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唱法在“巴山背二歌”中的运用

2022-08-26

黄河之声 2022年6期
关键词:巴山唱法二哥

陈 娟

一、运用民族唱法演唱“巴山背二歌”的可行性

(一)民族唱法的概述

民族唱法是声乐界对中国声乐艺术演唱的一种称谓,是我国许多声乐演唱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实践积累中,将西欧美声唱法和中国的民歌、戏曲、曲艺说唱等传统演唱艺术进行结合的产物,既保留了本民族的艺术精华与特点,又吸收借鉴了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演唱技巧。民族唱法讲究真假声结合,要求演唱者有深沉饱满的呼吸支持,良好的混合共鸣,语言清楚,声音圆润,声区流畅统一,要求歌唱演员声情并茂、以情带声的演唱,同时还不能缺少本民族的风格和韵味。民族唱法有一套适合于本民族的、完整又系统的理论体系,对中国作品的演唱具有指导意义。

(二)“巴山背二歌”的由来和现状

“巴山背二歌”是巴山地区早年从事背运工作的“背老二”在打杵歇气时,用来抒发情感、调节气氛所演唱的一种山歌。李白诗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了生存,在大巴山深处的米仓山古道,曾经有一群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以背运东西长途运输为业的"背二哥"。“他们身背二架子(背运工具),左手扇着扇把子(用竹子编织的扇子),右手拿着打杵子(杵路的拐杖),肩披汗帕子(擦汗用的毛巾),腰插烟锅子(叶子烟和烟杆),脚上穿着草鞋子,”①常年背运沉重的货物往返川陕两地,山高路远,非常艰辛,当他们中途需要休息时,就打杵靠在路边,为了解闷,这些背二哥们就用唱歌的方式来调节身体的疲惫,释放压力。“巴山背二歌”起头一般会有长长的吆喝声,歌词即兴发挥,浓郁的方言搭配高亢、悠扬的唱腔,充分体现出老一辈巴山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

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交通工具取代了这种传统的背运方式,大巴山的年轻人陆续进入到城市打工,在电子流行音乐和新媒体的冲击下,这一具有丰富人文价值和独特艺术风格特征的传统民间音乐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和空间,传统的“巴山背二歌”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三)“巴山背二歌”中民族唱法的体现

目前,“巴山背二歌”有很多版本,通过收集和整理,总体分为两种:“一是传统的巴山背二歌,结构简单,多为单段体,曲调以民族五声调式的徵调式为主,旋律跨度较小,题材有歌颂劳动、生活、爱情等,歌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即兴性较强。”②歌词运用地道的巴山方言,地域风格浓郁,多为“第一人称”演唱,保持了第一人称叙述的真实、亲切。传统的巴山背二歌是民族声乐的根,也是源泉和灵魂所在。

另外一种,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编的巴山背二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赵明仁作词、雷鸣作曲的《巴山背二哥》,是一首“第三人称”的独唱声乐作品,歌曲从第三人称视角出发,对巴山“背二哥”这个群体的一种多层次的演绎,歌词极具画面感,对“人物性格特征”、“背运场景”等都有生动而深刻的描绘,最后不忘与当下时代结合、“一起奔小康”,该曲既保留了传统巴山背二歌的民族风格和方言特征,又利用了现代的作曲手法进行了创新,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三段体,旋律跨度较大,起头是长长的拖腔,前三个音都在g2上,真声没有办法唱出应有的韵味,必须用到民族唱法中带有民族强调的混声,段落之间速度也有一些变化,歌曲中间唱和说相结合,既要突出巴山方言的特色和风格,又要注意声区的统一和转换的自然,十分考验演唱者的功底。

如果说传统的巴山背二歌是根,那么这首创编的《巴山背二哥》就是民族声乐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在传统巴山背二歌的基础上,吸取精华,在利用现代的作曲技法创作而来的,既要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又不能失去原有的民族风格和唱腔韵味,这就是一首典型的民族声乐作品。

二、民族唱法在“巴山背二歌”中的演唱技巧

本文前一章有提到,“巴山背二歌”有很多版本,本章主要以赵明仁作词、雷鸣作曲的《巴山背二哥》为例来进行分析,这是改编的巴山背二歌里面最有代表性、传唱度最高的一首,很多歌手都曾唱过,比如:中国音乐学院的歌唱家周强教师授、歌唱家何刚老师、歌从黄河来的川妹子赵燃等,他们演唱这首歌的共同特点就是运用了中国的民族唱法,那么,接下来就以这首歌为例,结合民族唱法中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一)气息的运用

