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2022-08-24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教师进修学校黄志红

天津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意识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黄志红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需在课程教学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包括: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理解能力、规则意识、实践能力等。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深入探究。在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需要紧紧把握课程内容,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具有交互性、自主性与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探索与思考,在交流与探索的过程中获取课程知识,形成个人观点,能持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资源、课外资料运用于教学中,营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科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行为,也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创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路径。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有助于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维束缚,创新课程教学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在课堂中讲解知识点时,完全按照“重点讲解考试考点,简单讲解书中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死记硬背,机械化学习,无法理解课程知识的本质内涵,缺乏对规则、法治等现实意义的理解,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通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会转变备课与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程知识中的规则、法律等资源,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此时教师能摆脱应试思维的束缚,不再将“应付考试”“讲解考点”作为课堂的重点内容,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思维成果。

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是在新课改不断推进之后提出的,是我国教育的新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虽然教师已经落实一段时间的核心素养改革工作,但是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仍然需要强调。观念的转变、要求的落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师生付出努力。在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学意识、学习意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核心素养的关注度均有所不足。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强化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观念,更能辅助学生树立核心素养意识,促使小学生能自主关注自身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实现学生的自主成长、全面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把握课程性质,明确核心素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把握道德与法治学科整体,从课程性质角度出发,优化顶层设计,整合学科资源与目标,将核心素养作为学科教育、学科知识整合的重要导向依据,从而将核心素养这个理念贯穿于学科教学整个过程、各个角度。长期以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缺乏关注,教师、学生、家长均忽视了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科教育观念,明确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对小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明确小学阶段学科育人目标。通过落实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积极的价值观念与良好的思想道德。教师可以将人教版教材作为学科探索切入点,根据人教版各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资料,把握教材内容。教材中图文并茂,学科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具有一定的“留白”,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展开联想,结合实际生活探索书中故事的道理,从而提高的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课为例,本节课学科主题是“我们的校园”,重点是让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熟悉校园环境,了解校园的美好,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教师从课程性质角度入手,根据本节课主题分别设计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编撰本节课的课后作业与课堂活动环节,设定本节课的课程评价方向,确保本节课教学各个环节均与核心素养挂钩,形成契合学科教育方向的单节课时教学体系。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细化、明确不同环节的核心素养培养。比如,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校园探秘活动,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意识。再如,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环境,让学生对校园形成初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从课程性质角度出发,将课程内容、学生生活、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自然、顺利地达成核心素养提升目的,强化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育成果。

(二)体验现实生活,领悟法律威严

小学生正处于贪玩好动的年级,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性较强,很多教师会采用“讲道理”的方式讲解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活动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还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过程趣味性。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取学生生活事例、生活经历作为案例,提前录制这一经历的表演视频,并且在课堂上播放出来,以此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分析与交流视频中的行为,探索其中的“法律”部分,让学生初步形成法治意识,使学生能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们不乱扔”教学为例,教师结合日常现实生活展开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选择班级中3~4名学生,按照学生日常现实生活出现的场景——“在公共场合扔垃圾”进行编排。在视频中,小明与小红进入休闲公园游玩,小明在吃了雪糕之后将雪糕棍、雪糕皮随手扔到地上,干净整洁的地面瞬间杂乱。之后一名公园管理员向小明核实是否是他丢的,为小明强调公园的游玩条例,并且指出“维护公共环境”“不破坏公物”等基本的法律常识。在课堂上,教师播放这一视频,熟悉的场景与事件瞬间引起了小学生的关注,激发了班级学生对视频的交流兴趣。教师提出让班级学生与同桌讨论“小明与小红”行为的不当之处的要求。之后进一步提出:“结合你的生活经历与认知,说说,在公共场所中还有哪些行为是不符合基本法律常识的?”“我们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常识与规定呢?”等问题,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深化认知,进一步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法律”,体会法律的重要性,从而辅助学生逐渐形成判断对错、明辨是非、遵纪守法的意识。

