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县域尺度乡村韧性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8-19储金龙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韧性安徽省生态

储金龙,付 佳

(1.安徽建筑大学 教务处,合肥 210601;2.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合肥 210601)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1],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与此同时,城乡之间的矛盾也不断涌现;劳动力不断外流[2]以及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乡村地区发展缺乏活力、动能不足;同时,乡村面临着诸如外来观念、习俗的冲击等外部风险,进一步暴露出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3]、不稳定性等特征,乡村智力流失[4]、乡村行为主体老弱化[5]、生态环境破坏[6]、特色风貌丧失等乡村问题成为学界关注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总抓手,此后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进一步对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具体要求,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在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下思考乡村问题,积极谋划乡村未来发展前景[7];乡村振兴是乡村地域系统的全面振兴[8],韧性是为了培育系统面向未来的不确定风险、主动适应和吸收化解外界干扰的能力;因此,合理评估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水平、明晰乡村地区发展短板以及潜在风险,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韧性概念源于机械和物理学领域[9],在一般意义上指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后来逐渐被用于解释系统、社区或社会正在经历快速或缓慢发生扰动时,抵抗、吸收、适应扰动或从扰动中恢复的能力[10-12]。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家霍林(Holling)首次将韧性概念用于生态系统之后[13],韧性理念开始在生态、灾害管理、城市规划等诸多学科领域得到广泛认可;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针对乡村韧性的研究日益增加;在乡村韧性研究中,主要以理论基础、实证研究、评价体系和建构路径等为分支。(1)理论基础方面,以人地地理学、城乡有机体等理论为基础,科学研究乡村地域系统类型及空间分异[14];以韧性理论为指引,探究乡村地域系统抵御和化解内外部扰动的应对机制[7];通过对乡村社区韧性理论的演化分析,揭示了不同视角下其演进过程侧重点的深化[15];(2)实证研究中,通过对具体的案例地进行研究测度,明晰乡村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厘清乡村韧性的逻辑框架,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分析其韧性水平现状及空间分异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路径[1,15-16];(3)在理论基础的指引下,评价指标体系则多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子系统出发,构建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和政策维度等准则层以及若干指标层[4,16],或单一地进行乡村经济韧性评价[1,17-18],随着对韧性系统研究的深化,对于韧性评价的指标选取也经历着从单一到综合的转变。(4)在提升乡村韧性的具体路径方面,主要集中在加强社会基层治理[19-20]、发展乡村经济、打造多元经济业态[21-22]、城乡融合发展[23]、充分调动乡村地域利益主体的积极性[24-25]以及加强乡村韧性规划研究[15,26]等方面。

纵观既有研究,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乡村韧性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对于乡村韧性的测度主要是要通过遴选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定量测度,且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较少对乡村韧性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县域作为与广大乡村地区联系最为密切的单元,是帮助乡村地区分析风险、识别危机的先验石。鉴于此,以安徽省61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结合现有研究,分别从生态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文化韧性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分析,运用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并借助ArcGIS软件将评价结果可视化表达,探析不同维度下的乡村韧性空间分异特征;其次,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乡村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安徽省乡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之处,更好地提出安徽省的乡村发展和建设响应举措,丰富乡村韧性的研究视角。

1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安徽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华东地区,全省总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得天独厚的水热组合条件使得安徽省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区域内地形类型多样,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大致为南高北低;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水域为主,县域内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皖南古徽州地区,是我国传统村落保存最完整、数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7];考虑到行政区划调整和相关数据缺乏的现实情况,义安区未纳入本次研究范围之中,最终得到61个县域评价单元。

图1 研究区位图

1.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包括遥感影像数据、DEM高程数据、坡度数据、粮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其中:(1)遥感影像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Landsat-8/OLI卫星下载;(2)研究区DEM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海拔数据由DEM高程数据提取得到;(3)粮食数据主要为农作物播种面积、农药化肥使用强度,主要来源于相关县市的统计年鉴以及安徽农村统计年鉴;(4)水资源、空气质量数据来源于相应地市的水资源公报及生态环境公报;(5)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安徽经济年鉴》以及各地级市2021年的统计年鉴和各县(市)相应年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缺失的采用相邻年份补齐。由于各指标的单位较为混乱,选用极差标准化进行归一化处理,其次运用熵值法计算乡村韧性各个具体指标的权重;其中,数据标准化的过程如下。

当指标为正向效应指标时:

当指标为负向效应指标时:

式中:Zij为第j个评价单元第i项指标标准化后的结果;Xij为第j个评价单元第i项指标的现有值。

1.3 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乡村地域系统既包括自然资源禀赋、空间区位等物质性要素,也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联系、价值观与文化等非物质性要素。物质性要素与非物质性要素相互融合构成了乡村韧性的基础。梳理国内外有关乡村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发现评价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特点,综合现有研究,在选取相关指标之后,对选取指标进行共线性分析,剔除VIF值高于7.5的影响因子,最终构建乡村韧性评价的4项准则层和17项指标层。各维度的要素之间交互反馈,共同作用于乡村韧性。其中,生态韧性维度选取反映生态环境、生态安全和生态底线的指标,主要选取海拔、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等进行衡量;社会韧性维度从社会稳定、社会安全和社会和谐等维度出发,主要包括人均用电量、乡村人口从业率、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等;经济韧性维度主要考虑经济联系、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等相关要素,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人均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等指标进行测度;文化韧性以文化服务、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出发点,鉴于文化维度的指标各县市统计不一,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可选用的指标较少,因而选取维度主要包括乡镇文化站数量、乡村教育发展度、科教文传支出占比等指标。

表1 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2 安徽省各县域乡村韧性评价结果分析

依据标准化与熵值法确定权重后的最终结果,分别计算2020年各县市的生态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和文化韧性值。利用ArcGIS10.8将各县市的韧性评价值与同矢量格式的评价单元进行空间链接;采用自然断点法,依据韧性值划分为低韧性、较低韧性、中等韧性、较高韧性、高韧性五个等级,将安徽省2020年各县及县级市的各个维度评价值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2020年安徽省县域乡村韧性水平影响因素回归系数分布

(1)生态韧性。安徽省各县区生态韧性水平为0.035~0.313,总体上“南高北低、局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图2a)。分县市来看,生态韧性值高的地区主要分布皖南片区,包括石台、绩溪、祁门和歙县等地区。皖南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较高,全年空气优良率高。例如,石台县2020年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为355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3%,其生态韧性值为0.241,在全省县及县级市生态韧性中排第4位。维护生态安全、守住生态底线是保护生态空间的必由之路,生态韧性主要通过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来体现,其中包括自然资源、山水格局、空间格局等要素。皖南、皖西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拥有黄山、九华山和天柱山等山脉。生态韧性中等水平的地区主要分布安徽中部及东部地区,如肥西、全椒、明光市等地;这些地区之所以生态韧性水平相对高值区较低,是因为其经济发展较快,建设用地侵占生态空间,导致自然空间减少。生态韧性值低的区域包括太和、界首、临泉县等地。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工业发展、自然资源的开采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冬春季节空气状况较差;例如,太和县生态韧性评价值为0.040,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6.2%,低于全省的平均值82.9%。

(2)社会韧性。安徽省各县区社会韧性评价值为0.022~0.137,社会韧性总体上呈现出自西北-东南一线向两侧减弱的分布特征(图2b)。分县市来看,社会韧性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安徽省中部片区,包括肥东、肥西和巢湖等地;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区位条件优越,居于安徽省中心地带,靠近合肥市中心城区,受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相较于区域其他县市而言较为显著。例如,巢湖市2020年乡村从业人员数为35.92万人,乡村人口从业率高达59.74%,这主要得益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较好,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社会韧性中等水平县市主要分布于涡阳、阜南和蒙城县等地,相较于社会韧性高值区,这些区域地处安徽省西北部,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社会韧性的低值区集中分布在安徽省西南片区,且呈团块状分布,包括太湖、岳西、金寨县等地,这些地方相较于其他县市而言,由于海拔相对较低,以山地地形为主,交通通达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社会经济发展较慢,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如石台县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 512元,低于安徽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值,而收入水平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加之其他社会维度指标的综合影响,导致低值分布区社会韧性水平较低。

图2 安徽省各维度乡村韧性值评价

(3)经济韧性。安徽省各县区经济韧性水平为0.038~0.221,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图2c),经济韧性高值区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分县市来看,经济韧性的高值区处于与江苏省相邻接的区域,包括天长、当涂、湾沚区等地,受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吸引和带动作用较为明显;例如,当涂县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37万元,经济韧性评价值为0.173,居全省第四。经济韧性中等水平的县市包括巢湖、明光、定远等县,这些县市空间位置上邻近合肥市中心城区或是与外省相邻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韧性的低值区集中分布在皖西片区,包括砀山、临泉、霍邱和岳西县等地区;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因而人均总量较小,西南以山区为主,地形相对闭塞,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与外界的联系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显得较为不足;例如,临泉县2020年人均社会销售品总额为1.55万元,经济韧性评价值仅0.044。

