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碘伏和克霉唑局部治疗耳真菌病的疗效比较

2022-08-29郭宝凤肖晶晶

武警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外耳道复发率内镜

郭宝凤,唐 婧,肖晶晶

耳真菌病是外耳道的一种浅表性真菌感染,是耳鼻喉科门诊的常见疾病。该病很难根除,即使采用长期适当的局部治疗,复发率也高达15%。因此,对患者和耳鼻喉科医师来说,耳真菌病是一种顽固性疾病。尽管中外学者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治疗耳真菌病的有效药物并没有形成共识。碘伏是一种防腐剂,也是应用最广泛的皮肤、黏膜消毒剂。耳科手术中常用碘伏作为消毒剂,目前尚无毒性病例报告。碘伏能否作为抗真菌剂来治疗耳真菌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比较碘伏和克霉唑局部治疗耳真菌病的疗效,以期寻找更为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治疗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20-10至2021-12在我院耳鼻喉门诊就诊的146例武警官兵患者,男121例,女25例,年龄18~49岁,平均(27.6±7.6)岁,均为单侧耳真菌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3例,分别使用碘伏治疗(碘伏组)和克霉唑治疗(克霉唑组)。其中,碘伏组男62例,女11例,年龄18~46岁,平均(26.9±3.9)岁;克霉唑组男59例,女14例,年龄18~49岁,平均(27.5±4.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耳真菌病的临床诊断相关标准;(2)肉眼或镜检可见真菌菌丝或外耳道有黑褐色、灰白色团状物质。排除标准:(1)有外耳道湿疹、鼓膜穿孔、化脓性中耳炎、双侧耳真菌病(有研究者认为在患者的双耳中填充乳膏可能会干扰患者并降低听力);(2)2周内接受过耳真菌病治疗;(3)不能配合治疗。

1.3 治疗方法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在耳内镜下彻底清除外耳道中的真菌沉积物。碘伏组,使用10 ml注射器用碘伏冲洗外耳道,每周2次。克霉唑组,使用2 ml注射器和静脉套管将克霉唑乳膏在耳内镜直视下注入整个外耳道(包括鼓膜表面),每周1次。治疗期间禁用其他药物,忌挖耳及外耳道内进水。患者在首次给药后第7、14和21天接受复查,询问并记录患者耳痒、耳痛、耳闷胀感、听力下降及耳鸣等症状,并由医师行耳内镜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过程中,如果完全缓解,则停止治疗;否则继续治疗;最后,在第21天后,无效者被视为耐药病例,改用其他治疗措施。对治疗有效者,分别在治疗终结后第10、20天进行随访复查,根据症状、耳内镜检查和真菌镜检结果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

1.4 观察指标 (1)疗效。分别在首次给药后第7、14、21天判定,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外耳道清洁,外耳道皮肤无红肿及糜烂,真菌镜检为阴性;②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外耳道轻度充血,真菌镜检阴性;③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缓解,真菌涂片阳性。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复发。分别在治疗终结后第10、20天判定,再次出现临床症状,耳内镜检查发现有菌丝生长或者真菌涂片阳性即定为复发。(3)不良反应。在给药过程中或者治疗后14 d内,患者所出现的与治疗相关的耳部或者全身不适感即判定为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4.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和率表达,率的比较采用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后第7、14、21天,碘伏组有效率分别为71.2%、87.7%和94.5%,克霉唑组有效率分别为78.1%、82.2%和90.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 复发率的比较 治疗终结后第10、20天,碘伏组复发率分别为5.8%和5.8%,克霉唑组复发率分别为10.6%和1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碘伏组发生不良反应6例(8.2%),其中一过性头晕4例,耳痛2例;克霉唑组发生不良反应24例(32.9%),其中耳闷胀感20例,耳鸣3例,耳痒1例;碘伏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克霉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593,<0.05)。

3 讨 论

耳真菌病又名真菌性外耳道炎,主要影响外耳道的鳞状上皮,引起上皮损伤,在鼓膜穿孔的情况下可能累及中耳。瘙痒、耳痛、耳胀和耳鸣是最常见的症状,也有少部分患者没有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本组有21例是在新兵体检时发现的。耳真菌病的诊断基于患者病史、体格检查、耳内镜检查和实验室真菌鉴定。门诊通过耳内镜检查发现外耳道有菌丝生长,可立即确诊,非常方便快捷,正确率超过90%。

