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的大数据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2022-08-25王丽丽方贤文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王丽丽,方贤文

(安徽理工大学 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新时代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重要功能指明了方向。

随着新经济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工程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为主动应对新挑战,新工科应运而生。新工科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主动对标新工科人才需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注重培养新兴产业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新工科专业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区块链等,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以下简称“大数据”)便是随大数据技术与产业发展产生的一门新工科专业。2016年,我国本科层次高校首次设置大数据专业,建设时间较短,课程教学体系涵盖了大数据的发现、处理、运算、应用等核心理论与技术,旨在培养社会急需的具备大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大数据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因此,本文欲针对大数据专业特点,深入剖析该专业在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问题分析对大数据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途径进行探索,以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大数据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专业作为新工科专业,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输送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目前大数据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相关课程难度系数高,未确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且教师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方面投入较少

首先,大数据专业基础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到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知识,而且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学习难度大,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课程间的知识关联系数大[2]。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大数据专业相关课程教学,教师面临着很大挑战。其次,由于专业建设时间较短,课程思政建设不充分,人才培养缺少明确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再次,教师教学任务重,课程思政投入较少。当前,大部分高校都面临着大数据专业相关人才引进困难、师资匮乏等问题。为了专业发展,很多相关专业,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不得不在原有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超负荷地拓展学习大数据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技术,教师任务重、压力大、精力不足,最终课堂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另外,除了要在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上花费大量精力外,教师还要花费许多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因而根本就没有多少精力去深入挖掘蕴涵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恰到好处的融入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课程思政效果,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隐性育人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而且,人才培养目标中缺少明确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也进一步导致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不足。

(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淡薄,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未能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新工科”背景下的大数据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重视实践、创新和创业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忽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思政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且不少高校缺乏能够调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的科学的评价制度,因而导致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认识不足,没有真正融入其中,投入“传道”中的精力严重不足,教学重点只放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是已经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他们更多关注理论知识传授和应用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对于当前社会和国际上的热点、焦点问题,专业课教师不能很好地吸取并运用到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他们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与专业课教师无关。因此,要帮助专业课授课教师明确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思政教育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程自身的教学活动和减弱教学效果,相反还会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能[3]。专业课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够形成开展思政教育的内在需求,积极提升思政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精研教材,并加大、加深对专业课程思政内涵的开发,将专业课程育人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有效的自我激励机制。

(三)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有限,缺乏可供教师学习、进修的课程思政培训体系

教育者应当先受教育。作为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先学一步、深学一层至关重要。因此,教师需要有提升思政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经历。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质、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因学科不同而有差异,尤其是新工科专业。大数据专业的任课教师多是工科出身,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相对薄弱,从而制约了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限制了专业课教学中思政教育目标的落实。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是关键,如何使专业课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能胜任、善任、乐教、善教,成为课程思政推进中的重大课题[4]。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缺乏致力于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统一的职能部门,各部门、各学院“各自为政”。从高校整体层面来看,没有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联合备课制,很少举办二者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沙龙活动与按照学科分类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会等,缺乏健全的校内外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概括地说,就是高校没有形成可供专业课教师学习、进修的课程思政培训体系。教师按照个人理解实施自认为可行的“课程思政”,缺乏沟通交流与资源融合共享。事实上,当前许多高校不同程度上存在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地形成育人合力,没有发挥出课程的育人功效,不能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三、大数据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途径

针对当前大数据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专业课程“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提出以下课程思政建设途径。

(一)根据课程性质分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形成明确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以专业课为基点,以通识课程为核心,以实践类课程为突破,选出一批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形式活泼、适宜推广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工科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果。通过开设“课程思政示范课”专栏,展示推介课程思政示范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的亮点,带动其他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要结合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思政教育总目标,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制定更为具体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分类挖掘、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课程模块主要分为四大块,分别是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实践教育模块。因为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各不相同,所以我们首先应总体设计每个模块的思政教育目标,然后再根据各个课程个性化实施。下面分模块进行阐释。

