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声乐浪漫曲“音·诗·画”的意境交融与民族情感渗透
2022-08-25胡曼丽
胡曼丽
(淮南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音乐家在学习借鉴西方音乐的道路上开始挖掘自己的音乐语言与民族特色,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格林卡、达尔戈梅斯基、“强力集团”、柴可夫斯基以及拉赫玛尼诺夫等人,大量搜集并采用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元素进行创作,打破了既往全盘学习借鉴西方音乐的局面,逐步形成了属于俄罗斯人自己的音乐风格,创作了大量渗透着强烈民族情感的音乐作品,将俄罗斯音乐真正推上了世界舞台。
浪漫曲,俄文单词为“POMAHC”,音译为“罗曼诗”。作为将诗歌与音乐融为一体的声乐艺术体裁形式,与歌剧的气势恢宏、场面浩大、情节复杂特征不同,浪漫曲篇幅短小、情感细腻,对于演出场合和伴奏形式均无严苛的要求,是一种最便于广泛流传的艺术表现形式,可谓浓缩的艺术精品。俄国作曲家们在创作浪漫曲时,往往以本民族曲调为素材,从民间故事传说中汲取灵感。作为一种时间的艺术,它可以用音符来描绘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卷,可以将诗人的民族情怀抒发得酣畅淋漓,实现音中有画、音中有诗,“音·诗·画”水乳交融。因此,本文欲以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的《云雀》、柴可夫斯基的《祝福你啊,森林》与里姆斯基·科萨阔夫的《不是高空吹来的风》这三首浪漫曲“音·诗·画”的意境阐释为基础,结合作曲家创作特点,从音乐本体及演唱技术等方面对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民族情感及演唱要点进行解读,探讨其进行“音·诗·画”意境交融及民族情感渗透的路径方式,以期在俄罗斯浪漫曲的学习方面,给予演唱者以情感体验依据和理论支持。
一、格林卡《云雀》“音·诗·画”的意境交融及民族情感渗透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米哈伊尔·格林卡一生创作了大量歌剧、管弦乐、室内乐,他理智客观地看待西方音乐对于俄罗斯音乐的影响,并通过民族音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描绘,将民族音乐的发展融入到俄罗斯民族的发展进程中。
(一)浪漫曲《云雀》“音·诗·画”的意境阐释
《云雀》“жаворонок”是格林卡的声乐套曲《告别彼得堡》中的一首。这部声乐套曲是格林卡与好友——诗人库克里尼克合作完成的。诗人库克里尼克在俄国文学史上并没有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但是其诗歌语言却具有丰富的音乐性,在格林卡的浪漫曲中体现了强烈的不可替代性。库克里尼克理解格林卡的音乐思想,并善于用最恰当的文字去呼应格林卡浪漫曲的曲式旋律结构,而词与曲的天然融合,又将诗歌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实现了画面感的完美呈现。简单质朴的笔触,却勾勒出俄罗斯广阔的天地,以及大自然穿越漫长寒冬后即将迎来清新迷人夏季的时空变幻。
在俄罗斯众多浪漫曲中,《云雀》是最为著名并广为流传的作品。在浪漫曲领域,创设意境感是格林卡所擅长的,但他在乐曲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更具特色。在浪漫曲《云雀》中,格林卡采用简单朴实的民间曲调为主旋律,让听者真切地感受到俄罗斯的森林、阳光、大自然的清新气息,故乡的美景好似一幅流动的画卷徐徐展开,抒发了主人公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当音乐响起,便是那清脆嘹亮的歌声,回荡在天空大地,像清澈的泉水,叮咚叮咚流淌不息,这是田野上的小云雀对着它的伴侣唱着婉转动听的歌谣,却不知那个“它”现在在何方?清风吹送这动听的旋律,却不知送往哪里,听到这支歌的人,他定能心领神会。
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创作手法遵循了“至简至纯、清新质朴”的基调。全曲共53个小节,采用曲式结构中较为简单的“二段体”,结构为:引子(1-5)+A乐段(6-25)+间奏(26-29)+A1乐段(30-49)+尾声(50-53)。
