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式教学下高校《器乐选修》课程的思政建构探索
2022-08-23刘淳尹宁德师范学院
刘淳尹 宁德师范学院
器乐的基本演奏技能学习是高校本科音乐学专业学生技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大多普遍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我国艺术学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课程思政,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课程思政理念的开展,课程思政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在当前的环境趋势下,笔者以高校器乐选修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适当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如何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
一、《器乐选修》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
《器乐选修》是音乐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属于职业拓展课程。该课要求学生基本了解所学器乐的性能、特点及表现,掌握器乐演奏的基本技巧,能够较完整地演奏初中级水平的练习曲、奏鸣曲、乐曲等作品。器乐的学习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养,拓展学生的知识构成,是除去钢琴声乐两门普修技能课程之外的另一项重要技能。该门课程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乐器认知视野,拓展专业特长、增强就业竞争力,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和提升综合音乐素养的重要课程,主要为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打好基础。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器乐选修”课程思政的探索与融入
当前高校器乐选修课程的教学偏重技术训练,学生学习器乐的动机多是偏向于提升器乐演奏技能,器乐教师在教学中也较少站在思政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挖掘器乐学习的人文内涵和思政价值,与思政教育实有较高契合度,器乐选修的教学可结合自身特点,在技能训练中融入思政目标,使演奏技能与立德树人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提升课堂效率,为课程思政的融入创造条件
器乐课程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为手把手的面授,往往不会考虑网络教学,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逐渐进入高校教师视野,但器乐选修作为实践操作性为主的技能课,相较于理论课来说,采用新模式难免有诸多不便,因此少有“翻转性”教学。然而在2020 年疫情的影响下,器乐教学不得不走上“线上探索”之路,同时也得益于近些年网络视频技术的进步,器乐的演奏与教学界推出了许多优质视频教程,相关器乐演奏的自媒体公众号、辅助练琴App 等软件发展,使得器乐教学的“课堂翻转”有了实现的可能。
通过从当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器乐选修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尚未普及,但音乐学专业的其他实践性课程经验值得借鉴。教师可使用信息化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课前任务安排,将所授新课的讲解和示范视频上传平台,通过布置任务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并自主练习,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不断回看,线下课堂根据学生练习时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动作指导,或者在演奏熟练的基础上,对乐曲的旋律起伏、情感表达等作进一步处理。这样就能在课堂中节约讲解练习时间,更多的探讨针对性的演奏技术问题。课后定期要求学生拍摄演奏视频作为阶段性作业,纳入平时成绩。双线模式下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好的将注意力集中于攻克技术难点,提高课堂练习效率,这样才能突破传统的单纯技能讲解练习模式,优化教学内容配置,为思政教育的融入创造条件。
(二)发挥教学资源分享价值,实现课程思政
器乐课程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仅教授乐器的演奏方法,学生对于自己所修乐器的文化内涵和经典作品所知甚少,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逐步建立,任课教师所掌握的专业教学资源能在平台上发挥出更大的分享价值。
学生在乐器学习初始阶段,通常缺乏对该器乐的审美认知,且自己不易获得优秀的乐曲资料赏析,线上教学平台为教师上传器乐相关的学习资料提供了便捷和优势,使学生在入门阶段被给予关键的引导,教师在授课周期中还能在指定教学环节精准添加多类型的延伸拓展资料。如此,器乐选修课程在日常的教学设计中,可将所修乐器的文化内涵学习作为线上任务,包括视频学习、阅读资料、测验等,其中便能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思政元素,学生在学习器乐演奏技巧的同时又拓展了文化视野,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笔者所负责的大提琴课程,在练习演奏乐曲《南泥湾》时,同期线上平台布置歌曲《南泥湾》的欣赏任务,以及相关中国近代音乐史的补充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南泥湾》背后饱含的悲壮历史,引导学生积极向善,珍惜今天之幸福生活。如果教师能对拓展内容做更精致的设计,想必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再如线下课堂教学时若想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演奏示范案例,或者相关知识延伸,那么在线上平台可以得到更理想的整体化协调配置,助力学生在今后的器乐演奏中更具艺术感染力,实现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同向而行。
(三)方便创新音乐实践教学,深化课程思政
器乐课程是一门以掌握器乐演奏技术为核心的课程,教师通常在学生完成一定程度演奏技能学习后,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为学生搭建演奏竞技平台。但传统的器乐实践演出常常受到场地和设备制约,无法达到理想的演出效果。而在线平台能让学生尝试音乐设想,增进交流,为师生双方的综合素质锻炼创造良好机会。教师要做到在指导学生艺术实践过程中,对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如何交融有较深的理解和把握。如笔者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在教学中给学生安排了主题为“庆祝建党百年”的器乐演奏分组任务,要求学生在网上发布自己的演奏作品,激发大家的创造性,学生纷纷兴趣满满地参与排练、制作视频,学生在此次活动中用各类乐器排演了《我和我的祖国》《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灯火里的中国》等作品,吸引同学们了解祖国优秀音乐创作,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怀。虽然演奏的是技术水平不高的乐曲,但交出的答卷确是老师们都意想不到的“精心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器乐编排综合能力,同时又促进了课程思政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中的深化融合。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器乐选修课程的思政展望
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为器乐选修课程的发展改革和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了强大后盾,但我们在寻求学生器乐学习的课程思政建构中依然会碰到系列问题,如教师组成员对于思政理念还不够完善,线上教学的操作水平不一致;学生面对多元的网络空间,难以自律地完成线上任务,学生拍摄器乐演奏的视频质量还有待规范等。除了这些属于技能课程教学的共性问题外,高校中的器乐课程学习在融合线上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自身课程性质所决定的特色思考,笔者在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得出一些体会和展望。
