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人物特点,作后评改增能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作后评改课堂实录

2022-08-25四川省德阳市第一小学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书虫事例习作

◇四川省德阳市第一小学 梅 媛

环节一:聚焦主题,方法先示悬念生

师:同学们,几天前,老师安排大家自己审题,独立完成了第六单元的习作,本单元的主题是——“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生读、师板书题目)。老师考虑到三年级上册,我们写过《猜猜他是谁》,学习过观察人物的方法,也学过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所以本单元习作,老师先让大家们独立完成。昨天,我已批阅完大家的习作,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自己习作的基础上,通过掌握一些人物描写方法,来对照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和完善。等会儿也许会有你的大作出现在大屏幕上,别欣喜若狂哦(故作神秘状),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齐):准备好了!

师:梅老师在批阅完大家的作文后,想先送给大家三把描写人物的“金钥匙”:第一把——要“写像”;第二把——要“写对”;第三把——要“写活”。(板书)

环节二:结合写作,典型案例巧授法

一、金钥匙一:写得像

(一)走进诊断室

师:我们先来看怎样把身边的人物写得像。(大屏幕出示学生外貌描写的病文,没有署名)先一起“走进诊断室”,请一个同学读一读,其余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些都是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而且都用了“炯炯有神”“樱桃小嘴”。

师:注意这个“都”,都用这两个词,好不好?

生:不好。都一个样子,没有区别。

师: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2:第一篇和第三篇是描写的男生,却都用“樱桃小嘴”来描写,感觉不男不女的。(生齐笑)

师:写出人物真实的样子没有?

生:没有。

师:这就叫“千人一面”,没有写出每一个人物自身的特点,所以没写——像。写得不像,又不注意用词,是要闹笑话的哦,所以呀,写人的外貌要对人物负责!怎样写才叫负责的态度呢?

生:要写像。

师:对!“写像”,通俗地讲,就是写谁像谁。在作文方法上,就是要写出人物自身的特点;具体的办法,就是在写作之前,我们在观察人物的时候一定要——

生:仔细。

师:对,相信我们讲评完后,这三位小作者会修改得很好。

(二)走进欣赏屋

师: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同学的作文,看看有谁进了我们的欣赏屋。这是谁呀?喊他的名字——

生(齐):曹小为!

师:祝贺小为!(全班鼓掌)请小为自己来读读这句话。

(曹小为开心地读)

曹小为:我弟弟浑身肉肉的。他的脸胖乎乎的,手臂肉嘟嘟的,肚子圆鼓鼓的,像一个皮球,加上那一抖一抖的肥屁股,甚是可爱。我喜欢叫他“小胖”,谁见了我弟弟都忍不住要去捏捏他肉感十足的身体。

师:这是在写弟弟的什么特点?

生:可爱。

师:仔细看,是写弟弟哪方面可爱?

生:是写弟弟肉嘟嘟、胖乎乎的,长相可爱。

师:你觉得写得怎样?

生:我觉得写得很有趣。他把弟弟的肚子比作“圆圆的皮球”,写“屁股肥”用了“一抖一抖的”,觉得写得很像。

师:再往下看,这又是谁的?念出他的名字!

生(喊):吴雨帆!

师:祝贺小帆!(全班鼓掌)请你自己来读。

吴雨帆:我的爸爸中等个儿,有着强健的体魄,力气大得惊人。他皮肤黑黑的,那是因为啊,我爸超喜欢踢足球,久而久之,他就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了。

师:小帆写爸爸的外貌好在哪里?

生:写了爸爸身体健壮。

师:她着重写了爸爸的什么?

生:皮肤。

师:对,因为爸爸的皮肤与一般人的皮肤不同,特别——黑。这就是非常明显的特点。小帆不仅写了皮肤黑,还讲了黑的原因。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体育健将便跃然纸上了。

师:这是谁写的?热情地叫出他的名字。

生:黄安琪!

