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理念下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2-08-20蕾,郑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思专业课程思政

王 蕾,郑 岩

(大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校专业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知识的传播者,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思维意识。专业知识不是独立于人这一个体之外的,知识、能力一定会与人的主观意识结合在一起,因此知识和能力也一定会有价值追求的特征。从这一层面来说,课程思政建设关系到每个中国人长远生活安定、和谐幸福指数。“大思政课”教学理念既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稳定的需要,也是国人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更是高校教师责无旁贷的工作职责。

(一)“大思政课”的内涵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高校“大思政课”的本质是课程的思政育人功效,其不仅仅指高校的思政课程,更重要的是指高等教育的全部课程,并覆盖到学生的社会学习生活等方面。专业课程“大思政”的教学内涵在于,教学理念要宏大,教学内容要实际,教学方法要鲜活。高校“大思政课”实施的主体,既包括全体思政课程教师,也包括专业课程教师,还包括与学生工作有关的高校行政人员、管理人员等。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大思政课”建设,将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进行有高度、重实践、鲜活生动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发地接受、认同思政内容,从而实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二)“大思政课”是突破旅游高等教育困境的重要抓手

近两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旅游业发展受到巨大冲击,行业人才需求面临重大不确定性。经调查发现,旅游行业管理人员认为现阶段旅游行业有大量高学历、高素质基层员工岗位缺口,急需高校对口专业毕业生补充。旅游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高素质、懂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及其亲友面对旅游业新形势,对行业发展心内存疑,加之原有的对于旅游服务从业社会地位等问题的疑虑,使得旅游行业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行业需要高素质、懂业务的高等教育专业人才,高校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本行业,形成人才供需矛盾。

面对新形势,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者需要思考旅游人才培养策略和方向,依据培养目标定位,思考培养符合本校学生发展层次的有专业技能、知识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旅游人才,以期实现符合旅游行业发展实际的培养目标[3]。基于以上多种因素,旅游行业高等教育需要转变观念,根据行业客观现实,丰富教学手段,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结合社会发展、行业实际、专业理论知识的“大思政课”,解决上述现实矛盾。

二、“大思政课”视角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思政教育的着力点

现阶段,从“大思政课”建设角度出发,旅游专业教育存在一些重点问题需要关注,这些问题既包括专业课程建设客观因素,也包括专业教师主观因素。正确把握这些重点问题,解析深层次原因,是有效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

(一)聚焦“大思政观”与专业知识传授的融合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首先在于如何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特别是发生在学生周边的社会问题和现象自然融合。专业知识教学侧重知识的“求真”,而思政教育强调“真善美”的统一。因此,知识领域的“真”如何融入“善与美”,将其中的“善美”用生动鲜活的方式与旅游专业知识自然融合,才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思政育人效果。

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注重运用概念、原理解释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缺少了解知识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失去了“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分数,注重成绩和绩点,或者准备考研,只注重考研科目学习,逐渐淡忘了学习知识的初衷、价值和意义。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运用“大思政”的理念,对于知识进行追根溯源,对知识在解决社会问题中进行多维度、多时空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从而更好地起到“大思政”育人效果。

(二)聚焦“大思政观”全方位的引领作用

专业课程“大思政观”的传递要通过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引领作用。这对专业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掌握专业课理论知识,更要掌握每个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要处理好“知”与“德”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人才培养辩证法”中,蕴含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德”与“知”之间的辩证关系,“知”要有助于“德”的认识,“知”要服务于“德”的养成,因为“德”才是真知。专业课程教师要深刻认识讲授专业知识的目的,把握好“人才培养辩证法”,掌握“德”与“知”的辩证关系,才能起到教师进行知识引领的重要作用。

(三)聚焦“大思政课”教学体系的设计

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方案,在现有教学设计中,根据理论知识开展教学导入、教学内容,对于“大思政”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足,思政教育存在方法单一,或者呈现“两层皮”的情况,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叠加,而没有进行精心地设计,导致学生对于强行插入的思政内容有所反感。此外,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对于专业课程“大思政”的社会性认识不足,与行业理论、历史和现状了解、认识和实践不够深入,导致即便进行了思政教学设计,但是内容不切实际、方法不够灵活,也导致学生对于这部分思政内容不够信服和认同,不能入脑入心。因此重构专业课程的“大思政”教学设计,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思政内容与传统教学知识的自然融入。

(四)聚焦“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大思政课”讲求在社会现实中体现思政意义,目标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旅游教育工作中,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还难以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而且在协同育人机制的形成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专业课程“大思政课”观念既不是单一的一门课程,也不是孤立的一项活动,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各项环节、各个方面,充分挖掘隐性元素,发挥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旅游管理类专业“大思政课”实施路径

