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陈经纶中学“全人成长”一体化课程建设
2022-08-25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贺小兵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贺小兵
一、课程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政策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同时形成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建立有效的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学习中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北京市深入落实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在改革中提出了要将首都北京建设成为“公平、优质、创新和开放”的学习型城市,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二)学校基础
根据《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要求各学校“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据此,确定了我校课程建设理念——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从人的成长与发展角度,“给每一个学生一份选择”,培育和教育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渗透核心素养、课程设计与实施目标方面实现“三位一体”的回归。在关注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必备素养的同时,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价值准则渗透到教学中,构建符合教育要求和学生需要的课程体系,进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发展核心素养一体化的课程建设。
多年来,学校围绕“老实 宜强勤奋 创新”的校训,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形成了“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课程理念,其含意是在全面发展中兼顾个性。“全人成长”课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开放,鼓励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建开放性的教与学模式,强调学业基础。在“发展为本”育人理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如下的办学思想:营造温馨学习环境,发掘潜能,让学生都有进步机会,树立学习自信,实现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教师用自己的工作热情和优势,持续发展专业技能,持续发挥自己的创意教学,持续保持对课程改革的敏感和参与热情;校园活动的开展都有教育意义,让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活动为基点发展学生身心与潜能,用活动的适当性与趣味化提升学生能力;学校的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景,让每个场景都有教育功能,以此陶冶学生的心灵,满足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课程建设价值与目标
(一)课程建设价值
1.指导思想
学校从“立德树人”和“学科素养”两条主线出发构建课程体系,整合各级课程,建立起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的课程架构,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建设精品社团课程,最终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2.办学目标
建设个性化校园,开展有品质的教育,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培养出全面发展、有所特长、敢于创新、阳光健康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培养能够自主发展和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人才。
3.育人理念
学校将“全人成长”作为育人理念。“全人”的根本是“立人”,是让个体的生命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发展,成为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的人。“成长”的根本是“发展”,是学生在统一课程学习之外,学校对课程内容、进程、程度进行整体和规划。以因材施教和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凸显能力、发展特长为指导思想,拓展学生学习通道,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育人文化
打造具有独特个性的经纶课程文化的内核,以国家课程建设为中心,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具有经纶特色框架式备课研究模式。开发校本教材,围绕核心概念建立、核心例习题训练、课堂有效活动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全员参与以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多元课程。整合地方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家长、高校、社会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实践领域,发掘潜质、发展个性、发挥特长,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良好习惯、认真态度、和谐交往和创造潜质。
(二)学校育人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的生源实际,将“仁爱向善、智慧乐学、勇健励志、个性审美、任劳尽力”作为育人目标,通过课程全面实施,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将学生培养为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运动、会审美、会创新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人。让学生成长为有教养、有潜力、有个性、有劳动意识、有审美素养的现代人。
仁爱向善——对自然万物有感恩之心,对国家、民族抱有敬爱之情,对家人和朋友应有珍爱之意,关心他人,热爱万物,培养博爱大爱情怀。
智慧乐学——收获知识和技能,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勇健励志——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在体育锻炼中历练意志,追求身心和谐和美好人生梦想,锻炼自我,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逐趣赏美——在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中感受艺术之美,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创造潜能,学会展示美,培养高雅情趣,充实自我,培养艺术气质。
任劳尽力——在劳动创造中学会担当,任劳任怨,培养劳动意识,成为敢于担当和善于创造的人。
三、课程建设原则
学校课程建设的原则是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纲,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程建设中落实“育人”的根本任务,在课程建设和学科教学中注重落实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一)以人为本原则
尊重生命的成长,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点,课程建设始终关注人的需求和发展,关注生命成长,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最大化的满足,让不同年龄和不同阶段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学校在课程建设的原则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优化整合校园育人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课程成为推动学生积极、自主、持久学习的内驱力。
