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认同度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
2022-08-26郭明会李康康
郭明会,李康康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一、引言
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教育技术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入上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抢抓未来发展机遇,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的不懈追求。高等教育要想实现上述目标,还需依靠一批具有专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信念感的青年后备力量,这样才能促进专业不断可持续发展。然而,现实情况是,教育技术脱离教育创新实践,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两张皮”现象较为严重。[1]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10—2019年共备案和审批新增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14所院校,撤销专业34所院校。2019年,全国有13所高校撤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位居全国撤销专业数量第二,这引起了业界内外的极大关注。[2]事实上,教育技术学在专业定位、学科理论、实践应用等方面均面临问题[3],在专业研究对象、研究问题、教学体系和方法存在争议[4]。加之当前教育类专业学生就业难度较大,且在一线技术变革教育阵地缺乏领军型青年科技人才等,造成了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的不理解与不接受,也造成了广大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不自信与不自知。[5]专业认同感作为专业人才的必备核心素养之一,关系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甚至关系到专业和相关行业兴衰。因此,调查研究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对达成专业学术信仰目标和追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和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关于专业认同感的定义。一般认为,专业认同是指个体在对所学专业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具有学习热情,能矢志不渝追求专业发展目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主要包括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与专业适切四个维度。[6]目前国内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认同的研究较少,且大多数仅为针对某一高校的调查,缺乏代表性。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现状,分析其问题与原因,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提出建议,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与专业健康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已就业毕业生进行专业认同感调查,共收到464份问卷,有效问卷457份,有效率为98.49% 。其中,本科生288人,在读硕士及博士82人,已就业毕业生有87人;男生103人,女生354人;“双一流”高校学生28人,普通本科学生429人。
(二)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均涉及与专业认同度相关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及专业适切。根据对专业认同概念及内涵的分析,本次问卷对在校生与毕业生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区别设置,二者均为25题,卷面合计32题,即7题存在不同,最后1题均为开放问答题。此外,其他题目均按照李克特五点量表设计,有“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五个等级,依次赋以1—5分,分数越高者代表其对专业的认同感越高。[8]本研究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问卷结果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校生部分的信度为0.848,毕业生部分的信度为0.897,表明量表的可靠性较高。以下为专业认同感的总体特征群体特征、专业情感维度、专业认知维度、专业行为维度及专业适切维度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一)总体特征
问卷总分为120分。为准确地分析教育技术学专业认同度的现状,本研究按照得分将专业认同水平划分为不同等级:96—120分区间内,专业认同较高;72—95分区间内,专业认同一般;72分以下专业认同水平不乐观。从表1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的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不高,总体平均分只有57.32分,且分数超过72分的人数只有59人,占总数的12.91%。这说明大多数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并不乐观。
表1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同
(二)群体特征
1.性别特征分析
如表1所示,男生的专业认同现状总体上比女生乐观。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技术学科属于文理交叉学科,但因为普通本科院校基本以技术类课程为主,男生相对对学习技术性课程更感兴趣,所以该专业更容易引起男生的认同。
2.专业选择意愿
一般来说,主动填报某专业的学生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认同度。如表2所示,听从他人意见填报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对教育技术学并不了解,在学习前的专业认同度不高。
表2 教育技术学专业选择意愿状况
3.阶段特征分析
如表1所示,大一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最低,大二学生与其他本科阶段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相比最高;研究生(包括硕士与博士)的专业认同水平专业情感维度高于本科生;已就业毕业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最高。
4.学校特征
如表3所示,“双一流”高校的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更高。“双一流”高校学生中等以上认同感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普通院校人数,且分数偏差更小。相比于普通院校,“双一流”高校有着更优质的学习资源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与技术支持更强大,学生的总体水平与素质略高,所以“双一流”高校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好,对专业的认同度更高。
表3 不同学校专业认同状况
(三)专业情感维度
一般来说,专业情感与专业认同息息相关。随着专业情感的不断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会逐渐增强。[7]表4为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情感维度问题的调查结果,其中在校学生第29题“您对您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总体情况很满意”平均分最低,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学校的专业情况不满意。其他各题也都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与在校生相比,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习氛围更不认同,其他方面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总体来看,大多数学生在大一时对教育技术学的看法比较消极,普遍想过换专业或修第二专业。由此可见,学生的专业情感状况并不乐观。
表4 专业情感状况
(四)专业认知维度
