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功能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自我分化和自尊的序列中介效应

2022-08-22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韧性经历分化

张 静

(1.黄淮学院 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河南 驻马店 463000;2.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部,北京 100875)

心理韧性(resilience),还被翻译为心理弹性、抗逆力、复原力等,被用来描述个体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处境时在过程和结果中表现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1-3]。心理韧性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曾经在逆境或不利处境生活的个体,能够克服不利环境的影响获得较好的发展;二是一直生活在逆境或不利处境的个体,能够不受损害而获得较好发展;三是个体在经历灾难性的打击之后能够恢复到较好的状态,获得新生[4-5]。心理韧性关注逆境中个体积极心理潜能的发挥,探索个体成功适应和自我成长的力量源泉,被广泛运用在处境不利群体的研究中。

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由于在童年成长的关键期缺少父母的陪伴成为成长处境不利的特殊群体。研究发现,留守不利于个体发展,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较多出现孤独、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自尊和生活满意度水平较低,社会适应能力总体水平偏低[6-10]。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相比,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表现出乐群性和心理韧性较低、精神质高、易焦虑、抑郁、自我和谐状况较差等特点[11-14]。研究表明,心理韧性对处境不利个体的成长和身心发展起保护作用[15]。因此,培养和提升留守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帮助留守儿童、留守经历大学生在逆境中健康成长,对于解决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个体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对个体发展影响深远。家庭功能是对家庭特征和家庭任务完成状况的综合衡量指标,具体体现在家庭的关系结构、反应灵活性、家庭成员交往质量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等几方面[16]。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是儿童产生良好心理韧性的关键保护性因素,家庭功能对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7-18]。然而,家庭功能对心理韧性的影响过程和内在机制还缺乏进一步的探讨。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多以心理韧性为自变量或中介、调节变量,探讨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但以心理韧性为因变量,探讨家庭功能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影响机制的研究还很少。而留守经历最首要的特点就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导致的家庭功能弱化和不全,因此,探讨家庭功能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机制,对于减少留守经历对个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留守儿童和留守经历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根据交互作用论和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体具有自主性和积极能动性,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相互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建构者。这提示我们,家庭的影响要通过个体发挥作用,家庭功能对留守个体心理韧性的影响至少部分是通过个体自身的因素起作用的。“留守”只是一个处境的标签,并不能完全决定留守个体发展的结果,留守个体既可以影响环境中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也可以创设和选择自己生活的心理环境。父母远离带来的家庭功能弱化必然会影响留守儿童对环境和自我的认知与感受,但留守个体是完全受不利环境的影响,还是在不利处境中摆脱消极影响,做到独立自主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则是影响其发展结果的更近端的因素。因此,探讨家庭功能影响留守个体心理韧性发展中个体内在因素的作用,可以更深入清晰地把握影响留守个体发展的更近端的关键因素,为促进留守个体健康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 )是 Bowen 在家庭系统理论里提出的核心概念,指个体在家庭中情绪依恋与独立自主的程度,体现了个体从家庭中分离成为独立个体的能力和水平[19],在内心层面体现了个体将理智与情绪区分开的能力,在人际层面体现了亲密感与独立性的平衡能力,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功能和行为[20]。而心理韧性是心理功能的重要表现,由此可见,自我分化可能会对心理韧性产生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对子女的自我分化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功能不同的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21-22]。家庭功能影响自我分化,而自我分化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因此,本研究假设:自我分化在家庭功能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自尊是个体对于自我的总体评价[23],是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中能够体现个体人格力量的内在变量。已有研究发现,家庭功能正向预测自尊[24],自尊能够正向预测心理韧性[25]。因此,本研究假设:作为重要的人格变量,自尊在家庭功能与心理韧性之间起中介作用。另有研究表明,自我分化可以直接正向预测自尊[26],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越高,自尊水平也越高[27],而且一项关于高中生的研究表明,自我分化在家庭功能与自尊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28]。据此可以推测:自我分化和自尊在家庭功能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中具有序列中介作用。

