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托拉唑联合瑞巴派特对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组织的影响
2022-08-19林照盼
林照盼
(鄄城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山东菏泽 274600)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临床高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可由多种因素诱发,是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电子胃镜的普及,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检出率逐渐升高[2]。慢性糜烂性胃炎初期常无症状,或有上腹隐痛、食欲减退、反酸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易被患者忽视,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多、胃部不适,引发溃疡、胃穿孔等不良后果,故临床还需尽早对患者进行干预。目前,临床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以对症用药为主,如抗酸药抑制胃酸分泌、胃黏膜修复剂保护受损胃黏膜、抗生素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3]。泮托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胃酸分泌,瑞巴派特是胃黏膜保护剂,二者均为常用药物,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74例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观察泮托拉唑联合瑞巴派特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胃黏膜组织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接受胃镜、病理学检查,符合《内科学(第九版)》[5]中慢性糜烂性胃炎诊断标准;近2个月未接受药物治疗;能接受随诊检查者。排除标准:合并胃溃疡、胃息肉、胃癌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者;存在严重心、脑、肝、肾原发性疾病者;存在严重精神疾病者;对研究药物过敏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37)与研究组(n=37)。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各有16例、21例;年龄25~64岁,平均(42.61±7.28)岁;病程1~8年,平均(3.95±1.32)年;内镜下表现分级:1级即轻微糜烂14例,2级即中度糜烂20例,3级即重度糜烂3例。研究组中男女患者各有18例、19例;年龄27~65岁,平均(43.18±7.76)岁;病程1~10年,平均(4.06±1.53)年;内镜下表现分级:1级17例,2级15例,3级5例。两组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泮托拉唑治疗。给予患者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华润双鹤利民药业(济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229,规格:40 mg]口服,40 mg/次,1次/d,早餐前服用。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瑞巴派特治疗。给予患者瑞巴派特片(浙江远力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10015,规格:0.1 g)口服,0.1 g/次,3次/d,早、中、晚餐后服用。
两组均接受饮食、生活方式指导,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判定标准:痊愈:上腹隐痛、食欲减退、反酸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示胃黏膜恢复正常;好转: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示胃黏膜糜烂范围缩小50%及以上;无效: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示胃黏膜糜烂范围缩小50%以下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包括胃痛、腹胀、反酸、嗳气。0分:无症状;1分:症状轻微,对日常生活无影响;2分:症状较重,一定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但可忍受;3分:症状严重,无法忍受。
(3)胃黏膜组织变化情况:治疗前后,对患者行胃镜检查时留取活检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测量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并对胃黏膜单核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进行评分,正常计0分,轻度记1分,中度记2分,重度记3分。
(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便秘、恶心、腹泻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胃黏膜组织变化情况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0%,高于对照组的7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症状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胃痛、腹胀、反酸、嗳气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对比[(±s),分]
组别对照组(n=37)研究组(n=37)t值P值胃痛治疗前 治疗后2.41±0.23 2.36±0.31 0.788 0.433 1.21±0.46 0.83±0.33 4.083 0.000腹胀治疗前 治疗后反酸治疗前 治疗后1.93±0.65 1.98±0.59 0.347 0.730 1.14±0.42 0.79±0.36 3.849 0.000 2.25±0.34 2.19±0.40 0.695 0.489 1.36±0.51 0.93±0.42 3.959 0.000嗳气治疗前 治疗后2.18±0.33 2.21±0.35 0.379 0.706 1.42±0.67 1.02±0.48 2.952 0.004
2.3 两组胃黏膜组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PGE2水平、胃黏膜单核细胞浸润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PGE2水平高于对照组,胃黏膜单核细胞浸润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胃黏膜组织情况对比(±s)
表3 两组胃黏膜组织情况对比(±s)
组别对照组(n=37)研究组(n=37)t值P值PGE2(pg/mL)治疗前 治疗后胃黏膜单核细胞浸润(分)治疗前 治疗后568.40±43.15 570.42±37.67 0.215 0.831 605.23±21.34 630.45±22.93 4.898 0.000 2.17±0.36 2.20±0.31 0.384 0.702 1.33±0.62 1.07±0.44 2.080 0.041中性粒细胞浸润(分)治疗前 治疗后2.55±0.21 2.49±0.25 1.118 0.267 1.16±0.49 0.93±0.38 2.256 0.027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便秘1例、恶心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研究组出现便秘1例、头晕1例、腹泻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1,P=0.670)。
3 讨 论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生与应激、药物、酒精等相关,应激时胃肠运动功能减弱,幽门功能失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引起胃酸过度分泌,刺激黏膜而造成损伤[6]。酒精的亲脂性和溶脂性可损伤胃黏膜屏障,引起黏膜内出血和水肿,造成黏膜损伤。患者胃黏膜损伤、血供减少会刺激多种炎症因子产生,导致黏膜增生,病情持续进展甚至会引发萎缩性胃炎、胃癌等,需及时接受治疗[7]。
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需长期服药治疗,故临床选择药物要以长效、副作用小为原则。胃黏膜保护剂虽能起到保护受损胃黏膜的作用,但长期使用可降低消化功能,引起腹胀、恶心等不良反应,因此应采用联合用药方案[8]。本研究中,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PGE2水平均较对照组高,临床症状评分、胃黏膜单核细胞浸润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评分均较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在于,瑞巴派特是新型的胃黏膜保护剂,给药后可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自由基,并清除已产生的自由基,减轻胃黏膜损伤。瑞巴派特能够刺激内源性PGE2的产生与释放,起到抑制胃酸分泌、免疫抑制和抗炎等作用,此外,该药还能够提高胃黏膜PGE2的含量,增强胃黏膜上皮的屏障作用,促使胃黏膜细胞再生,加快受损胃黏膜修复[9]。活检胃体中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提示可能存在浸润的炎症反应,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瑞巴派特可抑制炎性细胞的浸润,阻止胃黏膜病变组织向周围扩散,从而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胃部损伤程度。泮托拉唑对胃蛋白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可通过抑制胃黏膜壁细胞中的氢-钾ATP酶活性,减少胃酸分泌量,减轻对胃黏膜的损伤。泮托拉唑口服后直接进入小肠吸收,作用部位准确,其生物利用度高达75%,且耐受性较其他抑制胃酸分泌药如兰索拉唑、奥美拉唑等更好,用药安全性高[10]。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从不同方面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一方面抑制胃黏膜炎症反应,减轻胃黏膜损伤;另一方面增强黏膜血流供应,修复胃黏膜,抑制患者的溃疡反应,故疗效更佳。
综上所述,泮托拉唑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胃黏膜组织情况,疗效理想,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