表5为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认知维度问题的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在校生与毕业生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且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在校生还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不足,教学设备与设施不够完善。这些学习的外部条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学生如果无法通过学校教育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就业情况和发展前景的话,就很有可能形成专业认知困扰,容易对专业学习动力造成负面影响,使学生对发展方向产生迷茫。总体来说,在校生与毕业生的专业认知水平明显不高,有待加强。
表5 专业认知状况
(五)专业行为维度
表6为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行为维度问题的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在校生上课听讲与课后完成作业情况非常不乐观,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少。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其毕业后从事相关的工作的人数很少,工作内容与所学知识关联度较低。总体来说,从学生的专业行为来看,其对专业的认同度不太理想。
表6 专业行为状况
(六)专业适切维度
表7为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适切维度问题的调查结果。如表7所示,许多在校生和毕业生认为所学知识并没有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学习起来既不轻松,又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学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不太满意,说明其专业适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表7 专业适切状况
四、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并不乐观。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其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了解与喜爱程度都有限。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健康发展及未来的人才培养。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次调查问卷设置了一道开放性问答题,希望透过研究对象的自主回答分析出影响他们专业认同的主要原因。
经过分析研究对象的回答,影响专业认同水平的因素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个人因素
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不同知识时会有不同的感受,产生的学习问题不同,遇到的困难不同,对待学习中困难的解决方式也不同。同时,专业认同与个人的人格特质也有关,不同的学习风格也会影响个人的专业认同。
(二)教师能力与教学方式
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深厚的学科知识与高超的教学能力能使学生产生信服感,更愿意投入课程学习。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也有影响。学生在面对自己喜欢的授课方式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会很高,很多学生表示教师的能力与风格很影响自己的学习投入度。
(三)课程设置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在不同的学校存在不同的问题。总体来说,教育技术学存在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比例失调、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泛而不精、技术课程难度大时长短等问题。[8]同时,部分课程目标不明,主题也不够清晰,导致学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缺乏整体上的认知,不利于专业认同的形成。
(四)就业竞争力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社会认同度也不高。虽然近年来教师的地位有所提升,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9],但受教育技术专业本身的限制及外界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刻板印象,即认为其是一个杂而不精、针对性不强的专业[10],就业单位在教师选聘时依然更倾向于选择学科对口专业毕业生,如选择文学类专业毕业生担任语文课教学工作等。这就导致学生因为对未来的迷茫而出现对专业的不认同。
(五)学科定位与未来发展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地位不高、专业特色不强、专业定位不清、专业优势不足,学科发展举步维艰。[11]这些问题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一直存在的问题,也是学科内容上不利于提高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客观问题。
五、研究建议
(一)厘清专业目标与路径
专业目标与专业发展路径是一个专业的立足之本。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在厘清专业目标与路径的基础上发展学科特色。[12]当专业具有清晰的目标与发展路径时,其专业特色就会更加明显,从而提升专业的竞争力,学生在开展专业学习时便会充满动力与自豪感,专业认同感便随之提升,专业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中形成良好的循环。
(二)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应该致力于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相对稳固和统一的专业培养计划和核心课程体系。[13]首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其次,教学内容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知识与技能要符合未来发展趋势。最后,课程设置要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增加选修课的设置比例,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14]
(三)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教育技术学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岗位工作具体流程和新技术新设备等领域,这就要求教师既懂得理论知识,又擅长实践操作。[15]因此,高校不仅要经常组织教师与教育技术学界的优秀学者多交流沟通,了解先进理论,而且要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加强教师教学技能训练。
(四)多渠道加强学生专业认知
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同年级、不同特征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同都处于不同的阶段。[16]因此,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如优化学校的招生手册、学生手册、校园门户网站等信息渠道,让学生能够多了解自己的专业。教师也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情感,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认知。
(五)引进更多学科专业人才
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已经小有规模,但数量还远远不够。高校需要引进更多的人才、更先进的理论、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者、建设者、引导者的专业能力。
六、结语
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深化了教学改革,打造了“互联网+”教育的新形态。教育技术学的建设和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实践的基础工作和坚实后盾。新时代对教育技术学建设提出了不同要求,高校只有不断改革创新,使教育技术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使教育技术学专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