(一)构建演奏技能与人文素养相融的评教体系
器乐选修课程当前教学常规采用的是10 人以内的分班小组教学,对于有演奏基础的学生可单独授课,不同的乐器课程安排在不同时间和教室,因而各器乐教师往往“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合理的教学大纲,考核方式也是以器乐演奏的现场考核为主,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衡量。随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逐步融入,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器乐学习过程中拓展了相关文化知识和思政空间,那么在考核中也应随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平日记录学生各项任务中的表现,增加其在人文素养形成性评价中的成绩占比,由单一的演奏技能考核转向体现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反映学生思政修养的多维度评价机制。
再者,线上平台非常便于让教师接收课程评价和意见反馈,从而积极改进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案。但由于器乐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统一性质,日常教学中,不同器乐也缺乏学科交流,建立适用于器乐选修课程的管理空间,将各个小班课的线上内容进行共享,让学生除了需要完成自己所属的器乐教师安排的任务外,还可以选择性的学习其他乐器课程的线上任务,并纳入综合考评,使得各教师合作的优质教学资源得以开放共享。相信随着平台技术的不断改进,器乐选修课程在依托线上综合数据后,学生的期末成绩考评方式更加多维度和有层次,反之亦能推动更加科学、客观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制定,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能力,打造文化育人格局。
附:注重立体化、多模块考核过程的考核细目安排表
(二)引入线上优质师资,增强思政育人活力
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当下的中国大学MOOC 平台已有多门器乐课程,同时网络平台也有着大量器乐学习资源,越来越多的老师们开始打破传统面授模式,探寻更加灵活的线上授课,除了传统的录制教学曲目示范讲解视频外,还挖掘了更多演奏技术细节讲解、器乐教学法等专题,或与一些媒体机构合作为学生创造便捷、高效的高品质线上器乐演奏指导。如B 站有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宁峰发布的“双音练习小技巧”“右手换弦小技巧”“慢练的方法”等系列专题讲解视频;古筝演奏家袁莎教授通过央视频直播四堂《漫步云端“谈”古筝》系列公益课,细致讲解古筝演奏中常遇到的技能问题;一起练琴App 先后邀请赵薇、何荣、俞丽拿等提琴教育界几位大师开展公益课和讲座,为广大学琴者提供指导和答疑等。再如著名国乐艺术家方锦龙老师在B 站开设的国乐通识课,介绍中国六大代表性乐器发展脉络,亲自展示各类乐器,生动传播器乐文化知识;此外在各大视频平台还有许多器乐教师的教学经验分享等,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器乐的“云课堂”正以蓬勃之势成为人们新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弹性化、智能化的特征。
如今,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在中国高校处于快速发展趋势,高校中的许多课程都不同程度地使用网络平台共享教育资源,既如此,器乐选修课程也可将线上优质器乐教学资源纳入“官方渠道”,与线下课程管理结合,作为课程任务,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线上器乐课程,计入期末考评,从而使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作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扩大器乐的选修学习领域,任课教师在备课中也可得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想要培养合格的学生,首先要有优秀的教师,教学时必定要注重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器乐选修课程若能顺应趋势引入线上大师课,更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思政活力,塑造正确的三观,有效提升网络教育内涵。
(三)思政融入后器乐选修课程的功能延伸
高校本科音乐学师范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类中等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幼儿师范、普通师范、艺术师范以及其他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音乐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为目标,因此需充分考虑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教学能力素养、教师职业素养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器乐选修课通过线下专业技能训练与线上人文内涵教育的相辅相成,并实现不同器乐领域多层面的交流,无疑对学生融会贯通各种乐器和音乐风格有着莫大帮助,有利于促进该学生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人文素养的均衡发展。
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是将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线上教育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极大凸显。器乐选修若能朝着预期的课程思政方向发展,那么随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将来还可继续开设相关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并融入思政内涵,如“某器乐教材教学法”“器乐作品研读”“乐器修理”等课程,强调器乐教学的实操与应用,在解读教学法中融入“滴水穿石”精神,在研读作品中融入爱国情怀,在研究乐器构造中探寻古人智慧。再如“小学、中学某器乐集体课教学法”“乐队的指挥或排练技巧” 等便于与将来的教育实习接轨的课程,学习如何给中小学生排演既陶冶身心又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器乐实践活动等。它们既是器乐选修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又是专门针对音乐教育专业而设置的关键课程,这系列的拓展课程不但使器乐选修课程中所获知识和技能得以更加准确应用,还能真正融合专业有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梦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器乐选修》课程内容不但适合音乐学专业学生,也适合作为全校性的公选课开设,丰富校园公共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也可发展为慕课类型的网络共享课程,将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办学提升到一个全新水平。
四、结语
要培养一名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第二器乐演奏能力不仅是音乐素养的基本要求,还影响着个人综合音乐能力发展空间,本文提出器乐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在单位授课时间限制中,突破单向的灌输式教学,结合线上平台,调动教研组集体力量,丰富教学内容,形成教学互补。面对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理念要求,高校器乐选修课程应该做出对应的调整与转化,这一转化既需要线上教学平台管理人员的系统开发,也需要院校相关领导的组织保障和设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