师:黄安琪同学写得很有意思,梅老师教了三十一年的语文,还没有发现哪个三年级的小朋友这样写人物。怎么写的?我们请小琪大声读出来。

黄安琪: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叫于浩岩,他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幽默王子”。你一看他那双大而明亮、似笑非笑的眼睛就知道他一定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师:你觉得小琪写得怎样?

生1:我觉得很好。

师:为什么好?

生1:……

师:一下子说不出理由,就觉得好?(生点头)

师:那你想好了再说,好吗?

生2:我觉得黄安琪观察人物不一样。

师:是观察人物的角度不一样?

生3:是。黄安琪是把人物的眼睛和嘴巴结合起来观察的。

师:哦?你的这个发现也很独特。继续说——

生2:她不是单独写了于浩岩的眼睛,再写嘴巴,而是把眼睛和嘴巴结合起来写。这样没有废话,还把于浩岩的眼睛和嘴巴的特点都写了。

师:你真是个优秀的评论家。掌声送给他。(全班鼓掌)

师:是啊,小琪不仅有一双慧眼,还很会思考,写的时候用心把人物在心里过了一遍。她觉得于浩岩的能说会道的嘴巴与那双明亮的、似笑非笑的眼睛是有联系的,她这样描写,带给了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孩子们,现在我们的习作虽然在模仿阶段,但我们在写作时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尽量写别人没写过的话。记住,不说别人的话,而要努力说自己的话。你看,用自己的视角来观察人物,来思考,然后写出来,这就是写自己的作文。掌声送给黄安琪!

师:孩子们,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三句写外貌的佳句。对照你自己的作文,看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他们都是写人物最有特点的地方。

师:你这个发现非常好,也就是说,都是写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并且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写,而是精选两三个最有特点的部位来写,对吗?

生:是的。

师(小结):看来,要把人物外貌写像,既要写得与众不同,还要精选外貌。这就是“写得像”。

二、金钥匙二:写得对

师:我们已经把人物写像了,又怎么写对呢?请大家翻开语文书82页。这次习作要求写人物的几个特点?

生:一个特点。

师:从哪里知道只写一个特点?

生1:从书上那个“气球”里给出的题目看,是要求写一个特点。比如“幽默大王”就是要写出人物幽默的特点,而不是其他特点。

生2:而且习作要求里说,“写完后取个题目,用上表示特点的词,比如,‘我们班的昆虫迷’‘家有虎妈’”,这说明,只写人物一个方面的特点。

师:哦,原来是这样,同意吗?(面向全班同学,生点点头。)老师有个不太清楚的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生:什么问题?(有点惊讶,老师还有问题。)

师:究竟怎样才能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

生:我们写《猜猜我是谁》的时候,老师讲过呀,要举事例。

师:《猜猜我是谁》可以写几个特点啊,我们可以写几个小故事来写几个特点,那还不简单?但是,这次的习作只写一个特点,该写几个事例才好呢?

生:我觉得写一个、两个、三个事例都可以呀。

师:这次老师统计了一下,一个特点用一件事来写的有3篇,对于大家来说,一个特点用一件事来写有难度。用两件事写一个特点的挺多,有30篇。用三件事写一个特点的16篇,老师建议写三件事的同学,可以选择两件集中来写。但是,用几件事写几个特点的,居然还是有五篇呢!

(一)走进诊断室

(出示用几件事写几个特点的五篇病文,没署名)

师:大家看看,这几篇符合习作要求吗?

生:不符合。因为这是用几件事写几个特点,而不是用几件事写一个特点。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个同学写的文章《我们班的小书虫》,看一看他有什么问题。(出示病文,不署名)

生:他写的是小书虫,怎么又写到成绩好和字写得好上来了呢?写了太多特点了。

师:也就是说,他举的事例没有围绕什么特点写?

生:没有围绕小书虫来写,他举的事例都不是写小书虫的。

师:再看这篇文章,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写的人物特点是“智多星”,但是没有讲他如何聪明。

师:“智多星”是什么意思?

