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窑瓷器历史与赏析

2013-08-19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1

戏剧之家 2013年9期
关键词:邢窑泪痕定窑

王 颖,王 刚(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

定窑始创于唐朝,经历五代的历练,于北宋时达到鼎盛,元代虽有少量生产,但最终终于元代,是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定窑虽然是民间窑口,但在北宋中后期由于其精良的做工,独特的秀美纹饰为北宋皇室选中,特定制了大批宫廷专用瓷器。因此明清时期的收藏家学者大多推崇宋代定窑,与官窑、哥窑、汝窑和钧窑并列为宋代五大名窑,由此可见定窑瓷器的历史盛名。

定窑位于现河北省曲阳县涧滋村、燕山村一带。宋代属定州境内,故名“定窑”。定窑的遗址最早于解放前1934年北平大学叶麟趾教授发现。1941年日本陶瓷专家小山富士夫在叶麟趾教授的研究基础上对涧磁村进行调查,证明涧磁村就是历史上宋定窑白瓷的主要产地。解放后五六十年代故宫博物院与河北省文物局曾对遗址进行过小规模的研究性发掘,后于1985年,在五六十年代的开发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在研究中发现了窑炉、料场、水井、沟、灶、灰坑等遗迹,出土瓷片达30多万片。由于其在陶瓷历史上重要地位,文物保存的完整等于1986年被评为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定窑发展简史

(一)产生背景(唐高祖至唐代组,公元618-779)

在北方初唐墓中,常常出土一种平底、器内底心有三个支架痕迹的碗,推断应该是用三岔形支钉烧法烧成的。而三岔形支钉烧法据考证为定窑早期生产工艺,但此时期的定窑产品较为粗糙且釉色烧制前需加装白色化妆土导致烧制的釉色不稳定,特别是青色不稳定容易出现黄绿和褐色釉,因此并不为当时所重视。

(二)发展积淀(晚唐至五代,公元780-960年)

晚唐至五代在中国陶瓷史上处于青瓷向白瓷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国陶瓷史上,白瓷的发展要晚于青瓷。白瓷虽然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但是釉和胎都比较粗糙,不足以形成影响。但到了唐代,白瓷逐渐兴盛起来,著名的邢窑白瓷以其“类雪、类银”与越窑青瓷的“如冰似玉”并驾齐驱被学者称为“南青北白”。邢窑的历史地位中,唐代的《国史补》中写道:内丘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由此可见白瓷产品已经广为百姓和贵族所喜爱。定窑正是在此广泛的市场需求中产生兴旺起来,但唐朝时期的定窑始终存在于邢窑的影响之下。唐朝的定窑可以说是依照邢窑的款式生产工艺,利用定窑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丰富自然资源下产生的白瓷品系。

考古学发现唐后期和五代时期发掘出的定窑和邢窑的同时期作品中,其型其质其神,从胎到釉到底足、口甚至器形样式都相当的接近,此阶段的定窑可以看成为邢窑的一个分支和仿制。五代中后期随着邢窑的衰落,定窑逐渐兴起,继承了邢窑的艺术特点传承发展,逐渐出现了在细和白两个方面超越邢窑的精美瓷器。此时期的定窑不采用传统的施化妆土,其产品随着工艺的改进胎和釉的之地均趋于精、白、薄。五代时期定窑的进步可以看为定窑的第一次大发展,并逐渐摆脱了邢窑的影响,成为一个鲜明的独立瓷器分支。

(三)兴盛时期(北宋至金哀宗,公元960-1234年)

北宋初期,定窑的烧制工艺随着自然条件(燃料、水源)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变化,此阶段主要采用漏斗状匣钵一匣一器的烧制方式,器形更为精致精美。由于对定窑的需求不断提升,定窑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烧窑的木材缺乏,在此背景下定窑采用烧煤的方式代替木材短缺,这一开创性创举导致了定窑瓷器釉色从白中闪青变白中泛黄。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具备了“独特风格”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此为定窑兴盛的重要创新。

北宋后期由于定窑的优秀品质,更是被北宋皇室选为宫廷用瓷器,定窑为了适应庞大的社会需求,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开发出了“支圈窑具覆烧”的烧制方式解决了产量问题。这是定窑兴盛的第二个重要创新,并对中国的陶瓷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衰败时期(金哀宗至元代,公元1234-1368)

由于长期的战乱和其他窑口的发展,定窑逐渐走向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的路线。而到了元代开发出的更注重数量的“砂圈迭烧法”最终失去了定窑的质地和装饰,失去了定窑的艺术价值,而定窑也逐渐从中国陶瓷史中消逝。

二、定窑瓷器艺术特点与赏析

(一)器形

定窑瓷器品种类型繁多,含盖盘、碗、灯、炉、盒、瓶、枕、乐器等,几乎包含所有类型。从遗址和现存文物来看,盘和碗的数量最多,能占80%以上。其中存在一些口径近30厘米的大碗,这种大器形碗在其他窑中较为少见。瓶、壶、乐器均有出土,但存世量较少,极为稀有。

(二)釉和“泪痕”

釉色,定窑瓷器多为白色釉,且上文提到的由烧柴改为烧煤工艺的进步使得定窑瓷器多了白中带闪黄“粉定”的艺术特点,定窑瓷器也存在少量的酱釉、褐釉、黑釉、绿釉等品种,在定窑瓷器中并非主流,所占比例稀少,并不是定窑艺术的代表,但由于其稀缺,完整的传世品更是稀少。这些特色定窑更是具有收藏价值。

“泪痕”是定窑的艺术特点和魅力,指瓷的釉面的流釉特点,定窑瓷器的流釉往往呈现条状,貌似垂泪,所谓被学者雅称“泪痕”,目前认为流釉“泪痕”仅存于北宋定窑瓷器,前期的唐五代和后期的金时期定窑均无此特点,而此时期的定窑正是顶峰时期,更为定窑瓷器的鉴定和赏析提供了基础。“泪痕”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不是说有“泪痕”便是真物,无“泪痕”便是假。实际上“泪痕”是定窑始终试图克服在烧制过程中的一个技术问题,并非刻意而为。在后期克服这一技术问题后便无此特点。

(三)装饰

定窑的瓷器装饰具有其历史特点,一般具有画花、刻花、剔花、金彩、印花等几种艺术方式。其印花刻花艺术具有明显的北宋风格,这与定窑兴盛于北宋相符合。定窑的刻花多见飞禽走兽花卉等,而人物纹较少见。

北宋诸窑口中,定窑刻花和画花中最有特点的是存在大量龙纹,而北宋其他窑口中较为少见,这明显与北宋后期定窑被选为宫廷用器有关。

[1]李辉柄,毕南海.论定窑烧瓷工艺的发展与历史分期[J].北京:考古,1987,12(1):13-16.

[2]吕成龙.故宫博物院藏邢窑定窑瓷器选介[J].石家庄:文物春秋,1997,10(1):78-80.

猜你喜欢

邢窑泪痕定窑
邢窑及烧制技艺的发展研究
“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中课程建设的探索
宠物泪痕消湿巾
基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研究
定窑剔花技艺浅析
己亥清明祭
唐代定窑“装饰纹”探秘
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