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国刀币铸行时间与分期考

2022-08-23陈旭山东淄博

中国钱币 2022年1期
关键词:安阳钱币齐国

陈旭(山东淄博)

齐国铸行的大型刀币有齐四字刀、即墨五字刀、安阳五字刀、莒邦刀、即墨小四字刀、齐三字刀、齐六字刀等数种。历年来齐刀币的出土与齐刀币铸钱遗址的发掘,为齐国货币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实物资料。但由于文献的失载,加之齐国刀币的出土形式皆为窖藏而非墓葬,故对其铸行时间的考证仍处在一个大概时间范围的判断上,尚未见到较为确切的论述。笔者通过多年实物收藏和实地考察,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尝试对齐刀铸造遗址与城址的时代关系、出土齐刀范实物与刀币形制对比、窖藏齐刀币的规律及特殊现象以及各类齐刀币的铸行时间与分期等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证。

一 目前国内关于齐国刀币铸行时间的研究概况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齐刀币的铸行时间可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阶段,并且已对即墨五字刀、安阳五字刀、齐三字诸刀的铸造地点和铸行时间达成共识,但关于某型刀币铸行时间的研究,尚有较大分歧,兹予述之。

王献唐指出:“节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刀币出现于齐国铸币之前,是齐灵公灭莱之前的莱国货币。”王毓铨先生从此说。

郑家相认为:“齐刀应为吕齐和田齐两类。《管子》曰‘桓公铸币于庄山’,是齐之铸刀化,始于桓公。初铸于临淄,临淄亦曰齐城,故著文曰‘齐之法化’;后灭莒,铸于莒之安阳,故著文曰‘安阳之法化’;至灭谭,而铸‘谭邦之法化’;灭即墨,而铸‘节墨之法化’;即墨所铸,在春秋末期又有一种小型即墨刀。”他又说:“田齐继吕齐之后,其所铸刀化,仍继吕齐之制,均以‘齐’字为文,并去其面文中‘之’字。其初铸之为文‘齐造邦长法化’,后铸‘造邦长’三字而为‘齐法化’,遂成齐统一货币,此种制作,似终齐之世而未变也。”

朱活与郑家相的观点基本一致,并进一步明确指出:“齐刀币的铸行时间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中齐之法化、即墨之法化、谭邦之法化、安阳之法化基本上是姜姓齐国国都及各大城邑的铸币,它们铸行的下限也可能延到战国中期。而齐建邦法化、齐法化基本上是田姓齐国在战国时期的铸币,齐国正式开始以齐法化统一各种刀化的时间,我认为最可能是在齐威王到齐宣王时,即公元前378 年-前324 年之间。因为这个时期,齐国进行了不少的政治改革。当然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划开,应当有一段交错并行的铸行时间,这可能是战国初年到战国中期以前。”

于中航将六种大刀分为三型,甲型为即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齐之法化,乙型为即墨法化,丙型为齐法化和齐建邦长法化,他认为甲型应早于乙型和丙型;六种大刀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可称为“之法化”期,后期可以称“法化”期,包括乙、丙两型。大型即墨刀是齐灭莱后铸行的纪念币,铸行当在公元前567 年或稍后,而“齐之法化”刀币应更早于大型即墨刀。安阳之法化铸造于莒地安阳,时间在公元前549 年或公元前523 年。“法化”诸刀,从形制上分析,当以小型即墨刀为早,但它铸行时间可能很短,因而传世无多。齐建邦长法化,因币文不同释读,推论不一,或以该刀为田氏代齐纪念币。齐法化的始铸年代,可能较小型即墨刀略晚,而较建邦刀为早。

孙敬明在《刀币蠡测》一文中把齐刀币分为六型,并认为:齐之法化、齐之化刀是齐国最早铸行的刀币,当为春秋早期所铸;即墨之法化刀是齐灭莱占即墨所铸的纪念币,应为春秋晚期;安阳之法化是齐占据安阳所铸,为春秋晚期;齐法化是战国中期齐城所铸;莒邦法化是乐毅伐齐,齐襄王避难莒所铸;齐返邦长法化,是齐襄王收复失地,返都齐城所铸的纪念币。