生1:指很聪明,会出谋划策的意思。

生2:他写的事例与“智多星”没有关系。

师:所以啊,选材要慎重。没有围绕人物特点来写的事例都没有意义,要重新选材。

师:我们再来看这篇。(出示两个事例写一个特点的病文)我们来看他写的这个小书虫,有没有问题?

生:我觉得也有问题。他虽然是用两件事写了“小书虫”这个特点,但每件事都不具体。

师:怎么不具体?

生:小书虫究竟是怎么爱看书的,写得并不清楚。

师:那你觉得怎样写更清楚呢?

生:把小书虫爱看书的两个小故事写长一点。

师:嗯,这是你的观点。还有补充吗?

生:把每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出来。

师:大家说得都对,但还不够,还需要写好什么呢?我们继续走进欣赏屋。

(二)走进欣赏屋

师:接下来欣赏这两篇范文。(大屏幕出示《巧手奶奶》《幽默王子》)看看,是哪两位同学的作品呢?喊出他们的名字。(生大声喊出两位同学的名字)

师:你们默读一下这两篇习作,老师选择了其中的关键信息供大家分享。对照自己的习作,同桌议一议,看看他们的习作好在哪里。(同桌相互议论)

生:《巧手奶奶》首先写了这双劳动的手变形的样子。接下来他举事例。他首先写这双手可以制作美味,奶奶用这双粗糙的变形的手给他做过小龙虾。然后说,这双手,不仅可以做人间美味,它还可以织毛衣。

师:“这双手不仅可以做人间美味,还可以织毛衣。”这句话在全文中是个什么句子?

生(思考了一下):过渡句。

师: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过渡句。(生读)

师:那么,用两件事来写一个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要用过渡句把两件事连接起来。

师:小作者是用什么关联词连接两件事的?

生(齐):“不仅……还……”。

师:非常棒的发现!用一个关联词把两个事例联系起来,也就把上下文联系起来了,让文章浑然一体。小作者写奶奶的手其实是在写谁?

生(齐):奶奶!

师:习作的结尾表达了对奶奶的爱,真情实感,打动人心。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个《幽默王子》,小作者围绕于浩岩幽默的特点来写,她所选的事例正确吗?

生(齐):正确!

师:事例之间有联系吗?

生:有。也是用一个过渡句把于浩岩“讲笑话”与“戏精”两件事联系起来的。

师(小结):看来,人物要“写对”,我们就要围绕特点选材料,如果是写两个及以上事例,尽量注意事例间的联系。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把每个事例写具体?除了刚才大家说的,把每个故事写得长一点,关键要写好什么?

生:写故事的时候要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

师:也就是我们要让故事里的人物活起来。

三、金钥匙三:要写活

师:我们接下来看如何把人物写活。对大家来说,我们只需要写得比较生动就可以。依你们的理解,什么叫写生动呢?

生1:写得生动形象。

生2:写得栩栩如生。

生3:就仿佛看到这个人在面前一样。

师:回忆一下,第六单元里的《剃头大师》《我不能失信》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的?

生:《剃头大师》是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来描写的。《我不能失信》是主要抓住宋庆龄的语言来把人物写生动的。

师:看来大家都掌握得不错。

(一)走进欣赏屋

师:先来欣赏课文中的佳句。(大屏幕出示《剃头大师》中的原句)谁来读一读?

我先把姑父的大睡衣给他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好在哪里?

生:很有趣,很搞笑。明明不会剃头发的“我”,被小沙当成了救星。“我”就为所欲为地大干起来。(生笑)

师:哪些地方描写得有趣呢?

生:写了几个动作:围上、摆出、剪下。摆出一种架势,有点搞笑,是个装模作样的理发师。

师:看来要把人物的动作写准确,才能把人物形象写生动。

师:(大屏幕出示一篇学生佳作《昆虫迷》的节选)来,我们看看接下来出场的是谁?喊出他的名字——

生(齐):张子渊!

