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替尼联合SOX方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合并顽固性癌性腹水患者的疗效分析
2022-08-27逯仁波
文/逯仁波
近年来,胃癌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目前已经成为恶性肿瘤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需进一步提升胃癌诊断水平。胃癌早期临床症状隐匿,不易察觉,且早期症状与常见胃肠道疾病相似,极易漏诊、误诊,因而较多患者确诊时已进入胃癌晚期。胃癌晚期患者多存在肿瘤细胞的转移,并已侵犯腹腔其他组织,可引发癌性腹水等并发症,患者治疗难度较大,较多患者为顽固性癌性腹水,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较为不利,需尽早干预治疗。化疗是晚期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SOX方案常用化疗方案,对于患者病情控制较为有效,同时可改善患者癌性腹水症状,但是其治疗顽固性癌性腹水的效果有限,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靶向药物为抗癌研究的重点,阿帕替尼为新型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晚期胃癌治疗中有较好效果,但是其治疗晚期胃癌合并顽固性癌性腹水的疗效尚不明确。为此,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21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2例晚期胃癌合并顽固性癌性腹水患者,分析阿帕替尼联合SOX方案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21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2例晚期胃癌合并顽固性癌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SOX组和阿帕替尼组,各36例。阿帕替尼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48~76岁,平均(61.92±13.86)岁;病程2~7个月,平均(4.81±2.13)月;TNM分期: Ⅲ期23例,Ⅳ期13例;体质量指数(BMI)17~32 kg/m,平均(24.58±7.41)kg/m。SOX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49~76岁,平均(62.71±13.28)岁;病程2~7个月,平均(4.71±2.22)月;TNM分期: Ⅲ期22例,Ⅳ期14例;体质量指数(BMI)17~32 kg/m,平均(24.61±7.38)kg/m。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活检确诊为胃癌;经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确诊伴有顽固性癌性腹水;符合化疗指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有化疗史;合并疑似恶性病变者;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者;肿瘤侵犯大血管者;治疗期间死亡者;中止治疗或无法耐受治疗者。
1.3 方法
SOX组采用SOX方案化疗治疗:奥沙利铂(注射用奥沙利铂,规格:50mg,国药准字H20000337,江苏恒瑞医药),静脉滴注,第1d ,130mg/m,约2h内滴注完成。替吉奥胶囊(苏立/齐鲁,规格:20mg*28粒,国药准字H20100150,齐鲁制药),口服,化疗周期的第1~14d(2次/d),体表面积< 1.25m时,40mg/次; 体表面积1.25 ~1.50 m,40mg/次;体表面积> 1.50m时,60mg/次;以21d为一个周期。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限盐、利尿、腹腔穿刺放液等对症治疗。
阿帕替尼组在SOX组的基础上增加阿帕替尼治疗: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艾坦,规格:0.25g*30片,国药准字H20140103,江苏恒瑞医药),第1d开始口服,起始剂量为500mg/次 ,餐后0.5h口服,治疗7~14d后调整剂量,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850mg , 21d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持续治疗4个周期。
1.4 观察指标
1.4.1 腹水控制效果评估
观察患者腹水改善情况,统计患者腹水控制时间、记录腹水深度和腹水引流次数,对比两组改善效果。
1.4.2 临床疗效评估
两组化疗前后均行腹腔CT增强扫描,记录化疗前后肿瘤最大直径及体积,根据WHO实体瘤近期客观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估临床疗效。完全缓解,目标病灶完全消退;部分缓解为目标病灶最长直径总和缩小> 30%;稳定,未达到部分缓解标准或进展标准;进展为目标病灶最长直径总和至少增大超过20%,或出现新病灶者。临床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样本数×100.00%;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样本数×100.00%。
1.4.3 肿瘤标志物监测
治疗前后采用化学发光试剂盒检测两组血清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125和癌胚抗原水平,对比两组各指标差异。
1.4.4 不良反应监测
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后是否出现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对比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腹水控制情况比较
阿帕替尼组腹水控制指标均显著低于SOX组 (P<0.05),见表1 。
表1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表1 两组腹水控制指标比较(x±s)
2.2 两组疗效比较
阿帕替尼组临床有效率(52.78%,19/36)和疾病控制率(77.78%,28/36)显 著 高 于SOX组(33.33%,12/36;52.78%,19/36),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2.3 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
阿帕替尼组治疗后,肿瘤直径和体积显著小于SOX组(P<0.05),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低于SOX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肿瘤大小比较(x±s)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阿帕替尼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SOX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晚期胃癌患者肿瘤侵犯范围较大,且存在转移情况,极易引发顽固性癌性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机体损害严重,生存期较短,需尽早干预治疗。晚期胃癌患者已经失去手术机会,控制肿瘤细胞增殖、扩散,延缓病情进展是该阶段治疗的重点,因而可采取化疗治疗,有助于控制患者肿瘤病情。但是,合并顽固性癌性腹水的患者,化疗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存期延长,需优化治疗方案。
SOX方案为晚期胃癌常用的治疗方案,奥沙利铂与替吉奥联合抗肿瘤效果可靠,可有效杀伤晚期胃癌患者的肿瘤细胞,控制其增殖速度,发挥抗肿瘤作用。但是,顽固性癌性腹水是癌细胞累及腹膜引发的炎症反应,常规化疗药物对腹腔积液的改善效果较差,需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进一步增强癌性腹水改善效果。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是胃癌治疗的新途径,对于标准化疗方案治疗效果不佳者或失败者,该类靶向药物成为患者治疗的新希望,在晚期胃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阿帕替尼是目前临床证实地对晚期胃癌治疗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发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切断肿瘤血供,达到抗肿瘤的效果。阿帕替尼对于胃癌的抗癌效果确切,是一种敏感性较强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相比,抗癌作用较为理想。目前,阿帕替尼已经应用于晚期胃癌治疗中,与常规化疗方案联用,可有效保障抗癌靶向性,提升抗癌效果。相关文献报道显示,其联合SOX方案化疗,可有效提升晚期胃癌合并顽固性癌性腹水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临床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得到显著提升,与单纯SOX方案化疗者相比,提升幅度可进一步增加5%~30%,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本次研究也发现,阿帕替尼组临床有效率(52.78%,19/36)和疾病控制率(77.78%,28/36)显著高于SOX组(33.33%,12/36;52.78%,19/36)(P<0.05),且阿帕替尼组治疗后肿瘤直径和体积显著小于SOX组,可知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可有效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缩小肿瘤体积,可提升患者抗肿瘤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同时,本次研究还发现,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腹水控制效果,对顽固性腹水的治疗较为理想,该治疗方案疗效可靠。此外,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显示,阿帕替尼组治疗后,癌胚抗原(5.79±1.46)μg/L、糖类抗原199(48.69±8.67)kU/L和糖类抗原125(34.69±9.11)kU/L水平显著低于SOX组(7.63±1.52)μg/L、(59.74±9.03)kU/L、(43.56±10.20)kU/L),P<0.05,可知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有效降低了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示胃癌病情控制效果较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与化疗药物相比,阿帕替尼的安全性有效提升,患者耐受性大幅度提升,但是其联合SOX方案的安全性尚不明确。为此,本次研究监测了患者用药安全性问题,结果显示,阿帕替尼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11%,13/36)与SOX组(30.56%,11/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未增加毒副反应风险,安全性可靠,值得推广借鉴。
在SOX化疗方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腹水控制效果和肿瘤治疗效果,促进肿瘤体积缩小,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有助于患者预后改善,临床应用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