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明代瓷器装饰图案中的人文印象

2022-08-19侯晓华

陶瓷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王羲之道教陶瓷

侯晓华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403)

0 引言

中国明朝(1368-1644)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由于经济逐渐恢复,国内外贸易市场不断扩大,明代中叶以后,景德镇窑业发展变化突出,是明代陶瓷生产飞速发展的缩影[1]。装饰艺术、绘画、书法、陶瓷等人文艺术领域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此社会和艺术背景下,明朝的陶瓷生产继宋朝后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的盛世。不仅有为宫廷生产贡瓷的官窑或御窑,更是兴起大量民窑,用于满足其他社会阶层的需要。陶瓷作品数量和质量较元朝有极大提高。明代之前的陶瓷装饰的题材还是以简单的图案描摹为主,也会偶然出现关于人物故事场景的题材进行装饰。但是表现手法简单,以单线平涂为主,明代广泛吸收文人画、版画、丝织的艺术表现形式,把陶瓷审美提高到新的高度[2]。

以瓷为载体,文学艺术作品、民间故事传说、名人轶事各种故事场景、人物等纷纷成为明代陶瓷装饰主题。装饰图案不仅是观众欣赏陶瓷艺术作品最为直观的角度,也是后世人们发现隐藏在图案背后的社会历史生活图景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明代瓷器精品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图案装饰所反展现的明代社会人文特征。文章将从图案中的传说故事、宗教哲学故事以及市井生活等三个方面来阐述明代瓷器装饰图案中的社会人文图景。

1 装饰图案中的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故事是陶瓷图案装饰中的常用题材。传说故事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永恒话题之一。陶瓷作品既有供日常生活使用的日用瓷,也有为陈设或装饰而用的艺术瓷。艺术瓷,不仅要求器型美观、釉色夺目,其装饰图案的观赏性和人文内涵也十分重要。艺术家们往往结合器物的形状或功用而赋予其恰当的装饰图案,增加作品的艺术性、观赏性,从而提高陶瓷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民间传说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贴近生活是民间传说故事的最典型特征之一。它通常来自生活本身,但又并不局限于真实生活,其情节和内容通常在人们认为真实和合理的范围之内。民间传说故事主要包括神仙传说故事、名人传说故事等。传说故事登上陶瓷艺术作品,不仅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更是传递中国传统文化。透过瓷器上的装饰图案,观众不仅能更加深入、准确欣赏作品内涵,同时也能了解其反映的时代人文特征。因此,陶瓷作品装饰图案中的民间传说故事是后世人们了解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好文本。

陶瓷装饰图案中常见民间传说故事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神仙传说故事、名人传说故事和普通百姓奇遇故事等。故事亦或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亦或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1.1 司马相如奋题桥志

图1青釉罐胎体厚重,器型大气、美观,釉色青翠莹润,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瓷精品。青瓷作品一般以釉色青翠、釉层肥厚莹润取胜,其纹饰图案往往简洁、大方。图案采取雕刻、划花等方式描绘。而此件青釉大罐不仅釉色青翠欲滴,其釉下图案装饰也大有文章。大罐采用釉下雕刻手法讲述了两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故事:吕洞宾酒醉岳阳楼和司马相如奋题桥志的故事。卵圆形罐腹上有四个装饰区间。从局部细节图可以看到最左侧区间描绘吕洞宾的故事,最右侧区间讲述司马相如的故事。图中罐腹左侧画面描绘一位脚踏祥云、背负宝剑的仙人正看向一个楼阁,此楼阁即为著名的岳阳楼。楼阁中一位小厮模样的男子似乎正与吕洞宾说活。小厮身后摆放一只酒壶,他伸出一只手似乎挽留吕洞宾到酒楼喝酒。关于吕洞宾酒醉岳阳楼的故事,民间有着多个版本。故事大致是吕洞宾三次来到岳阳楼度化柳树精和梅花精成仙。话说岳阳楼下有一棵柳树已成精,而杜康庙前有一株梅花也成精。吕洞宾牵线搭桥使得二人结为夫妇,后二人双双跟随吕洞宾入道成仙。

罐腹右侧装饰区间讲述汉代文学家、政治家司马相如成功逆袭,加官晋爵,成就夫荣妻贵之宏愿的故事。图1罐腹右侧区间描绘一男一女两个人物,男子拿着一支笔正在一个桥头横幅上题字,“升仙”二字清晰可见。男子一旁则是一位窈窕淑女,女子手中捧着一个砚台。此二人便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相如题桥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话说司马相如首次入京城,没有受到汉武帝重用,因此潦倒而归。而当时钢铁大王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刚刚失去丈夫,因相如的一段琴声而对其倾慕不已。后来二人私奔结为佳偶。相如发奋读书,后来受到汉武帝恩宠,并奉旨开通蜀道。于是便有了相如驾乘驷马高车进成都的故事。在距离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司马相如在初入长安时便在桥上题字:“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3]司马相如终于完成逆袭,实现自己当初的愿望,并且赢得美人归,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传奇故事。此青釉大罐装饰图案讲述的两个传说故事不仅增加了大罐人文内涵,更是与大罐厚重的器型相得益彰,成就一件传世青瓷精品。

