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多元化发展

2022-08-24安徽广播电视台李娜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5期
关键词:广播受众

安徽广播电视台:李娜

近年来,新媒体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一直呈高速发展的态势,逐渐取代传统主流媒体,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广播媒体确实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广播新闻一些传统的优势,比如说接收便捷、传播快速、信息量大、交互性较强等,与新媒体相比,似乎完全不足为道,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神秘感,在形式多样、视听体验俱佳的网络新闻对比之下,变成了“信息承载符号单一”的代名词。原先吸引受众的优势荡然无存,反而变成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一道屏障,广播新闻的收听率正在不断下滑,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

广播新闻的出路在哪里?不断增加的汽车保有量在给广播带来稳定的移动收听人群的同时,也挽救了不断式微的广播新闻。拥堵的上下班高峰期,在密闭的驾车环境中,伴随性强的广播节目成为移动人群接收信息的最佳选择,因此早高峰和晚高峰也成为广播当代收听的两个最高峰时间段。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早晚高峰的移动人群多为中青年群体,他们是广播听众,也是新媒体用户,他们的身上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互联网用户的烙印,其新闻消费习惯和兴趣爱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广播新闻也有了新的要求。在新媒体的竞争压力及广播听众信息需求变化的双重原因推动下,广播新媒体必须积极创新,寻求发展的突破口。

1.新媒体时代我国广播新闻传播语境的转变

1.1 新闻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

一方面,时效性在互联网语境下被高度强调,也是新闻价值大小的最重要判断标准,一则新闻事件发生后,借助于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可以在全网快速传播,传播效率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大大提高,已经实现了“前一秒发生,下一秒传播”,借助于网络直播,甚至可以实现对一些持续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常态化同步直播。

另一方面,信息传播的空间地域性也被突破。以往任何一个传统媒体,不管是报纸、电视还是广播,其传播范围都是有地域限制的,覆盖的人群有限。但是手机等新媒体则是将传播的触角延伸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总之,借由信息的传播速率校验解析,凭借着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支撑的新媒体,可以使得新闻可以在网络上快速地发布和传播,完全不受时空限制,让新媒体用户快速便捷地接收。

1.2 新闻传受双方地位的对等

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广播电视等传播主体牢牢掌握着话语权,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把关”,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将有关信息传播给受众,进行自上而下、点对面的主导型传播,由于媒体渠道稀缺,受众没有什么选择性,只能被动地接收相关信息。

而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一方面,新闻传受双方的角色划分随时可能对调,信息接受者可以凭借自媒体工具,随时在网络上发布新闻,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或目睹的新闻事件,或者转发共享其他新闻,这时候他们就变成了传播者。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传播者。另一方面,传统大众媒体的话语特权已经消解,在异常丰富的新媒体传播渠道的竞争下,受众掌握了更多的选择权,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和习惯给媒体投票,传播的天平正在从传播媒体端移向受众端,二者之间已经形成了博弈的平等局面。

1.3 受众新闻消费习惯的转变

网络已经全面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其中也包括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一方面,在网络阅读的影响下,人们的新闻阅读呈现出“碎片化”和“散点化”的趋势,他们习惯于信息轻消费和快消费,对于“短、新、快”的新闻更感兴趣;对于新闻的耐受度也在不断下降,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看一大段平铺直叙的文字,他们希望新闻报道中也能充满冲突和亮点,能够不断给他们感官刺激,这样才能让他们有持续阅读的冲动。另一方面,在网络阅读的影响下,人们的新闻信息需求越来越丰富化和多元化,有的受众追逐对于更多新闻资讯的快速浏览,有的受众则是希望对于新闻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新闻有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以便于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2.广播新闻在新媒体语境下存在的问题

2.1 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有限

一方面,依靠电波传播的传统广播新闻节目,以传播范围只能在电波覆盖范围内,比如说中央台,其电波范围覆盖全国,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但是像省级广播电台,其电波覆盖在一定省份,只有在省域范围内可以收听到节目,而市县级电台的覆盖范围就更小了。

另一方面,传统广播新闻节目从新闻采编到审稿,需要遵循严格的流程,由于制播环节较多,且只能在固定的节目时间段播出,因此与即时传播的网络新闻相比,时效性是相对滞后的。虽然对于一些重要新闻,广播节目可以打破常规形态,中断正在直播的节目,进行及时的插播,但是也需要遵循严格的审批流程,时效性上与新媒体新闻相比,还是差了一筹。

以上两种原因,使得广播新闻与新媒体新闻相比,不仅在传播速度方面不足,而且在传播范围方面也受到限制,时空限制使得传播影响力难以发挥到极致。

2.2 新闻生产技术落后,有待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推动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很多新的新闻生产协助设备已经开始应用于新闻采集及新闻素材加工等环节,大大提高了新闻采写的效率,大大丰富了新闻作品呈现的视听形式。与其他新闻媒体的报道相比,单纯依靠声音符号传播的广播新闻本身缺乏可视性和直观性,难以生动直观地还原新闻现场,如果依然沿用过去落后的广播新闻生产技术,没有改变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思维,积极地去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的新闻生产技术,就很难制作出专业的融媒体产品。当然了,大部分广播人已经意识到媒体融合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地推动新闻生产技术的发展,但是受制于融媒体人才的短缺和硬件设施的短板,使得很多电台的广播新闻媒体还在使用传播的制播传播方式,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3 媒体融合进程慢,还没有形成较大影响力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电台就不断地在新媒体端发力,让互联网成为新闻节目的互动交流平台、节目素材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但是总体来说,还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力,网络电台、移动客户端等还没有取代真正的无线电广播电台,成为广播新闻的主阵地。究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广播人并不擅长生产融媒体新闻产品,很多时候,就是直接把广播新闻的文字稿照搬到了微信公众号、微博及新闻网站等新媒体平台上,没有分析各种平台的传播特点和要求,生产不同形式的媒体产品;二是广播没有实现听众和网友之间的有效导流。传统广播的固定受众群体,他们依然在使用传统的手段收听新闻节目,网友也没有在看到网络新闻的同时,就产生去收听广播的兴趣。广播端听众和新媒体用户被人为地划分成了两块受众群体,难以实现互相吸引和导流,导致不管是广播收听率还是网络流量都难以有效提高。

