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学A”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

2022-08-20宿伟玲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管理学思政育人

赵 爽,宿伟玲

(大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影响学生发展最直接的中介和变量,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1]。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实施表和行为路线图”。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2]。

一、“管理学A”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管理学A”(2011本科培养方案更名)的前身是“管理学”,由48学时改为64个理论学时完成,面向工商类大一学生开设,是教育部制定的经管理类专业大类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强、开课面大、影响广泛的特点。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每年为200余名学生开设本门课程。“管理学A”授课过程中迫切地需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一)“管理学A”课程特色使然

“管理学A”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的管理规律,用于指导实践。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管理职能为主线全面系统阐述管理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管理导论、管理史,管理与环境、计划、目标、战略、决策、组织、人事、领导、激励、沟通、控制和运营管理等。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管理学能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与了解,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分析、解决具体管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为其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管理学是奠定经管类学生管理思维的基础性学科。正向的管理思维、管理价值观和管理理念对学生影响深远。此外,管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实践。活学活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将管理原理应用于实践,对于学生个体管理、班级管理、职业生涯管理乃至企业管理都至关重要。因此,与其他专业课相比,“管理学A”与课程思政融合有天然优势。

(二)学生学情使然

课程思政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影响深远。“管理学A”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学生管理素养的入门课程。课程通常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大一新生处于从高中跨入大学的转折期,面临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学生都会感到既兴奋又迷茫,对未来的学习目标、学习规划和职业发展目标尚不明确。因此,在专业课程中就导入思政元素,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大一阶段快速转换角色,建立学习目标,为未来四年学习和职业选择做好规划,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使然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加强高校的思政课建设,建立“三全育人”的思政育人体系,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是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题中应有之义。课程思政的成果直接体现在育人成效上,要让学生在专业“所学”上更添“所获”,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既能有所学,更知“用所学”。

二、课程思政建设理念

“管理学A”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是遵循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成果导向教育(OBE),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深度挖掘提炼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基于产出导向对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进行系统设计,见图1。

图1 “管理学A”课程思政建设理念

首先,从“四个面向”、学校定位、行业企业需求等方面明确课程对工商类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点,建立对接毕业要求的课程目标。其次,设计支撑课程目标的教学方案,规定课程目标达成的教学方法要求,确立授课、研讨和实践的具体教学内容,细化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思政元素与学生预期成果的对应关系。最后建立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制定组织实施方案,提出课程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方式方法。

三、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一)分门别类,构建德育元素库

结合“管理学A”课程特点和育人目标,课程教学团队深入挖掘各章节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收集“思政”案例、视频、新闻等教学资源,筛选、分类、建库,将“管理学A”课程思政元素分为古今中外管理史、百年党史管理精粹、国家政策举措与战略选择、企业家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管理实践案例、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行业法律法规、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八大类,见图2。

图2 “管理学A”课程德育元素库

第一类是古今中外管理史中的名人名著、具有重大意义的管理事件或管理理论等。例如,我国儒家的《论语》《孟子》提出的以德治为内涵的人治思想、灵活权变和先义后利的管理思想;道家的《道德经》提出“自然无为”的管理之道、“自强者胜”的自我修炼之道和“至德之世的理想境界”;管子学派的《管子》提出“天地为心”“民富与国富相统一”“以民为本”“诚信获益”和“德能兼备”等管理理念。西方管理史中提出的经验主义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等[3]。

第二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经验和启示,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蕴含着管理学精华。百年党史中蕴含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精神力量,为活跃在世界舞台的企业提供了充沛精神养料、帮助它们构建了积极强大的企业文化。如华为组建初期运用共产党的组织经验和党史知识组建团队,阿里巴巴运用党的组织思想。翻看百年党史,多少危急关头的战略选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智慧:大胆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选择,面对国民党围追堵截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创延安革命根据地、奠定红色政权等,无不为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中的企业解决管理变革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三类是国家政策举措对战略选择的影响。如国家出台的《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纲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等指导性纲领,从国家层面部署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带动管理转向数字运营。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企业如何在数字经济中进行组织模式重构、产业链条跨界发展等。应对“碳达峰”和“碳中和”,企业如何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

其他几大类包括企业家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管理实践案例、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行业法律法规、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教师通过将这些德育元素精准融入不同的专业知识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工匠精神、团队协作意识、诚实守信和创新创造精神等。