关于莒邦刀、即墨四字刀的铸行时间,综合诸家所述,可归为春秋晚期和战国晚期两说。

春秋晚期说。郑家相指出:“(齐)灭即墨,而铸‘节墨之法化’;即墨所铸,在春秋末期又有一种小型即墨刀。”朱活认为:“即墨法化、谭邦法化,形体大小轻重不一,殆为春秋晚期始铸,可能伸入到战国初期。”后又更明确地指出:“此刀是姜氏田氏间民间私铸货币”。

战国晚期说。王献唐指出:“若即墨小刀,制作极晚,或出乐毅破齐,即墨未下时。”何琳仪考证了“齐返邦长法化”刀是齐襄王由莒返都临淄所铸纪念币,铸造时代为战国晚期。于中航指出:“小型即墨刀,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燕国占领大部分齐国国土时,即墨所铸。”此外,刘铁抓、于奉华和毛公强也从此说。

又有余鑫炎在《中国商业史》一书中提出即墨小刀出于西周时代之说。此说距实际情形甚远,不再赘评。

二 齐国刀币与齐故城刀范的出土概况

1.齐刀币出土概况

1972 年,朱活在《从山东出土的齐币看齐国的商业和交通》一文中对齐刀币的出土地点作过统计,指出在山东境内有36 处地点出土刀币,并对莒南、历城、长清、青岛等地出土的大刀作了详细记述。他又在《古钱新典》一书中对20 余批齐刀币的出土地点及出土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但就出土数量未作分类统计。宋百川在《齐国钱币研究概述》一文中,对山东地区14 处出土大刀的种类、数量及占比作过系统整理。于中航分类统计了出土的9 批大刀。孙敬明介绍了山东地区历年出土的92 批大刀,但未说明其各类出土数量及所占比例。张光明对120 批齐刀币的出土资料作过分类及占比分析,共统计出土齐刀币6678 枚,其后又补充统计了10 批、总数2403 枚齐刀币。

2.齐故城齐刀范出土概况及分析

历年来在临淄齐故城的宫城内(即齐都镇西南齐故城南部的安合庄铸钱遗址中)曾多次出土齐三字刀范。刀范做工有细、粗两种(图1、图2),形制存在较大差别(见下表)。

图1

图2

为何同一铸钱遗址出土刀范风格差别如此之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两者之间有一段停铸期,即在安合庄遗址停铸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后,又恢复铸币。在出土的刀币中也正好有这两类实物与之相对应,一类是质量很高、铸造精美的细字齐刀(图3),一类是质量较差、铸造较粗的粗字齐刀(图4),且这两类刀币往往不同坑出土,也可作为这段停铸期存在的佐证。

图3

图4

结合文献记载推论,燕乐毅伐齐(前284-前279 年)时,曾占领齐国达五年之久,仅莒和即墨两城未破,这时安合庄遗址是肯定不能铸钱的。这个时期燕人在临淄铸燕刀币,临淄出土的大量燕刀范已证明了这一点。公元前279 年田单复国,从莒迎齐襄王回临淄后又恢复铸钱,这时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又要加快铸钱速度以补国需,所以铸币风格发生变化、刀范及刀币质量有所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我们由此得出推论,在公元前284 年前齐国使用各类细字齐刀,前284 至前279 年未铸三字齐刀,前279 年至前221 年齐灭亡近六十年间使用粗字三字齐刀。其铸期及风格列表如下:

在以上推论的基础上,我们便可通过出土刀币的类型及其同出的其他齐币内容,对其分期、埋藏时间等问题做出进一步判断。

三 齐故城小城遗址与三字刀铸钱遗址的时代关系

临淄齐国故城分大城与小城两部分(图5)。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是国君和主要大臣居住的宫城;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外城。侯仁之考察后认为:“自从献公迁都临淄之后,又经过历代的缔造经营,至迟至春秋晚期,已经成为一座规模宏伟的大城。”齐三字刀币铸钱遗址便在这宫城之中,足见当时的铸币权一直为齐国最高层所掌控。

