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及对策
——以教师教育课程为例

2022-08-20靳涌韬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德

靳涌韬,刘 春

(大连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应有之义”与“必备内容”,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以此促使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据此理念,教育学院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

一、目标预设:各级目标层层夯实“师德情怀”培育

《纲要》指出,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注重培育职业理想和操守,将对家国、教育与学生的爱有机融为一体。对照此要求,教育学院自2001年4月创办小学教育专业以来,一直高度秉行师范教育专业特色,将师德情怀的培养贯穿于育人全过程。

(一)培养目标坚持师德践行为先,细化毕业要求具体落实

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以及《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叠加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首先明确“师德情怀”塑造的培养目标定位,将之表述为“具有良好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情怀”,并在毕业要求规定中以“师德规范”“教育情怀”两大要求对应落实。见表1,七个指标点处处彰显课程思政元素。

表1 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体现的课程思政

(二)设计高相关课程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切实达成

在此基础上,对应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两大模块。其中教师教育课程又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两个模块,分别研制高相关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学习相辅相成促进课程思政的落实。见表2。

表2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高相关课程

(三)三维课程目标具化、践行师德情怀

经过多次论证与调研,学院严格规范了教学大纲的撰写规范与结构体例,按照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设计三维课程目标,规范语言表述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与“师德规范”“教育情怀”两大毕业要求高相关的课程的素质目标在具体表述时必须彼此勾连,凸显课程思政元素,并在考核方式设计中进行针对性的达成度分析。以“假日模拟学校”教学大纲为例进行说明。

“假日模拟学校”是小学教育专业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以小学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角色模拟为特色,注重体验式学习对学生成长的教育价值。以专业二年级学生为课程实施对象,由学校管理职能体验、个性化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设计与实施等四部分内容组成。在三维课程目标设计中,特将第三维课程目标(素质目标)表述为:通过角色扮演与体验式实践,初步形成对学校工作的整体认知,深化对小学教育实践的认识;体悟教师责任与师德规范,培养责任心、爱心和敬业精神,逐步获得角色认同;具有清晰的教育观与学生观,坚定从教理想信念。并针对性地设计了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分析以及考核方式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见表3和表4。

表3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表4 考核方式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续表

二、内容挖潜: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及能力深度融合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师范专业“师范性”的集中体现,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的专业性。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在注重课程内容基础性和实践性挖潜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2]。

(一)与时俱进引入国家政策解读,提升课程内容高度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不断跟进教育部最新文件精神和国家政策演进步伐,与时俱进更新相关课程内容体系,有机地将思政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贯穿于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中。如《教师职业道德》融入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核心内容以及2022年修订的《教师法》相关内容;《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更新小学道法课程标准,拓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两部文件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用好语文课程标准,引入核心素养、学业质量等国家概念;“小学教育学”课程采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全面提升课程内容建设高度。

(二)多方活化课程精神资源,点燃课程内容温度

教师教育课程宗旨在于塑造学生为师从教的师德情怀,提升自身思政修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完成教书育人根本使命。教师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教师个人的师德素养和职业操守是最有效的课程思政资源。教育学院每位教师都是课程的“活”资源,在授课过程中要深度自我挖潜,进行示范教育;同时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活水”资源,不断以新的生命活力充盈课程内容建设,增加课程内容的温度和广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师职业道德”“小学班级管理”等课程聘请优秀毕业学子参与课程教学,以身示范,提升学生的专业认识与职业理想,更好规划专业发展。09届毕业生霍俊英,扎根乡村教育十余载,载誉而归,其事迹和品格成为重要的课程思政资源,激活了课程教学,将知识点活化为“人”,还原为“爱”。

(三)深度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拓展课程内容宽度

课程思政元素在不同课程内容中既存在一些“共性的”思想因子,又存在具有独特的彰显学科特点的“个性的”思想教育因子,探索双方协同发展问题,必须有效地利用好专业课程中潜藏着的、间接的思政教育的丰富内容,探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扭结点,使其结伴前行、携手并进。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就要注重锤炼学生对小学语文课文思想主题和人文主题的关照,从情感教育、品格教育和文化传承教育切入训练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在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熏陶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素养。

三、实施方式创新:激活学生的主体参与及实践体验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建设理念,持续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效果。课程思政要“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

(一)激发教师教学改革意识与积极性

越是课程思政建设,越要避免走“满堂灌”的老路,越要结合学生个性、理解力和兴趣点,实现个性化精细培养,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课程思政入脑入心,完成认同—接纳—内化的形成过程。为此,90%以上的课程引入了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雨课堂、学习通、腾讯会议、钉钉等线上教学软件与平台的日益普及推广,全体教师都积极投身到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试验中,在变革的实践中全面建设课程思政。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方向课程而言。

教师团队研发了项目化学习、教材分析思维导图、问题化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也逐渐完善了片段教学演练、单篇课例虚拟教学研训以及现场观摩教学等实训教学方法。同时参加了学习通平台的跨校修读课程以及智慧树线上自主学习项目,内部挖潜,外部引进,在学生与教师、与文化、与社会间的三重互动过程中实现一个个“社会人”“文化人”“道德人”“知识人”“政治人”的生成[3]。

(二)基于达成度评价夯实课程思政质量评价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欲将形成学生的文化自信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务必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强化教学质量评估,建立和完善育人评价体系。为此,在形成性评价中,应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在终结性评价中,应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以达成度评价理念落实课程思政评价。经过研讨,专业修订教学大纲内容结构,增加“成绩评价标准及方式”内容;修订试卷分析表,增加试题类型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分析。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为例。

期末考试以四种题型为主,其中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考核点对应着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约40分,占总分的40%;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的考核点对应着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约60分,占总分的60%。平时成绩考核中课程目标1对应着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相关章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约占平时成绩的20%;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则对应着片段教学实训、教学和说课设计以及单篇课文实训与口试,约占平时成绩的60%;课程目标3还对应着出勤及课堂表现,以学习态度为考核点,占平时成绩的20%。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3的达成度评价中,在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中得到恰当而合理的支撑与落实。

鉴于上述分析,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一体化的学科共同体,形成彼此玉成的合力效应。唯有遵循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规律,遵循不同年级学生思想建设观念变化规律,兼济彼此,共谋同一课程系统的参与信念,走出各自的“学科边界假定区”,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语文课程化学科共同体根基,促进深度融合,才能更好打通创新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变革出路[4]。

第二,弥合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之疏离罅隙,创造共舞共振的叠加效应。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任何学科知识都不能简单地视为教师对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简单运用,而是要“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同频共振”,随时“关注现实问题,具有紧迫感,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决定”,坚决落实“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中央精神,以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语文课程化学科体系的内涵式发展。

第三,创设专业学习与思政学习之场域氛围,实现全面立体的辐射效应。援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构建形式,纵向为隐性线索,亦是根本目的;横向是教学组成的五个领域,是显性线索,亦是具体设计内容。每个阶段目标都是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的交叉点,都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彰显出知识学习与德育渗透的全程融合,旨在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德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专业认证视域下高师院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致良知与师德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