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探究
2022-08-22李加加赵玉明
鲁 迪,李加加,赵玉明,张 芳
(1.平顶山学院 旅游与规划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2.平顶山市三六联校,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强调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1]。此后,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将师范生的毕业要求概况为“一践行三学会”等4个一级指标及8个二级指标。2021年4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着眼新时代教师培养目标,强调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相匹配的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提升[2]。在此情况下,作为中学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师范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就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问题。
核心素养,是指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围绕师范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部分学者将其分为知识、能力、情感等3个素养[3-6]。符智荣将知识与技能合并,并增加社会参与与发展,从教育信念、教育知识和技能、社会参与与发展等3个方面进行探讨[7];郭柏林将素养又细分为师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互联网+信息处理能力等5个方面[8];张立肖则从另一个角度将其分为一般教师素养、地理学科素养和中学地理教学素养等3个方面[9]。
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师范生核心素养进行了构建,对于高等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师范生提供了有效支持,但与师范二级认证中的“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存在一定的错位,不能完全满足师范认证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本研究基于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综合职前职后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发展特点,对标对表构建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以期为地方高校地理师范生高质量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 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原则
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是指地理师范生在接受大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所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师范专业认证目的,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原则可概况为以下3个方面:
(一)时代性原则
构建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要体现时代特性。地方高校师范生培养需与国家、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相吻合,选取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指标,要面向未来,反映时代发展需求,体现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以构建更加符合区域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趋势的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二)学科性原则
高校地理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应具有深刻的地理学科特性,如地理思维、地理应用、地理教学、地理教研等能力,均是作为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
(三)可测性原则
师范专业认证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需可观察、可测量、可检验,可测性是科学诊断和分析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和条件。对每一项地理关键能力每一个水平等级的描述,都要考虑到在真实的地理教学活动中研究者可以观察到,有观察点,可以测量出来,有不同的表现水平,也能重复检验[10]。
二、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体系框架
依据《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根据地理科学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从“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4个方面构建高校地理师范生所应具备的能力框架体系(35个指标)。运用德尔菲法,聘请高校资深地理教学论教师、中学地理教学名师、最近5年从事地理教学的优秀毕业生18人,发放问卷函询,经过两轮的函询打分,最终确定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体系框架(表1)。
表1 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框架
续表1 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框架
由表1可知,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包含了政治素养、师德素养等21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有效支撑了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等8个二级指标,进而支撑了师德素养、教学素养、育人素养和发展素养4个一级指标。该框架与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践行三学会”4大毕业要求相一致,能够有效支撑师范二级认证,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为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基础。
三、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
以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为主线,依据《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和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原则,围绕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一)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确定
根据全国及区域的现代教育教学方针和时代改革要求,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紧紧围绕“专业入行,能力提升,双创深化”三大主题,基于地方对中学地理教师的发展需求,结合地理科学专业特点,以学生“能力产出”这条主线为核心,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立足地方,适应新时代中学地理教育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扎实的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熟练的地理实践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育人能力,师德高尚,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和管理的中学地理骨干教师”。
围绕《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中提出的“一践行三学会”,紧扣中学地理教师需要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学科与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4 个方面,将培养目标分解为4个分目标并明确细化其内涵,预期地理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在中学地理教师岗位能够达到的状态(表2)。
表2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分目标
(二)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围绕“中学地理骨干教师”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一践行三学会”的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进行课程设置,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 “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培养体系,体现“厚师德、重基础、强能力”的课程体系特色(图1)。
图1 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课程体系
1.厚师德。通识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设置,着力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以及教育情怀的养成,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师德素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深厚的教育情怀[11-12]。
2.重基础。在通识教育、学科教育、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均设置必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奠定政治、人文素养理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怀、博学多识的人文素养、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科专业课程为学生奠定学科专业理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其具备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潜力;教师教育类课程为学生奠定教师教育理论基础,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课堂教学以及班级管理方面的能力[13-15]。
3.强能力。本专业重视学科技能和师范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构建“通识教育实践+学科教育实践+教师教育实践+综合教育实践+第二课堂”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表3),突出“能力主线”。通过“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地理思维、地理实践、地理技术、地理应用、地理教育教学等能力;同时,通过以赛促练、以评促优等,将地理师范生学科技能和师范技能训练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表3 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三)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依据师范专业认证理念“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在专业建设中应逐步构建“双导师+双平台+双监控”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打造“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一流师资队伍。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保障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达成的首要条件[16-18]。一方面外引内培建立由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校内专业教学团队,另一方面与地方重点中学合作引进中学地理教学名师建立校外兼职教学团队;制定“校内+校外”双导师合作育人实施细则,让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全程接受“校内+校外”双导师的指导,涵盖师德教育、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培养学生深厚的地理教育情怀、扎实的学科知识、熟练的学科技能和地理教育教学能力,为高校地理师范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2.搭建“校内+校外”一体化实践教育平台(图2)。根据地理科学专业师范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依据地理科学专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从课程基础设计到创新实践实训,从单项实践到综合实践,聚合外力搭建集校内基础实验实训、校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为支撑的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育平台。
图2 地理科学专业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3.建构“内部+外部”双循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围绕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依据师范专业认证理念,建构“内部+外部”双循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图3)。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质量监控与评估小组,制定教学质量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机制、毕业要求(核心素养)达成评价机制、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评价机制、课程和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教学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依据教学质量标准在校内(学生、同行、督导)进行定期教学评价,在校外(家长、毕业生、用人单位、第三方)对培养目标合理性、培养目标达成度、就业情况等进行定期评价,适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过程等进行调整,实现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
图3 “内部+外部”双循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四)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区域教育发展政策,能够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必须结合当前中学地理专业师资需求,对用人单位、往届毕业生、在校生、授课教师、行业专家等进行综合调研,征求各方意见,形成行业共识。否则,人才培养目标将会脱离当前实际而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2.高校地理师范生地理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应依据师范认证标准制定,要能够体现“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等理念,要能够支撑“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进而支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3.课程设置应支撑高校地理师范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形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机渗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互相支撑的课程框架体系。否则,将会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两张皮”等现象,不能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4.一定要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双平台+双监控”的质量保障体系,使内外部条件保障和质量监督体系充分运行起来,否则,高校地理师范生地理核心素养将不能有效得到培养,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为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围绕专业认证和社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及其课程支撑体系,建立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质量培养地理师范生,并使他们尽快成长为中学地理骨干教师的关键。笔者在其他学者对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上,依据“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师范专业认证理念,充分征求任课教师、在校生、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等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了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高质量达成,助力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