(二)立德树人原则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进学科教育,融入学生成长教育,进行教学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结合,推进全员德育在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中的落实。
(三)均衡性原则
根据国家提供的课程科目和课时比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课程计划,提升课程品质并形成学校课程特色。在确保国家课程得到规范执行的前提下,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适合学生需求以及现代化人才发展和需要的特色课程,建设适应学生需求和现代人才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从促进学生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发展两条主线出发,打造经纶课程品牌。
(四)自主性原则
随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学校课程设置上增加学生课程学习的选择机会,借此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能力,为学生日后更好的适应未来以及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四、课程建设内容与结构
(一)课程建设的思路
学校根据立德树人思想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结合我校的育人目标,以及学生特色发展的需要,确定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路:(1)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主要特色是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进行全面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2)在育人目标的达成上,学校课程分为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发展类课程。基础类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育核心素养的基础,通过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拓展类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而设置的课程,以校本课程实施为主;发展类课程是以学校社团建设为平台,满足学生特长发展的,以能力展示和创新能力挖掘为主的课程。
(二)学校课程的设置
学校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育人目标相结合,与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相关系列文件精神相融合,将“立德树人”因素与课程内容的安排进行整合,将“发展核心素养”的因素与教学内容进行对接,形成了《陈经纶中学本部初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核心素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一览表》。
说明:学校根据育人目标,调动全体学科教师参与,制定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核心素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一览表。在育人目标上,表格设计了一级目标、二级目标和三级目标,目标内容对应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课程设置上包含了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发展类课程,课程设置对应具体的学科,同时将学科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整合,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将学科素养落地。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一览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能够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起到引领作用。
(三)课程结构图
学校课程结构图的设置上,兼顾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在学校“全人成长”课程建设中,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渗透学科核心素养。课程体系涉及如下几方面:社会+人文与成长、审美+健康与成长、实践+技术与成长、生命+视野与成长。课程结构具有关注学生人生和未来、关注社会和国家、关注学习和美德的特点。课程内容安排上还体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提供了适应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舞台,二是满足多群体学生拓展学习兴趣的愿望,三是孕育全体学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真挚情感。
课程设计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现状为基础,以学生适应性为根本进行课程的建构,课程建构的过程中,学校教师集体讨论和学习,形成了渗透立德树人思想和发展核心素养为主体的课程特点,不仅如此,学校课程在建设中给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一是品格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二是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三是体育运动和心理成长的经历,四是艺术修养和个性发展的经历,五是社会实践和探索创新的经历。从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运动、会审美、会创新六个角度去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最终实现学科德育、活动平台、内外资源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五、课程实施
(一)围绕“立德树人”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1.以学科为单位,对国家课程进行整合,培养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组织学科教师围绕育人目标,深入研究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结合学生情况和学校实际,对国家课程进行合理的整合,充分利用现有的各学科丰富的课程内容,找出与“立德树人”内容有关的单元,从章节、课文和板块中挖掘立德树人的因素,采用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教学或者学生习得,最终达成育人目标。
表1 陈经纶中学本部初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核心素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一览表
续表
例如,初中语文基于读写结合方式的“以文育人”课堂教学。语文学科组教师针对语文核心素养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部分进行研究,将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与文化因素结合,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融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借助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将素养内容具体化,同时,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为基础,让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体验和反思,在语言的学习中呈现原始的矛盾与冲突。关注知识的运用,也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扩大知识的外延,让学生在阅读和体验中受到教育。