多种易感因素在诱发耳真菌病中起关键作用。这些因素包括热带气候、不注意个人卫生、长期抗生素或类固醇治疗、免疫系统减弱、外耳道异物、用不合适的材料清洁外耳道、游泳和洗澡后耳道的湿度过大,以及耳周围的真菌指甲感染和皮肤病。耳真菌病的有效治疗,除了清除耳道内的真菌碎片和排除易感因素外,建议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抗真菌药物有唑类抗真菌剂、两性霉素B、红汞、醋酸铝溶液、硼酸酒精等,但其有效性尚无共识。

Munguia和Daniel指出,治疗真菌病最有效的药物是唑类抗真菌药物,其次是制霉菌素和甲苯磺酸酯。Jimenez-Garcin等报告,91.8%的耳真菌病患者局部使用克霉唑治疗在连续治疗2周后治愈。 Dundar和Lynen使用单剂量局部应用克霉唑治疗耳真菌病,95%的患者治愈。本研究结果显示,克霉唑组在首次给药后的第21天,44例治愈,22例有效,有效率为90.4%,与上述研究结果类似。

克霉唑是一种唑类抗真菌药物,它能抑制真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并破坏细胞膜,从而起到抗真菌作用。除抗真菌特性外,克霉唑制剂似乎是安全的,在豚鼠中没有发现耳毒性的证据。最近,也有研究报道,对克霉唑耐药的真菌种类暴发是导致该病复发的主要原因,即使完全治愈,也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有感染复发倾向,复发率高达15%。在本研究中,克霉唑治疗终结后的第10、20天,复发率分别为10.6%和13.6%,与上述研究结果相近。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碘伏,首先是因为碘伏是一种常用防腐剂,对细菌、真菌、原虫和部分病毒都有非常好的杀灭作用,目前还没有关于细菌和真菌对该药剂的耐药性的报道;其次,是因为它价格便宜,容易获得,化学性质稳定,目前尚无毒性病例报告。在目前的中外文献中,关于碘化合物治疗耳真菌病的研究仅有两项:Mofatteh等(2017年)报告,10%倍他定(聚维酮碘)作为局部药物治疗耳真菌病疗效显著;Swain等(2018年)用浸泡倍他定的明胶海绵治疗顽固性耳真菌病,结果显示该方法有效且耐受性良好。本研究结果显示,碘伏组在首次给药后的第21天,有效率为94.5%,高于克霉唑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接近。本研究随访发现,在治疗终结后的第10、20天,碘伏组的复发率低于克霉唑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案的复发率也类似。由此推断:碘伏可用作治疗耳真菌病的补充选择。本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治疗前未对致病真菌种类进行分离培养,治疗终结后也未进行碎片培养。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采用快速分子学方法鉴定真菌菌株的种类。

国外学者认为,选择治疗耳真菌病的有效药物,还应考虑治疗时间、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和经济问题。本研究中,碘伏治疗是通过外耳道冲洗完成,技术简单,无需耳内镜直视下操作,基层卫生员经过简单培训就能熟练操作,对工作繁忙或路途遥远的患者,在为期2周的4次治疗中,可减少2~3次来院次数,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和路途成本,还提高了治疗依从性。所以,对基层官兵来说,碘伏治疗更为方便和经济。

两组在给药过程中或者治疗后14 d内,部分患者还出现了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耳痛、耳痒、耳鸣及耳闷胀感等。分析其具体原因,碘伏组一过性头晕患者有4例,可能和冲洗外耳道时碘伏的温度低于体温有关;克霉唑组耳闷胀感和耳鸣患者较多,可能和乳膏完全填充外耳道有直接关系。碘伏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克霉唑组,说明碘伏治疗患者耐受性好,患者易于接受。

综上,碘伏和克霉唑局部治疗耳真菌病的疗效接近,且碘伏的复发率并不高于克霉唑。考虑到碘伏作为常见防腐剂,具有廉价、无毒、性能稳定、耐受性良好的特点,建议治疗耳真菌病时可以选择采用碘伏。

猜你喜欢

外耳道复发率内镜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内镜止血的应用价值分析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国际首创第五代消化内镜(机器人内镜)研制成功
常掏耳当心耳道“发霉”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掏耳神器”竟致耳朵回声
糖皮质激素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保护好易受伤的外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