(4)文化韧性。安徽省各县区文化韧性评价值介于0.01~0.18之间,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图2d);分县区来看,文化维度评价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安徽省西北片区,包括怀远、涡阳和阜南等地;这些县区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历史悠久,部分区域甚至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地方财政对于文化事业、教育等的支出较大,例如2020年怀远县科教文传支出在地区财政总支出27.5%,体现当地自上而下整个社会对于文化的重视;文化韧性中等水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中部和东北部县市地区,包括定远、肥东、泗县等地,例如肥东县文化韧性评价值为0.067,略高于全省各县区文化韧性评价值0.065;文化韧性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皖南地区,包括旌德、青阳、黟县等地区;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人口较少,普通中小学数以及中小学生在校生数相对而言较少,例如黟县,2020年普通中小学仅14个,普通中小学在校生为5424人,文化韧性评价值为0.011,均远低于全省各县市的平均值。

(5)综合韧性。安徽省各县区综合韧性评价值介于0.19~0.52之间,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东南、中部地区水平高、西部地区韧性水平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图2e);分县区来看,综合韧性评价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安徽省东南片区,包括祁门、休宁和黟县等地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优美,加之历史遗迹众多,传统村落集中成片,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政府政策支持,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肥东、肥西由于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综合韧性水平较之其他区域也较高;综合韧性次之的区域,如太和、涡阳、蒙城等区县,由于地处安徽省西部地区,缺乏与经济发达区域的联系,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相较于其他高值区也存在一定差距;综合韧性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西南地区,包括太湖、望江、宿松县等地;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海拔相对较高,路网密度较之省内其他区域而言较为稀疏,交通可达性不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乡村韧性影响因素分析

地理加权回归是一种空间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理学及涉及空间模式分析的相关学科。GWR通过建立空间范围内每个点处的局部回归方程,来探讨研究对象在某一尺度下的空间变化及相关驱动因素,并可用于对未来结果的预测。由于考虑到了空间对象的局部效应,因此其优势是具有更高的准确性;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对乡村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安徽省2020年61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以乡村韧性综合测度值为因变量,基于自然环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选用造林状况(X1)、人均固定电话拥有户数占比(X2)、医疗卫生机构数(X3)、人均粮食产量(X4)、村委会数量(X5)、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X6)、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X7)、乡村户数(X8)、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X9)、人均公共预算支出(X10)、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X11)、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X12)、人均金融贷款余额(X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X14)、人均进出口总额(X15)、人均建筑业企业总值(X16)、人均工业企业资产总值(X17)、普通中小学生师比(X18)等18个指标作为影响因素备选变量。

表2 OLS回归结果统计

续表2

通过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模型显著性影响因素筛选,选取P值小于0.05的变量,即医疗卫生机构数(X3)、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X6)、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X7)和人均金融贷款余额(X13);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这四个影响变量进行空间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系数波动大,每个因素在不同韧性分区中的影响效应呈现不均衡的特征,表明安徽省不同区县乡村韧性的影响效应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医疗卫生机构数和人均金融贷款余额与安徽省县域乡村韧性测度水平呈现出正向关联,即影响因素数值越大,乡村韧性水平越高。医疗卫生机构系数呈现出自北向南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乡村综合韧性值中低水平地区受其影响较大;人均金融贷款余额系数的绝对值则呈现出自北向南递增的地域分布规律,乡村综合韧性值中高水平地区受其影响较大;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系数和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系数与安徽省县域乡村韧性测度水平呈现出负向关联,即影响因素数值越大,乡村综合韧性测度水平越低;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回归系数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自北向南递减的态势,乡村韧性中高水平受其影响较为显著;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乡村综合韧性低值区受其影响较大。

4 结语

(1)乡村聚落是一个主体多元化、要素多样化的复杂系统,既包含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代表的自然主体,也包含诸多人文要素,如民俗文化、社会关系网络、价值观念等,这两种要素相互交织,构成了乡村地域系统演化与发展所需的资本与动能;乡村韧性表征为在应对来自内外部扰动时能抵御和减缓冲击,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本交织形成的综合有效的应对机制,表现为生态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和文化韧性的集合,进而使乡村地域系统向更好的状态转变。

(2)安徽省各县域内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质量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各异,各维度乡村韧性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其中,生态韧性水平总体上“南高北低、局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社会韧性水平总体上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一线向两侧减弱的分布特征,经济韧性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文化韧性维度空间分布特征则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安徽省县域乡村综合韧性水平整体不高,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安徽省中部及皖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低值区主要集聚分布在安徽省西南地区,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和限制,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社会联系较弱。

(3)乡村韧性是乡村地域系统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个显著影响因素中,医疗卫生机构系数和人均金融贷款余额系数与乡村韧性综合测度水平呈正向相关,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系数和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系数与乡村韧性综合测度水平呈负相关;在城乡二元分治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宏观社会背景下,科学认知乡村韧性,充分发挥乡村地域系统本身固有的资源禀赋,逐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灾害响应和恢复机制,进而实现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提升、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韧性安徽省生态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成长相册
“生态养生”娱晚年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