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斫竹歌》和《弹歌》的音乐联系

2022-08-26李亮菁

黄河之声 2022年6期
关键词:歌谣音乐

李亮菁

引 言

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中一首《斫竹歌》的记载,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斫竹歌》是一首河阳山歌,现被誉为“中国古歌谣活化石”。《斫竹歌》是在1996年间,由虞永良所发掘,他在偶然中听到了农民口中哼唱《斫竹歌》,为了得到《斫竹歌》的完整歌唱,探求《斫竹歌》的传承脉络,他走访多位老歌手。最终呈现的《斫竹歌》版本的演唱者是张元元,是一位未出过远门同时也基本不识字的老人。他所会的山歌基本都是从上一辈中学唱下来的,没有做什么改动。由他所演唱的《斫竹歌》经过译谱最终记载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中。谱例①:

一、《斫竹歌》的音乐材料分析

从音乐分析的角度我们来看看《斫竹歌》的特点,试探究它的传承脉络。从音乐材料的调式调性、节奏节拍、乐句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调式调性

调是指围绕着一个音,按一定顺序将五个或者五个以上的音排列起来。从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斫竹歌》的调号为两个降号,但整首曲子中仅由两个音(F为倚音)构成,无法构成调,也就无调式调性。那么这里的调就仅为音高的标识,整首曲子的音区处在较高的区域,音高偏高。音域比较集中,集中在小字二组。这就可以猜测,《斫竹歌》的产生可能是在音乐得到规范之前,即在史前文明的原始社会时期。

(二)节拍节奏

节奏是指在节拍的规范下,表示时间长短以及强弱规律的形式,它是与节拍并存的。《斫竹歌》多以两个八分音符相结合节奏型为主,强弱规律为“强弱”,且时长均匀。在乐曲中出现了两个一拍附点节奏型,十分短促有力。这一节奏型运用于劳作场合时,像是在蓄力最后短促的是动作结束。

从节奏节拍,我们看到《斫竹歌》的整体律动和强弱是比较单一,总体为二拍子的感觉。这与我们的劳作模式的律动相符合,带有集体劳动的律动感。《斫竹歌》的演唱场合有可能是搬重物,扛东西时等等。这种演唱形式恰好与原始劳动的群体性相互吻合。

(三)乐句乐段

《斫竹歌》的音乐语言比较简洁。歌曲一共四句,句式大体上是对仗的。歌曲的乐句结构为(a+a1+a2+a3)。它是由一个乐句,通过发展变形而形成的。甚至这四个乐句就是同一句,构成一个单一整体的乐句。《斫竹歌》的表演形式在音色、速度、力度上都表现得比较单一。由此可以估计,《斫竹歌》的产生可能在音乐发展的萌芽阶段,音乐的构建、形式、语言等都比较简单。

(四)结构

从结构上来看,可以把《斫竹歌》看成一句一段式,也可看成四句一段式。句与句之间基本是一致的,它的结构是单一规整的。它的音乐材料是单一发展,就是最简单的结构。

从上面的分析看来,我们得出的结论基本都认为《斫竹歌》的产生在音乐产生的萌芽阶段,与原始社会时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依据其歌词,使本人联想起原始社会时期的一部原始乐舞《弹歌》。

二、《弹歌》的产生

《弹歌》出自东汉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其卷九《勾践阴谋外传》记载:范蠡复进善射者陈音。音,楚人也。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臣楚之鄙人,尝步放射术未能悉知其道。”越王曰:“然。愿子一二其辞。”音曰:“臣闻弩生於弓,弓生於弹,弹起古之孝子。”越王曰:“孝子弹者奈何?”音曰:“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於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之谓也。于是神农黄帝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刹以威四方”。②

《吴越春秋》的这段记载,为《弹歌》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这段记载对《弹歌》的产生做出了解释,虽然关于这段记载的真实性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讨论在学界还有所存疑,但是《弹歌》作为一首远古歌谣,在文学界、音乐学界、甚至民俗学界都引起了关注。专家学者对《弹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大都关于其所产生的时代、所反映的内容以及其产生的地域、音乐本身性质等。关于其产生的时代,有许多不同的研究结论,但最为广泛接受的是认为其是黄帝时期所流传的歌谣。例如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所说:“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③关于其反映的内容在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在学界出现了不同的说法。但认为其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的劳动歌谣这一说法最为赞同,例如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说明古代人们是用竹制的弓,发出泥制的弹丸以追打动物。他们虽然没有说明他们追打的究竟是鸟类还是兽类,但无论如何他们所追打的是一种可供食用的‘肉’。”④

三、《斫竹歌》与《弹歌》的联系

(一)关于《斫竹歌》与《弹歌》联系的几种说法

关于《斫竹歌》和《弹歌》之间存在联系,这一点是主流认识。只是究其联系的本源,究竟谁为母体产生了争议。

1、认为《斫竹歌》早于《弹歌》

在这个方面,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例如从文字发展、地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许多学者认为《斫竹歌》早于《弹歌》。如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勤教授从文字产生的角度认为《斫竹歌》早于《弹歌》。

2、认为《弹歌》早于《斫竹歌》

另一些观点则认为《斫竹歌》是《弹歌》的遗存,例如南京艺术学院易人教授认为:“吴越时期以前的《弹歌》早就流传于楚,所以陈音将《弹歌》由楚带到越,再由越传到吴,演化成一首由吴语唱的《斫竹歌》。”⑤

