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岗课融通”的优化与实践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
2022-08-25孔丽云邓剑锋卜乔生
李 敏,孔丽云,邓剑锋,卜乔生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柳州,545004)
一、实施背景
为深入贯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围绕区域制造业和行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校企合作招生、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机制。参考已有实践[1],我校通过以下措施,逐步建立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建立健全相关支持政策和配套保障措施;完善学徒培养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共建人才培养平台;构建基于岗位(群)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机制,建设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二、主要做法
为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招生、加强联合培养、深化“双元”育人的长效机制,我校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进一步完善了学徒培养的各方面管理制度、教学文件、培养标准,优化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不断推进专兼结合制度、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最终形成了以岗位为中心、以课程为载体、企业和高职院校“双主体”育人的新型特色鲜明的现代学徒制。我校组成领导工作小组,明确思路、标准和目标,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思路,对标国际和国内成功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有机统一,构建了一个高起点、高规格、高效率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具体实践如下。
(一)健全制度
为落实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我校成立了新型学徒制试点领导工作小组,制订并优化了项目的总体实施方案,明确了职责、时间节点、人员配置等具体问题,联合企业、兄弟院校组建校企协作育人指导委员会。在此基础上,我校聘请上汽通用五菱人力资源部、吉利汽车集团产教融合部技术专家、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成立试点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为改革试点工作提供咨询评估。同时,我校还建立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相关制度,包括《校企双导师选拔及聘任标准》《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日常管理规定》《现代学徒制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校企互聘师资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带教质量考核办法》《现代学徒制教师科研奖励办法》《现代学徒制教师管理办法》等17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为现代学徒制的落实保驾护航。
(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过程及方式的纲领性文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前提和重要保障。[2]首先,我校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内专家、兄弟院校项目负责人、合作企业项目负责人、区内职教专家、企业技术人员、一线教师组成,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同时,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确立相应岗位课程的中心内容,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评价标准及现代学徒制班学生考核办法等教学相关文件,并将师傅评价作为学生实习成绩的主要评分依据。其次,我校组织行业专家、企业师傅、学校教师共同参与校企课程录制,并根据课程需求,按照企业岗位用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建设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以“文化知识与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岗位核心课程”为主要特征的,适应现代学徒制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在企业技术骨干、国家和自治区技术能手、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合作下,开发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项目课程,并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最后,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根据现代学徒制班线上线下课程作业完成情况,利用现代学徒制评价标准,共同对现代学徒制教学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及时地反馈与调整。
(三)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体系是专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教学方式的体现,能够反映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和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我校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根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用人需求,深挖校企合作内涵,尝试并探索不同形式、不同层面上的校企合作,并以课程体系建设的形式体现出来。课程体系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和知识体系结构,并直接影响学生后继能力结构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基础,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和必要载体。我校专业负责人、教师团队通过行业、企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汽车检修、制造工艺为主线,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工程运用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就业岗位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通过后确定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体系优化流程
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参考企业的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也需要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有研究指出,实现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结合学校授课内容,由企业开发岗位需求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岗位核心课程,可以达到校企课程的融会贯通,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3]因此,我校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始终以企业工作岗位为核心,融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了校企参与、共同开发、符合专业现状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同时,我校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依托柳州汽车生产制造业、汽车售后维修行业的地区优势,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法,开发在线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课程体系结构,形成“目标岗位分析、工作流程任务分析、岗位能力分析、岗位操作能力分析”四段递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将企业认知、岗位认知融入教学资源。图2为岗位能力需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
图2 岗位能力需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
(四)共建师资队伍
将企业工作岗位内容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教师在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有企业实践经历,这就要求教师向“双师型”发展。为此,我校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始终贯彻“技术专家进课堂、专任教师下企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全力打造校内专职教师,同时柔性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我校柔性引进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工匠大师和技术能手等担任兼职教师,同时,为解决企业专家“走不开”的问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解决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时间问题,为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保驾护航。另外,为提高校内专任教师岗位技能和操作教学能力,我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定期安排教师进入企业锻炼学习。组织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相应工作岗位任务,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检修任务和企业技术攻关,不仅能让专任教师获取岗位工作过程的一手资料,而且能让专任教师积累生产实践经验,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实现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和岗位技能的提升,进而建立一支高水平专职“双师型”教学团队。
(五)共建实训基地
完善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是岗位课程体系课程模式的前提,其教学场地需要符合工作岗位设计要求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完善教学实训场地和多媒体资源,同步优化教材、教学设备等配套教学资源。为此,我校与企业利益共享,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共享现有设备资源,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商讨下共同设计规划,按照汽车生产制造、维保、售后环境标准建设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科研、学生实训、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以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为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实践专业知识。另外,教学实训基地岗位标准化的关键在于基于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产学一体和企业内部产学一体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优化情境教学模式,从而实现课堂与工作现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师与技术能手、学生与岗位员工、教学考核与工作评级的统一。同时,我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运行机制,通过开展实习和实训教学环节,加快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助力企业生产,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指导学生掌握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提高现代汽车制造和维修保养能力,通过校企共同协作育人,让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企业储备人才,实现校企共赢。
三、主要成效
(一)全方位教育教学改革
我校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施,建立健全了17项现代学徒制试点制度,从制度上完善了现代学徒制体系,不仅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了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而且推动了试点专业软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校企深度融合,推动了汽车专业群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校企专家共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考虑到汽车生产制造、组装、检测方面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岗位适应性需求,我校依托校企合作开发了四门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建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汽车装配与调试、汽车制造工、汽车钳工、汽车生产与质量管理,并制订了核心课程标准,形成了“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在开始实习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同时,校企共同开发了技能课程和企业岗位课程,并根据技能课程和岗位课程培训内容合编《学徒制校企培训教学指导书》。
(三)建立了“双师型”教学团队
我校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聘用了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和工匠大师、技术能手等担任学校的外聘导师,通过考核选拔校内现代学徒制导师40人,并在现代学徒制试点期间每年选派2名校内现代学徒制导师进入企业顶岗锻炼,加强了师资队伍与生产一线的联系,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四)改善了实习、实训、就业环境
以专业实习为纽带,我校将教学活动与汽车企(行)业工作生产紧密联系起来,以校企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加强与上汽通用五菱、广西汽车集团、浙江吉利汽车集团等企业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强化技能,共同育人、优质就业”的方式,形成了稳定而且优质的实训、实习、就业网络。这种全方法的合作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优质就业。[4]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期间,我校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实训室建设力度,改造了旧实训场所,合作企业共提供合计2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并在企业建设“企业教室”供学生使用,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
(五)教研方面及获奖情况
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契机,我校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同时,多点并重,积极开展与项目相关的科研、竞赛等工作,并获得以下奖项:2019 年度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立项项目评估优秀;2019—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2021年发表相关论文5篇。我校教师参与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广西选拔赛获铜奖,并在广西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铜奖;指导学生在省级“汽车技术”赛项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营销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三等奖。
四、经验总结
首先,在“产教融合,双元育人”视域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带来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改善和学习效果的提高。[5]我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已满足现阶段企业对高职学生的高要求。为达到这一标准,我校一方面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要求,以培养解决岗位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出了要求。企业需要的这些综合能力,都能够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进行培养。其次,在人才培养实施的过程当中,我校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岗位需求,创新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模式等内容,保持与汽车企业岗位培训体系的紧密联系,实现了学校学习知识与企业岗位知识的无缝对接,从而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增强校企联系,共同构筑产业学院,深化企业人才需求,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进而为学校打造特色鲜明,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等多育人主体联系紧密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最后,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不断完善,为专业升级为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紧跟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发展下一步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