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体悟式”心法班会课的原理和实施方式
2022-08-23张玉石颜天丽
◎张玉石 颜天丽
张玉石,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初中组冠军。出版个人专著《做班主任,真有意思》。
众所周知,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会受很多因素影响,而知行脱节是其中的普遍性问题。对于“大道理”,学生们都懂,但在事情发生时,依然会出现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情况。“活动体悟式”心法班会课通过经历“体验—感受—明理—导行”品德形成的心路历程,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体验中感悟,在表达和分享中提高认知,最后明理导行。成功的“活动体悟式”心法班会课能帮助学生走出“知行脱节”的困境,实现知行合一,是一种更真实有效、更入心入脑的“心德育”方式。
一、“活动体悟式”心法班会课的设计原理
“活动体悟式”心法班会课主要通过活动体验、强化认知、分享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在无声、无痕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判断、价值选择和品德的内生外化,水到渠成地走进、感化、引导学生的心灵。
(一)以“心德育”为指导思想
“活动体悟式”心法班会课的设计以“心德育”为指导思想。所谓“心德育”,是指把心理教育的原理和技术运用到德育活动过程中,让德育具有价值导向和助人自助的双重功能。基于中小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建设性心路历程体验的原理,我们以主题班会课的主题、目标、内容、形式、过程等五大结构环节的实施为途径,积极引导、帮助、促进学生正向思想品德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的内在生成、自我构建。
(二)以体验学习为核心
体验学习是“活动体悟式”心法班会课设计原理的核心。体验学习是以体验与感悟为基本经历的经验习得,是一种经历心路历程的内在学习模式和品德生成心智程式。体验学习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能激发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和投入。
活动体验型德育过程的心理结构,即“活动-体验-感悟”的心路历程与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感知-体验-明理-导行”的内化规律完全吻合。另外,由于有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作为动力,学生品德内化过程强烈而深刻,品德生成要素同步而协调,品德形成达到“自律”境界,是一种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活动形式。
二、“活动体悟式”心法班会课的实施方式
(一)实施要求
1.活动选择要紧扣目标和学生特点
活动内容的选择要利于目标的达成。比如,新班组建之初,要达到“拉近学生之间的人际距离”的班会目标,我们就要融合学生的心理距离,选择那些可以缩短物理距离的游戏,比如“大风吹”“一元五角”“抓住机会”等破冰游戏。
活动形式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比如,在开展“感恩”主题班会前,小学老师会安排学生“护蛋”,以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效果良好。但这个活动如在初中开展就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学生会觉得活动形式“幼稚”。
2.活动参与要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
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当学生全身心参与、投入其中,活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在活动各环节参与的积极性。如:
课前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热身,通过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状态;二是导入班会主题,使学生对本课主题有初步的了解,提高课堂效率。为此,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的游戏,或与本课相关的小游戏作为导入。
课中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体验,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及感悟。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可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利用班级团体动机来激发学生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其中。
3.分享感受要及时引导
活动后一定要有学生分享感悟的环节,此时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尤为重要。“活动体悟式”一重“体”,二重“悟”。其中的“体验”由教师组织,学生经历;“感悟”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没有教师的有序组织,班会课可能变成“自由活动”;没有教师适时、恰当的点拨,班会课就会流于形式,缺少教育意义。
学生对同一活动可能有不同看法,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之间的认知碰撞。根据认知不和谐理论,认知冲突会迫使学生寻找新思想或信念,或修改现有信念,以尽量减少认知冲突的程度。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就是价值澄清的过程,在价值辨析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将得到提升。
活动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对学生不正确的价值观或对问题的偏激认识要加以引导,提升他们的理性思维。
4.课后延伸要持续跟踪
“成长中的个体具有相当强的原始享乐本能和自我中心本能”。为了确保德育效果的持续性,我们应该在班会结束后以一些后续的德育行为继续引导学生的激情和理性。比如,在“习惯”这节班会课后,我们会让学生每天记录好习惯的养成情况,每周由教师进行总结反馈,跟踪记录21天后,学生初步养成好习惯。
