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蔬菜种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2-08-23林锦辉
林锦辉
(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福建漳州 363000)
2020 年中央提出将种子与耕地问题同时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两大重点任务。 2021 年中央再次强调打好种业 “翻身仗”。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种业问题,提出要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种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工程,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核心。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蔬菜生产国与消费国,蔬菜种植面积仅次于粮食作物,蔬菜种业是发展蔬菜生产、满足人们不断改善物质生活的保证,也是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 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漳州位于福建省最南端,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具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独特优势。 作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1], 漳州市常年保持蔬菜生产面积130 万亩、总产250 万t 左右规模,在推进漳州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2]。 本文作者分析漳州市蔬菜种业发展的优势, 指出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就如何进行地方蔬菜种业创新进行探讨,为漳州蔬菜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1 漳州市蔬菜种业发展现状
1.1 自然区位优势条件
漳州市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冬季有 “天然大温室” 之称,属同纬度中气候最好的地区,物种多样性丰富,土壤肥沃,容易实现蔬菜周年生产[3]。 九龙江水系贯穿市境,保障全市蔬菜种植用水充足。 同时,漳州地理区位优越,与海南、云南等南方蔬菜主产区相比,距离华北、华东、华南等我国北方大中城市的市场更近,运输成本更低、更具优势,且部分冬春特色品种与这些产区的断档产品,形成供给区域互补优势。
1.2 漳州蔬菜种业现状
1.2.1 产业优势突出福建是我国优势特色蔬菜主产区,也是蔬菜外调、出口大省和全国五大南菜北调主要省份之一。 漳州是福建省蔬菜主产区,蔬菜面积产量规模稳居全省第2 位, 为全国著名的优质蔬菜供应基地, 全国冬季 “南菜北调” 稳产保供的重要基地。 2021 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32.9 万亩、 产量247.9 万t,相比上一年分别增长0.9%和2.6%,一产产值103.13 亿元, 成为产值超百亿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其秋冬种蔬菜占全年的60%以上, 用于自给和外销“南菜北调”, 保障本市自足有余, 外销量在110 万t 以上规模,占采收量的60%~70%,持续不断 “南菜北调”,支援全国冬春蔬菜产品需求供应,发挥着重要的稳产保供作用。 冬春蔬菜收入占主产区农民全年收入的30%~50%。 冬春蔬菜产业已成为漳州现代农业、农民致富的一大优势产业。
1.2.2 种类品种齐全漳州蔬菜主要有10 大品类、50 多个品种,品类齐全、品种丰富,形成多元化的优势特色蔬菜种类结构(附表)。
附表 漳州市蔬菜主要种类结构及播种面积比例情况
1.2.3 地方资源丰富漳州市拥有丰富的地方蔬菜种质资源,经长年栽培积累,驯化、形成许多地方良种,培养了长泰石铭芋头、诏安桥东韭菜、云霄马铺淮山、芗城尖叶红苋菜、浦南大芥菜、天宝空心菜、漳浦南门肉丝瓜、平和芦溪绿荞葱等10 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良种。 同时,通过引进、示范、推广,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因地制宜地培育了漳浦大葱及胡萝卜、诏安辣椒、云霄蕃茄、龙海青花菜、平和苦瓜、南靖黄瓜、东山芦笋等一批漳州优势蔬菜县域特色公共品牌,成为地域特色鲜明的主导产品,为漳州蔬菜优势产业、种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种质基础。
1.2.4 县域特色明显漳州市11 个县(区)均有种植蔬菜,并形成一定区域特色,沿海漳浦、诏安、云霄、龙海4 个县(区),山区南靖、平和、长泰3 个县(区),7 个主产区主要发展外销和出口蔬菜; 同时发展芗城、龙文市辖区城郊蔬菜,东山海岛滨海沙生蔬菜及华安高海拔反季节高山蔬菜。
1.2.5 育苗集约发展目前全市有蔬菜集约化育苗主体35 个以上,年总育供苗能力4.5 亿~5.0 亿株,可供14 万~15 万亩的高优蔬菜用苗。 全市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项目建设育苗播种流水线8 条,其中,龙海区、长泰区、漳浦县各2 条,云霄县、诏安县各1 条。
1.2.6 品种试验创新近年来, 漳州在全省率先开展航育品种栽培试验及航天搭载育种等种业创新探索。 2014-2020 年,漳州市选择甘肃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系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下属企业)50 多个航天蔬菜新品种,进行大田适应性栽培试验示范。 2017 年,云霄柳叶白梗蕹菜、西周蜜哈密瓜和韭菜3 种漳州特色蔬菜种子,搭乘 “天宫二号” 开展航天搭载育种探索。
1.3 蔬菜种业科研情况
漳州蔬菜种业研发机构主要是省级和地级研究单位、高校和企业。
