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阮曲《火把节之夜》的艺术风格
2022-08-23彭梓瑶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彭梓瑶 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阮这件乐器发源于秦汉时期,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从现存的史料以及文物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阮乐的兴盛与衰落。阮乐发展至今,许多古曲已然失传,新中国成立后,阮又开始发展起来,由作曲家们创作了一批优秀且经典的作品。其中由吴俊生所作的《火把节之夜》就在阮曲中占有重要地位。《火把节之夜》原是琵琶独奏曲,后来出现了中阮版本,由魏蔚在中阮上以F 为首调首弹,并且得到了吴俊生的肯定与赞赏。中阮相较琵琶的音色更加温润沉静,它作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具有动人的音效,更加极致地展示了彝族火把节的艺术风格。本文以阮曲《火把节之夜》的艺术风格为题,从题材、体裁、民族风情与艺术形象等方面对作品主题和意境进行分析,以此阐述其音乐风格特征,进而对作品的背景以及内涵进行更加深刻的论述。
一、题材与体裁形式
吴俊生创作的阮曲《火把节之夜》是根据彝族火把节传统节日而写的。火把节是彝族古老而又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火是人们照明、取暖、熟化食物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火。由于彝族人民对火的依赖性强,并且彝族人民每次原始宗教活动都是在屋内或门外燃火堆,借以呼唤火神,因此火在彝族原始宗教活动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常在社会生活中处处显示出敬火的意识。此曲体现了彝族浓厚的民族风格,曲调优美动听,在艺术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祭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以彝族火把节作为整首乐曲的题材,正如《火把节之夜》整首乐曲分为三个段落,为复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段落,利用中阮空灵的音色描绘出夜幕已经降临,人们点燃火把去篝火晚会广场,火把上的火焰伴随着彝族人民吹奏的温柔的口弦,渲染出了夜色的柔美。在这美妙的如诗歌般的夜晚,彝族青年小伙和少女们饱含着真切的情意轻声哼唱,令人陶醉其中。
第二段落(见谱例1),音乐继续发展,夜色渐渐浓郁,越来越多的彝族人民手持象征光明和希望的火把加入到这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中来,每个人都盛装打扮,跟随着欢快热烈的音乐高歌、舞动。这样的热烈氛围持续了一段时间,人们的心情有了些许的平复,气氛没有之前那么浓烈激荡,但依旧热情。小高潮过去后,旋律又转入年轻人轻快、温柔的绵绵情语中,描绘出少男少女们相互依偎、彼此舞蹈的情景。在音乐中包含着世人皆珍惜的爱情,使音乐主题更加丰富,更具感人的力量。夜更深了,音乐还在继续展开,大家都聚集起来围绕着熊熊燃烧的篝火,用美妙的歌声和热情的舞姿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喜悦和幸福。
谱例1:
狂欢结束之后的第三乐段,是对美好的无限遐想。此时,夜色渐渐散去,伴着白光渐渐而来的是再现音乐主题,慢慢响起的音乐更加柔美、静谧。火把节过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祝福与期盼,也被赋予了更多意义。
这首乐曲运用了彝族人民在火把节最常用也是最有特色的音程:纯四度。乐曲的引子为温柔舒展的F 调,抒发了主题情感之后,转入降B 调中,使音乐更加沉稳,而又蕴含着一股正在积蓄的力量。乐曲在欢歌笑语、载歌载舞的第一个小高潮过去后,转入稍加沉静、明朗的G 调,紧接着再转回降B 调明亮的色彩,全曲以清新明亮、温暖的F 调结束高潮部分,最后回到主题,实现再现,令人回味无穷。