(二)实施形式
“活动体悟式”心法班会课从组织形式上,可分为一班一组合作式、一班两组对照式、一班多组探究式、一人一组参与式等四种形式。
1.一班一组合作式
一班一组合作式是以整个班级为单位共同做一个游戏。这类活动多是合作式游戏,需要全班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比如,考验同学们协作能力的“钻呼啦圈”、活跃班级氛围的“击鼓传花”、培养领导力的“蜈蚣翻身”、促进同学间相互了解的“寻人游戏”等。一班一组合作式活动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非常考验教师的组织能力,明确的游戏规则和教师清晰的指令是活动有序、高效进行的保证。
【案例1】“梦想长城”活动
活动规则:1.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坐在没有靠背的凳子上(凳子距离较近)。2.一个同学向后仰躺在后面同学的腿上,后面的同学依次向后躺下,直到全班同学都躺在了后面同学的腿上。3.迅速抽掉每个同学的凳子。最后在全部都没有凳子的情况下,同学们靠腿部力量依旧能够保持向后仰躺的姿势,看看可以坚持多长时间。
这个游戏非常考验同学们的意志力和协作能力,适用于“梦想”“团结”“坚持”等主题班会。
2.一班两组对照式
一班两组对照式是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各自完成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任务,然后通过对比结果来分析问题的本质。分成两组的主要目的是对比,所以这类活动适用于是非分明的问题。比如,针对学生不爱背单词导致英语阅读题得分率低的问题,我们在微班会中组织了一项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甲组由英语较好的同学组成,乙组由英语较弱的同学组成;两组同学完成同一篇英语阅读题,不同的是乙组题目中有很多汉语注释。做完后让大家猜一猜哪组分数高,在出乎意料的结果中,学生自然明白了背单词的重要性。这样的对照体悟式活动带来的深切感受远胜于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育。
【案例2】“不要歧视他人”活动
活动规则:1.把全班分成两组:甲组是戴眼镜的,代表“聪明”;乙组是不戴眼镜的,代表“愚笨”。2.在接下来的一整天里,老师刻意对乙组同学进行“语言攻击”,对甲组同学进行表扬。比如,当甲组同学答对问题的时候,老师会刻意强调“戴眼镜的同学就是聪明”;当乙组同学上课不听讲的时候,甲组同学会刻意攻击“不戴眼镜的同学真是笨”。3.第二天,甲乙两组同学互换。
经过两天的体验之后,在班会上请同学们谈谈被别人评判“蠢笨”时的感受,学生表示听到这样的话时“非常难过”“会不断怀疑自己”“开始失去信心”等。而被赞扬“聪明”的同学则感觉“非常开心”“感觉自己真的像老师说的那般聪明”“真希望每天都这样啊”。最后大家达成共识:不要歧视他人。
“不要歧视他人”这类问题虽然是非分明,但如果没有切身体验,很难有心灵的震动,在实际生活中也很难与他人共情并改变自己的行为。通过这次的对照体悟式活动,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被歧视的痛苦,并在日后的言谈举止中更加注重他人的感受。
3.一班多组探究式
一班多组探究式是把全班分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小组,多组进行同一个活动,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通过分析结果倒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发深入思考。比如:信任背摔、解手链、人体拷贝、价值拍卖、拼图游戏等,均可采用一班多组的探究形式。
【案例3】“火海求生”活动
活动规则:1.发给每位同学一块奶糖,糖上系一根细绳。2.全班分成四组,每组发一个细口的瓶子,瓶子底部放一支蜡烛。3.把本组同学的奶糖全部放进瓶子里,然后点燃蜡烛。4.每组同学迅速开始“逃生”,即把奶糖从瓶子里拿出来。5.计算每组全部“逃生”成功所用的时间,用时短者为胜。
因为十几个同学同时拉着绳子“逃生”,瓶口处出现拥堵现象,有的奶糖被拉断,有的奶糖被烤融,但有一组同学非常快地全部“逃出生天”,我们即请这组同学分享成功经验。该组同学代表说:“我们一开始也都堵在了瓶子口边,我让大家不要急,按照指令先后出来,没念到名字的把奶糖下沉,为念到名字的同学让路,然后我们就一个一个地迅速出来了。”其他小组同学听后马上明白了自己小组失败的原因,更懂得了在竞争中学会合作的重要性。
4.一人一组参与式
一人一组参与式与一班一组合作式不同,需要每个人独立完成一项任务。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比如“生命线游戏”,用一张纸条代表人的一生,将已经过去的时间部分撕去,然后将睡眠的时间(三分之一)撕去,再将娱乐游玩的时间撕去,看最后剩余纸条的长度还有多少,让学生通过游戏体会生命的短暂与时间的宝贵。
【案例4】“生命五样”活动
活动规则:1.请每位同学找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然后写在纸上。2.再删去一样相对不重要的东西,剩下四样。接着以此类推,最后只留下一样。3.小组交流感受,想一想,这个游戏带给了自己什么启示。
某学生说:“我依次划掉的是事业、理想、成绩、健康,最后留下的是亲人。我一开始划掉的是事业,因为没有成绩不可能有事业;第二个划掉的是理想,有点不舍,因为没有理想,什么事情都会随便做,自然做不好。第三个划掉的是成绩,当时心里很不舍,因为成绩是经过很大努力才取得的。但健康和亲人对自己非常重要,于是舍弃了理想。划掉第四个的时候,我心里非常纠结。考虑到是父母给了自己生命,于是我划去了健康,留下了父母。这个游戏让我明白了,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亲人。”
通过这个有些“残忍”的过程,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看清人生的方向,从而进行合理取舍。
育人须走心,除了重视传统课堂教学阵地,我们还要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强与学生的心灵对话,从生活世界中寻找走心德育实践的动力,真正激发学生道德“内应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那样我们的走心德育才能走得更远。总之,要让心法式班会课引发真正的心灵冲击,在学生教育中发挥出独特作用,就须从班主任自身入手,探索、研究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并投入爱心、毅力和智慧,确保班会课收到良好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