如谱例1所示,作品引子部分十分精巧细致。作者采用前倚音、三连音的手法模仿了鸟儿的叫声[1],人声还未出现,钢琴演奏所营造出的画面感已油然而生。5个小节的引子中,左手柱式和弦和右手快速流动的十六分音符交相呼应,明媚夏日的画卷徐徐展开。右手旋律以同样的节奏型在小字2组和小字3组之间交替进行,使得清新的画面充满了灵动感。
谱例1
第1句歌词“между не бом и землёй песня раз даётся,неисходною струёй громче громче лётся”中包含了天空、大地、泉水、歌声,在极具俄罗斯风格的四度音程带领下,行云流水般的旋律跟俄语歌词发音密切吻合,节奏上采用了附点后十六分音符以及半拍、整拍休止,钢琴伴奏和人声各自沉浸于自己的角色,但又相互融合、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充满意境、引人入胜的有声画卷。
全曲53个小节,钢琴伴奏拟声的创作手法与演唱者行云流水般的婉转歌唱,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呈现了一幅夏日中的美好画卷。随着音乐的发展,画卷中主人公的爱国思乡之情也在时间的流淌中逐渐达到高潮,实现了画面感、诗歌、音乐的完美交融,营造了优雅静谧的意境之美。
(二)《云雀》依托于音乐本体和演唱实践进行民族情感渗透
《云雀》之所以能够在众多俄罗斯浪漫曲中脱颖而出,并被巴拉基列夫等作曲家改编为其他器乐版本,绝不仅仅是因为其“音·诗·画”的意境表现形式能够给人们带来美好感受,我们还应理性分析其音乐本体及演唱要点,更深层次地感受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与民族情怀,从中领悟其得以被广泛流传与二度创作的情感和理论缘由。
如谱例2所示,第6小节在引子部分5个小节鸟儿的叫声中迎来了主人公情感的抒发,人声进入,旋律发展远离繁复,营造出了纯洁质朴而又栩栩如生的意境美。独唱部分第一个音程关系即为四度上行,在和声色彩上具有浓郁鲜明的俄罗斯民歌特点,这种开门见山直接表明风格的写作方式,极其符合俄罗斯人率真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作曲家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刻情感。更重要的是,随着画面流淌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对家乡深刻的眷恋及蕴藏在骨髓里的民族情怀。
谱例2
演奏演唱方面,钢琴伴奏和独唱部分均给出了“p”的提示,与提醒演奏演唱者要优雅地行走于这幅静谧的画卷。钢琴的伴奏织体及音域作出了较大调整,仿佛将画笔交给了演唱者,由他来进行画面中高光部分的描绘。演唱者从乐曲第1小节引子部分就要进入到演唱状态,要随着钢琴的声音去寻找夏日那美丽的田野。人声进入的第1个音按照“p”的演唱提示,在声乐演唱技术上具有一定难度,演唱者需在良好气息的支撑下,找到位于眉心处的共鸣支点,并保持位置的统一与气息的平稳,遵循“弱音高位”的原则,方能营造出作曲家所创设的意境。
如谱例3所示,作者在谱面上作了非常详尽的强弱处理标识。如第11小节第3拍,小字一组b有个“渐强”的演唱提示,需要在一拍半的时值之内实现“弱起渐强”,然后经过一个半拍休止,将力度推到“mf”上去。对于演唱者来说,第一,需客观理性地进行技术上的分析处理,多次练习,在整个演唱过程中时刻遵循“以情带声”原则。乐曲中强弱变化的处理,依靠的绝不仅仅是气息,更重要的是情绪,演唱者本身必须进行深度的情感体验,才能将听众带入到画面中去。第二,注意吐字咬字。如单词“струёй”对应了3个音,演唱者需进行准确对位;音节“стру”对位小字一组g和a两个音,重音和归韵在第4个字母“у”上;“ёй”对位小字一组b,重音在“ё”上,前文所提到的“弱起渐强”处理,就是指这个“ё”,最后字母“й”轻声带过。对于钢琴伴奏者来说,织体上柱式和弦及分解和弦要交替进行,演奏不仅需要极具抒情性,还要能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谱例3
第14小节,四度音程“小字一组b—小字二组e”第3次于强拍进入,带领乐句发展。此音程在全曲共9次出现于乐句开头的强拍,多次出现于乐句结尾。全曲在同一个音乐材料的基础上,于和声色彩方面进行多次少许的变化调整,但整体风格保持统一,使得作品的民族性表达贯穿始终。休止符的多次出现,则是给优美流畅的旋律线条中添上了一丝忧郁彷徨,通过音乐对俄罗斯人的民族情怀进行了写实性的描绘。