乐曲的第三段尾声为再现部,直接进入了与主题相同的第一段,但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再现部的音乐情绪更加丰满,整体在主题音乐上下行了八度,音乐优美而宁静,富有韵味。第三段采用中阮三弦上的长轮弱奏展示音乐主题,但演奏的时候依然要保持声音的浑厚饱满,旋律流畅连贯,对左右手指的控制有了更高要求。在第195~202 小节上,运用了双轮技法,右手轮奏时要松弛而不失连贯,与欢腾跳跃的气氛不同,此时人们的心中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内心自然而然产生了宁静祥和的情绪。在两个声部中,在三弦的下声部起到了烘托主旋律的作用,音色温润低沉,二弦主旋律声部的线条明亮。
由于盾构掘进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如地表沉陷、桥梁桩基沉降和倾斜、梁体开裂等,因此,应制定对应的应急预案,准备好足够的应急物资材料。
同时,在轮奏当中还加入了许多装饰音、滑音、连续弹打带等(见谱例2)。中阮的音乐温润,在弹奏尾声时能够更好地展现出彝族音乐特色。最后把旋律轻轻地带入到结尾,以调式中的中音为泛音结束全曲,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在尾声演奏中更加要求演奏者把握气息运用与情感流露的紧密相连。
在这首作品中,再现段落的音乐形象通过不同的演奏技法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用音乐所描绘出的美好幸福的场景与人们心中的喜悦,使乐曲达到了演奏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谱例2:
二、民族风情与艺术形象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追溯其根源,就是彝族先民对火的原始崇拜,所以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哀牢山中有个阿资吾递在此收租派款,不仅掠夺百姓钱财,还要百姓捐献鹿、麂、熊掌等贡品。有一年,正逢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以草根树皮度日,各种野兽都跑到深山中去了。百姓无法猎到野兽,而给阿资吾递的贡品必须在六月二十二日前交清,交不清就会被抓去关押或罚做苦役。被逼无奈,全村百姓只好集体进深山猎杀野兽。时间飞逝,阿资吾递派了众多衙役壮丁来索取贡品,却因村里无人,衙役壮丁们便把村寨抢掠一空。当全寨人回家后,只见家里用具被毁,值钱东西被抢走,百姓皆非常愤怒。此时有一个很有胆略的人,叫武珍,他集结起附近许多村寨的青年,在六月二十四日晚上,组成四千多人的队伍揭竿起义,他们前赴后继地围攻衙门。起义军在两千只羊角上捆上火把,手执火把,呼喊着,猛攻阿资吾递的衙门,经过一夜奋战,义军终于大败衙役,杀死了阿资吾递。彝族人民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所以在每年的这一天都举行庆祝仪式,于是便把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火把节。
每当这天晚上,盛装打扮过后的人们举着燃烧的火把来到广场上,青壮年们可以参加射箭、摔跤、骑马等活动。火把节不仅是彝族人民开心聚会、欢歌笑语的日子,也是青年谈情说爱、互诉衷肠的时刻。《火把节之夜》这首作品首先由F 调慢板进入,大量使用长轮,音调舒展而柔美,展现了火把节之夜即将来临之时人们平静美好而又期待的心情。转入降B调后,出现了一个八度跳跃,使原来舒展柔美的音调变得更加沉稳抒情,把人们带入到一个更宽的视角之中,渲染出一幅梦幻的画面。第48 小节,音乐变得激情,为即将开始的狂欢之夜做好准备,情感更加激荡,音乐在两个声部的描绘中表达出一种彝族人民欢欣和向往幸福的心情。进入小快板之后,乐曲整体变得欢快而跳跃,以左手短促的弹与双弹展开,开启了火把节之夜的前奏。紧接着,使用扫弦加小轮的演奏技法,让音乐更加沸腾。这首作品集中鲜明地揭示了彝族人民庆祝火把节时的欢欣鼓舞。吴俊生先生的阮曲《火把节之夜》从火把节的夜晚作为切入点,整体展示生活之美,为整部作品的主题奠定了基调。
《火把节之夜》这首乐曲还运用多维的方式展现了彝族人民美好的现实生活。通过多维方式全面、生动地展现节日和生活的美。乐曲的小高潮结束后,音乐转调进入了中段,旋律从降B 调转入G 调,这次转调将音乐上升了大六度。维度的上升,音高的上移,把人们的情感也带入到一个更深刻的境界之中。