1.3.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现有蔬菜育种科技人员9 人,主要从事青椒、黄秋葵、苦瓜等蔬菜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 先后育成新品种黄秋葵7 个、苦瓜2 个,累计推广面积约2 万亩。 “黄秋葵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 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紫背天葵花青素研究及创新利用” 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奖一等奖。
1.3.2 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现有辣椒育种团队5 人,主要开展辣(甜)椒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等,从国内外引进42 个甜椒品种试种、品比,筛选出4 个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引进‘福建王中王’和‘宁化牛角椒’优良辣椒单株材料,开展选择育种、品比、区试,获得2 个高产、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系;合作选育出辣椒新品种‘翠椒1 号’。
1.3.3 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室现有科技人员3 人, 主要开展苦瓜、 丝瓜、 豌豆的种质资源收集、 新品种选育及新优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等。 新品种选育出苦瓜‘农优1 号’‘漳绿1 号’、豌豆‘漳豌1 号’‘漳豌2 号’、丝瓜‘漳棱1 号’及鲜食加工两用型芥菜‘漳芥1 号’,共6 个新品种,分别通过福建省品种认定, 获漳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 项。
2 漳州市蔬菜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高优蔬菜品种自主研发有待增强
据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反映,目前漳州青椒、胡萝卜、大葱、青花菜等种植面积较大的高产值、出口创汇蔬菜品种,进口种子仍较多,其种源80%以上来自国外企业,种源相对单一,且种子的定价权基本由外国种业公司控制,价格过于昂贵,种子成本无形中受制于人。 而国内种业自主研发水平仍不强,主栽品种种源仍无法实现国内自研主导, 不利于今后现代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2 蔬菜种业科研推广人才队伍力量薄弱
种业竞争本质是科技创新。 蔬菜种业发展,需要研究机构的育种人才、种业企业研发和销售人才、推广管理职能部门的推广管理人才。 漳州市蔬菜种业研究机构少,人才队伍不完善;蔬菜种业企业少、小、弱,人才紧缺,行业集中度低,科研育种资源积累较少,育种研发总体实力较弱,创新不足,产业竞争力较弱,影响品种产业化、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形成。 全市种子推广技术人员缺乏, 无法对农民进行良种选育与种质资源保存等课题的系统普及;科研院所、高校、种子企业及相关单位间的交流合作少,无法达到资源共享,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高端研发人才队伍,影响了资源保护与研发水平、深度和广度,制约了蔬菜种业产业的发展。
2.3 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不足
漳州蔬菜种质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地方种质资源缺乏专门的保护制度, 种质资源鉴定平台不健全,保存设施缺乏,保存条件有限,大量种质资源未得到利用。 一些特色种质资源分散,缺乏种质材料和数据互联共享平台,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在市场商品化趋势下,蔬菜育种目标单一,近年来,多样性的本土蔬菜种子消失,小众特色、传统优质的地方种质资源流失较为严重,部分地方品种濒临灭绝。 种质资源种类与数量不断减少, 保护和发展漳州地方蔬菜品种已刻不容缓。
2.4 种业发展扶持激励机制有待建立
存在着制约种业发展的奖励机制问题。 一是种业科研投入不足且配置不够科学。 政策层面对政企产研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的引导和支持不够,经费支持周期与品种研发周期不够匹配, 且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 二是研究成果考核鼓励导向有偏差。种业创新研发、种质资源保护的成果,具有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艰巨性,但政策考核鼓励资金投入不足,专项资金缺乏持续投入,难以确保深入研究顺利开展。
2.5 蔬菜种业推广展示平台有待搭建
漳州花卉展示专业平台 “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 已有多年,但漳州乃至福建省蔬菜、特别是种业推广展示专业平台尚未建立, 而展示示范是现代种业良种推广应用的关键[4]。 蔬菜种业推广展示专业平台的缺失,导致一些新优品种、先进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推广与应用,农民选种、用种、育种需求问题无法及时交流。
2.6 种业研发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世界种业正迎来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集成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国际种业强国已进入 “常规育种+生物技术+大数据信息技术+人工智能” 的智能化育种时代。 漳州以种业企业和种业研究机构为主力军的育种单位少,育种技术仍以常规育种技术手段为主, 存在育种周期长、投入大、技术体系落后等发展瓶颈。
3 漳州市蔬菜种业产业发展建议