基于上述理论和研究现状,本研究拟以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功能与该群体心理韧性的关系,以及自我分化和自尊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见图1)。本研究的假设包括H1:家庭功能显著正向预测自我分化和自尊;H2:自我分化显著正向预测自尊和心理韧性;H3:自尊显著正向预测心理韧性;H4:自我分化和自尊在家庭功能和心理韧性的关系中起序列中介作用。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被试为来自河南省两所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 625份,回收有效问卷1 421份,有效率为87.4%。其中,留守经历大学生360人,占总有效被试的25.3%,本研究只用到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数据,具体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家庭功能评定量表

采用Epstein等根据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编制的家庭功能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 FAD),量表共60 个题目,包括7个维度:问题解决、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量表采用李克特4 级评分,从“很像我家”到“完全不像我家”分别计4、3、2、1分[29]。得分越高,表明家庭功能越好。在本研究中,整个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0。

2.心理韧性量表[27]

采用胡月琴、甘怡群编制的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包含 27 个题目,由5 个维度组成: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采用李克特5 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分值越高,表明心理韧性越强。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8。

3.自我分化量表[30]

采用吴煜辉和王桂平修订的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 DSI),量表由27个题目组成,包含四个维度:情绪反应、情感断绝、与人融合和自我位置。采用李克特 6 级计分,

表1 被试的基本情况

4.自尊量表[31]

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RSES)对被试的自尊水平进行测量。量表包含10 个题目,采用李克特4 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4表示“完全符合”。分值越大,表明自尊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3。

(三)施测程序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施测前向被试说明了问卷作答的匿名性以及保密等相关伦理规则,消除被试疑虑,要求被试真实、独立地作答。测试结束后问卷当场统一回收。施测时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被试一般在15分钟左右完成整套问卷。

(四)数据分析

首先,使用SPSS 20.0对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然后,使用Hayes(2013)推荐的PROCESS插件(Model 6)构建5 000个Bootstrap样本,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检验自我分化和自尊在家庭功能和心理韧性之间的序列中介效应。如果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反之,则说明中介效应不显著。在进行中介效应分析之前,对所有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

二、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和控制

本研究收集的数据均来自被试的自我报告,因此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为了减少这种偏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在施测程序上,通过匿名填写和变换指导语、反应语句和计分方式引导被试进行真实作答。在统计上,运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来考察数据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11个,第一个因子解释变异率为18.13%,小于40.00%,说明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32]。

(二)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人口学差异性分析显示,不同年级被试差异显著,F(2, 356)=3.07,p<0.05。事后检验显示,大一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心理韧性在其他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p>0.05)。

(三)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矩阵

表2给出了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矩阵,相关分析表明,家庭功能、自我分化、自尊与心理韧性等变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为0.51~0.69,p<0.001)。

表2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矩阵(N=360)

(四)自我分化和自尊的序列中介作用检验

使用Process插件中的Model 6检验自我分化和自尊在家庭功能和心理韧性之间的序列中介效应,结果见图1:家庭功能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我分化(b=0.51,p<0.001)、自尊(b=0.33,p<0.001)和心理韧性(b=0.19,p<0.001);自我分化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尊(b=0.35,p<0.001)和心理韧性(b=0.51,p<0.001);自尊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心理韧性(b=0.17,p<0.001)。

图1 自我分化和自尊在家庭功能和心理韧性之间的序列中介效应注:***p<0.001

采用偏差校正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家庭功能对心理韧性的直接影响的95%置信区间为(0.10, 0.28),不包含0;自我分化的独特中介效应、自尊的独特中介效应以及自我分化和自尊的序列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0.20, 0.32)、(0.02, 0.10)和(0.01, 0.06),均不包含0。因此,家庭功能对心理韧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显著,三类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ab/c)分别为48.3%、5.5%和10.2%,总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4.0%。

表3 效应分解及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的95%置信区间

三、讨论

(一)家庭功能、自我分化、自尊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家庭功能对自我分化和自尊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说明留守经历大学生家庭功能的充分发挥不但可以提高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还可以提升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该发现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关于自我分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亲子关系、家庭的核心情感系统等对子女的自我分化发展都有显著影响,自我分化是家庭互动关系的结果,家庭功能是影响子女自我分化的非常重要的因素[33-36]。已有自尊的相关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可以显著预测子女的自尊水平[37]。父母的理解和关爱可以提升子女的自尊水平,父母的拒绝和惩罚可以降低子女的自尊水平[38];父母的争吵与冲突较多,家庭关系不和谐,会降低子女的自我评价和自尊水平[39]。家庭对子女自尊的发展影响显著,功能良好的家庭更易培养出高自尊的孩子。