如谱例4所示,第48小节作为乐曲最后1个乐句,是重复前面的诗句“кто-то вспо мнит про меня и вздохнётукрадкой”(有个人会想起我,他会轻轻叹息)。演唱者需要注意:第一,演唱时情感要有层次变化。同一句歌词,旋律稍有变化,故两遍演唱应有情感层次对比,第1遍演唱时充满期待,第2遍演唱则是坚定中透露着孤独和忧郁。第二,单词准确对位。如,最后1个单词вздохнётукрадкой对应5个音,音节“вздо”对位小字一组f,重音在“о”,“взд”一带而过;音节хнё”对位小字一组a,音节“ту”对位小字二组c而音节“крад”对位小字一组b,在四拍的时值里,重音在“a”上,字母“д”在实际演唱中应该放在音节“кой”的前面;而音节“кой”对位小字一组e,重音在“o”,字母“й”一带而过。第三,作为乐曲最后1个乐句,于中声区完成乐曲收尾,需在良好气息的支持下,处理好每一个音,尤其是有着四拍时值的小字一组b,需要由强到弱,最后落在小字一组e上;同音强弱转换,需要强大的气息支持,五度音程“b-e”过渡要自然顺畅。这个小节演唱结束之后,并不意味着乐曲的结束,钢琴伴奏仍在继续,演唱者需继续保持歌唱状态,与钢琴伴奏同进退,保持音乐的完整性。
谱例4
《云雀》的创作无论是情感表达还是音乐素材,均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性。格林卡之所以被誉为“俄国民族音乐之父”,正是因为他对俄罗斯民族民间曲调做了大量的搜集研究工作,并深入探寻其旋律、节奏、和声、曲式、配器等方面的内在规律。他的音乐表达真正实现了“俄罗斯化”,将俄罗斯人的民族精神、性格特点以及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思想内涵、美学形态等通过音乐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改变了西方音乐一家独大的局面。格林卡的创作和研究影响了大批俄国的作曲家,为俄罗斯民族音乐成为世界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音乐学派奠定了基础。
二、柴可夫斯基《祝福你啊,森林》“音·诗·画”的意境阐释与民族情感渗透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成就,同时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他采用俄罗斯民族民间曲调,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同俄罗斯民间故事传说与俄国诗人诗作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冲突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柴可夫斯基的创作领域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形式,如交响乐、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浪漫曲等,每一个音符都渗透着俄罗斯民族独有的馥郁芬芳。
(一)浪漫曲《祝福你啊,森林》“音·诗·画”的意境阐释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善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迷人的浪漫情怀,让悲剧性的表达极富张力。代入感超强的音乐使听者不由自主地来到作曲家创设的意境中,并寻觅到契合自己的思维空间。
浪漫曲《祝福你啊,森林》为复二部曲式,曲式结构见表1。
表1 《祝福你啊,森林》曲式结构
