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活动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策略探析

2022-08-24天津市和平区四平东道小学

天津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天津市和平区四平东道小学 焦 茹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核心内容,在学生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人才,学校将实践活动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文基于学校的实践,重点阐述了将实践活动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路径、相应特点、开展形式及积极作用,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德育工作亟待改进的问题,有效提升学生德育工作效果。

一、实践活动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路径

(一)丰富教育内容,密切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教材内容具有普适性却缺乏个性,不能灵活满足不同地区、学校的需求以及不同班级、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实践活动作为教学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有效地深化、拓展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从学生的真实发展需要出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提高道德的认知水平,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家乡特色代代传》一课中,教师可通过开展“扬津门民俗文化之精,赏泥人张雕塑之趣”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泥人张博物馆,游览“这是天津味儿”舌尖上的食品街,有效地补充天津特色的教学内容;在《可敬的家乡人》一课中,教师可组织“立冬严寒心不冷,童心温暖家乡人”活动,带领学生慰问辖区建筑工人,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者、关心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及情感。

实践活动丰富了教学资源,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针对性,有效地让教材内容回归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强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

(二)拓宽实践途径,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合一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指出:“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因此,儿童道德的建构绝非在教室中得以实现,必须要将学生的视野、体验延伸到社区、社会,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塑造全面的人格、品质。而学生实践主要以开展真实的活动为途径,强调学生参与其中,在体验中完成道德品质的塑造,它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针对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思考道德和法治的现象。

例如:教授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一课,可以开展“走进互联网TV课堂 感受智能通信魅力”实践活动,通过采访、调查、参观、体验等方式方法,促进学生了解“新世界”很精彩和“新世界”有规则。

又如:教授五年级上册《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可观看“警惕身边的瘾君子”禁毒展,通过大量的视频和图片、专业化的讲解,给予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帮助学生深刻了解新型毒品,充分认识吸毒的危害及其相关违法行为。

实践活动将《道德与法治》由课内引向课外,由课堂引向社会,从教师引向各种教育者,由传授式引向体验式、参与式。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中的兴奋点和困惑点,针对一个主题深入、具体地开展。通过亲身体验、参与实践、动手操作、探究感悟、大胆尝试等多种形式,拓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途径,有效地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塑造,发展其核心素养及品质。

(三)增强课程趣味性,激活传统课堂

儿童的生活是多重动态的,因此课堂上应充分关注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出更多可拓展、有梯度、有体验度和代入感强的教育内容。而教材多以绘本为主,对于小学生而言,显得枯燥乏味,部分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求知欲。实践活动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为主要特点,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及具体性,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发展,并受到教育。

例如:教授一年级上册《别伤着自己》一课,教师可组织“邀请蓝朋友”活动,听消防员叔叔讲消防。消防员带着玩偶进课堂,给学生讲消防安全知识;或者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消防队,了解消防器材的使用。

实践活动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补充,让课堂由单一走向丰富,由封闭走向开放,激活了传统课堂,育人于无痕之中。

(四)加强家校社合力育人,实现教育的一致性

实践活动在具体实施中,面向学校、家庭、社会开放,邀请家长、教师、社会人士共同参与,有效地打造了校家社联动的教育模式,将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充分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帮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

例如:教授五年级下册《我参与我奉献》一课,教师可以协同所属社区、街道和环卫部门,打通社会与学校间的共育通道,开展“志愿服务接力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社区生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承担社区事务的意识。学生通过在社区服务岗的志愿服务,了解并认同课堂上和教材里关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内容。

实践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载体,以参与体验为枢纽,通过校家社合力运作,强化三者共同育人的功能及作用,有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助力学生发展。

二、社会实践活动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

长期以来,学校建立了完整的实践活动机制,每学年百余个班级均开展了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针对已有的经验,可进行研究归类,从《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出发,基于教材,基于学情,筛选出符合需要的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安排上,实践活动不挤占《道德与法治》的课时,它作为德育课程,可根据教学进度,充分利用班会、校会、节假日、素拓、实践课堂、研学旅行等时间开展相应活动。

为满足《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实践活动可实时性地设在课前、课中、课后,课程设置相对灵活。在内容选择上,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教学情况,自主选择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在课程实施上,班主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授课教师,对实践活动融入课程的实施非常有优势。在活动中,需设立实践活动的安全预案,建立较为规范的课程目标、准备、过程、方法以及预期效果和活动反思,让教学有抓手、接地气、有实效。

三、实践活动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意义

在实践中,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促进教育目标落地生花。学生养成了基本的文明习惯,形成了诸多美好情感并提高了参与现实生活的实践能力,树立了法治观念。综合来看,学生在成体系、有梯度的课程中获得了逐级提升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道德认知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身心发展得到全面的满足。不记名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越来越喜爱了,91%的学生不仅盼望着上道德与法治课,也期待着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育人效益。

四、结论

实践证明,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培养目标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使得《道德与法治》课更加立体、丰富,增强了教育内容的鲜活性。通过生动的教学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实现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并在各种评价中实现了学生情感内化和自我升华,让道德认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品质,可为学生德育工作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