音乐音高整体上升为整首乐曲带来了全新的主题,体现了人们举办火把节的喜悦,乐在其中。从127小节开始,乐曲出现了三个声部同时进行,音乐织体更加紧密。三声部的创作手法使整首乐曲更加新颖,对于演奏者的演奏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有极其精准的控制力量。此时,作曲家也对乐曲的主题进行深化,使气氛更加厚重。三个声部的织体在空间上以三个角度展开,第一是主题声部;第二是和声声部;第三是衬托主题与和声声部的起伏声部。这三个声部各自独立,同时又相互交织、相互依存。主题声部对情感的展开进行描绘;和声声部对主题声部进行立体式的补充和支撑;第三声部也就是起伏声部在对主题起伏配合的同时表达出了旋律特有的延展性。这一段三个声部的相互交融真切表达出彝族人们的真诚与质朴。
作曲家运用了多声部复调的创作手法在阮曲《火把节之夜》之中。在音乐进行到第三部分时,调性又转为F 调(见谱例3)。乐曲以更热烈的、更快的十六分音符进行连接,这一个段落的音乐通过快速交替的连接使整首乐曲到达了一个真正的高潮。在演奏技法上运用了扫加快速弹跳,弹跳的速度和密集程度可以达到轮奏。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迸发出强烈的气氛,加上扫弦的力度,使气氛更加热烈厚重。整个段落都以柱式和弦为主体,上声部使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让气氛变得更加紧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下声部是以柱式和弦为主的激烈与动感。节日狂欢的气氛通过上下声部的相互交织和融合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震撼之感。人们极尽欢腾跳跃,让火把节的整个氛围达到了高潮。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人们的心情激荡,好似精神世界也得到了升华。
谱例3:
尾声是一段极为缓慢的慢板,旋律进入了一种静谧柔情的状态,音符之间相互诉说,相互倾听,慢慢的两个声部开始融合。以长轮弱奏渐慢的趋势轻轻结束在泛音之中。此时,人们的情感已随着音乐进入到一个美妙的世界,那里没有烦恼,只有快乐,没有苦难,只有幸福,让人不禁深陷其中,难以忘怀。多声部复调这种艺术技法的运用,能够激发出人文情怀,是这首作品的成功之处。
在彝族人民的心中,火代表着光明。人们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晚上举行盛大篝火晚会,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唱歌、跳舞,一直狂欢到天明,喜气洋溢。作曲家对于彝族人民的社会活动进行了深入了解,以乐曲作为中介,以丰富的情感来表现彝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审美形态。作曲家也通过演奏技法的不同表达出所包含的不一样的音乐内涵。
人们从各自的家里聚集到火把节举行的大广场,手里都托着水果、菜盘等等,而在广场中央,巨大的篝火已经燃起,人们互相交谈,脸上都带着幸福的笑容。夜晚来临,人们举起火把开始了属于他们的狂欢之夜,欢歌笑语、翩翩起舞,一刻也不曾停歇,男女老少,其乐融融。直到东方既白,人们才渐渐散去。在《火把节之夜》中包含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相互衔接,缺一不可。三个部分所描绘的气氛与画面也不尽相同,一环扣一环,把整个火把节完整地呈现在听众面前。整首作品的旋律贴近彝族音乐风格,中阮音色尽可能空灵、柔美,以严谨的结构和简练的音乐语言汇刻出彝族人民神秘而神圣的生活场景,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彝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使中阮的音乐特色与彝族人文融合在一起,给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了美好、梦幻的体验。
《火把节之夜》这首乐曲成功运用了彝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在以火把节为创作研究背景之上,作曲家抓住了彝族人民火把节风俗的氛围,同时又合理运用了彝族当地的音乐特色,对彝族音乐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利用和处理,在音响色彩、音乐旋律、节奏、织体等主要环节上引用了作曲家自身的体会,使得我们看似自然寻常地因素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效果。整首作品都紧密围绕着火把节来进行,每个细节的把握都十分精准,把节日欢乐气氛和美好画面完全通过音乐展示在听众面前,说明作曲家深入了解了彝族同胞对于火把节的重视。在这首作品中,吴俊生先生通过使用多种演奏技巧来描绘彝族火把节之夜的不同场景,这也非常考验演奏者的演奏技术和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能力。