通识教育模块:从各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挖掘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典型事迹,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科学精神的弘扬,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践行求真务实、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老科学家精神。例如,数学家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也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推动者,他把自己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中,为祖国科学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可恰当引入华罗庚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新一代青年发奋图强,勇攀科学高峰。课堂中,通过弘扬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发挥科学家们的榜样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与爱国、奉献意识,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科基础教育模块:从学科价值中挖掘独特的行业价值、历史内涵、文化诉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明各学科研究方向,重点训练学生的工程思维、科学思维方法,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探索创新精神;根据教学内容寻找思政教育要素切入点,然后针对不同的思政教育元素切入点制定相应的思政教育目标。如,根据“数据结构”课程“队列”知识教学内容,可制定相应知识点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结构”课程“队列”知识点课程思政设计方案

专业教育模块:通过对我国信息科学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工科核心技术的知识传授,使当代大学生了解我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当前的发展需求与瓶颈;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聚焦前沿技术和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当代大学生科技报国兴国的责任感、使命感,引领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在讲解我国信息科学技术有关知识时,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入典型的华为芯片案例。为了限制我国5G通信技术的发展,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我国的高科技公司多方压制,作为我国民营科技巨头,华为成为被打压的重要对象。华为在5G技术平台为何能被卡脖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制造芯片的尖端核心技术——尖端光刻机核心技术,制造不出7nm和5nm的芯片。通过华为芯片案例的引入,激励当代大学生奋发图强、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肩负起科技报国兴国历史使命。又如,在讲解“数据采集”课程“Robots协议”知识点时,教师可从“车来了”实时公交APP违法爬取数据案例导出网络爬虫的“盗亦有道”——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网络爬虫的法律规制”等法律条款,引导当代大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树立正确的“三观”[5]。

实践教育模块: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其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教师要助力当代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在社会实践类课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专业实践课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工程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他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求真知[6]。如,在“软件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引入软件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引导当代大学生谨守职业道德规范,做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绝不利用自己的技能去从事危害公众利益的事情,不制造电脑病毒,不注入恶意行为代码。

总之,我们应按照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同专业课程的教育模块属性,明确每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精磨打造多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师要针对不同课程的知识特点,潜心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探索育人途径,把专业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应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不同课程模块和培养计划全过程,真正意义上实现“术”与“道”的充分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育人方法,拓展新工科课程思政教育渠道

为更好地开展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应坚持深化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思路,突破“你教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育才和育人相统一。

在教学内容方面,首先,教师要讲通、讲精、讲广专业知识,做到专业知识教学与古今相贯、与时政相联,引导当代大学生把握当下的时代特征与国际形势。其次,要充分挖掘与大数据专业关系紧密的国家重要事件,通过对专业和国家大事的分析,引导大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内在逻辑、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正确认识自我,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最后,充分利用科研与教学的双向互动关系,实现科研服务教学,教学促进科研,激发学生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潜心钻研的动力。

在育人方式方面,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深入研究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讨论、分组设计、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于一体的融合式教学,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职业道德、科学研究精神等多元思政教育元素于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所要求的最高目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模块包括“数据结构”“多元统计分析”“数据系统概论”“数据科学导论”“数据分析与处理”等课程。教师除了要重视课程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根据每门课程特点,恰到好处地将科学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丰富教学内容,引入科学家的典型事例,培养当代大学生深厚的科学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强烈的家国情怀。专业教育模块中的课程主要介绍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前沿知识和技术,教师除了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创新教学育人方法之外,还应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开展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技报国的使命感。教师应通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

(三)加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技能培训,拓宽教师思政教育学习渠道,全面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高校应采用多渠道多元化的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首先,应通过多种方式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思想和价值引领错误观念,引导所有教师形成“课程思政”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在当好“经师”的同时做好“人师”。其次,要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教材教案集体备课等手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突出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训[7]。再次,对于新招聘教师,高校要加强政治审查和岗前培训;对于在岗教师,高校要通过举办师德师风专题培训班和思政教育技能培训班等形式,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最后,对于基层教学组织,高校应通过集体备课、集中研讨、统一命题等形式,在授课内容、授课计划、考试管理等环节统一把关,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同时,还应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基层教学组织的考核与评优体系中。

另外,高校还应积极搭建全国、全省、全校分级思政教育学习网络交流平台,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平台资源的共享,拓宽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渠道。

四、总结

作为新工科专业,大数据专业具有学科交叉融合性和技术创新性,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具备大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文深入探讨了当前大数据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大数据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采取思政教育教学目标总体设计、分层次个性化实施措施,综合运用知识关联、案例介绍、教师引导及环境熏陶等多种融入方法,将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科学精神等多种思政教育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到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同行同向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