(二)《斫竹歌》与《弹歌》的内在联系分析

《斫竹歌》是一首由民间歌谣特色结构“实词同衬词”构成的山歌。它的实词部分是“斫竹,削竹,弹石,飞土,逐宍。”其衬词有“嗯唷”“嗯唷嗨”共四组。《弹歌》记载的歌词是:“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由他们的歌词可看出,《斫竹歌》的歌词《弹歌》歌词大同小异,其文本意思也大体一致。《斫竹歌》的大体意思为“砍断竹子,削好竹制作弹弓,用弹弓射出弹丸打猎。”而《弹歌》的意思也是“将竹子砍断,将砍断的竹子连接起来做成弹弓,用弹弓射出弹丸集中猎物。”它们都是两字句,句子的长度比较短,而句子的长度一般是与当时代的生活状况及其所描述的生活内容发展息息相关的。句子的结构和句式自产生以来,它的发展和传承是具有稳定性的。《斫竹歌》与《弹歌》的差别仅在于加上了“弹石”由二言四句歌谣变为二言五句歌谣。在语言文学中,我们的句式传承是可靠的,在古代民歌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史籍资料的记载,可考的我们的语言句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两言至三言,再到《诗经》中记载的四言一句齐言体,《楚辞》中体现的五言式或者六七言一句的杂言体,到后期唐时期的七言句以及宋时的长短句的一个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可查证的过程。

结 语

以上提到的两种观点,都有其依据和理由。本人不能妄加评价其正确与否。但是从音乐分析角度来看,《斫竹歌》更可能是《弹歌》的遗存,无论是从其音乐内容的发展还是演唱形式等方面进行展开分析。这时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从《斫竹歌》是《弹歌》的遗存这一角度出发,《弹歌》作为一首远古时期的歌谣,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为何能够几乎原貌的得以保存下来呢?《弹歌》的曲调及其演唱形式是如何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于是我们从文本方面对这一问题提出思考。

1、从伦理价值方面考虑:基于《吴越春秋》的记载中,许多学者对《弹歌》的音乐性质产生了多种定义。有人认为其是一首劳动歌曲,也有人认为其是一首狩猎歌曲。近年来在学界,许多人认为《弹歌》其实是一首守孝歌。在王志毅《<弹歌>疑义考释》一文中,他针对《吴越春秋》所记载的文字,对《弹歌》所描写的内容进行了针对性的考证,对故事尸体的处理方式、以及古时孝子守护父母尸体的现象和遗存情况等进行了研究。力证了《弹歌》中描述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同时提出《弹歌》的唱词内容与古丧葬有关,记录的是远古人民为保护亲人的尸体不受侵害的内容。那么《弹歌》中所蕴含的精神就体现我国古老的巫风特色以及我们千百年来的优良美德“孝”。孝历来为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传统,人们把孝视为是为天性,甚至是与禽兽之区别。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就已经有“孝”字,“百善孝为先”等话语,从古至今的的孝道故事,更是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孝”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感,就如辜鸿铭先生所说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一样。《弹歌》中所记录的内容为人们所接受和赞同,所以在岁月的洗礼中得以流传下来。

2、从文化价值方面考虑:《弹歌》作为远古时期歌谣文化的滥觞,在原始社会的情况下,人民的社会、文化都处于一种蒙昧的情况下。《弹歌》所记载的这八个字,节奏分明、内容简介且音韵和谐。并且这首歌曲用十分精简的语言对“弹”的制作生产过程以及它的用途等等方面进行了表述。音乐表达方面语言十分古朴自然,不拘一格,即兴自然的风格,感情浓烈。通过歌词的描述人民捕到食物的那种欢悦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表现了我国古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其次从我国汉字的传承来看,我国的汉字一直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与骄傲。从仓颉造字开始,汉字的发展历经变迁却永久的留存与使用。汉字的文化博大精深,在表达上简洁而有力,同时灵活多变。《弹歌》中的文字简洁却清晰。透过这首歌可以反应我国古时人民的智慧,和优秀文化。这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象征着文化自信和文化凝结。它的流传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地表现。

3、从产生根源方面:《斫竹歌》的发现是在江苏地区,在劳动的时候作为一首劳动歌曲发现。在古时候江苏地区被认为是楚地。《弹歌》的创作是符合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及语言特色的。民歌的音调与语言的腔调等是密切相关的。另外江苏地区南部农民有多种劳作活动,例如栽秧、耕田、挑担等活动,人们在劳动中有这个需要便会一直留存,所以河阳也具有十分丰富的山歌资源。《毛诗序》中所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劳作和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达为《弹歌》的流传创造了条件。

所以《斫竹歌》的发掘具有深刻的意义,它的发掘不仅仅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财富,其中蕴含的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

注释:

①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8.

② [汉]赵晔.吴越春秋[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8卷第九《勾践阴谋外传》.

③ 王志彬.(梁)刘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从书: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④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⑤ 《中国·河阳山歌集》第738页《专家、学者谈河阳山歌言论摘录》

猜你喜欢

歌谣音乐
甜甜的歌谣
奇妙的“自然音乐”
乡闾粤韵 井邑歌谣
Han and Eggs
音乐从哪里来?
The More We Sing Together
音乐
音乐
读歌谣画添画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