气息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正确的发声、良好的共鸣、歌曲情感的准确表达都和气息的运用息息相关关,想要唱好这首难度较高的《巴山背二哥》,更需要注意气息的运用。歌曲遵循了传统巴山背二歌的风格,打杵歇气时先有一句长长的吆喝,比如歌曲的引子部分,见谱例:

本曲的开头就是模仿吆喝的喊唱声,第一句“巴山背二哥”是具有贯穿主题,起到渲染功能的乐句,歌词前四个字一拍一个音,最后的“哥”字拖了四拍,听起来铿锵有力,与背二哥的勤劳形象相符;第二句的“哟”代表这群背二哥背运劳累,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以“哟”作为歌词,总共唱六拍,模仿了传统背二哥的吆喝喊唱声;第三、四句“巴山那个好儿郎,好儿郎”,“好儿郎”重复了两遍,其中“好”字表达了对背二哥正能量精神面貌的赞美;最后一句的“哟嗬嗬”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在演唱这一段时,要注意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因时值较长,需注意气息和歌唱位置不能放松,一旦声音出现懈怠,或者拍子没有唱满,就会失去歌曲的韵味,每一句中间不能随意换气。“这就需要吸气做到深沉而柔和、饱满且不僵硬,呼气做到均匀灵活又有富有弹性,运用民族唱法中胸腹式呼吸方法,全面调动胸腔、膈肌和腹肌共同来控制呼吸气息机能,使声音的强弱、快慢变化自如,有张力,声区统一协调,表现力十足。”③

(二)真假声的结合

“巴山背二歌”是从土生土长的巴山人民口中逐渐演变而来的,老一辈的背二哥并不懂科学的发声方法,他们更多采用真声进行歌唱,你一句我一句,或者一人说一群人答的方式,歌唱中夹带了很多“说”的成分。而这首改编的《巴山背二哥》也保留了传统巴山背二歌的对话场景,比如歌曲中间这一段:

(独唱)擦到悬崖走哦,(伴)盯到!

(独唱)爬到坡坡上哎,(伴)稳起!

(独唱)累了一杆烟哪,(伴)扎起!

(独唱)渴了喝二两哦,(伴)喝起!

(伴)先爬老鹰岩耶,(说白)跟到!

(伴)又到青石岗哎,(说白)抽起!

(伴)春来去成都哎,(说白)耍起!

(伴)秋后上北京哎,(说白)讴起!

(说白)擦到悬崖走哦,(伴)盯到!

(说白)爬到坡坡上哎,(伴)稳起!

(说白)累了一杆烟哪,(伴)扎起!

(说白)渴了喝二两哦,(伴)喝起!

这部分采用说中带唱,二声部一领众和的方式呈现,作为独唱声乐作品,在演唱时,必须注重真假声的结合,“说”的时候不能全用真声,需结合“唱”的假声,这样到唱的部分,才不会因为用到了混声而显得突兀,出现真假声转换不自然和“打架”的痕迹,民族声乐十分注重真假声的结合,歌者在练习的过程中,“说”的部分要搭住气息,想着高位置,带着假声,用“唱”的感觉来“说”,“唱”的部分也不能只顾及发声技巧,忘记语言的重要性,要用“说”的感觉来“唱”,这样才能既有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高级感,又不失巴山民歌的风味。

(三)共鸣腔的调节

“良好的共鸣可以使声音圆润、响亮、结实又有穿透力,共鸣腔的调节是歌唱的需要,更是音色效果的需要,人体的共鸣腔主要分为胸腔、口腔和头腔三类,在演唱的过程中,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高音只有头腔共鸣或低音只有胸腔共鸣,而是以口腔共鸣为主,三大共鸣腔协调运作。”④《巴山背二哥》最高音在a2上,最低音落在b上,跨度比较大,如果共鸣腔调节运用不好,就会出现高音单薄尖锐、中音发白没有色彩和低音虚浮粗糙的现象,所以在演唱这首曲目时,要注重共鸣腔的调节,以免声区不统一,声音不流畅。