三、演奏技术的发展
阮是一件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在社会的长期发展中,演奏技术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得更加精炼与复杂。随着现今社会的发展,阮的演奏技术更是与时俱进,与现代音乐的发展紧密相连,丰富了演奏形式,促进了阮乐器的发展。不同的演奏技术有着不同的音色特点,表达出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在演奏音乐时要加强演奏技术,充分发挥不同演奏技术带来的不同感受。通过熟练的演奏技术,使我们充分了解乐曲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有了更加多元化的手段,也增强了音乐表演的感染力。
在《火把节之夜》这首乐曲中,运用了勾弦、打音、下滑音、双轮、双弹、扫弦加轮等演奏技术。其中在引子部分大量运用了双弹与单弹这两个技巧,由于中阮属于低音乐器,作曲家运用了“遮”这一演奏技法,两个八度音给彝族的傍晚添上了一丝神秘的色彩。乐曲转入降B 调后,全部改用带滑弦的长轮,使得乐曲更有激情。在长轮的同时带轮,填充了音乐的内声部,把乐曲表现得更立体化。
第二段中,左手分别运用了滑音、打音。如何在这段轻巧不留痕迹的过弦充分考验了演奏者基本功。作品的第70 小节往后,中阮在一弦上运用了扫轮加挑轮技法,突出了中阮这件乐器的特点——沉稳、温润。《火把节之夜》这首乐曲的整体风格是热烈激情的,这种风格对于中阮的稍显低沉的音色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作曲家运用扫弦技巧来烘托热闹的气氛。第100 小节起节奏变为3/4 拍,与前面形成对比,由热烈的变为温柔而优美的乐曲意境。主旋律在二弦上,三弦的空弦的弹、挑作为衬音来充实乐曲。
四、结语
随着演奏技法的发展,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变得更加容易表达。在《火把节之夜》中,彝族青年与少女们的音乐形象鲜活而生动。在乐曲的第二段中乐曲分为三段:第一段为引子,以充满浓郁彝族风味的慢板为主题,轻柔的奏出,极具歌唱性,舒展而柔美。第二段明朗欢乐,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轻快诙谐到热烈奔放,展示了手举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中间部分的旋律时而温柔轻捷,时而优美明朗,犹如少女们的绵绵情语,第三部分用扫弦演奏,强劲有力,描绘了彝族小伙子们的强壮健美,描绘了一幅人们在一起狂欢的场面。这首乐曲时而舒缓柔美、时而热烈奔放、时而静谧柔情,整个作品力求展示出动人的民族风情与彝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演奏这首作品不仅需要演奏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求演奏者对作品深刻理解,体会到它的内在情感,以充分的内心歌唱和热情作为支撑。
作品的演奏艺术包括演奏技法与艺术内涵这两个方面,出色的演奏技法与充沛的艺术内涵在音乐表演中相辅相成,是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没有技术根本谈不上表现音乐艺术内涵,反之,忽视了艺术内涵,演奏技术也会失去它本身应有的价值。阮曲《火把节之夜》也不例外,整首作品演奏技法众多,每一种演奏技法都包含着不一样的艺术内涵。只有演奏者两者兼顾,才能使这首乐曲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使听众感受到它真正的美。如此,不仅磨练了自己对于乐曲艺术内涵的感知能力,也能锻炼自身对于演奏技巧与艺术内涵之间内核联系的感受程度。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特性,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火把节对强化彝族的自我认同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