师:请张子渊小朋友来读一读自己的大作。

张子渊:一次,他约我一起去山上捉昆虫。他把我带到山上的一片草丛中。我一看环境,吃了一惊。昆虫那么小,草丛那么密,想要捉到它们,简直是大海捞针呀。“不难呀!”哥哥满脸自信,“现在草丛中就有几只。”我半信半疑地掀开草丛一看,发现里面真有几只昆虫。我好奇地问哥哥:“你怎么会知道呢?”他笑了笑,显得经验十足:“因为我发现草丛在动,却没有风来,何况我的耳朵又听到了虫鸣。所以我知道里面一定有昆虫。”听了哥哥一席话,我恍然大悟,觉得哥哥真牛。

师:读得真是流利!毕竟是自己写的,读起来就很顺。请坐!子渊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写的是哥哥约我去山上捉昆虫的事。

师:是啊,开头的关键句便告知了我们。写得怎样?

生:写得很好,很具体,很生动。

师:怎么写生动的?

生:是抓住哥哥的语言、动作来写生动的。

师:除了动作、语言,还抓住了什么来写?

生:还有神态。

师:主要是语言、神态,对吗?

生:是!

师:请你读一读描写哥哥的句子(生读文段中写哥哥的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我喜欢这一句——“他笑了笑,显得经验十足:‘因为我发现草丛在动,却没有风来,何况我的耳朵又听到了虫鸣。所以我知道里面一定有昆虫。’”还有“笑了笑”这个神态,说明哥哥很自信,哥哥的语言写得非常好,感觉就是一个对昆虫十分熟悉,十分了解的人。

师:是“哥哥的语言写得非常好”,还是“写哥哥的语言非常好”?

生:写哥哥的语言非常好。

师:你很会品读别人的习作!是的,子渊小朋友,对哥哥的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哥哥的神态和语言很出色,把哥哥这个“昆虫迷”写活了。

师(小结):看来要把人物写活必须得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写生动。因为写的是身边熟悉的人,不是自己,所以不能直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但可以像子渊小朋友,通过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二)走进诊断室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知道了写人物时要把与人物相关的事例写具体,关键要把人物的动作、神态及语言写得比较生动。接下来我们要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自我诊断,修改事例部分,如果事例没选对,另外选一件事再写,争取让人物在事例中鲜活起来。

(学生修改习作,教师巡视指导)(8分钟后)

师:孩子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稍微停一下。我想请刘梓萌同学上台与我们交流一下,可以吗?(望着刘子萌征求意见,梓萌点点头。实物展示她修改后的作品)

今天上午下课了,同学们都开心地跑出教室玩耍或休息,我正想叫唐唐去放松一下,却看见她又拿出自己喜爱的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我走过去看她看的什么书,原来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在她眼前扬了扬手,她仿佛没有看见,两眼盯着书,视线只在书上左右移动,一会儿便看完一页。我看她那样专心,都不忍心打扰她了。

师:她写的是《小书虫唐唐》,看看她改得怎样。

(请刘子萌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相机引导她修改个别错别字和语句问题。如“眼睛只在书上左右移动”改为“视线只在书上左右移动”。)

师:大家觉得梓萌改得如何?

生:好。

师:与之前的那个事例比,好在哪里?(大屏幕出示:别人休息时她安静地看书。)

生1:她举的这个事例是真实发生的,写得很详细。

生2:她写了唐唐看书时的动作、神态,让我们感受到唐唐真的很爱看书。(老师相机用红笔圈画写动作、神态的句子)

师:是的,加上动作、神态,人物就活了。一起读一读。(生读)大家再默看一遍修改后的故事,看看故事怎么由一句话变成了一段话的。

生1:加写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生2:还写了同学们都在玩。

师:是的,大家都在玩,她却在看书。这样可以突出唐唐小书迷的特点。

生3:写了我走过去想约唐唐玩,看她这样专心看书,就不忍心打扰她了。这样也说明唐唐是“小书迷”。

师:你们说得很对。梓萌把这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出来了。还从观察者的角度凸显了唐唐“小书迷”的特点。

师(笑望梓萌):祝贺梓萌!你的修改很棒!相信你的另一个小故事也会改得很好,对吗?(梓萌开心地点点头后下台)

师:孩子们,你们课后可以借鉴梓萌同学的经验来完善自己的习作。

环节三:总结方法、迁移能力延课外

师(总结):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把文章写好,有哪三个法宝?第一个——

生(齐):写像!