不仅如此,语文组教师开展了“以读促写”和“以文育人”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上,获取和处理文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课堂通过阅读—品味—感悟三个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语言的魅力,品味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中的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2.探索基于学情的教学活动与实施策略,提升学科素养
学校教师认真研究各学科学生学习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结合各学科素养内容,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设计与学生能力相符的活动,拓展并提升学生发展的空间。
例如,物理学科开展“用实验教学法弥补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研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进行结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材上大多数实验都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实验室完成的,还有一小部分实验,对于学生而言也需要去尝试,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经过研究之后,指导学生购买实验箱,利用课外实践时间,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使用实验箱进行实验操作。这样,不仅提升基础薄弱生的实验水平,还提升了物理学科的素养。
3.学科教学渗透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科教师在进行学科核心知识的研究中,挖掘心理健康的教育理论,与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研究中学习课程标准和中考文件,对学科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做到明确理解。明确核心概念、关键能力在学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进而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
例如,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具体做法。经过研究表明,学生进入初三阶段的学习之后,因为过于繁重的中考负担和学习压力,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惧怕的心理,加之频繁的考试,让多数学生感到数学是一堵墙,挡在中考的道路上。数学组教师经过研究发现,凡是单纯用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均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针对以上发现,数学教师经过研究,调整了教学评价的内容和阶段。从原来的只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转为关注对学生预习情况以及作业情况的评价。不仅如此,在预习评价上也分出了等级,不是用唯一的标准评价,而是配合学生上课讲题、作业完成效果,从多角度入手给予评价,各种评价最后以积分的方式进行汇总。如果学生个人积分比较低,还可以自选试题完成,再次获得分数并累计到积分中。数学教师用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将数学核心知识和学科素养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了。不仅如此,经过数学组教师研究,教师们还建立了网上平台,借助微信平台和网络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定位育人目标和学校的特色发展,对国家课程进行拓展和补充,开发了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以校本课方式落实。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挖掘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为重点,沟通课内外知识联系,对学科学习范围进行拓展,开发具有学科素养特色和内涵的课程资源。与此同时,教师们注意课程与社会、课程与自然和课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合适的选择。
学校根据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的要求,定位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发展,巩固完善我校进行课改以来的四十多门校本课程,在课程的数量、层级和类型上对校本课程不断进行丰富,形成了一定数量并能显示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1.数量
学校校本课程数量充足,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教师撰写课程纲要和开发校本资源,围绕学科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和立德树人因素设计课程细节,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思考学科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课内外知识的联系。
语文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点一盏文化之灯”,选择与课内文言文作者有关的文章,挖掘文章中传统文化因素,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升语文素养。例如,学生在课内学习了《论语》,教师围绕《论语》的作者孔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收集孔子小时候的故事,为学生进行讲解;选择《论语》中的其他篇目,品读孔子的思想;挖掘孔府与孔庙的资源,理解孔子后人的祭祀文化。校本课程实施流程:教师撰写课程纲要—学校进行可行性论证—学生根据需要进行网上填报—教师选定开课地点—走班上课。
2.层级
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还考虑到课程的层级,目前学校的日语初探、数学图形计算器等学科课程分为基础水平和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高级水平。在未来的课程开发中,学校力求增加课程学习的层级,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弥补学科知识的不足。同时,开发出高级水平的课程,满足基础扎实的学生对高级课程的需求。
(三)发挥学科优势,开发特色的发展性课程
学校大力开发以科体艺为主的特色发展类课程,同时,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个人特长,开发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发展类课程。不仅如此,我校教师还围绕学科优势开发适合学生研究的课程,在研究中发展学生能力,提升学科素养。发展类课程主要借助社团活动和学科研究活动进行实施。
1.社团类
社团类课程是由学生自主发起,学科教师担任社团导师。社团导师对社团活动进行规划,对学生发展进行跟踪培养,在课程学习中,导师不仅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也负责邀请具有相关特长的老师开展讲座。导师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负责对课程实施进行调整和安排。
学生参与社团的流程:设计海报宣传—学生自主申报—成立社团—申请活动主题—学生开展活动或研究—阶段性汇报展示。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有时采用跨学科整合的手段,将课程因素进行融合。例如,经纶戏剧社团,教师将剧本创作与表演设计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学生在中西方作品的阅读中寻找灵感,然后根据一定的主题进行创作,自选喜欢的角色进行戏剧表演,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进行想象和创造,课程在实施中不仅发展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学生在表演和创作中实现对文化的传承。