2018年旅游学院获批校教改课题重点项目“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与实践”,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逐步确立了通过专业课程实施“大思政课”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深入发掘和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在思政元素的选择上能够体现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时代性,第一时间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内外热点时事,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素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思维品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等思政要素融入课堂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与理想、做人做事的道理贯穿课程始终[4]。在具体工作中,学院在思政建设教学管理中通过制定目标、组织实施、调查效果、改进方案,进行统筹管理,构建思政课程运行管理体系,促使教师通过把握专业培养方案的思政育人目标,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内涵,提炼课堂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采用恰当的思政教学融入方法,形成专业课程“大思政”教学方案等一系列思政教学工作设计;此外注重建设“大思政观”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构建课内外协同思政育人平台等工作,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大思政课”教学目标。

(一)建立专业课程“大思政”教学运行管理体系

图1 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大思政”教学运行管理体系

1.制定目标,夯实旅游专业课程“大思政”教学运行管理体系基础

(1)择优试建,设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程

在旅游管理类课程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初期,经专业骨干教师研讨,确定了在四门专业核心课程中开展第一轮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试点工作,这些优秀教师的思政教学设计,为全面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打下了基础。

(2)循序渐进,创建“大国旅游”专业特色思政课程

为解决现阶段行业需求高、学生就业意愿不足的情况,学院根据旅游管理类专业特点,创建突显其核心素质要求的综合素质类课程。围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完善旅游通识教育体系,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很多细分行业用四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历程,甚至跃升到世界前列。创建反映我国这一特定发展历史的思政课程——“大国旅游”,能够极大提升专业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行业自豪感。

一门新课程的设立,需要多人的智慧和研究成果,旅游学院经过名师集体研讨、试点开设多轮相关讲座、了解学生反馈、建立课程四个步骤。经过三年的建设,最终课程设置八个旅游专业知识模块,由德识兼备的专业知名教师轮流走上讲台,从个人专业视角阐述“大国旅游”。结合行业实际,梳理行业发展脉络,解读发展趋势,解答学生疑惑,引导专业学生树立“中国自信、行业自信、岗位自信”,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行业理论有效传导给学生。

以上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反映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不同方式,既有对现有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和融合,也有重新梳理学科发展现实,从“大思政课”的角度创设一门专业课程。对于旅游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起到了不同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2.深入挖掘,全面展开旅游专业“大思政”建设

(1)挖掘专业课程“大思政”内涵

在创建和试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们经过实践、交流研讨发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于引导与理解,要与课程本身的知识传递实现有机结合,二者融为一体。“大思政”建设在于寓教于课、寓德于课,在理论与知识传授中自然而然地传递文化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

这个建设过程的起始点就在于挖掘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提炼课程思政内涵,结合思政育人元素,采用思政教学手段,完成育人全过程。在建设过程中,主讲教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理论知识提炼出来的思政元素反过来也能够提升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具有理论高度、知识鲜活、恰达事例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印证了“大思政课”的教学理念。

(2)教学设计,推广专业课程“大思政”建设

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课程思政设计在先,融合传授在后,更重要的是课前关于思政内容的设计。

做好专业课程思政设计,应该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在设计中,先进行学情分析,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从学生角度出发开展思政教学设计,根据不同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专业学习三个层面出发,挖掘十六项思政育人内涵,提炼四十项思政元素内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工作,具体教学设计见表1。

表1 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大思政”教学设计

建设初期,全体教师进行独立章节的教学设计,将各知识点的思政元素和教学融入过程,规范成为符合个人课程特点的思政教学案例,并推广到日常教学中,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教学方法和资源分配等方面,将思政内容具体化、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并在全部教学工作中予以实施。

3.调查评价,了解旅游专业“大思政课”建设效果

现阶段,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形成共识,但专业思政教学评价仍是难以衡量的指标,也是思政课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完善学生评教和教师研讨交流等建设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能够有效促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议,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政育人效果。为此学院开展了多层级的教学研讨、听评课及问卷调查工作,包括教师专题座谈;观摩校级、院级思政示范课程及研讨交流;优秀教师教学设计讲座等内部培训;参加国内专家讲授的思政专题培训,学院教师接受培训达到人均两次。学生层面包括学生教学信息员参与的思政教学效果座谈、教学访谈每年两次,思政教学效果评价问卷调查三次。通过上述形式,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思政育人的感想和评价,为更好提升思政教学工作提供实践支撑。

4.反馈提升,深化旅游专业“大思政课”成果

在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大思政”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融入、教学效果评价基础上,学院组织全体教师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和反馈情况,编写专业课程的思政案例。结合课程实际特点,在统一规范、集体研讨、个人修改、多次校对、学院评优、学院修缮的基础上,完成《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案例》编写工作,交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形成了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第一部思政案例集。学院多名老师分别发表课程思政论文共五篇。上述成果是历时四年建设的结晶,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直观体现。

