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钙对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2-08-30李铁生
李铁生
脑血栓属于神经内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群体,病情进展后可引起吞咽障碍、失语以及偏瘫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1]。药物治疗脑血栓可获得不错的疗效,不同药物的药效不同,药物单治与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也有较大差异。鉴于此,为了进一步分析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血栓的效果,本研究纳入2020 年3 月1 日~2021 年3 月1 日本科室收入的60 例脑血栓患者,科学分组后给予不同药物治疗,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3 月1 日~2021 年3 月1 日本院神经内科临床收治的脑血栓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 例,女20 例;年龄48~76 岁,平均年龄(58.50±5.88)岁;病程1~6 个月,平均病程(2.85±0.50)个月。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 组和B 组,每组30 例。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及批准。
1.2 纳入标准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磁共振成像(MRI)与CT 检查而确诊为脑血栓;均为第一次发病,且时间<3 d;患者的生命体征均稳定、意识清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高,且家属均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治疗前已经给予溶栓治疗的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对本次治疗所用药物存在过敏症状的患者。
1.4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确诊之后,先合理控制其日常饮食,保持呼吸顺畅,并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患者进行相应的降糖降压处理;对感染者先进行抗生素治疗。A 组患者单纯给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依达拉奉30 mg 与生理盐水100 ml 混合后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2 次/d,持续治疗14 d。B 组患者则在A 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于每日晚餐后口服1 次,20 mg/次,持续治疗14 d。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与QOL 评分,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TNF-α、CRP、IL-6)水平,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粘附率、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以及血细胞比容)水平,治疗效果。
1.5.1 神经功能 分别于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 个月参照NIHSS 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分值范围是0~42 分,共分为5 个等级,其中0 分为正常、1~4 分为轻度卒中、5~15 分为中度卒中、16~20 分为中重度卒中、21~42 分为重度卒中,NIHSS 评分与神经功能呈反比[2]。
1.5.2 生活质量 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 个月参照QOL 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分值范围为0~100 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5.3 炎性因子指标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 个月抽取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常规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分别检测TNF-α、CRP 以及IL-6 水平。
1.5.4 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 个月抽取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3 ml,常规离心处理后取上层血清进行检测,仪器使用COULTERLH750 全自动分析仪,检测指标包括血小板粘附率、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以及血细胞比容。
1.5.5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治疗效果分为无效、好转、显效和治愈4 个等级。治愈:治疗后1 个月患者的NIHSS 评分比治疗前降低≥91%,0 级病残程度,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治疗后1 个月患者的NIHSS 评分比治疗前减少40%~90%,3 级以下的病残程度,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好转:治疗后1 个月患者的NIHSS 评分比治疗前减少18%~39%,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病残程度减轻;无效:治疗后1 个月均未达到上述几个标准,或病情加重、死亡等[3]。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与QOL 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与QOL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个月,B 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低于A 组,QOL 评分高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与QOL 评分比较(,分)
注:与A 组治疗后1 个月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A 组的TNF-α、CRP、IL-6 分别为(3.18±0.55)μg/L、(13.68±3.25)mg/L、(18.22±2.58)ng/L,与B 组的(3.16±0.58)μg/L、(13.66±3.28)mg/L、(18.25±2.53)ng/L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个月,B 组的TNF-α、CRP、IL-6 分别为(0.88±0.20)μg/L、(1.47±0.22)mg/L、(1.80±0.67)ng/L,均低于A 组的(1.18±0.44)μg/L、(3.28±1.00)mg/L、(3.65±1.12)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A 组治疗后1 个月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治疗前,A 组的血小板粘附率、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以及血细胞比容分别为(46.88±7.66)%、(2.08±0.30)mPa·s、(5.95±0.68)mPa·s、(0.46±0.28),与B 组的(46.80±7.74)%、(2.05±0.38)mPa·s、(5.99±0.62)mPa·s、(0.44±0.30)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个月,B 组的血小板粘附率、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以及血细胞比容分别为(38.55±2.56)%、(1.00±0.08)mPa·s、(2.88±0.14)mPa·s、(0.28±0.10),均低于A 组 的(42.23±5.25)%、(1.60±0.20)mPa·s、(3.55±0.22)mPa·s、(0.40±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A 组治疗后1 个月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1 个月,A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B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B 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脑血栓发病急、病情严重且进展快,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研究资料提示脑血栓发病原因与脑血管动脉血粥样硬化的关系密切[4-6]。本次研究中,治疗后,B 组的血小板粘附率、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以及血细胞比容均低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以改善脑血栓患者的脑动脉血液流变学。
此外,还有临床研究显示,脑血栓的发生与机体炎性反应之间关系密切,当脑血管供血不足时,白细胞会迅速从缺血处进入血管并刺激产生自由基,同时大量的自由基又会加速炎性因子的分泌,所以,控制炎性物质的分泌也是保护脑血管的重要方法[7-11]。本研究中,治疗后1 个月,B 组患者的NIHSS 评分(8.80±1.05)分低于A 组的(11.80±2.45)分,QOL 评分(90.38±4.24)分高于A 组的(84.22±5.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 组的TNF-α、CRP、IL-6 分别为(0.88±0.20)μg/L、(1.47±0.22)mg/L、(1.80±0.67)ng/L,均低于A 组 的(1.18±0.44)μg/L、(3.28±1.00)mg/L、(3.65±1.12)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B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B 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血栓患者的炎症状态,避免炎症刺激加重病情。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阿司匹林能够抗血栓、抗炎,减轻脑血管患者的炎症反应,此外还能改善血液粘稠度降低粥样硬化的程度,大大降低栓塞风险。所以,阿托伐他汀钙与依达拉奉联合给药能发挥双倍的抗炎抗血栓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血栓患者的效果显著,价值高,值得推崇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