(四)语言风格的把握

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声音艺术,语言是作品思想情感的表达。“以人体为乐器的音乐—声乐,其实不存在摆脱掉字的声音。”⑤民族声乐中所有的歌唱技巧都是围绕这字“语言”来表现的,对于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巴山背二歌来说,把握好语言风格就抓住了歌曲的灵魂。这首歌曲中有很多的方言,例如:摇裤儿(短裤)、拐把子(打杵歇气用的拐杖)、墩墩犊犊(形容路不平、坎坷)、想啥子(想什么)、脚(读jio)、哥(读guo)、崖(读ai)等,巴山方言不分平、翘舌,都是平舌,N、l都是l。比如:拐把子直(读zi)来、脚竿粗又壮(zuang)、好婆娘(liang),不仅要明白歌词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把握住歌词的语气和声调。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讲究“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只有准确掌握了这些方言的语音、语调,才能把背二哥的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

除此之外,歌词中还有很多虚实相结合的衬词,比如:

背心(那个)短(来)裤腰(儿)长,拐把子直(来)背架子方。

巴山(那个)背二哥,力气大(哟喂)!

墩墩犊犊(喂)脚竿粗又壮。

心眼(那个)实(来)嗓门(儿)亮,骨头硬勒(嘿)牛脾气犟。

巴山(那个)背二哥爬大山(哟喂)!

山歌一唱(喂)闯(呀么)闯四方。

从以上的歌词我们可以看出:浓郁的巴山方言在歌曲里贯穿始终,歌者在演唱之前,必须对歌词反复斟酌,先把歌词读准确后再进行演唱。“在中国的戏曲中也有‘千斤白,四两唱’的说法,可见歌唱语言的重要性,民族唱法注重声、韵、调为特点的发音规则,强调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并把歌词的色彩和旋律结合起来,从而正确的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⑥

三、运用民族唱法演唱“巴山背二歌”的启示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更新,任何东西一旦落后就会被淘汰,传统的巴山背二歌在经过改编和创作后,曲式结构、旋律唱法和伴奏形式都得到了提升,还不失原有的民族风格和韵味,我们不能把“巴山背二歌”这一传统的民间音乐与民族声乐一分为二来看待,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由此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启示:

(一)运用民族唱法的科学性,突出巴山背二歌民族风格

中国的民族唱法在经过无数教育工作者和歌唱家的实践积累后,已经有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技巧,我们要利用好民族唱法中这套理论体系,把歌曲唱的丰满、高级。为了使演唱更有韵味和独具特点,就要在借鉴民族唱法的基础上,保留原本的民族风格,既要将民族唱法融入到大巴山的土壤中去,又要用科学的发声理论来指导“巴山背二歌”的演唱,使之走向更高的台阶,受到大众的喜欢和热爱。

(二)借鉴民族唱法,创编巴山背儿歌新体裁

民族唱法是新时代的一种民族歌唱方法,不仅唱法科学,而且与时俱进,传统“巴山背二歌”大多为单段体,音域不够宽广,结构篇幅简短,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从改编的这首《巴山背二哥》的传唱度和影响力来看,借鉴民族唱法创编巴山背二歌是一条可行的道路,目前“巴山背二歌”的内容、体裁及形式还比较单一,我们应该让其多元化的发展,收集整理更多的素材,以传统的民族风格为主,运用现代的写作技法,创编更多新的丰富多彩的“巴山背二歌”,使之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结 语

民族唱法与“巴山背二歌”都属于中国声乐艺术的结晶,传统的巴山背二歌借鉴了民族唱法的理论技巧,并运用现代的写作手法和伴奏形式,创编出了与时俱进的新作品,使之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民族唱法也在不断的进步,吸取传统民歌的精华,唱腔韵味更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我们要重视传统民歌的音乐文化价值,利用民族唱法中科学的发声技巧和现代的写作技法,创编更多好听的新作品。■

注释:

① 杨丽蓉.论川东北地区“巴山背二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特色[D].云南师范大学,2020,6.

② 褚会文.从巴山背二歌的改编看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J].明日风尚,2016,(08).

③ 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8:57-58.

④ 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8:84-89.

⑤ 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76.

⑥ 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8:109.

猜你喜欢

巴山唱法二哥
兰屿
兰 屿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无意河边走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木手枪
刘纯健
二哥走了——深切悼念凌解放先生
巴山背二哥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