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朝至明清年代中国瓷器发展的考识
2022-08-19李林
李 林
(福建博物院,福州市,350001)
1 唐代瓷器
唐代是我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时期。在经过南北朝至隋代成就的基础上,唐代的瓷业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多种工艺的生产技术达到新的高度。不少地方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体系,多地都出现了唐代瓷窑遗址。在唐代瓷器中,其最具有代表性的实属青瓷。如(图1)“唐青瓷龙柄凤头壶”。此壶造型相当巧妙,在腹身堆贴两组主体纹饰,上面一组环绕壶腹堆贴六力士,力士身披轻纱,扬手举足作舞蹈状,力士足旁壶及禽鸟各一;下面一组堆贴六个宝相花与上面力士相对称,颈部及近底处刻莲瓣纹。壶盖塑造一个高冠,大眼、尖咀的凤头,与壶口恰相吻合。由口沿至底部连接着生动活泼的螭龙壶柄。它是唐代以前所未见过的样式,既吸收了波斯萨珊朝金银器的造型特色,又融合了中国的传统风格,极为别致。此物为唐代青瓷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体现了唐朝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图1 唐青瓷龙柄凤头壶
2 宋代瓷器
宋代是我国制瓷工业高速发展、繁荣昌盛的时期。宋代瓷器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其中除定窑为白瓷外,其它四窑均为青瓷。
2.1 汝窑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位于河南临汝,临汝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汝窑所烧青瓷胎为香灰色,釉呈淡雅的天青色,青中闪蓝,与其他窑系的青绿釉色不同,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明朗如珠,并开细碎的冰片纹,因此有“汝器釉泡如晨星”之称。由于汝窑所烧高档青瓷,专供宫廷选用,所以数量很少,流传至今不足百件,弥足珍贵。素来享有“汝窑为魁”之美誉。在汝窑瓷器当中,最具典型的器物应属如(图2)“汝窑天青釉弦纹樽”。此樽直口、圆筒腹、平底,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间三道。器物制作气韵高雅、庄重古朴,七道弦纹增加了三足樽庄重肃穆之感。下承以三足,外底部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胎体呈香灰色,细润坚硬,扣声如磬;釉面开细碎纹片,造型秀丽规整,典雅静谧。
图2 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2.2 官窑
官窑是北宋朝廷在开封附近设置的窑场,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窑址至今尚未发现。留下来的器物也很少,传世品有瓶、碗、洗等。官窑青瓷胎为紫黑色,釉多粉青,釉汁莹亮,全身布满纵横交错的纹片。器物口沿由于上釉时釉汁下流,釉层较薄,釉下黑色胎骨透过半透明的玻璃青釉,呈现紫色;底足部分不上釉,露出黑色胎骨,形成著名的“紫口铁足”。在官窑瓷器当中,如(图3)“官窑青釉弦纹瓶”。该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圈足的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供穿带。釉面片纹粼粼,纵横交错,愈显高洁古雅,给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质感,是宋代官窑瓷器之典范。
图3 宋官窑青釉弦纹瓶
2.3 哥窑
哥窑是存世瓷器中谜团最多的一个。南宋时期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通身布满裂纹,纹片大小相间为特色,因此被称为“哥窑”。哥窑釉色较淡,大片呈深黑色,小片呈褐黄色,深浅两色的纹片交织在一起,形成典雅美观的“金丝铁线”纹;并有“紫口铁足”的特点。在宋代哥窑当中最有特色的如(图4)“哥窑青釉鱼耳炉”。此炉“S”形轮廓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两侧对称鱼形耳造型古朴典雅,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纹片,使釉面富于韵律美。此物通体开冰裂纹,“金丝铁线”特征明显,亦属于典型的传世哥窑器物,特别珍贵。
图4 宋哥窑青釉鱼耳炉
2.4 钧窑
钧窑在今河南禹县,最著名的窑场在禹县八卦洞。钧窑的基本釉色是天青色中带有紫红斑,其紫红斑块是有意用铜红釉点染而成的,色彩绚丽美观,宛如天边彩霞。另外,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折线,也是钧釉的重要特征。在众多的钧釉中,如(图5)“玫瑰紫釉鼓钉三足盆托”。花盆托敛口、浅孤腹、平底,底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近底处和外壁口沿下各环一周鼓钉纹,下面一周十六枚鼓钉,上面一周十九枚鼓钉,外底刻有数目字“二”,表明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此物应在同套器物中尺寸属第二大者。内施天蓝色色釉,并分布着几道明显的“蚯蚓走泥纹”,外壁釉色泛蓝、绚丽夺目,给人以自然生动美感,算是钧窑的一绝。
图5 玫瑰紫釉鼓钉三足盆托
2.5 定窑
在五大名窑中定窑主要生产白瓷,这是与其他四大窑生产是青瓷之区别。定窑白瓷胎质坚细洁白,胎壁薄,造型稳定,釉质莹润。定窑以具有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其装饰技法以印花、刻花和划花为主,使白瓷装饰的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的精品还口沿等处用金、银包馕;或用金彩描绘花纹,精美绝伦,独具一格。在白瓷中,如(图6)“定窑划花八棱大盌”。此物实属目前拍卖榜之首。八瓣花式盌胎质细腻,器型丰腴端庄,孤壁深腹,宽口内倾,下腹斜收。盌内刻牡丹线条,流丽生动,刀法利落。内壁八瓣均刻划折枝莲纹,花儿委婉,器面莹亮柔润,色呈牙白悦目脱俗,是难得的一件定窑珍品。
图6 定窑划花八棱大盌
3 元代瓷器