研究结果还显示,家庭功能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这一发现与已有家庭因素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一致,可以相互印证。已有研究发现,个体心理韧性的发展与家庭联系紧密,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家庭互动中获取社会适应力的重要特质[40],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41],父母对孩子较多的关怀和较少的控制干涉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42],完善的家庭功能有助于儿童形成高水平的心理韧性[43]。这说明,家庭因素是儿童产生良好心理韧性的关键保护性因素,家庭功能的充分发挥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影响深远,即使在长大之后进入大学,这种影响依然存在。因此,远离孩子外出打工的父母要重视履行身为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对孩子的支持、关爱、引导和教育不能松懈,要加强与孩子、孩子的看护者和老师的交流和沟通,尽力保障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让孩子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仍然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二)自我分化和自尊在家庭功能与心理韧性间的中介作用

进一步分析家庭功能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机制发现,家庭功能不但直接正向预测心理韧性,还通过自我分化和自尊对心理韧性产生间接影响。具体来讲,自我分化和自尊的中介作用通过三条间接途径产生:第一,通过自我分化的独立作用;第二,通过自尊的独立作用;第三,通过自我分化和自尊的共同作用。

家庭功能可以通过提高自尊来提升心理韧性,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44],这说明生活在家庭功能弱化或缺失环境中的留守经历大学生容易产生低自尊,心理韧性水平较低。家庭功能可以通过提高自我分化来提升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而且自我分化可以通过提高自尊来提升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这说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越高,自尊和心理韧性的水平越高。这是因为自我分化是个体心理成熟最为关键的品质之一,是体现个体发展状况的重要人格变量。已有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果。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直接影响个体的自尊和社会适应[44],自我分化水平越高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适应越好,情绪越稳定,人际关系也更为融洽,生涯规划能力更强[21-22]。

上述研究结果也得到了美国心理学家Bronfenbr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的支持。该理论强调个体是积极主动的发展主体,同时强调个体的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包括微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系统)之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44]。留守对于留守群体来讲是宏系统,表示的是一种生存状态,是社会文化和阶层的体现,而家庭功能是个体发展的微环境系统,是留守个体直接置身其中、更直接接触的环境因素,无论是微环境因素还是宏系统因素,都与个体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个体发展的结果。而自我分化和自尊就是重要的个体发展的内在因素,家庭功能影响着个体的自我分化,而自我分化水平又影响着个体的自尊和心理韧性,自我分化和自尊在家庭功能和心理韧性之间具有序列中介作用。

(三)教育建议

本研究揭示了留守带来的家庭功能的变化影响留守个体心理韧性形成的内在机制,发现了在家庭功能与留守儿童良好心理韧性发展之间个体层面的关键保护因素,对于减少留守经历对个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家庭和教育角度来说,可以着力于使家庭功能运行良好和提高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分化水平。第一,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视、理解和关爱,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让他们自尊、自信地面对生活;第二,外出打工的父母、看护者及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孩子,在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之外,培养孩子健康独立的优良品质,鼓励和肯定孩子的努力;第三,外出打工的父母和留守儿童的看护者要努力维持家庭功能的正常行使,在保障孩子正常生活的同时,保持有效的情感沟通,明确家庭规则和角色责任,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家庭环境。

而对于曾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自我教育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我分化水平。首先,以留守为动力和资源,培养自己的独立性,要看到父母为改变家庭命运所做出的努力给自己带来的生活和学习资源的改善,同时父母不在身边也让自己拥有了更多自由的空间和磨炼自己的机会,以此为动力和资源而自立自强;其次,相信自己生而具有的价值,相信父母对自己的爱,尊重和爱护自己,为自己负责;最后,科学管理和规划自己的生活,并付诸行动,积极与父母、同学和老师交流沟通和互动,必要时主动寻求支持与帮助。

猜你喜欢

韧性经历分化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Cofilin与分化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