(三)明确认知起点,引领学生提升

纵观小学班级中各名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明显发现:现阶段小学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每个学生都具有十分强烈的独立个体意识,在面对同一件事情与问题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这是由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家庭环境、个人认知各有不同,导致学生之间的知识基础、看待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因此,教师需要对班级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解,明确学生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之后设计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活动、知识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引领学生自我理解能力的逐步提升。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这些是大家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可以先采用问卷的方式对班级学生的认知起点进行了解。根据本节课“公共生活”的主题,教师发布的问卷问题可以包括:1.在生活中,哪些物品是你自己的?哪些物品是属于大家的?2.如何看待属于大家的物品呢?拿回家、藏起来、损坏、丢弃,这些行为都是正确的吗?为什么?3.你遇到过关于“大家的物品”的处置难题吗?你是如何解决的?采用这样的调查,了解班级学生的在“公共物品”“公共生活”方面的认知水平,并且以此为认知起点设计教学活动。之后,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认知起点——“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公共物品不属于个人、个人无权处置;少部分学生难以处理公共物品归属问题”,设计课堂教学活动:1.请大家一起交流,校园中、班级中哪些物品是大家的;2.找出大家的物品,然后对视频中占用公共座位、独占班级绘本等行为进行交流,思考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

由于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教学活动,班级学生能很好地融入问题解决氛围中,纷纷结合自己的认知进行交流与表达。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对公共物品、公共生活的正确认知与自我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提供学习支架,培养学生意识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与思维处于发展初期,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部分内容不能深刻地理解,也很难付清实践行动。基于此种情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需要有序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符合其心理发展规律的学习支架。在构建学习支架时,教师可以从贴近学生心理特点的角度入手,或者选择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将这一话题作为学习支架的“地基”,之后导入课程资料,促使资料一一对应课程知识,搭建学习支架的主题,并且引入一项拓展话题,作为学习支架的“金字塔尖”。这样一来,一个贴合学生实际情况、契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具有拓展启发作用的学习支架就形成了。有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支架,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良好意识良好品质的培养就水到渠成。

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班级生活有规则”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班级生活入手,选定“班级班规”作为学习支架的“地基”,要求学生交流本班级的班规内容,分析这些班规起到了什么作用,初步启发学生的规则意识。之后,教师分别将“班级规则”与逃课、迟到早退、课间打闹、课上喧哗等对应;将“制定班级公约”与《小学生行为守则》对应,搭建学习支架主体部分,顺应学习的心理规律,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深入生活、走向“规则意识”本身,不断强化学生对规则意识的认知。最后,将“规则意识”作为本节课学习支架的“金字塔尖”,要求学生进入社会环境,寻找出更多“规则”,说说这些规则对维护生活环境的作用。

通过构建学习支架,促使课堂教学过程契合学生的心理水平与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了解规则、认知规则、理解规则、认同规则,持续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五)引入课外资源,社会实践导行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在于学生情怀、精神的产生,这是一切知识与技能得到落实的内在驱动力。只有让小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优秀思想产生认同,才能更多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运用课程知识、落实各项认知,逐步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适当引入课外资源,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正确价值观念、接触优秀精神文化,并且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模仿、付诸行动的意愿,让学生自发探索与实践,促使课程知识与优秀观念得到落实,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根据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整合本地区的乡土这一课外资源,设计“小小学生进乡下”“探索家乡的物产”等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进入本地区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基地等区域,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特产,了解这些特产的培育过程与制作方法,感受家乡的富饶,促使学生从内心形成对家乡的认同感。秉承着这份认同感,学生能在今后的生活中时刻以家乡为荣,在与其他区域的学生交流中、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将对家乡的认同与自豪落实在行为与语言层面,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实现对学习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养成十分重要。在今后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学科、深入教材,发掘学科知识内容隐藏的核心素养培养资源,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规则意识,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