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法治教育增“四度”
2022-08-25郭珊珊
□郭珊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方式,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加强班级法治教育,我做了初步探索。
用好学科资源,为法治教育拓宽度
法治教育不仅仅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任务,它与很多学科都有联系。比如,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涉及法律内容,《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劳动教育》等课程也有与法律相关的内容,教师需要挖掘并灵活利用学科资源。如:省编教材《生命安全教育》六年级第七单元《预防疾病》中有“传染病早预防”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来讲解,再联系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全,知法守法。
创设情境,为法治教育增热度
受时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事件现场进行法治教育很难,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多种情境,将法治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辨析、讨论、反思,深化对法律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交通法规时,我设计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扮演信号灯操作员、交通劝导员、行人,在多种角色的扮演中,教师指导学生遵守交通法规,做文明出行人。再如,部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教学设计中,我出示学生在学校里排队做操、运动会排队入场、“六一”儿童节排队看节目的照片和视频,让同学们自己评价队伍排得好不好,说一说大家是怎样排队的。我用孩子们自己的照片和视频来教他们有序、有礼貌地排队,再由此迁移到生活中看病排队、用餐排队等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指导同伴、家人遵守排队规则,做文明公民。
丰富体验,为法治教育添温度
在目前中小学法治教育中,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法律知识,主体性和能动性不强。为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我尝试创新教育方式。
一是营造校园法治教育环境。比如,严格按程序竞选班干部,引导学生树立公正公平的意识,这是看不见的法治教育环境。再如,让学生自己设计法治主题文化墙,制作法治教育宣传报,以环境化人。
二是在课外开展实践活动。例如,我校大门口正好是十字路口,上学、放学高峰期十分拥堵。学校开展“小红帽文明交通岗”活动,让中、高年级学生分班级、分小组轮流帮助教师疏导交通、指挥车辆、劝导行人。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交通规则的理解,学会与人礼貌交流。学生还会把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带到家庭,成为家长行为的监督员。再如,学校开展“司法调解我助力”活动,安排高年级学生担任校外专业执法人员的小助手,参与小区环境整治、网吧查处等执法过程。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更能从执法者身上学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学校还与法院联合开展“流动旁听站”“红领巾审判庭”等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旁听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件审判,引导学生确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思维,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探索评价体系,为法治教育强力度
教师应在不同年段设置具体的、不同的法治教育评价标准,建立持续的评价制度。如针对交通规则的评价:
评价形式年级标 准自我父母社区评价评价评价认识交通信号灯、常见道路交低年级通标识;自觉按×交通信号灯过马路。中年级自灯劝守坚交觉持导过通按参过马规交与往路则通交行,。主信通人号动遵服(述按过等行):标马为严描格识路(与根实据参践务岗,监督、劝导的情况车辆和行人遵守打分)高年级交通规则;督促家长酒后不开车、不超速、礼让行人等。
法治教育评价包含知识评价与实践评价两个部分。知识评价采用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考试分数占50%。实践评价则根据跟岗实践和社区义务服务的表现打分,也占50%。学校带学生参与各项法治教育活动属于跟岗实践,由教师打分;学生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则采用“法治银行”积分的形式,根据服务时间和服务项目获取相应积分。例如,学生参与一次30分钟的交通劝导,积5分。以评价激励学生参与实践,争当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小公民。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时期是法治教育的关键期。教师应以课堂为主渠道,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法治教育内容,发挥课外实践、网络资源的重要作用,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