《祝福你啊,森林》是一首独白式的颂歌,歌词选自托尔斯泰的诗歌《约翰·达玛什金》。1880年创作这首作品时,柴可夫斯基已走出婚姻失败的阴影,辞去了音乐学院的教职,全身心投入创作,步入了创作的中期阶段。在浪漫曲《祝福你啊,森林》中,柴可夫斯基使用极具俄罗斯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对诗歌的精神内涵进行了二次抒发。他巧妙地运用跳动的音符、柔美的旋律描绘出了大自然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强烈的热爱之情。整曲的曲式结构与诗歌(歌词)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如谱例5所示,引子部分用了14个小节,采用了不同色彩的柱式和弦,庄严肃穆,似是表现对大自然的敬畏。第14小节采用流动的分解和弦,如在无际的森林中发现了一缕清泉,随着人声的旋律起伏,整幅画面瞬间显得生机盎然。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本是钢琴伴奏织体中最为常见的伴奏型,但融入柴可夫斯基高超的和声色彩运用技巧之后,便被赋予了生命。
谱例5
这首《祝福你啊,森林》,看似以描绘、赞美大自然为主题,实则有2个音乐形象:辽阔的大自然和相对于广袤的大自然而言渺小孤独的人儿。作品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好,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想要融入自然的美好愿景。柴可夫斯基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用民族性的音乐语言与诗歌语言进行了高度契合的旋律创作与伴奏编配,将两个音乐形象作出了近乎“具象”的描述。A乐段担任了第1个音乐形象的描绘,即辽阔的大自然,经过10个小节的发展,于24小节结束,由间奏过渡到了B乐段。B乐段采用了新的音乐材料,调性也发生了改变,结合歌词“祝福你,亲爱的手杖。祝福你,贫穷的口袋。祝福那辽阔的原野,太阳的光芒和夜的黑暗”第2个音乐形象渐渐出现。在大自然面前,人是那么的渺小,单词“手杖、口袋”的俄语发音跟旋律走向高度契合,塑造了典型的“俄式忧伤”——坚强的孤独者。
(二)《祝福你啊,森林》依托于音乐本体和演唱实践进行民族情感渗透
作为一首独白式的颂歌,柴可夫斯基用流动的音符将人物内心深处的忧郁、孤独,以及自我心理暗示式的希冀表述得极其形象,仿佛将景与人的轮廓呈现在听众的脑海当中,任由听众去想象那辽阔的山川、茂密的森林、浩瀚的海洋、潺潺的河流,还有执着手杖漫步于乡间小路上的人儿。
如谱例6所示,人声由弱拍进入,旋律线条流畅,极富歌唱性。作曲家在谱面上给出了“p”的演唱提示,故演唱者需要采用适当的气息在静谧的画面中行走,不可搅扰了这份安宁。同时,演唱者还需注意休止符的处理。演唱时虽出现多次休止,但要做到声断气不断,旋律走向紧密贴合俄语歌词“БЛагословляю вас,леса,долины,нивы,горы”的发音规律,配合钢琴伴奏的流动织体,满满地承载着一个孤独者对于祖国山川的热爱、赞美。
谱例6
“辽阔的大自然”和“渺小孤独的人儿”两个音乐形象的对比,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矛盾性特征刻画得非常细腻。结合柴可夫斯基当时所处的历史与社会环境,以及其本人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这种“浩瀚”与“渺小”、“敬畏”与“希冀”的对比与从属关系,正如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人们只能把对祖国的爱深藏于心并寄予美好的愿景。演唱时,要注意B乐段4个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第1句“и посох мой благословляю”在单词“мой”之后可作一个换气处理,以靠近口语化的表达,像是有个对象在聆听主人公的倾诉。第2句、第3句情绪层层推进,第4句又从内心的忧郁独白中找到了一丝光亮。而后进入再现段A1,回归F大调,延续B乐段最后1句的“光亮”,A1乐段的旋律线条与和声色彩愈加明亮,情绪继续推进。
谱例7
如谱例8所示,乐曲第二大部分C乐段的出现,是对前面47个小节所酝酿的情绪最彻底的宣泄,此时主人公也已经从内心的独白中走了出来,表达了一种大爱,爱自然、爱同胞、爱朋友、爱美好的一切。作曲家在C乐段的伴奏织体编配上,大量采用了三连音柱式和弦,再次进行了转调、音域上移,在旋律与和声色彩上表现出了强大的张力。此乐段演唱的要点可总结为:“沉浸式歌唱”,演唱者需要在情绪和气息上均能达到足够的深度,方能诠释作曲家“大爱”的精神世界。此乐段再次渲染了“坚强的孤独者”,经历了穿透心灵的忧伤,再次披上坚硬的盔甲,给予自己强大的心理暗示,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柴可夫斯基的这首作品,对俄罗斯的民族性格进行了写实性的描绘。
