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22-08-24迪丽娜尔阿不力孜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迪丽娜尔·阿不力孜 (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书 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主 编:王昕晔,谢铮,宿哲骞
出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定 价:50.00元
ISBN:978756396608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所谓树人,就是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高尚的职业素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人文关怀作为“树人”理念的具体体现,不仅注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而且关注其思想动态、性格特征、情绪波动和职业目标。实现人文关怀,需要从课堂教学、课程实践以及师生交流中具体实施,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照搬照抄,要充分依照办学实际,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人文关怀实施方案。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一书,在分析课程思政与思想课程关系的基础上,重点阐述高校课程思政的培养途径和考核方式,研究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方式,提出重视人文精神培养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成效的促进作用。第一章概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方式;第二章阐述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第三章分析德育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关系;第四章简述人文精神概念;第五章讲述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
在思政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是让大学生体会到课堂学习地位得到尊重并得以体现,思想观点得以抒发并得到重视,职业观念得到认可并为之付出努力。首先,转变课堂教学主体,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热情。课程教学,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思政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最根本是将课堂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任务前提下,格外注重课前预习,重视课堂互动,落实课后拓展。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准备教学内容,教师在线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入其中,认真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并记录重点信息,做好逐一讲评;在课后拓展环节,教师要将内容联系实际,针对当前热门社会信息,让学生运用思政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政教育理论体系在与时俱进,学生通过网络认知世界的意识同样在更新,只有不断升级教学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才能与学生日益丰富的学习思维相适应,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真正体现人文关怀。该书第一章,讲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指出字面顺序的变化体现的是师生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地位的转变,反映出课堂气氛、教学成效和学习热情的根本变化。
其次,畅通师生沟通渠道,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专职教师和辅导员作为从事思政教育团队的主要构成,要不断增强专业素质,拓展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提高应用网络自媒体平台沟通交流的能力。通过网络社交做好日常思政教育工作,通过调查问卷、单独沟通等方式,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诉求。线上交流能够有效保护隐私,学生不易出现紧张情绪,愿意进行分享沟通。教师要用亲身经历和专业知识拉近沟通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心灵关怀,得到令其茅塞顿开或拓宽视野的建议和指导。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加入社团、志愿者组织,从事义工助学,与学生一起走进社区、养老院等其他社会实践基地,体验生活,帮助学生解读思想中的困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行。教师和学生间的师生情、朋友情,促进的不仅仅是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成效,更重要的是一份信任,是对教师辛苦付出和学生认真学习的认可。如此培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思政积极性的提高,以及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应用,是以考核促学习的激励模式无法比拟的。当然,要想实现由和谐师生关系促使思政学习成效改善,需要教师付出努力,尤其是与学生沟通体现耐心和细致是基础,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是促进师生关系提升的关键。该书第五章,讲述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指出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导致部分学生价值取向迷失,职业目标模糊。此时亟需思政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引导大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路线和生活轨道。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人文关怀具有目标一致性,均以人为本。因此在思政教育中,不仅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思政学习,而且教师要关注学生诉求,把握思想变化和情感诉求并及时加以引导,真正体现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