3.新媒体语境下广播新闻多元化发展的必要性

新媒体语境,广播新闻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多元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走上这一条道路,这是源于自身发展和服务受众的两方面职能需求。

从自身发展来说,传统广播新闻依靠声音符号来传播,这种符号的单一性使得广播新闻没有现场画面,现场感和表现力不足。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广播新闻可以进行视频化传播,可以让现场画面、文字、声音和图片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全面诉诸于用户的感官,这样一来,广播新闻节目就可以凭借声画合一的传播,充分展示新闻的现场感、真实性和权威性,实现自身发展的突破。

从服务受众角度来看,广播新闻的多元化发展,是根本目的是满足受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媒体在变化,信息技术在发展,传媒环境在变革,受众的需求和品味也在不断提升。他们不再满足于收听单一形式的新闻节目,他们希望可以看到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的新闻作品;他们不再满足于对新闻事件“蜻蜓点水式”的浅层次报道,而是希望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新闻;他们不再满足于程式化的报道模式,而是希望新闻“活”起来,更加接地气和充满人文关怀……所以广播新闻的多元化发展完全是为了适应受众的信息需求。

4.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多元化发展的举措

4.1 创新新闻报道理念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广播新闻从业者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要从新闻报道理念的创新做起,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现如今的新闻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播新闻要应对的,不仅是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是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的听众。只有有着这样清醒的认识,才能在报道思维上做出转变,树立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进而指导自身行动做出转变。

4.2 高度重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媒体融合已经是广播实现突破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广播新闻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借力新媒体,不管是在新闻采制环节还是传播环节,新媒体技术都能够让广播新闻克服传统的传播弊端,时效性更强、声画合一传播、交互性更强、突破时空桎梏的广播新闻作品,在彰显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同时,也让受众看到了不一样的新闻形式,获得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而实现广播新闻融媒传播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就是广播新闻从业者必须要重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新媒体硬件和软件,能够将其应用到新闻采制和传播环节。除了广播从业者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其所在单位也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让相关人员加入到学习队伍中,成为新时期合格的全媒体传播人才。

以笔者自身为例,其实2003年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本来是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的一名主持人,本着勤奋刻苦的态度,我也在自己的主持岗位上主持过多档优秀的传统广播节目。但是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我却感受到了危机感,传统广播媒体似乎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断地偏离主流媒体的中心位置,被边缘化。于是,如何突破传统新闻业务疆界和藩篱,生产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精品力作?这成为我在主持工作之余,最常思考的问题。我开始积极地学习各种新媒体技术,比如说摄影、视频剪辑、网络直播技巧等等。虽然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但是好在周围领导和同事都非常给力,大家也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来自于新媒体的挑战和压力,加入到了学习的队伍,大家的新媒体技能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7年,我们迈出了融媒体发展的一大步。2017年,在天津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和同事仅凭两部手机在全运村开创性地制作了多档全媒体访谈节目《奔跑吧,春雨!》《奥运冠军孟苏平:举重若轻 圆梦全运》等,在“安徽之声”两微一端同时推出,第一时间展示了安徽健儿奋勇拼搏的精神风貌。这也是新闻频率中心首次实现音视频“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得到了安徽省体育局和众多听众、网友的点赞。通过这次的成功尝试,我也是深深的感受到了新媒体技术的魅力和新媒体传播的能量。现如今新媒体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这也意味着,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这样才能掌握最新的技能。

4.3 创新报道形式,实现多元化传播

一方面,传统的广播端音频新闻形式必须不断创新,要使用不同的报道形式,让声音素材尽量丰富化和多元化,给听众带来一种不一样的听觉体验,让新闻可以更加生动地诠释出来。比如说:主持人播报可以尝试多元化,因为消息类新闻在广播传统新闻节目中比重较大,主持人的播报状态如何,直接决定着新闻最后的呈现方式,一本正经的播音腔,很容易让听众感到枯燥,从“播”新闻到“说”新闻再到“演绎”新闻,我觉得主持人的风格必须更加多元化,这样才能使得消息类的新闻活力提到提升;再比如说,新闻写作的方式也可以创新,尽量多使用典型音响和细节描写,在遵循真实客观性的基础上,对一些新闻进行故事化的创作,无疑可以让新闻更具有表现力。

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的报道形式绝不应该止步于传统的音频报道,通过主持的解说或记者采写的录音报道来传递给听众,而是应该实现融媒体传播,这样才能扩大新闻的传播面,取得更大的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

以每年的两会报道为例,这基本上是每家主流媒体的常规动作,作为广播电台,录音报道在广播端的传播必不可少,但是新媒体传播却往往可以发挥很大的能量。比如说今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第二天,我也是作为融媒体主持人,从容端坐在镜头前,与多伟全国人大代表“云”端交流,和广大网友分享带到今年“两会”上的议案建议,完成了多期《两会云对话》融媒体访谈节目,获得了受众的广泛认可。

5.结语

新媒体时代,虽然传统的广播新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换个角度来说,机遇永远和挑战并存,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平台也让传统广播新闻有了突破和发展的新机遇,只有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善于借力新媒体,扬长避短,实现广播新闻的多元化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广播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