师:写人物外貌的时候要写得与众不同,还要精选外貌。由于时间原因,大家课后自己修改。第二个——

生(齐):写对。

师:注意要针对人物特点选材,选的事例要能表现人物特点,这样的事例叫典型事例;写的时候最好注意——

生(齐):事例间的联系。

师:第三个是最重要的环节——

生(齐):写活。

师:也就是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写,让人物生动起来。今天的讲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后,同学们利用评讲课上习得的方法,自行修改习作、完善习作,再同桌互评,组内互评定稿。

【总评】

让写作能力提高看得见

余小刚

我一直认为,小学中段习作教学以作前指导为主。因为中段学生毕竟是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有例文的引导,有单元语文要素方法支架的帮扶,学生习作起来就有一个把阅读课文中的得法上升到习作实践的能力迁移的过程。这也是习作教学最稳妥和最有实效的教学传统方法。

但是,当我观赏了梅媛老师的作后评改课《身边哪些有特点的人》后,我的想法有很大的改变——中段习作教学课可以而且应该大力提倡作后评改。

这节课让我看到了中段习作作后评改课因贴近儿童自身实践和充满针对性而取得的教学实效。而达成这样的习作教学效果,我以为是因为梅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高站位构思和高质量执教。

一、深合习作心理学常理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在习作要求上有两个能力点:一是习作对象的范围是“身边的人”,二是习作对象的表现是“有特点的”。

进行了本单元阅读教学后,学生对这两个方面有了一定认识,但要在习作中体现仍然是需要一个具体实践的迁移过程,或者说阅读所得的知识要迁移为习作能力,则必须通过具体习作之后。

显然,按照传统的习作教学,教师一定会在以范文来强化这两个能力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习作实践。这种作前指导,不管怎样讲,都有点给人进行“不要想大象”的技法强调。而诸多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作前指导课,真正能够实现能力迁移的学生,占比极少。

与其浪费时间去做“不要想大象”般的无益强调,不如让学生先习作实践之后,再来进行矫正。梅老师这样构思本课,显然类似于数学教学的“尝试教学法”,但我以为梅老师这样构课,恰恰体现了她对习作心理学常理的准确把握。因为,从写作心理学来讲,任何写作都是“情动而辞发”的过程,并非“法知而辞发”,没有真体验的习作实践,任何习作技法都是无效的。

在真体验下,相机进行技法渗透,才符合写作心理学的常识。

二、深得“作后评改”课方法

“作后讲评”课是近年来由管建刚老师提出的有特色的极具探索价值的习作课型。管老师在教学中减除传统习作教学中的作前指导课,放大传统习作教学中的作后点评课,以学生习作为依据,进行表达上的讲评,促使学生在针对既有习作成果的基础上修改。

管老师自有一套作后讲评课的体系,如“欣赏佳句”“挑刺语病”“修改训练”等环节。在梅老师的这节课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些具有实效的具体方法。

作后评改,我以为还应该有三个方面的方法论值得注意,而这些又在梅媛老师的课中多有体现。

一是突出习作目的性。习作目的性是指本次习作应该体现的习作基本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语境中,表现为课堂教学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应该习得并内化为能力的“底线”,是“一课”之“一得”,表现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在习作实践中获得的“一作”之“一能”。

