儿拍照的过程也是建立关系的途径;其次,把照片打印出来作为辅助工具,让幼儿看到真实的图像。在半结构式访谈录音的过程中,同时观察幼儿说明拍摄之原由时的非口语行为,如表情、语气及肢体动作,之后将观察中值得关注的现象与问题一并记录于观察笔记。
(四)资料整理与分析
所收集的资料共包含三种类型:其一,幼儿所拍摄的照片;其二,访谈幼儿的录音;其三,现场的录像及研究者的观察记录。通过整合这三种资料,逐步厘清和归纳幼儿对幼儿园环境偏好的观点。资料收集结束后,即将现场之照片、录音以及录像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将访谈幼儿的录音转译为逐字稿,同时对照片进行分类编码。此外,研究者共同检视彼此观察现场的笔记,结合录像对幼儿的非口语行为进行标记,说明研究现场的情境,以确保资料的完整准确及后续资料分析的顺利进行。
根据Corsaro及Einarsdottir等研究者的观点,将幼儿视为主体,并强调他们是主动且具有能力建构学习历程的个体。研究者与两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博士研究生依据观察记录共同检视对照片的编码和分类,并在研究过程中反复进行逐字稿的阅读,分析其中的相关性。依循此模式,将原始数据以系统与概念等方式显现,由多元观点切入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数据一致性,以提升研究可信度,使研究结果更为一致。若遇意见分歧的编码和分类时,将以重新共同检视原始数据的方式来处理,最后计算评分者一致性为0.82。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幼儿拍摄的照片
如表2所示,所收集的233张照片中,拍摄人物的照片为54张,拍摄环境的照片为179张。拍摄人物的照片中,拍摄最多的是同伴(48张)。有趣的是,有几名幼儿把研究者(4张)也作为拍摄的对象,而呈现幼儿园教师的只有一名幼儿的2张照片。通过访谈发现,幼儿拍摄同伴是因为他们是自己的玩伴;拍摄研究者是因为他们觉得研究者来到幼儿园、并让他们拍照这件事情十分有趣;拍摄教师的唯一一名幼儿则认为教师长得很漂亮,并且教师是她的亲属。结果表明,对于幼儿来说,同伴是幼儿园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影响力甚至大于教师。
表2 幼儿拍摄照片整体情况
拍摄环境的照片中,拍摄最多的是幼儿园的室外环境,其中拍摄“墙面装饰”(70张)的照片数量最多,其次是“活动器械”(57张),“生态环境”(22张)和“活动场地”(13张)的照片数量较少,这一方面体现了幼儿的偏好,一方面也和幼儿园的客观条件有关。该园并无专门的植物角和动物饲养角,其中关于“生态环境”的照片大多体现的是幼儿自己的敏锐观察,例如,墙角的蜗牛、小草,甚至蓝天白云都是幼儿视野下的生态美景。幼儿对室内环境的关注较少,其拍摄的照片中完全没有出现室内的“走廊楼梯”以及“餐厅盥洗”。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对大环境的关注更多,对生活常规相关的细节关注较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了“美育”的教育目标[21],该园的室外环境比较偏重“视觉指向”,墙面上色彩鲜艳的卡通画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室内的环境则更加注重“认知指向”,尤其对面临幼小衔接的大班来说,墙面上贴的大多是拼音和字母等学习内容,对大部分幼儿来说缺少趣味性和参与度,因此幼儿对室内的环境兴趣较低。此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低于两小时[22],由于季节及天气的限制,现阶段该园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比较难以保证,因此户外环境,尤其大型活动器械对幼儿的吸引力非常大。
(二)不同年龄幼儿拍摄的照片
中班与大班幼儿拍摄照片总数大致相同,其中,中班幼儿共拍摄照片113张,大班幼儿共拍摄照片120张(见表3)。中班幼儿拍摄的113张照片中,拍摄人物17张,拍摄环境96张;大班幼儿拍摄的120张照片中,拍摄人物37张,拍摄环境83张。就照片中出现的所有类别来看,大班幼儿拍照的照片中以“同伴”最多,中班幼儿则是以室外环境中的“墙面装饰”最多。中班幼儿与大班幼儿在拍摄人物的选择上并无明显差异,都是以“同伴”为主,但在照片总数相近的情况下,大班拍摄“同伴”的照片数量比中班幼儿多一倍。
表3 不同年龄幼儿拍摄照片情况
在拍摄环境的照片中,大班幼儿比中班幼儿多了一些室内环境的拍摄,其中 “教师”以及“室内环境”,这两个类别没有出现在中班幼儿拍摄的照片中。由于大班幼儿已开始学习字母、拼音等内容,其学习经验的不同通过幼儿的拍摄呈现了出来,并且在对拍摄这部分照片的幼儿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其对学习新知识的成就感。