谱例8
如谱例9所示,乐曲最后1句从高潮部分趋于平静。起音“за”同样也是在弱拍上,演唱时需要特别注意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的综合运用。音节“клю”上面对位了2个音,是一个大六度音程,经历过强烈的情绪抒发,需要非常自然地进行过渡,意为将所有的力量全部收住,藏于心间,这种内在的坚韧,表现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创造美好未来的民族情怀。最后1个音节“чить”,时值为四拍,可以作一个“弱起渐强”的演唱处理,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人声结束,演唱者的情绪应与钢琴伴奏尾声同在,最后1个音符的落幕,才是一幅完整的画面。
谱例9
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不是高空吹来的风》“音·诗·画”的相互融合与民族情感渗透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俄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五人强力集团”重要成员,创作了交响乐、歌剧、浪漫曲等大量作品,一生作有浪漫曲约80首,一首首浪漫曲仿佛是用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吟唱着独特的俄式浪漫与忧伤,又好似用画笔勾勒出一幅幅属于俄国辽阔大地和人民美好愿景的写意画卷,给人类音乐文化宝库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一)浪漫曲《不是高处吹来的风》“音·诗·画”意境阐释
科萨科夫在浪漫曲体裁领域的创作可分为2个阶段。《不是高处吹来的风》“He ветер, ве я c выcoты”(Op.43, No.2)为第2阶段作品,较之于第1阶段的创作,这首作品无论是作曲技法、钢琴伴奏、旋律美感如意境创设,还是词曲契合度,均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科萨科夫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作曲家,音乐是他进行一切思想表达的途径。他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痛苦遭遇的感同身受等所有情感都融入在音乐里。他用浪漫曲《不是高处吹来的风》诉说着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人民饱受生活、精神上的双重苦难,却依然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不是高处吹来的风》的旋律线条完全符合俄语发音的重音规律,每个音均对位1个单词音节,在全曲3个段落中,或叙述,或展开,或抒情,或压抑,对各种情感及情绪的变化均作出了完美诠释,加上钢琴伴奏的有力烘托,画卷由此展开。
如谱例10所示,引子部分十分精巧,钢琴双声部织体采用将主和弦进行分解十六分音符的演奏方式,营造了微风拂面的意境,人声从第4小节后半拍进入,1字1音,旋律起伏与俄语发音规律高度吻合。以第1句为例,“He ветер”3个音节在俄语发音上是音调一致的,重音在“ве”上。作者创作时将这3个音节采用了同一个旋律音,在重音“ве”上作了一个附点处理,拉长了重音的时值,乐曲开头便展现了在钢琴伴奏的衬托下徐徐微风随着音乐而来的意境。而下一个“ве”在第2小节次强拍出现,音域上升三度,同样采用了附点节奏型,不同的是此处的附点在一拍内完成,在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给人以向前推动的感受。和声方面使用了D7和弦,而D7和弦的不稳定性为微风拂面的意境添上了一丝淡淡的忧郁。
谱例10
音乐与诗歌两种艺术形式体现在浪漫曲中即是旋律和歌词,旋律是音乐的语言,歌词是文字的语言。浪漫曲《不是高处吹来的风》体现了音乐和文字两种语言的精准对位,仿佛是为“音·诗·画”的意境创设涂上了底色,结合科萨科夫独特的和声色彩搭配,画面瞬间呈现。
(二)《不是高空吹来的风》依托于音乐本体和演唱实践进行民族情感渗透