图5

大城西墙被压在小城北墙之下,表明大城建造年代早于小城。从小城的布局和铸钱遗址所处的位置来看,因三字刀铸钱遗址正处于小城南部宫墙以内,如若小城不存在的话,遗址的位置就处于不受保护的大城以外了,这是不合理的事情,故由此可以推测,铸钱遗址时代应不会早于小城的建造年代。《临淄齐故城》通过对小城城墙的发掘考证,得出结论:“小城营建年代上限不早于战国早期,下限不晚于战国中期。”故我们可以认为齐三字刀铸钱遗址的上限年代不会早于战国早期,因此齐三字刀的铸行自然也就是战国早期以后的事情了。

四 齐刀币的出土特点

齐刀币粗字与细字不同坑出土,且四、五、六字刀绝大多数出于细字刀的坑中,成批出土的粗字刀中几乎不出细字三字刀和四、五、六字刀。究其原因,应是细字刀和粗字刀铸造时间不同、埋藏时间有先后造成的,这也正好与前面齐刀币范的出土情况完全对应。兹举两例说明如下:

1989 年3 月下旬,大城后村村民在村东1000 米处挖土时发现一批齐刀币,出土地点距“郎邱故城遗址”0.5 公里,刀币盛放在一个大陶盆内,上置盖,出土时无锈蚀现象,保存完好。这是目前所见一次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批(图6、7),共计约有2100 枚,分别由临沂市博物馆和临沂地区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收藏。临沂市博物馆收藏1801枚,其中完整者1536枚,有齐六字刀8 枚、安阳五字刀55 枚、即墨五字刀60 枚、齐四字刀66 枚,齐三字刀1612 枚,皆为细字齐刀,制作精良,没有粗字齐刀共存。这批刀币皆为早期类型细字齐刀,没有晚期类型粗字三字刀,根据上文推论,可以认为是乐毅伐齐时或之前埋藏的。刀币出土时盛在一陶盆内,上置盖(图8)。原器完整,出土时被打破。从陶盆的形制看,应属战国中晚期,可见这批刀币窖藏时间应在战国中晚期。“乐毅伐齐”(前284 年)也处在这一时期,古人往往在遇到战乱时才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埋入地下,因此这批刀币有可能是乐毅伐齐时埋藏的。

图6

图7

图8

再以济南出土的一批齐刀为例。这批齐刀数量大约在一千枚左右,全部为粗字三字刀(图9),制作精粗不一,背文丰富,没有同出细字三字刀和四、五、六字刀。根据上文推论,这批刀币是田单复国以后铸造的(前279-前221年);这批刀币背文丰富,形制略有差别,证明铸造时间跨度较大。

图9

以上两例,为细字与粗字齐刀不同坑出土的佐证。

在上文两类刀币不同铸期观点的基础上,思考细字与粗字齐刀不同坑出土的原因,即乐毅伐齐时齐国还没有铸造粗字刀,故因战乱埋藏的皆为细字三字刀和早期流通的四、五、六字刀。秦灭齐国时,粗字齐刀已铸行流通了近六十年,所以因战乱埋藏的刀币多为粗字刀,即使偶尔有少部分细字刀或四、五、六字刀同出,也是乐毅伐齐时没有被埋入地下而一直在民间流通的部分。

五 从文献资料考证各类齐刀币的铸行时间

1.公元前567 年前,“即墨”属莱国,因此即墨五字刀作为完全货币形态出现的上限不会早于这个时间。齐灵公十五年(前567 年)齐侯召见莱子,莱子不从。齐灵公大怒,遂派将军晏弱、叔夷率重兵灭莱,莱民残余退守棠邑城(今平度东南部唐田)。《左传·襄公六年》:“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同年冬,晏弱率军破棠,莱为齐国所灭。棠,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认为在山东平度县东南,《中国历史地图集》也持此种观点。即墨,《史记正义》:“莱州胶水县南六十里即墨故城是也。”唐之胶水县即今之平度县。因此推论即墨应是齐灭莱时并入齐版图的。

2.安阳五字刀应产生在即墨五字刀之后。史载齐国有两次大规模伐莒,第一次是公元前549 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遂伐莒,侵介根。”莒大部入于齐。介根在高密县东南四十里,其地距即墨不远。“即墨”之安阳,应是莒之五阳中的安阳,《后汉书·方术列传》:“莒有五阳之地”,注曰:“城阳、南武阳、开阳、阳都、安阳,并近莒”。第二次是公元前523 年,《左传·昭公十九年》:“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安阳当是在这两次伐莒中的其中一次入于齐。故安阳刀是此时的产物。