(二)以点触面,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

在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的基础上,还要精心设计思政育人切入点,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地将“育人”与“育才”统一起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避免课程思政强行“植入”课程的内容[4]。以管理沟通讲解为例,导入亚当·格兰特的研究。他提出职场里面有付出者、获取者和获利者三种,付出者对同事的付出大于索取,获取者对同事的索取大于付出,获利者基本上保持是付出和索取平衡。此时导入“最美逆行者”的案例——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各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冲击。中国人民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经受住了这场对国家和人民的严峻考验,在此期间,踊跃出无数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最美逆行者”。包括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无数支援疫情重灾区的医护人员、日以继夜建成方舱医院的建筑工人、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的热心人士等。他们为何挺身而出?挺身而出的法人有可能会遭遇什么?组织该怎样去认可挺身而出的人呢?通过这个案例,教育学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索取快乐”。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一)重塑教学流程

重塑教学流程,转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单向灌输方式[5],探索“讲”“启”“探”“研”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并举。由“清单导入—带着问题学习—知识向能力与价值转化—知识迁移与思政效果强化”。课前,教师将本次课程的工作清单通过雨课堂发布给同学,清单中包含本节课程的知识脉络、思政材料、学生自学或团队学习的教学任务,学生要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授课中,教师会以思政元素引出教学问题,采用讲授、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等方式与学生共同“识别—分析—解决”问题;授课总结环节,总结知识脉络,升华价值和思政育人。课后,教师布置作业,通过学生校内外参观博物馆、带领学生走访实践基地、视频拓展、走访好人、记录好事等方式强化思政育人效果,培育德才兼备的高水平人才。通过教学流程的再造,实现课程的“三全育人”功能。

例如在讲授领导者特质这一主题时,教师课前布置给同学线上搜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迹,请同学们提炼其作为国家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领导者身上所特有的品质,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领导者特质论的学习;课上通过观看邓稼先先生的微视频,请学生互动发言总结领导特质,逐层开展领导理论讲授;课后布置“我身边的领导者”这样的课程作业,请同学们走近身边楷模,实地访谈,撰写访谈报告、谈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大局意识。

(二)混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的主题大致分为问题澄清与道理阐明类、行为规约型、情怀培养与精神涵养类、问题应对型等四种,不同的主题应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6]。问题澄清与道理阐明类需“拨开现象迷雾,洞见本真容颜”,可以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行为规约型需要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负面典型警示提醒”,可以采用先进模范进课堂、学生课外实践悟真知的情景教育法。情怀培养与精神涵养类需“名史增信,厚植家国情怀”,可采用课堂讲座、团队竞赛、案例教学等方法。问题应对型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采用团队合作、“思辨与立场”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章节课程思政的主题类型,搭配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思政育人效果最大化。

(三)“全过程+多主体+反馈”考核体系

依据教学目标和考试大纲,制定了“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思政考核要素比例,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我们加大了“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性评价比例,具体涵盖出勤、课堂提问与检测、“双主体”模式、课后作业与测验、专题汇报和调研总结等。并且在过程评价中,采用多主体评价方式,由“教师评+学生自评+团队评+业界导师评”,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表现进行考核。教师定期发布考核结果,通过建立每位同学的“德、智、体、美、劳”雷达图,形成反馈报告,通过教师谈话、团队小组帮扶等方式反馈给同学成绩,并共同制定改进计划。期末闭卷考试增加价值观类考题,选择与企业家精神、奋斗的职业精神等组织管理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测试。

五、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

对2019级工商类学生学习的“管理学A”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思政认知整体增强,其中,98.5%的学生表示喜欢专业课与思政相结合的形式,92.4%的学生表示课程与思政的结合不仅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93.3%的学生表示认可“双主体”和“PBL+LBL”课程思政模式。除去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外,有92.5%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其更好地对大学学习生活系统规划,93.7%的学生表示通过学习激发了其对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96.3%的学生表示思政课程的学习使其回归学习的初心、参透专业使命,96.6%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的学习丰富了管理理论,增强了管理自信,毕业后有意愿从事管理类相关工作。

总而言之,思政课程的讲授将专业知识与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和“中国梦”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好地明晰自己的使命和初心,有助于其实现服务国家社会的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管理学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