2.研究类
研究类社团以生物、化学和物理学科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定研究内容之后写出课题论证,学科导师针对学生论证提出建议,推荐研究资料,指导学生研究步骤。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一是追求整合,依靠学校的实际和学科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二是追求经验,以主题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培养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三是追求实践,注重学生多样化实践方式,转变学生单一以知识传授为根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类课程实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研究的具体流程:基础准备—课题选择—方案制定—实施研究—课题结题。
基础准备:教师在初一开设研究方法的指导课,让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方法、研究流程。课题选择:学生阅读资料,做好背景知识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存储,确定选题范围,诱发探索动机。方案制订:教师指导学生制订研究方案,在研究小组内交流开题报告,进行可行性论证,修改后再实施。实施研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讨论、信息检索、数据统计分析、论文撰写,指导学生保存研究资料,做好研究记录。课题结题:指导学生交流课题研究成果,谈体会和收获、体验,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教师最后做出评价。
六、课程的评价
在课程评价上,学校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
(一)教学的评价
为了促进教师对专业的反思,帮助教师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获得教学反馈,促进教师在教学中或者教学后把评价当作研究,在研究中实现专业的提升与成长,同时也为了促进各学科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学校设计出适合各个学科的教学评价表。这份评价表是为促进各学科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课程开发质量,提升课程建设品质而设计的,《落实学科素养教师教学的评价表》具体内容和目标描述如表2所示。
表2 陈经纶中学本部初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教学评价
(二)对学生的评价
拓展类课程评价和发展类课程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出多元评价的特点。评价的内容涉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多个要素,例如,社会责任、健康素质、创新能力和思维、研究能力和意识、文化素养等。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在评价特色上,学校注重常态评价,对学生的合作素质进行评价,例如,每周对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效果进行量化,评选出学校的小组合作之星。课堂教学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在评价的方法上: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
(三)对教师的评价
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存折,记录教师专业成长的轨迹。教师存折好比教师专业成长的电子档案,便于教师观察和反思自己专业发展与变化。电子存折中包含最能代表教学水平的教案、教学反思、公开课、论文、获奖记录、荣誉称号、课题研究信息等。结合教师的“三课”活动,让教师在“三课”的研究和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持续性发展。“三课”的内容包括:青年教师展示课、中年教师特色课、资深教师的示范课。
七、课程特色与创新
(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与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在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过程中,提高了学习力,提升了人文素养。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坚持力、担当力、计划力、执行力、探究能力和挑战能力方面,这些方面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学生学习品质也得到了培养。以语文教学为例,在阅读课程的学习中,主动阅读、热爱写作、善于表达的学生越来越多,将读书作为自己生活的方式,把阅读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例如,学生在报纸和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
(二)激发了学生个性潜能
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如鱼儿一样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自由舒展生命,尽情翱翔,绽放精彩。学生注重参与课堂问题的解决,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机会,自信心相对之前增强了,充分认识到问题比答案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性增强了,心中有了梦想,梦想引领自我成长,充分体验到筑梦、寻梦、圆梦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期待学习、享受学习、与教师关系和谐融洽。
(三)养成了学生自管意识
学生以自我管理为特色,养成了自我管理习惯。学生成立自我管理组织——学生会。在这个组织中学生设计活动,管理自我,体现为个体自由地、独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种状态。自我实现成为自主行为的内驱力,学生在具体的行为和活动中,形成了一种合作和谐的关系,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和成就。
(四)成就了学生家国情怀
我校的校名中“经纶”一词,在传统文化中有美好的寓意,用来比喻筹划治理国家大事,也借指抱负与才干,学生把“仰高 笃行”作为人生的追求。在劳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将这一人生追求去践行。例如,学生自发去敬老院做义工,到太阳村献爱心。体现出学生高尚的追求、励志向上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的情怀。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胸怀理想,而且能脚踏实地,立足行动。
(五)收获了丰富的学习成果
三年来学生获奖人员占学校总人数的60﹪以上。以学生参加科技活动为例,仅在2017年就获得120余个奖项,特别是在2017年朝阳区创新性学习成果评选中学组的13个金奖中一举夺得5个。心语文学社定期出版校园文学杂志《心语》;经纶画苑成为“朝花”学生艺术团,编辑了学生的作品集,参加市区级比赛6次,获奖50余项;“经纶之声”音乐社团参加国家和市区级比赛7次,获奖53人次;“知行”话剧社参加北京市科普短剧会演获得一等奖;“金鹏论坛”研学社获得了北京市科学建议奖;科技模型比赛获得朝阳区一等奖;天文社获评北京市优秀社团……同学们在社团中幸福学习、快乐实践,培养了自信、阳光的心理品质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能力,促进了个性的发展,提升了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展现了经纶学子特有的风采。
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就是努力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品质奠基。基于此,我校以为学生提供多元丰富的教育资源为目标,整体优化课程结构,对课程建设的前景我们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