元代是瓷器发展的转折点。在所有元代瓷器中,其中最著名、最珍贵的也就是青花瓷器。景德镇的崛起,烧制成功的新品种瓷器、青花成为后来明清的主要瓷器品种,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元青花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由此可提高烧成温度,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故能制作高大之器。在元青花当中,最有名的青花瓷是,如(图7)元“鬼谷子下山”。这只大罐“鬼谷子下山”图案是鬼谷子坐在一虎一豹所拉的车上下山。画中讲述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位军事奇才王翊,号称“鬼谷子”。在一次燕国与齐国的交战中,他的徒弟孙膑被燕国俘虏,王翊下山救徒弟的故事。该器物为传世青花瓷中的绝品。
图7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
4 明代瓷器
明代是青花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永乐的甜白、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代表了明代官窑瓷器的最高成就。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郑和下西洋时从伊斯兰地区带回“苏麻离青”料,这种进口料在永乐、宣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视为后人无法模仿的永宣青花瓷的精华。以下将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年间最有代表性的瓷器与大家探讨一番。
4.1 永乐瓷器
永乐窑为明成祖在位时的官窑,其鲜红釉、甜白瓷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的地位。永乐瓷器的造型以优美俊秀、厚薄适度、仪态万方为突出特点,典型器物如(图8)“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杯撇口,丰底、圈足,杯小而胎厚,有凝重感,故名“压手杯”。杯外口沿饰一周朵花,腹部饰缠枝莲纹,足墙饰卷枝纹,内口沿青花双线,杯心为五瓣葵花,花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款外以青花双圈,花外饰以单圈,是明代永乐瓷器之精品。
图8 明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4.2 宣德瓷器
明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颇负盛名。用料仍以“苏麻离青”料。其宣德年间最有特色的如(图9)“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瓶口小,短颈、丰肩、圈足。肩部饰莲瓣纹,瓶身饰缠枝牡丹、菊花,近底处饰莲瓣纹。底部青花横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此瓶器型高大规整,胎体厚重,青花纹饰色泽浓艳,画意舒畅生动,乃宣德青花之绝品。
图9 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
4.3 成化瓷器
斗彩创烧于明代成化,其所有的瓷胎是精细白瓷,瓷中白微闪牙黄,白釉肥厚。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经低温二次烧成,形成釉上釉下彩绘相互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关键青花以斗彩为主色。在成化年间,以天字罐、葡萄杯和鸡缸杯最为出名,身价显赫。如(图10)“成化斗彩鸡缸杯”。其杯造型别致,外壁绘大小鸡衬以湖石、兰草与幽兰,雄鸡引吭而立,雌鸡率雏鸡觅食嬉戏,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底足一周无釉,底心青花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为明代成化斗彩瓷器之典范。
图10 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瓶
5 清代瓷器
清代是中国制瓷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清三代,当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此时是发展瓷业的黄金期。
5.1 康熙时期瓷器
清代康熙时期青花瓷工艺水平极高,青花使用国产的浙江料,其特点是釉色纯净光艳,浓淡相间。五彩瓷器以康熙时期为最佳。如(图11)“五彩开光花卉夔龙纹撇口瓶”。此瓶因上半部缺失,虽是断颈重接的残器,找来一只同时代的小花觚去掉底部,套在下半部大花觚上,虽是一件“套口之作”(实际上这种瓶的样式在康熙朝是不存在的),器身九条不同色彩的螭龙上下舞动,环绕着不同形状的开光,绚丽多彩,密而不乱,是康熙朝最有代表性的瓷器之一。
图11 五彩开光花卉夔龙纹撇口瓶
5.2 雍正时期瓷器
雍正帝特别喜爱瓷器,因此该时期烧制的瓷器数量最多。制作工艺精湛,瓷器的品种、釉色具有时代的特征。尤其是举世闻名的珐琅彩,以胎质细洁、造型灵秀、绘画精妙,开创了中国彩绘瓷器之最。其中如(图12)“紫红地白梅珐琅彩小碗”。该碗口微撇,深腹、浅圈足,足内青花双方栏内署“雍正年制”四字楷书款。紫红色地上用珐琅彩绘白色梅花,黑色树干,器物小巧,色彩鲜明,绘画技艺之高超,是雍正年间珐琅彩瓷之佳作。
图12 紫红地白梅珐琅彩小碗
5.3 乾隆时期瓷器
乾隆在位60年,其青花瓷在烧制艺术方面非主流,但在工艺技术上位居清代之首。这一时期粉彩在彩瓷领域当中取代了五彩的地位。粉彩利用粉润柔和的质感,层次分明的色泽,把各种图案的色调都准确细致的加以表现。如(图13)“绿地粉彩花卉纹诗句大瓶”。该物件撇口,长颈、溜肩、圆腹、腹下渐收、圈足,口沿及足际处各绘红彩一周,颈及足墙均以绿彩为地,粉彩绘花卉纹式,腹部呈莲瓣形,四面粉彩绘四季花卉,间以墨彩书四体乾隆御题诗,一诗一画,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此瓶造型硕大,制作规整,通体彩绘精细,图文并茂,融诗、书、画、印为一体,是乾隆时期粉彩中的佼佼者。
图13 绿地粉彩花卉纹诗句大瓶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发展史。从唐朝至清经过上千年的鼎盛发展,瓷器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创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去细细探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