《不是高空吹来的风》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2],曲式结构为:引子(1)+A(2-11)+B(12-18)+A1(19-26)+尾声(27-28)。
乐曲第1个乐段:A乐段(2-11)共计10个小节,5个乐句,经历了“抑—扬—扬—抑—抑”的层次变化,非常鲜明地刻画了平静中蕴藏着的不安,最后在主和弦上终止,经过钢琴伴奏的短暂过渡进入到截然不同的B乐段。演唱者在A乐段的演唱中需特别注意的是,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弱起”进入,演唱者与钢琴伴奏要形成良好的配合。第1句的演唱提示为“dolce”,意为“柔和的”,实则对于演唱气息的要求颇高,要平稳流动,迂回婉转、收放自如。
如谱例11所示,乐曲在进入B乐段时进行了转调,由F大调转至b小调,伴奏织体突然由分解十六分音符换成了柱式和弦,歌词“生活的激流充满风险,心灵饱受暴风雨摧残,被呼啸怒吼折断了琴弦,寒冷的心被层层冰雪掩盖”仿佛要将心中的痛苦全部释放。 此乐段采用了短暂离调的手法,使痛彻心扉的情绪得到更大程度的宣泄。经历了前面陈述性的表达,这里的情绪变化层层递进,和声色彩的变幻和变化音的运用,使得这里的“宣泄”区别于“倾泻”,表达收放自如,含蓄而又坚定,这是俄罗斯民族深入骨髓的坚强。
谱例11
在演唱这个乐段时,演唱者必须进行深度情感体验,并注重胸腔共鸣的运用。演唱者的二度创作,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原作者的意境创设中真正做到感同身受,加上娴熟的演唱技巧传递给听众,方能实现意境感的呈现。
如谱例12所示,乐曲经过B乐段的宣泄之后又回到了最初的平静,进入到第3乐段。此乐段为再现段(A1),这时的伴奏织体也回到了最初的分解十六分音符,虽为再现,情感则截然不同。此时的情感已从忧郁彷徨和肆意宣泄中走出来,在逆境中找到了希望的力量。这里的演唱需注意离调时的调性把握与音准节奏,要区别于第1段的辗转迂回、纠结犹豫,要充满希冀,找到那份能够给予力量的柔情拥抱。
谱例12
《不是高空吹来的风》整首作品短小精悍,短短28个小节,依托于科萨科夫高超的和声色彩运用技巧,实现了情感层次的鲜明对比。将“五月的微风与柔情的拥抱”抒情至极致,亦将“暴风雨的摧残”描绘得犹在眼前,将“刚柔并济”的俄罗斯民族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束语
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科萨科夫作为俄国乃至世界音乐领域重要的作曲家,其浪漫曲“音·诗·画”意境交融的创作手法,对于音乐学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如何更好地欣赏、演唱这些作品,值得进行漫长而深入的研究。
浪漫曲《云雀》的每一个音符都渗透着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与俄文诗歌融合后呈现的画面感与家国情怀;浪漫曲《祝福你啊,森林》引领听者跟随着一个孤独的俄国人行走于俄国广阔的天地间,感受着他眼里的山川河流、聆听着他内心的无限热爱;浪漫曲《不是从高处吹来的风》,俄语发音对位精妙绝伦的旋律,渗透着俄罗斯民族的苦难忧伤与坚定力量。俄罗斯浪漫曲中音乐与画面感的相互渗透是水乳交融的,音乐的流淌便是画卷的展开;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是唇齿相依的,音乐家的思想和诗人的情怀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共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作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所处历史时期及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丝毫未曾消磨音乐家们“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坚定信念,他们将全部的力量与热情投入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与创作当中。这一幅幅用“音·诗·画”共同描绘的有声无形画卷,镌刻着属于俄国人的民族精神,是俄罗斯民族宝贵的财富,亦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