漳州 “南菜北调” 蔬菜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菜篮子稳产保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而当前蔬菜种业与蔬菜产业发展仍不相适应[5],制约着蔬菜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漳州蔬菜产业未来发展侧重点将从 “资源优势型产业” 向 “科技创新型产业” 转型升级,加快蔬菜种业创新,恰恰是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部分。 “十四五” 时期,中国种业把科技自立自强摆上突出位置,在保护资源、自主创新、做强企业、建好基地上下功夫,打好翻身仗,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6]。 漳州市蔬菜种业产业发展,既面临新挑战,也孕育新机遇。 要重新定位重点发展方向,开发新思路,以新需求促新发展,联合打好符合漳州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需求的种业翻身仗, 带动漳州蔬菜地方种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进而为漳州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以助力菜篮子稳产保供稳健发展,推动优势产业持续兴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3.1 完善一套蔬菜种业发展鼓励扶持政策
2016 年漳州市政府发布《漳州市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漳政综(2015)181 号]文件,其现代种业发展项目将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地方传统优势品种保护和利用、新品种引进选育和推广、奖励通过省级审(认)定(登记)新品种,为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的种业基础。 要完善种业发展配套的扶持政策措施,以加强政策引导,鼓励蔬菜种业科技研发,支持建设实验设施,加快扶持一批优势种子企业入驻。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统筹财政资金,安排提供一笔蔬菜种业经费,鼓励企业加强和科研院校的合作,重点支持种子研发、试验,新品种引进、选育、示范和推广[7]。 要建立商业化种业创新机制, 健全种业管理体系, 鼓励商业化育种研发, 给予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资金奖励。 鼓励各蔬菜育种及产业链上的单位、 企业, 积极争取省级、国家的平台、机构建设立项,并给予资金奖励, 以获得更多蔬菜种业科技成果的加强开发和转化力度[8]。
3.2 锻造一支蔬菜种业科研推广人才队伍
近年来,中国种业改革的 “四梁八柱” 已搭建起来,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成为共识。 要推动全市种业种子系统与国内外蔬菜种业研究机构、 科研院所、种子公司进行深入交流、合作,面向 “常规育种+生物技术+大数据信息技术+人工智能” 的育种新时代,逐步锻造一支蔬菜种业科研推广人才队伍。 建议设立商业化良种联合育种重大专项, 组建联合育种研究新平台,实施以种子企业为主体,各级科研单位为支撑的商业化联合育种攻关,建立起专业分工、资源共享、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育种创新体系[9]。 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当地种质资源深度挖掘等基础性研究,提高种业创新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国家、省级科研院所、大学等种业科技成果,向当地优势蔬菜龙头企业、种业企业转移[10]。
3.3 搭建一个蔬菜种业推广交流展示平台
蔬菜种业推广展示平台的搭建, 一方面可以吸引种业企业入驻,另一方面可以加大推广示范[11]。 加强漳台种业交流合作,建议省属科研院所、部门,可联合支持、指导、帮助漳州筹办 “福建种子博览会” 或“海峡两岸(福建漳州)种子博览会”,借鉴广东种子博览会、浙江种子博览会,打造一个蔬菜种业推广展示平台,面向全国征集各种品种,集中进行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和推广;可以1~2 年举办一次,邀请国内、国际各种业种子科研机构、企业、种植大户等参加,对近几年选育或引进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通过田间栽培示范、品鉴等方式进行推广。 加大蔬菜新品种展示及育苗设施装备现代化建设,加快向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蔬菜新品种展示及育苗现代化水平。
3.4 筛选一批适合漳州种植推广的新品种
蔬菜新品种更新迭代快, 引进和高效推广是漳州蔬菜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12-13]。 要以漳州主栽品种类型为基础,构建新型良种示范推广体系,对推广新品种下功夫;按照 “引进一批,试验一批,示范一批,筛选一批,推广一批” 的原则,加强优良蔬菜适用新品种引进展示中心、园圃建设,持续抓好新品种的引进储备与更新换代。 采取长期短期相结合方式,加大优新品种示范推广,推广富有竞争力、高新高质高效的新品种,以达到企业增效、商家得利、农民增收。漳州近期在广泛征集、专家评选、地方试种后,向全市发布推荐一批适合漳州种植示范推广的优新品种:番茄有‘思贝德’番茄、‘福粉1 号’番茄、‘紫心一号’小番茄、‘釜山88’小番茄;辣椒有‘辣宝89’黄皮椒、‘布兰妮’甜椒、‘冬悦1901’螺丝椒;苦瓜有‘翠绿’‘玉丽’‘如玉45’;其他蔬菜有‘圆帅’丝瓜、‘天光一本’大葱、‘莎卡达’胡萝卜、‘炎秀’西兰花、云霄柳叶白梗蕹菜等。
3.5 开发一批蔬菜种业创新示范建设项目
加大对漳州优势蔬菜种业创新的项目支持,规划建设一批现代蔬菜种业示范项目, 提升蔬菜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13-14],争取获得国家级、省级的项目立项。 加强与省属科研院校蔬菜育种队伍联合攻关,找准种业创新发展方向,开展闽南优异蔬菜种质资源引进创制和特色蔬菜品种关键育种技术创新项目,特别是设施茄果类蔬菜品种,率先在有基础优势和市场需求旺盛的品种领域上实现技术创新,重点在集成创新及选育品种上有所突破[15],培育一批适合漳州种植、 具有自主产权的高优高质新品种, 逐步破解福建闽南冬春优势特色蔬菜重要品种种子被 “卡脖子” 问题;发挥漳州蔬菜种质资源丰富的优势,对本土地方良种挖潜提质,推进建设地方特色蔬菜品种提纯复壮工程,推陈出新,发挥其更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依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育种机构,进一步开展搭载育种探索,扩大选育品种亲本范围, 研发培育出能够适合南方气候条件下种植推广的航育蔬菜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