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护理模式结合低频电刺激及盆底肌训练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的影响
2022-08-19郑政
郑政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妇幼保健院妇科,山东济宁 272000)
剖宫产是解决高危妊娠、难产等,挽救孕产妇和胎儿生命的有效手段,但围术期麻醉、手术创伤、留置导尿管等操作会导致术后尿潴留的发生风险升高[1]。且妊娠期间胎儿会对产妇盆底肌造成持续压迫,致使其盆底肌力下降,影响产后恢复[2]。盆底肌训练是促进产妇产后恢复的有效措施,可通过屈髋外展、抬腿等功能锻炼,增强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对预防尿潴留效果较好。但剖宫产创伤较大,术后伴有一定程度的疼痛,影响产妇训练依从性,难以获得预期效果。低频电刺激是利用盆底生物反馈及电刺激原理的一种新型的物理治疗手段,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应用愈发广泛[3-4]。知信行(KAP)护理将行为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转变行为三个阶段,可循序渐进地改变患者不良行为习惯。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19年3月—2021年9月于本院行剖宫产手术的88例产妇,通过分组对照,分析KAP护理模式结合低频电刺激及盆底肌训练对其术后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本院行剖宫产手术的8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剖宫产手术指征;单胎妊娠;基本认知、沟通无障碍;免疫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妊娠并发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存在泌尿系统病史;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本研究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9.53±3.62)岁;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9.51±1.03)周。观察组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9.58±3.64)岁;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9.53±1.05)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联合盆底肌训练。具体如下:(1)盆底肌训练:①提肛运动:引导孕妇排空膀胱,有规律地向上提收肛门,后缓慢放松,重复进行,10~15遍/次,2~3次/d;②收缩会阴:缓慢收缩会阴并维持20 s后放松,快速收缩会阴并维持20 s后放松,交替进行,10~15遍/次,2~3次/d;③侧卧位屈髋外展:引导孕妇取左侧卧位,并拢双膝,使其呈弯曲状,躯干保持中立位,与脚掌呈直线,缓慢吸气后,外旋右髋关节,维持10 s左右,呼气后恢复至原位,然后取右侧卧位重复练习,交替进行,15遍/次,2~3次/d;④侧卧位屈髋抬腿练习:引导孕妇取左侧卧位,伸直左腿,右腿屈膝置于前方,保持盆骨稳定,吸气过程中绷直左脚尖向地面延伸,维持5 s,呼气过程中缓慢抬起左腿,恢复至原位,左、右两侧交替进行,10遍/次,2~3次/d。训练于产后3 d进行。(2)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告知孕妇盆底肌训练益处,分析疼痛诱发因素,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若此时产妇出现腹胀情况,可进行适当热敷,避免产生疼痛;若产妇疼痛,需评估疼痛部位、程度,进行对症处理。住院期间由护士指导进行训练并护理,出院后进行微信随访指导,要求产妇产后1个月到院复诊。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KAP护理模式结合低频电刺激。具体如下:(1)低频电刺激:产后24 h,引导产妇取仰卧位,将神经肌肉诊断治疗仪(龙口市恒康科技有限公司,型号:NMR-I,鲁药管械20012030119号)三个电极片分别贴于产妇耻骨联合上方避开手术切口膀胱区,与治疗仪A1通道负极导联线相连接;骶S3~4部位,与正极导联线相连接;髂前上棘或膝关节骨质表面,与地线相连接。叮嘱产妇保持身心放松,将治疗仪频率调整为35 Hz,脉宽为200μs,时间持续6 s,间隔10 s,开始仿生物电刺激,若产妇无明显不适感,将电流调节至其可耐受的最大电流。20 min/次,2~3次/d,持续刺激1个月。(2)KAP护理模式。①组建知信行管理小组:由1名护士长(组长)、2名妇产科护士(工作经验≥5年,副组长)、5名护理人员组成,组长、副组长组织组员学习KAP护理相关知识、沟通技巧。②知识维度:根据产妇文化程度,分阶段进行健康宣教,一对一指导,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帮助其掌握剖宫产护理知识、产后注意事项、并发症等,告知产妇负性情绪对产后恢复的不利影响,引导其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等方式自我疏导不良情绪,减少应激反应。③信念培养:与产妇加强沟通,给予支持、鼓励,帮助其树立产后快速康复信心,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保持正确健康观念和积极态度。鼓励产妇间相互交流生产经验,以减轻其身心压力,积极配合护理,逐渐形成健康行为习惯。叮嘱家属给予产妇精神支持,缓解其产后焦虑,并主动了解产妇对母乳喂养态度,告知其优势。④行为维度:帮助产妇纠正不良行为,告知其合理饮食、积极情绪、配合护理对产妇恢复的重要性,确保提供产妇所需营养,帮助产妇与新生儿进行早期接触,告知其新生儿照护方式;鼓励产妇根据身体恢复情况,早期下床活动,并指导其母乳喂养方法。住院期间由护士进行护理干预,出院后进行微信随访指导,要求产妇产后1个月到院复诊。
1.3 观察指标