3.齐四字刀是以国为名的货币,比即墨五字刀早是肯定的,但铸造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但我们可以通过其出土所占比例进行一个大体的推论,从上文提到的张光明对120批齐刀币的出土资料作过的分析统计看,共统计出土齐刀币6678 枚,其中齐四字刀264 枚,占4.6%;即墨五字刀256 枚,占4.4%;安阳五字刀123 枚,占2.1%;齐六字刀29 枚,占0.8%;齐三字刀5059 枚,占88.1%。大家都知道三字刀最终取代四、五字刀而一直使用到齐国灭亡,也就是可以说“齐之”“即墨”“安阳”刀停铸时间是同时的,那么这几种刀币的所占比例就与铸造时间先后有关系了,货币的存世数量往往与铸造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一般铸造的时间越久数量就越多,越短数量就越少,正如公元前567 年之后不久铸造“即墨”刀,所占比例为4.4%,至公元前549 年或前523 年后不久铸造“安阳”刀,所占比例为2.1%,“安阳”比“即墨”少铸了二三十年左右,其数量比例少了2.3%。“齐之”刀占4.6%,比“即墨”刀多了0.2%,故“齐之”的始铸时间也不会比“即墨”刀早多少,时间最早也应在灵公初期之后,从历史节点上看,齐灵公即位(前581 年)后,尊晋为霸主,至灵公九年(前572 年),晋大夫弑晋厉公,改立晋悼公,灵公便开始有不尊晋国为霸主之意,这个时间比前567 年灵公灭莱早了五年,也符合“齐之”刀比“即墨”刀多0.2%比例的时间架构,所以公元前572 年左右铸四字刀是最符合逻辑的。

4.莒大刀(亦称莒邦刀)的铸造,首先肯定不会早于莒国灭亡的时间,莒国灭亡于哪一年、被谁所灭,学术界意见有分歧。有《史记·楚世家》所记楚简王元年(前431 年)灭莒说,此说不见于先秦资料,是孤证;有《墨子》和《战国策》莒亡于齐说,参考青铜器铭文解读,莒亡于齐说不仅不是孤证,而且还有一些旁证。无论谁灭莒,但数十年后莒归齐是不争的事实,莒邦刀应在此后产生的,因其存世数量极少,目前共发现四枚半,且又不与其它齐刀同出,都是单枚发现的,这就为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虽然还具备早期即墨五字刀的形制,但已没有了“之”字,铸工较粗,文字书写随意,刀币背面也由三道横杠改成了两道,与之相类者还有即墨小四字刀,此即墨小刀,铸造粗糙,形体较小,背面直接连三道横杠和中间的箭镞形符号也没有了,两者币文皆笔画较粗,字体糜弱,隐起现象也比较明显,这些特点与即墨五字刀都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出土特点是单独零星出土,几乎不与齐大刀同出,应是在特殊时期内单独流通过一段时间。依据莒邦刀、即墨小四字刀铸造形制、文字风格相同、“刀”字皆具反书等共同特点,两者当是同一时期内所铸。从以上几点分析情况看,就几乎排除了它们是“于春秋晚期始铸,可能伸入到战国初期”的可能,因为即墨五字与即墨四字这两种刀铸造工艺、币文、文字特点、形制、细部特征甚至尺寸大小等完全不同的刀币,在同时同地并行流通是解释不通的,只有两者是不同时间铸造和流通的才能合理解释这一切。从历史节点和铸造工艺、文字等各方面特征上看,莒邦刀、即墨四字刀更符合是“乐毅伐齐”初期,莒、即墨两城守将所铸临时货币。《史记·乐毅列传》也载:“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由此可见莒和即墨是当时被齐控制的仅存领土,前者为襄王驻驿陪都,后者为田单复国的军事根据地。而也唯有与两城同名的莒邦刀和即墨四字两刀现世,这绝非巧合,在长达5年的时间内显然都有督造货币的条件和可能。之所以要仿制即墨五字刀的形制,而非齐三字刀,原因首先是齐国国都临淄以及绝大多数地区已被燕人占领,此时齐已国之不国,再铸以国为名的齐三字刀不符实际;其次是即墨原本就铸过即墨五字刀,并一直在流通使用,仿其形制继续铸造即墨四字刀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是将刀币铸小了些以示区别,将“之”字去掉是为了符合当时货币行用的制度。莒城原先并未铸过齐刀,故直接仿铸与即墨五字刀大小一致的莒邦刀即可,只是铸出后因刀型过大,发现并不方便在燕所占的齐地流通,所以不久后便被齐明刀取而代之。这些推断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出土资料加以补充证实。