图1 青釉罐

1.2 王羲之爱鹅

名人传说故事是陶瓷图案装饰另一常用题材。图2盒身以五彩绘制一幅花园场景图案。场景中有两个人物。其中一个仆人模样的男子手中抱着一只黄色禽鸟,另一个儒生模样的人物则身着红色外袍,蓝色内袍,立于桌前,桌上有一瓶一盒,瓶内插有两根孔雀羽毛,场景中还有竹子及太湖石以及来回飞舞的蝴蝶。两人物相对而立,似乎在说话。此画面讲述的便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爱鹅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一个孤老太太养了一只极善鸣叫的鹅。王羲之听说之后便派人去买,老太太不卖。于是,王羲之就邀了朋友一起前去观赏。老妪听说王羲之要来,杀了鹅准备款待这位大书法家。可是,当王羲之一到,见鹅已死,心中十分可惜,为此叹息了一整天。可见他爱鹅之心有多深。另外一个版本则讲到有个老道士,希望得到一本王羲之手书的《黄庭经》。但是老道深知王羲之乃名人,怎么会把手书的作品赠给自己这样的普通百姓。后来,道士得知王羲之爱鹅,于是便精心喂养了一群鹅,并且每天都到王羲之与友人散步的地方放养。王羲之终於“偶遇”这群白鹅,十分惊喜,便想要买下白鹅,道士说:“你只要给我写一篇《黄庭经》,我就将这些鹅悉数相赠。”王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欢喜异常。

图2 彩绘镀金六方盖盒

无论吕洞宾酒醉岳阳楼、司马相如与佳人终成眷属还是王羲之爱鹅的传说在明代陶瓷装饰图案中都呈现大众化的特点。这也体现明代瓷器装饰图案中明间传说故事的世俗化特征。

2 装饰图案中的宗教哲学故事

宗教题材是陶瓷装饰图案又一永恒主题。宗教哲学是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寄托,也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外化。明朝流行道教、佛教和儒家学说。其中道教的地位最为稳固。明朝社会对道教的追捧到了极高程度,或者说道教在明朝才真正盛行起来,成为普通百姓参与度最高的宗教。明代中叶特别是嘉靖皇帝对道教的信仰达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整个社会风气都沉浸在“炼丹丸”,“求长生”的迷信活动中,社会的许多活动和器物表现都被贴上了道教元素的标签[4]。这一时期,陶瓷图案装饰对道教神仙故事以及道教活动的描绘呈现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图案的主题性明确,故事性强,说教性明显。佛教自唐代引入中国后并在中国社会扎根。佛教所倡导的教义以及相关符号,如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可以断除各种烦恼的金刚杵图案、佛教圣人、象征纯洁的莲花等。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倡导仁义、忠孝和社会和睦。在传统儒家哲学中,多生子女-尤其儿子是完成组建家庭、传宗接代、合乎礼仪习俗的关键。儒教倡导的这一思想反映在瓷器创作上便是寓意吉祥的“百子图”,体现人们对多子、多财、多福的向往。

2.1 财富象征的刘海

道教奉行济世救人,为世人带来财富和好运。道教仙人活跃于陶瓷装饰图案中,如八仙过海、众仙祝寿、和合二仙等。仙人们或为长寿的象征、或为财富的化身、或为家庭和睦的标志。各种道教仙人、与道教教义相关的故事频繁出现在陶瓷艺术作品装饰图案中。这些图案不仅画面精美、栩栩如生,更是寓意深刻,达到传教布道的目的,也是道教教义世俗化的体现。道教中代表财富和成功的神仙刘海也常常出现在瓷器装饰图案中。民间流行刘海画像是披着长发,有短发覆在额上的一个道士,颇具道家仙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风骨。图3描绘一相貌年轻的仙人赤脚在梅树底下舞蹈,状极潇洒。他身配葫芦,腰带处缠有一串钱币。陪伴其身旁的蟾蜍背上也系有葫芦。画面极其生动而富有生气。这位仙人便是仁慈的道教仙人刘海。传说中,刘海用一串钱币作为诱饵,将他的三脚神蟾从井中引了出来。从此,蟾蜍便与刘海形影不离。刘海和金蟾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侍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刘海以一粒白珠子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一只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5]。

