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以青海省几所高校为例

2022-08-23张婵婵史秋梅周瑾梦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青海省信仰马克思主义

刘 颖 张婵婵 史秋梅 邹 菊 周瑾梦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以青海省几所高校为例

刘 颖 张婵婵 史秋梅 邹 菊 周瑾梦

[青海民族大学]

本文将青海省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新时代青海省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着学生对信仰认识模糊、信仰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宗教人数比例偏高等问题,鉴此,学校需要推动信仰教育主渠道创新、借力“四史”宣传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信仰,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1]在这一论述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这也给信仰教育提供了基本的价值指向。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树立科学的、坚定的信仰,尤为重要。因此,适时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强化信仰教育,努力培养一批信仰坚定、本领过硬的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青海省几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问卷调查针对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03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占比41.44%、女生58.56%;汉族占比46.40%、少数民族53.60%;中共党员(含中共预备党员)占比18.11%、共青团员69.23%、民主党派0.50%、群众12.16%;专科占比30.27%、本科57.82%、研究生11.91%。访谈针对少量的学生、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计访谈20人。问卷调查的所有数据用spss13.0录入、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效显著

1.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的主流信仰

问卷结果显示,41.94%的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且其中82.25%的学生明确表示,今后自己的信仰不会发生变化。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学生中占据信仰的主流地位,且学生们的信仰较为坚定,情况积极乐观。而在没有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中,有44.44%表示,今后自己的信仰可能会发生变化。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学生中有很大的“扎根”空间,只要给予他们以积极、正确的引导,及时埋下马克思主义的“种子”,马克思主义信仰将在越来越多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此外,问卷中“您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重要吗”,有94.79%的学生选择重要。关于“您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82.63%表示非常愿意。而在选择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中,仍有94.44%的学生认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重要的,并且有76.07%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学生中,即使在选择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中,也获得了很高的认同度,这进一步表明了高校信仰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行为普遍

在调查问卷中,有以下五个问题的结果体现了大学生信仰行为的普遍性:一是“您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45.16%的学生选择“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二是“您认为应该用什么理论指导新时代中国的发展”,71.71%选择“马克思主义”;三是“进入新时代,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90.32%选择“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四是“您在实际生活中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遇到的问题吗”,75.93%选择“能”;五是“您为什么想加入中国共产党”,77.92%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和“为人民服务”。

由以上可见,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行为普遍性很高。通过对比数据可知,在学生群体中,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行为水平要高于信仰态度水平。因此,适时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而树立科学的信仰是合乎规律的。

3.学校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作用显著

根据信仰和在读学历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0.19(P<0.01),这说明信仰和在读学历之间显著相关,随着在读学历的提升,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详见表1)。同时,描述统计显示,专科生中有28.69%的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本科生有41.20%,研究生则高达79.17%。而造成这一差异,跟学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对学生群体来说,研究生受到的信仰教育明显要比本科生、专科生时间长、内容多,因此研究生中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要比本科生、专科生占比高。问卷调查也显示,有53.10%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是影响其信仰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表1 相关分析结果

问卷结果显示,有94.04%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且分别有87.10%、93.05%的学生表示,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注重师生互动。关于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途径,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占比88.09%,“除思政课以外的课堂教学”47.39%、“学校的专题讲座”69.98%、“主题班会”57.32%、“党团支部会议”46.15%、“校园文化活动”46.15%。可见,学校的教育方式丰富,学生从中受益不少。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别有94.79%、95.5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师理论功底深厚且知识渊博、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96.53%的学生对学校的信仰教育满意。由此可见,学校的信仰教育不仅成效显著,而且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因信仰知识缺乏,学生对信仰认识模糊

在问卷中,关于“是否了解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两个问题,分别有94.79%、91.07%的学生选择了解。但当访谈问及“你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吗”,学生却说不清,“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和宗教相对立的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确信”……可见,一些学生是盲目自信了,实际上学生对于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相关知识较为缺乏。

结果还显示,在选择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中,62.39%认为新时代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发展,88.89%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74.80%在实际生活中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遇到的问题,76.07%非常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且其中61.54%的原因是“为人民服务”。由此可见,很多选择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却有着实际的信仰行为。当访谈问及相关同学,很多人表示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不想受马克思主义支配”,所以选择不信仰马克思主义。显而易见,这些学生并不能正确理解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些基本概念和知识,所以在信仰选择时出现了“低估”自己的现象。

2.因信仰不够坚定,学生的信仰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在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中,84.62%认为新时代应该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发展,92.31%表示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77.52%表示在实际生活中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这几个问题中,学生们的信仰态度和信仰行为的相符度比较高。但是,“您是否研究过星座、算过命”这一问题,其中40.83%的学生选择了“是”,信仰行为出现了明显的偏离。