(1)负性情绪:护理前、护理后1个月,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5]共同评估。SDS:共20个项目,各项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得到总分后乘以1.25得标准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则越抑郁。SAS:共20个项目,各项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得到总分后乘以1.25得标准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则越焦虑。(2)盆底肌力: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采用盆底肌肉治疗仪(深圳德佳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型号:MMK520i,粤械注准20172260530)检测,包括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阴道静息压指盆底肌肉未发生主动收缩时压力值;阴道收缩压指产妇盆底肌肉主动收缩时产生的压力值。(3)排尿情况:于产后1周进行评估。排尿通畅:无需辅助,可自行排尿,单次排尿量高于200 mL;辅助排尿:产妇有排尿意识但无法自行排尿,需通过听流水声、热敷等方式诱导排尿;排尿困难:产妇有排尿意识,但仅诱导后仍无法自主排尿。(4)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估,其Cronbach’sα系数为0.851,重测效度为0.862,评分范围0~100分,包括服务、操作技能等,≤60分视为不满意;61~89分视为部分满意;≥90分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部分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分别采用χ2、t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
护理前,两组负性情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s),分]
表1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s),分]
组别SDS护理前 护理1个月后SAS护理前 护理1个月后对照组(n=44)观察组(n=44)χ2值P值75.51±5.36 75.62±5.49 0.095 0.925 63.43±3.96 54.11±3.29 12.008 0.000 76.19±6.02 76.58±6.14 0.301 0.764 65.38±4.02 55.14±3.48 12.775 0.000
2.2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盆底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s)
表2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s)
组别对照组(n=44)观察组(n=44)t值P值阴道静息压(cmH2O)护理前 护理3个月后阴道收缩压(cmH2O)护理前 护理3个月后29.96±3.40 30.40±3.29 0.617 0.539 24.40±3.09 29.40±2.29 8.623 0.000 32.30±5.99 33.09±5.10 0.666 0.507 26.09±2.12 30.09±2.35 8.383 0.000阴道收缩持续时间(s)护理前 护理3个月后4.90±0.39 5.03±0.29 1.774 0.080 3.30±0.56 4.30±0.99 5.832 0.000
2.3 两组排尿情况比较
观察组排尿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排尿情况比较[n(%)]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盆底肌是托起盆腔内脏的重要结构,影响女性生殖、泌尿等功能的发挥。在妊娠过程中,产妇受身体质量增加、婴儿分娩时对产道挤压等影响,导致盆底肌受到损伤,增加尿失禁等并发症发生率,影响产后恢复[6]。常规盆底肌训练包括提肛运动、侧卧位屈髋外展、抬腿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损伤,促进排尿。但剖宫产后产妇伴有不同程度疼痛,且需要进行新生儿喂养、照护等,常存在一定负面情绪,加之产妇对盆底肌恢复的重要性认知不足,训练依从性不佳,影响盆底训练的进行,不利于产后恢复。常规护理多侧重于产后基础护理,对产妇心理、认知等方面关注不足,从而影响护理效果[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3个月后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排尿情况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KAP护理模式结合低频电刺激及盆底肌训练应用于剖宫产产妇中的效果确切,可改善其负性情绪及盆底肌力,利于促进排尿,提高护理满意度。低频电刺激是利用仿生物电刺激技术,将电极片贴于产妇膀胱区,以兴奋膀胱逼尿肌,使其收缩、舒张,贴于骶S3~4部位可提高局部神经兴奋性,激活神经细胞,加快盆底功能恢复,进而建立正常的排尿反射,改善产妇排尿情况[8-9]。低频电刺激还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产妇产后不适,有利于康复训练的进行。KAP护理模式从产妇认知开始,通过针对性、持续性的知识宣教提高其认知水平,以产生健康信念,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10]。认知干预还可使产妇掌握正确的剖宫产护理知识、产后注意事项等,增加对产后护理的重视度,客观、正确认识自我情况及盆底肌训练的重要性,纠正不良行为,使其主动参与盆底肌训练及日常护理,对促进其产后恢复意义重大。盆底肌训练、低频电刺激及KAP护理模式联合应用,可综合改善患者身心状态、生理功能等多个方面,故护理满意度更高。
综上所述,在剖宫产产妇中实施KAP护理模式结合低频电刺激及盆底肌训练,能够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盆底肌力,改善排尿情况,进而获得更高的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