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探讨
2022-08-19朱鑫
朱鑫
(宜兴市中医医院推拿科,江苏宜兴 2142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腰椎间盘突出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并压迫神经根造成的,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且向下肢放射,强迫体位以及腰椎功能减退等,严重影响其正常活动,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行动不便的情况[1]。腰椎牵引属于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传统方法,可以增加患者椎间隙的宽度,减少椎间盘的内压,从而减轻对腰椎神经根的刺激,但疗效不甚理想,可能会导致局部拉伤及加重原有疾病的情况出现[2]。中医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归为“痹症”“腰腿痛”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肾密切相关,病因包括内伤、外感及跌仆挫伤,病机为筋脉闭阻、腰府失养。推拿属于一种物理疗法,其是以中医脏腑理论为基础,运用按、摩、揉等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水肿或受压,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宜兴市中医医院推拿科接受诊治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分析中医推拿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宜兴市中医医院推拿科接受诊治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既往腰部外伤、慢性劳损;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存在向臀部及下肢放射的腰痛,且疼痛可在患者打喷嚏、咳嗽时加剧;下肢相关神经区感觉迟钝;直腿抬高试验结果呈阳性[3];X线检查可见不同程度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相邻椎体边缘存在骨赘增生现象[4];按压病变椎体两旁有疼痛感。排除标准:合并骨质疏松症;合并脊椎及腰椎病变;合并恶性肿瘤;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治疗依从性不佳。该研究已通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42~72岁,均值(57.37±2.01);病程1~10年,均值(4.96±2.51)年。研究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41~71岁,均值(56.82±2.44)岁;病程1~11年,均值(4.93±2.55)年。两组各项一般资料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腰椎牵引治疗。使用三维多功能颈腰椎牵引床[杭州强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QYQ-02型,浙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2260491号],协助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并将其下肢垫高,将其胸部和骨盆固定好;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选择牵引力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牵引重量,每次增加重量控制在3 kg以内,并以患者感觉腰痛减轻为标准进行调节,直至牵引重量等同于患者自身体重。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治疗结束后,患者先不下床,需静卧片刻,待无不适感后再下床活动。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推拿治疗。(1)点按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放松全身肌肉,操作者使用双手拇指指腹前部,从肺俞穴开始,沿膀胱经,顺着棘突两侧点按各个俞穴,直至膀胱俞穴为止,重复上述动作2组。(2)按揉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操作者将双手手掌交叠,使用手掌从背部上方两侧的膀胱经开始按揉,逐渐按揉至腰骶部,重复上述动作5组。(3)拔法:患者取俯卧位,操作者将双手放置在患者背部上部、脊柱两侧,使掌根相接,利用掌根向脊柱外侧拔竖脊肌,沿两侧膀胱经持续向下,直至腰骶部,重复上述动作5组。(4)扌衮法:患者取俯卧位,操作者将前臂放置在患者背部上方,以一定的力度扌衮至患者腰骶部,重复上述动作5组。(5)侧扳手法:患者依次取左侧与右侧卧位,操作者立于患者身侧,分别进行1次侧扳;此外,可指导患者进行屈髋屈膝运动,分别以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进行运动,各30 s。上述手法治疗均每日进行1次。
两组均接受为期2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于治疗2周后进行评估,具体判定标准如下:患者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结果呈阴性,其下肢抬高幅度达到80~85°,能正常活动,视为痊愈;患者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显著改善或大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结果呈阴性,其下肢抬高幅度达到60~79°,能正常活动,视为显效;患者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有所改善,但直腿抬高试验结果呈阳性,下肢抬高幅度仅达到30~59°,且仍存在轻度腰部不适症状,视为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直腿抬高试验结果及活动能力均无改变,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改善)/总例数×100%[5]。
(2)腰椎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Fairbank等于1976年设计制作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进行评估,由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站立、步行、坐位、提物、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共10项内容组成,每项分值满分均为5分,总分值为50分,分值与腰椎功能障碍程度呈正比[6]。(3)腰痛程度: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在患者面前摆放一条有10个刻度的游动标尺,标尺左端刻度为“0”,表示0分,右端刻度为“10”,表示10分,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由患者依据自身腰痛感受选择分值[7]。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腰椎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治疗前,两组治疗2周后的ODI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2周后的ODI评分明显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0.05
组别治疗前 治疗2周后研究组(n=48)对照组(n=48)t值P值31.51±6.52 32.45±6.43 1.011 0.313 11.32±2.01a 18.41±3.15a 18.687 0.000
2.3 两组腰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治疗前,两组治疗2周后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相比对照组,研究组VAS评分明显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0.05
组别治疗前 治疗2周后研究组(n=48)对照组(n=48)t值P值7.42±0.65 7.41±0.68 0.105 0.917 2.13±0.45a 3.50±0.76a 15.277 0.000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占骨科下腰痛就诊患者的10%~15%,发病原因与患者腰椎间盘纤维环受损破裂导致髓核突出而使神经根受到刺激和压迫有关,患者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表现,严重者会出现疼痛难忍、无法走路的情况[8-9]。腰椎牵引是临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的一种康复理疗手段,通过对腰椎施加牵张力与反牵张力,增宽L3、L4、L5以及S1等椎体之间的间隙,从而促进部分突出的髓核还纳,减轻局部神经根受压迫程度,改善神经根刺激症状[10]。但是,该治疗方法具有严格的适应证,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操作者准确把握牵引重量,以免引起局部肌肉或神经根拉伤[11]。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根本病因是外感及内伤所引起的腰部气血运行不畅,致使经脉痹阻、腰府失养,若想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临床需采取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的治疗措施。推拿疗法属于中医治疗软伤类疾病的常用外治法,将其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中,不仅可以舒筋活络、通筋止痛,还可松解粘连,促进受损组织修复,同时,部分轻度错位的腰椎关节可通过推拿手法得到即时复位[12-13]。分析其原因在于,推拿手法可促进患者毛细血管扩张,使病变部位的血流量增加,有利于病变组织进行自我修复,也有利于关节腔内液体被机体吸收,从而有助于改善神经根与突出髓核之间的关系,松解神经根粘连状态,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中医推拿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两组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相比对照组,研究组ODI评分明显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推拿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显著改善其腰椎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两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相比对照组,研究组VAS评分明显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推拿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显著减轻其腰痛程度。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中医推拿联合腰椎牵引治疗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患者腰椎功能得以明显改善,腰痛程度得到显著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