当访谈问及“你为什么研究星座、算命”时,部分同学表示,“只是好玩,娱乐一下”,有些同学则表示,“确实很准呀”,当进一步问道“那你知道星座、算命是一种心理学效应吗”,很多同学仍然坚持,“那也很准呀”“生活总得寻求一点心理安慰”。这种信仰行为的偏离,归根到底是因为信仰不够坚定,在生活中,尤其在自身遇到挫折时,学生便容易转向其他以寻求价值和信念。访谈的辅导员也表示:“在遇到自身无法化解的问题时,如果老师、同学和家人不能及时给予疏解和指导,学生就很容易转向算命、星座等以寻求心理安慰。”

3.受地域特殊性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宗教人数比例偏高

筛选出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宗教”的数据,将“您的信仰是什么”与“您的民族是什么”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0.54(P<0.01),这表明民族和信仰状态(仅“马克思主义”和“宗教”两项)之间显著相关,少数民族学生中信仰宗教的人数占比高于汉族,汉族学生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数占比高于少数民族(详见表2)。

表2 相关分析结果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9.47%,[2]全省的几个世居少数民族,基本上全民信教[3]。而在青海省高校中,本省生源较多。问卷调查显示,在选择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中,有78.74%的学生认为家庭环境是影响其宗教信仰形成的主要因素。在访谈中,有回族大学生表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我也信”;也有藏族大学生党员表示:“藏族普遍信仰佛教,就像一种习俗一样,我接受了多年教育之后,才明白了宗教是什么,最终选择了信仰马克思主义。”因此,民族传统宗教信仰和家庭宗教信仰环境,是这部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

三、关于新时代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建议

(一)坚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信仰确立的前提是信仰者对信仰内容的自觉接受和内化。[4]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向大学生普及信仰知识的任务。要通过思政课,让大学生明白信仰的内涵和作用,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并自觉认同这一信仰。然而问卷显示,80.40%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内容晦涩难懂。这表明,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那么易于接受,只有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信仰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受访的一位思政课教师也表示:“现在是‘专题化教学+小组讨论+实践教学’模式,相比较过去的分级教学,学生确实收获更大了,但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坚持创新思政课教学,一方面,要坚持将时代问题不断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聚焦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不断回应新时代之问,才能及时为大学生拨云见日;另一方面,要坚持将新技术应用到教学方式之中,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思政课的实验、实践教学等,直观展示教学内容、线上远程参观学习,从而让知识点实现从“指尖”到“心尖”的转变。

(二)坚持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5]大学生只有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才能真正从内心认同、从行为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从百年党史中真正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人民性,从而增强“四个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此外,还要加强其余“三史”的教育,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

坚持与本地文化资源相结合,才能让“四史”教育切实深入学生、深入人心。青海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弹一星”“玉树抗震救灾”等精神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新青海精神”,这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海人团结奋进。[6]这些精神财富,给青海省高校开展信仰教育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把体现这些精神背后的故事打造成舞台剧,通过角色扮演、演讲朗诵、还原历史场景等,在学校定期演出,以引导学生领悟信仰的力量、使命的力量。青海省班玛县还承载了一部分红军长征的历史。但班玛县距离青海高校很远,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班玛县的红军沟、红军长征纪念馆比较困难。因此,学校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地取材制作成线上纪念馆和红军路线图,让学生不出校门便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红军长征,感悟红军信仰的力量,从而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忠实实践者。

(三)坚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7]在青海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占比相对较高,各民族师生长期在一起学习、生活,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校园环境。因此,青海高校有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显著优势。通过教育,能够进一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

因此,从助力学校信仰教育的角度来讲,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方面,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本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正确看待本民族信仰某种宗教的原因,科学看待宗教的产生及其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特别注意的是,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能只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讲,也要针对汉族大学生讲,从而避免“大汉族主义”。

[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02).

[2]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一号)[EB/OL].(2021-07-01)[2021- 08-25].http://tjj.qinghai.gov.cn/tjData/surveyBulletin/202107/t20210701_73825.html.

[3]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青海省民族宗教概况[EB/OL].(2014-11-07)[2021-08-25].http: //www.qhsmzw.gov.cn/mzzjgk/qsmzzjgk/98dc25ad_dbe3_4174_b40a_5e962510db25.aspx

[4]宋敏娟.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152.

[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04):4-11.

[6]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初心与使命:铸就新青海精神高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9:4-5.

[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N].光明日报,2021-06-10(01).

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学2021年党建思政专项课题“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胡新龙)

猜你喜欢

青海省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