显然,“写出人物的特点”即是本课的目标,而如何理解人物的特点是认知关键,在习作中,学生能不能聚焦所写人物的特点,则是本次习作能力是否掌握的体现。

我们看到,梅老师在全面批改学生习作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些学生未能真正“理解”人物的特点,其中还有“不聚焦”的习作。在其设计的第一次“走进诊断室”中,即将此类习作作为处理好习作教学目标性的“靶子”,进行不记名评改和指导,确保了落实本次习作学生能力迁移的“底线”问题。

二是培养习作好习惯。中段学生习作的重点其实不是以认知为基础,而是以习惯为基础。也就是说,中段习作教学一定要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以习惯换取习作能力的长时间保持。这就要求在具体课堂教学语境中,教师要相机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遣词造句、表达规范等习惯。

我们看到,在此方面,梅老师表现得非常突出。例如,学生在评价同学作文时讲道“哥哥的语言写得非常好”。这样不规范的表达学生自己不易察觉,但教师通过语感能够迅即判断。梅老师当即提出“是‘哥哥的语言写得非常好’,还是‘写哥哥的语言非常好’”的疑问,瞬间解决了学生表达不规范的问题,对于学生语言习惯有及时、适时、准时培养的效用。

三是随评授法不留痕。中段习作教学方法是学生习作的拐杖,当然需要教师引导。基于单元阅读教学,学生对相关习作技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具体习作实践中未必能够真正精准使用。作后评改的关键就是要在教师引导“评”的过程中,将“法”内化,使之形成学生的个人技能。

以评见法、化法为能,这就体现了在作后评改课中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内化过程,这个内化过程,体现在心理上的深刻感悟和潜移默化。而教师要促进这个过程优化,则必然要以引“评”为外显方式、以渗“法”为内在目的,内外沟通、相映成趣。否则,就是阅读教学的翻版,只不过是把名家的作文换成了学生习作而已。

梅老师深谙此理,本课中她把“法”的内蕴巧妙凝练出“写像”“写对”“写活”这些既指向本课目标,又具有新颖特点,还更通俗易懂的方法,在引领学生或欣赏,或分辨,或选择,或评价等心智活动中,巧妙地实现了习作方法的渗透。

我们说,这样的写作教学作后评改课,因为教师的写作素养的深厚和指导学生评改的生动而厚重。

三、深谙“作后评改课”学生心理

作后评改课还要面临一个很重要又充满矛盾性的习作心理学对立性问题:既要展示和引导学生欣赏同学的优秀习作,又要以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典型问题为资源,进行规范和纠正。

而从写作心理学上讲,写作成果是一种思维劳动的物化。每一篇写作成果,作者都有得到发表和交流的愿望,更有被欣赏的积极心理。在学生习作实践中,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这样的心理诉求,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表扬了一批,打击了一批的现象。

我们看到,梅老师较好地处理了这一矛盾,在作为学生欣赏的范文展示时,给出了习作者的姓名,而作为典型问题的习作展示时没有给出姓名,这就使得作文没有被作为范文的孩子,也会乐于接受和乐于学习。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是一个细节问题,但就是这个细节,体现了梅老师深谙习作心理学常识,同时也体现了以激励为主的教学理念。

梅媛老师此课还有很多精彩之处,彰显了她深厚的作文教学功力,同时也彰显了她积极探索习作教学的情怀和用心。我愿梅媛老师在今后的写作教学探索中走得更稳、更远。

我开始明白我自己。我不存在。

我是我想成为的那个人

和别人把我塑造成的那个人之间

的裂缝。

或半个裂缝,因为还有生活……

这就是我。没有了……

关灯,闭户,把走廊里的拖鞋声隔绝。

让我一个人待在屋里,和我自己巨大的平静待在一起。

这是一个冒牌的宇宙。

——[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我开始明白我自己》

猜你喜欢

书虫事例习作
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写好典型事例 凸显人物特点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书虫来袭
幸福的小书虫
我是一个“小书虫”
“例”后有“析”方可取
小“书虫”如何养成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