(三)不同性别幼儿拍摄的照片
男孩与女孩拍摄照片的总数也大致相同,其中,男孩共拍摄照片121张,女孩共拍摄照片112张(见表4)。男孩拍摄的121张照片中,拍摄人物32张,拍摄环境89张;女孩拍摄的112张照片中,拍摄人物22张,拍摄环境90张。男孩与女孩在拍摄人的选择上同样无明显差异,都是以“同伴”为主。有趣的是,男孩拍摄的同伴多为男孩,女孩拍摄的同伴多为女孩,这体现出幼儿在玩伴的选择上大多以同性别为主。
表4 不同性别幼儿拍摄照片情况
在有关环境的照片拍摄中,男孩相对较多地选择“活动器械”(32张)进行拍摄,而女孩则更多地拍摄幼儿园室外环境中的“墙面装饰”(43张)。女孩比男孩更多地关注室内活动,女孩的照片内容中出现了“教师”以及室内环境中的“区角环境”,这两个类别没有出现在男孩的照片中。这样的结果并不能让我们直接断言男孩与女孩对幼儿园的观点截然不同,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当他们处在同样的幼儿园环境中,看待人与环境观点的差异性却已经开始渐渐显现。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幼儿自主拍摄的照片内容以环境为主,其中墙面装饰最多。把相机交给幼儿,同样也是把话语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幼儿拍摄的照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幼儿园对每名幼儿的不同意义。总的来说,幼儿对周遭环境有着敏锐的觉知,关于环境,其中呈现最多的是室外环境中的“墙面装饰”;关于人物,“同伴”则在幼儿心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2.大班幼儿在拍照过程中比中班幼儿更多地关注人物以及室内环境。依据幼儿的年龄进一步分析照片内容,发现大班幼儿拍照的照片中以“同伴”最多,中班幼儿则是以室外环境中的“墙面装饰”最多,且在照片总数相近的情况下,大班拍摄“同伴”的照片比中班幼儿多一倍。大班幼儿的照片内容中出现了“教师”以及“室内环境”,这两个类别没有出现在中班幼儿的照片中。
3.男孩关注“活动器械”最多,女孩关注“墙面装饰”最多。依据幼儿的性别进一步分析照片内容,发现男孩拍摄的照片中以“活动器械”最多,女孩则是以室外环境中的“墙面装饰”最多,女孩比男孩更多地关注室内活动,女孩的照片内容中出现了“教师”以及室内环境中的“区角环境”,这两个类别没有出现在男孩的照片中。
(二)研究建议
1.基于幼儿的需求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学前教育事业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强调要办好学前教育,“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幼儿园是幼儿长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幼儿园中的人与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从幼儿的角度去分析幼儿园中的人与环境,并重新思考如何为幼儿创设有益于其身心发展的人文与物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中班还是大班的幼儿,都对幼儿园的人与环境有着敏锐的觉知。因此,在了解幼儿需求的基础上,一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去完善幼儿园的外部环境与硬件设施;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养,为幼儿提供良好的人际互动环境。
2.尊重不同幼儿特质与经验的差异性。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深化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因此,我们希望幼教工作者与家长都能够提供机会让幼儿充分发挥主体性与行动力;了解幼儿的观点,接受并重视幼儿观点与成人的不同、以及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性;发现不同幼儿的偏好与需求差异,在教学和生活中都能够根据幼儿自身的经验给予回应,从而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为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