(二)建设专业课程“大思政观”育人教师队伍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接纳和认同程度,教师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丰富以识说理、以史鉴理、以例释理的教学方法,以教学促进科研、用科研反哺教学,努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1.立德树人,提升教师“大思政课”主动育人意识

在建设“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提升主动“思政育人”意识是关键。以“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为指引,培养和强化专业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和“协同育人”意识,明确作为育人主体的角色定位,将“大思政课”中宏大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纳入师德师风培养、教学能力培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转变教学习惯,将教育教学活动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将所教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与“大思政”观念有机整合起来;引导教师领会 “大思政课”的内涵,是对教育价值本源的回溯、教育初心的回归,从而“形成对人内在精神与灵魂的教育”。

2.教研交流,促进教师“大思政课”育人能力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主要载体,以旅游专业现有课程群、教研室为单位,结合课程思政的内容、途径、形式等开展专题教研,加强课程、专业,以及与校外的交流合作,充分调动教师开展专业“大思政课”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具体途径有:围绕课程思政专题,按照专业课程团队、教研室分布,开展经验总结和交流,推广取得良好成效的典型案例;开展集体听评课、集体教研、网络教研活动,拓宽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挖掘各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跨专业、跨课程的主题教学展示活动,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侧重支持课程思政的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专题研究等。

3.多元平台,培育教师与行业实践融合的“大思政观”

旅游学科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现阶段专业课程教师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教,导致他们对行业了解不够深入,理论知识没有通过实践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容易对行业中鲜活的实例做到信手拈来。培养教师与行业实践融合的“大思政观”,建立起理论知识素养过硬、行业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实践“大思政课”教学目标。学院利用和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合办优势,搭建多个平台,提供多种深入行业机会。

教师在指导学生生产实习的过程中,会深入旅游企业实训基地进行联络和指导每周两次,达到全体教师普遍了解旅游行业实践情况,完成教师深入实践的广度。教师轮流到旅游企业以企业管理人员身份,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挂职锻炼,实现专业教师行业实践的深度。党员教师深入基层乡镇,帮扶贫困地区开展旅游项目策划,达到教师深入旅游行业的专度。教师开展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发挥学科理论深厚的专业优势,认知旅游行业建设现状和发展实际,达到科研服务社会行业实践的高度。

通过多元平台,培育专业教师“大思政课”观念理念,把家国情怀、职业精神、文化修养、理想信念以及行业实践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多元平台,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或者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引导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等进行重塑,设计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育人新模式。

(三)完善校内外协同“大思政课”育人机制

1.深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课内外实践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反应在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旅游专业课程“大思政”建设的核心是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的全方位实践教学。学院通过设置专业认知学习、基本技能学习、专业技能练习、综合能力提升四个阶段和行业认知实习、课堂实训环节、课程实地认知、第二课堂活动、校外实训活动、毕业实习六个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近年来,多名教师在不同类别的教学改革中,尝试开展体验思维、PBL、任务驱动等跟实践直接相关的教学改革,学生在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直接体验实践思政育人环节。除了专业课程中由教师主导的课程实践,学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技能比赛、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此外,还有深受学生欢迎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全员参与的校内旅游节庆活动、部分同学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到大连达沃斯、全国两会接待工作,成为达沃斯主席贴身管家,近距离接触国家总理、外交部部长。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将学生的专业培养、就业能力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了国家民族自豪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增加了职业认同感和服务精神。

2.完善“大思政课”实践导师制度

我校现阶段实行的本科学生导师制度建设,涵盖校内管理学专业为主的班级导师、实习指导老师和论文指导老师。经学院调研发现,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与行业结合不够紧密,对行业现状不够了解,学院通过多方联系,建立以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专家学者、优秀毕业生等为主要成员的企业实践导师。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行业情况介绍、个人职业发展宣讲、提供行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直接了解行业。优秀毕业生定期宣讲的主题广受学生欢迎,通过本专业学生行业内发展情况,帮助学生认知行业,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增强了职业素养和学习积极性。

3.尝试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在原有的生产实习与国内高端旅游企业合作模式基础上,自2020年开启了更紧密的校企合作模式。现阶段主要合作形式是“订单式”合作办学,即“企业—院校”互助式合作模式,依托上海迪斯尼旗下主题乐园、主题酒店为先导,开创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根据上海迪斯尼集团要求,成立订单制班级,调整原有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班级设置,部分课程由企业导师深入课堂进行讲授,毕业实习由企业方安排。互助合作模式让旅游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直接体会“大思政课”的实践部分。

四、结语

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大思政课”教育需要通过全体教师不断深化学习,从学生角度出发,梳理宏大的教学观念,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意识,运用富于实践特色的教学知识、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设计,学院通过强化思政教学管理、建设思政育人队伍、搭建实践思政育人平台,进一步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大思专业课程思政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