战国初年,齐国的大权已在田氏手中,齐宣公五十一年(前405 年)宣公去世,康公即位,田和(史称田太公)任齐国国相。周安王十一年(公元前391),田和将齐康公迁于海上,据考所迁海滨之城,即今长岛县南长山岛。从以上历史节点、小城建造年代、各类刀币形制、文字的变化,并结合田和已掌握齐国政治、经济大权的时间以及流放齐康公方面等综合来看,公元前391 年前后是最符合停铸四、五字刀,始铸三字刀的时间。齐康公十九年(前386 年)田和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史称“田齐代姜”。前386 年“田齐代姜”时又铸六字刀以示纪念,此时所铸的三字、六字刀虽然形制上已由四、五字刀的断脊改成了通脊,将“之”字去掉,但文字的写法和刀型并没有多少改变,甚至有的三字、六字刀还保留了断脊的遗存(图10、图11)。齐康公二十六年(前379 年)被流放的齐康公去世,姜齐灭亡。

图10

图11

齐威王田和之孙公元前356 年继位,在位36 年。齐威王在位期间,国力日强。到齐威王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因此时经济、军事的大发展,三字刀的铸造产量势必达到一个新高度,在这个过程中,从威王到宣王、闵王时期,刀币的铸造工艺、形制、文字、质量等也逐渐了发生变化。“乐毅伐齐”之后的齐襄王到齐国灭亡的齐王建时期,三字刀币变化更是巨大,此历史节点也为齐刀币的分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坐标。

六 齐刀币铸造工艺、形制、文字的演变及齐刀的分期

在齐刀币长达350 年的铸造历史中,每个阶段的铸造工艺、文字特点、形制等各有不同,根据这些不同点,笔者大致将其分为规范期、变革期、成熟期、临铸期、粗铸期五个时期。

1.规范期。“之”字刀皆为规范期的刀币,包括齐四字刀、即墨五字刀、安阳五字刀三种,这是齐国最早期的三种刀币,铸造时间在公元前572-前391 年,即齐灵公九年(前572 年)称霸之始铸齐四字刀,齐灵公十五年(前567 年)灭莱占即墨后铸即墨五字刀,齐庄公五年(前549 年)占莒之安阳后铸安阳五字刀。

特点:铸工精美,边郭皆经过精细打磨,刀身与刀柄断脊,从正面看刀脊平直,文字扁平,写法一丝不苟,笔画均匀、细腻、无隐起现象,刀背中间符号多呈标准的箭镞状,背文种类较少(图12)。

图12

2.变革期。即从用齐三字刀开始,至齐威王即位之前这段时间,包括铸于公元前391-356 年之间的早期规范型三字刀和铸于公元前386 年“田齐代姜”的六字刀。

特点:刀身的形制、铸造工艺、文字扁平,风格皆与四、五字刀相类,铸工精美,边郭皆经过精细打磨,刀身与刀柄通脊,早期规范型三字刀和六字刀中皆偶有断脊者,仍保留了四、五字刀的遗风,应属当时工匠惯性为之,从正面看刀脊平直,文字扁平,写法一丝不苟,笔画均匀、无隐起现象,刀背中间符号多呈标准的箭镞状,背文种类较少(图13、14)。

图13

图14

3.成熟期。齐威王、齐宣王、齐泯王时期(公元前356-284 年)大批量生产的细字三字刀。

特点:铸工较精美,边郭未经过精细打磨,刀身与刀柄通脊,从正面看刀身中间脊部略向下凹,刀尖略向后弯曲,有细微的波状弯曲,文字变长,写法较随意,笔画尚均匀、有隐起现象,刀背中间符号多呈不标准的箭镞状或中间粗两头细的小竖杠状,背文种类较少(图15)。

图15

4.临铸期。即墨法化、莒法化,为乐毅伐齐时(前284-279 年),未破的即墨、莒两城管理者仿即墨五字刀币临时而做,后由齐明刀取代。

特点:形制与即墨五字刀相似,质量不可同日而语,无“之”字,铸工较粗,文字变化多样,字形变长,写法随意,笔画较粗,隐起现象明显,背面不具备正规齐刀的特点,背文多平夷。莒邦刀仅具两横,刀型偏大,存世极少,应刚铸不久便停铸(图16)。即墨四字刀背已无横杠和中间符号,刀型明显偏小,存世有一定数量(图17)。

图16

图17

5.粗铸期。齐襄王返国后至齐王建时期(公元前279-221 年)所铸粗字三字刀币。

特点:铸工较粗,边郭未经过任何打磨,多有铜茬,刀身与刀柄通脊,从正面看刀身中间脊部略向下凹,刀尖向后弯曲明显,有较明显的波状弯曲,文字变化多样,字形变长,写法随意,笔画较粗,隐起现象明显,刀背中间符号多呈小竖杠、点状、纺锤状等不规则形状,背文种类较多、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背文(图18)。

图18

以上论点均是通过大概率分析得出的。然齐刀币的铸造毕竟是工匠手工完成,具有不稳定性,如齐四字刀有铸造较粗者、即墨四字刀有铸造较精者以及三字刀形状怪异者等等,这都是个别的现象,存在着极大的人为偶发因素,故排除在普遍性之外而未列入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能够对齐国货币研究的不断发展和突破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10]王献唐:《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上),齐鲁书社,1979 年。

[2] 王毓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

[3][7]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三联书店,1958 年。

[4] 朱活:《古钱新探》,齐鲁书社,1984 年。

[5] 于中航:《试论齐刀的类型、分期和年代》,《山东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87 年。

[6] 孙敬明:《齐币蠡测》,《山东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87 年。

[8] 朱活:《齐鲁及齐鲁币制》,《山东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91 年。

[9] 朱活:《古钱新谭》,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27 页。

[11] 何琳仪:《返邦刀币考》,《中国钱币》,1986 年第3 期。

[12][19]于中航:《试论齐、燕刀的起源及始铸年代》,《山东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91 年。

[13] 刘铁抓、于奉华:《即墨法化之铸行时间及铸造技术》,《中国钱币》,1989 年第1 期。

[14] 毛公强:《即墨故城与即墨刀货》,《管子学刊》,1992 年第3 期。

[15] 余鑫炎:《中国商业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 年。

[16] 朱活:《从山东出土的齐币看齐国的商业和交通》,《文物》,1972 年第5 期。

[17] 朱活:《古钱新典》,三秦出版社,1991 年。

[18] 宋百川:《齐国钱币研究概述》,《山东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88 年。

[20] 孙敬明:《考古发现与齐币探索》,《山东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88 年。

[21] 张光明:《从齐刀币的出土谈齐国货币的流通及相关问题》,《山东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88 年。

[22] 张光明:《由齐币的出土论齐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管子学刊》,1991 年第2 期。

[23] 陈旭:《山东临淄新发现齐刀币铸钱遗址》,《中国钱币》,2011 年第1 期。

[24] 参见临淄文物志编辑组:《临淄文物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 年。

[25] 陈旭:《山东临淄出土燕明刀范》,《中国钱币》,2001 年第2 期。

[26] 陈旭:《从临淄出土齐刀范看齐刀币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钱币》,2013 年第1 期。

[27]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齐故城》,文物出版社,2013 年。

[28] 冯沂:《山东临沂市出土一批齐国刀币》,《中国钱币》,1992 年第2 期。

[29] 陈旭:《山东济南出土齐国刀币》,《中国钱币》,2007 年第2 期。

猜你喜欢

安阳钱币齐国
安阳之旅
蜗牛的故事
安阳山
老马识途
远水救不了近火
Sun Yat-sen Numismatic Museum, Hangzhou
左脑风暴
秉笔直书
钱币保存各有法
旧爱新欢,谁在我身体里种下情花之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