图3 青花盘

2.2 乐活人生的布袋和尚

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佛教便成为中国流行度最广的宗教。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众生皆能成佛。同时也警示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意思便是警戒人们不要做世间任何恶行,而对世间一切善行要积极努力去奉行,这样才能使得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此教义引导下,佛教信徒们信仰慈悲为怀,行善事,结善缘。佛教弥勒佛又称布袋和尚,是佛教圣人中极具代表性的形象。图4为一尊青釉人物雕塑。青瓷不仅受到中国人的青睐,甚至影响到了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对青瓷的推崇。其中一个原因便是青瓷那碧玉般的色泽和质地更符合中国人“崇玉”心理[6]。塑像人物即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弥勒佛。塑像中弥勒圆脸肥腮,大耳垂肩,眉角飞扬,笑眼眯缝,嘴大张若元宝,作开怀大笑状,着僧袍,培佛珠,袒胸露乳。塑像栩栩如生,塑造出弥勒“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形象。其世俗化的站立姿态亦蕴含了“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的佛门智慧。弥勒佛笑盈盈面容,眯成一条缝的眼睛和圆滚的肚子不仅象征着财富,更是笑对人生的佛门智慧。

图4 青瓷塑像

2.3 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多子多孙观念的产生,一方面因为在宗族社会中,子孙的多寡是家族兴衰的象征,男子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多子多孙更利于家庭的发展与宗族的壮大;另一方面多子多福的子嗣观念也是受祖先崇拜观念的影响,子嗣绵延才能侍奉祖先,反过来祖先才能更好地庇佑子孙,因而多子就会多福。《庄子·天地》中写道:“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即人们的普遍愿望便是长寿、富足、子孙众多。”《论语·子路》中记载,孔子到卫国去,子路为孔子执辔,孔子看到卫国人口众多,便发出了“庶矣哉”的感叹。在孔子的治国理想中,庶、富、教是依次发展的三个阶段。孔子认为在众多人口的基础上,使人民富足,然后施以教化,国家才能富强。可见儒家文化推崇多子多孙的理念。多子多福的思想在明代十分盛行。人们认为多子多孙对于向祖先和家庭尽责、传宗接代而言至关重要,举行各种仪式和典礼时也不可或缺。这一思想反映在陶瓷艺术上便是“百子图”的流行。“百子图”是多子多福思想世俗化的体现。

图5瓷盒中四面均绘人物图案。侧面之一绘有一位男子,坐于方凳之上,右手持桂枝,头顶是松树绵延伸展的枝条。旁边侍立着三名女子,手捧墨锭、砚台等文房用品。三个男孩在旁玩耍,两个手持风车,一个手拿鞭子。侧面之二绘一对夫妇、两个孩童以及两名仆人。侧面之三绘两位坐于方台之上的人物,其中一人手持扇子,周围数人正向他们走来,包括一名背负幼儿的仆人、三个男孩以及另一名抱着琴的仆人。最后一个侧面绘有数人组成的队列,包括一名孩童、一名手持瓶的仆人以及一个骑着竹马的孩童。四个侧面所绘图案的核心主题便是“百子图”,表现的正是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景。

图5 方形瓷盒

无论代表财富和好运的道教神仙刘海,象征佛门智慧的布袋和尚,还是展现多子多福儒家思想的“百子图”都表现出明代瓷器装饰图案中宗教教义的通俗化。

3 装饰图案中的市井生活

3.1 文人雅士休闲活动

明朝由于政局稳定,装饰艺术及文学作品中对休闲活动描述增多,反映出其在当时的重要性。大众不再倾向于艺术品拘谨的图案及光素无纹的器表[7]。因此,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成为图案装饰中常见主题。大约在1550年后,社会名流开始享受越发奢侈的宴会,去昂贵餐馆用餐之风在大城市中兴起。一同兴起的还有一些社会集体休闲活动,如划船、野餐、弹琴等。通常人们聚在一起,饮酒、进美食的同时吟诵诗歌、弹琴或下棋甚至赏月。明初时,人们着迷于到大自然中放松、游玩。白天文人们经常到山间远足、欣赏美景,与此同时,常常伴有吟诗作画、弹琴等活动。赏月是受文人们青睐、极具文化内涵的休闲活动。文人们赏月不单是凝望天空,还会诵念诗人们描写月色的诗句,并创作新的诗篇。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为陶瓷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丰富了瓷器装饰图案。

图6青花碗胎体厚重,造型别致。外壁装饰图案笔法细腻,画面逼真、自然。从碗的正视图可以看见船篷下有三人,其中两人坐于矮桌旁,桌上有酒杯,另一人正拿着酒杯向他们靠近。船尾处立有一艄公和一妇人,正在驾驶船只。这幅图表现的是聪慧而富有才气的北宋文学家苏轼,也称苏东坡。画面展现的故事应该发生在1082年夏天。当时苏东坡被贬到湖北黄州,图案描绘的是在黄州附近苏轼与友人在赤壁游玩的舟上行乐图。或许正是这样的生活使得苏东坡创作出著名的《赤壁赋》。“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

图6 青花碗

3.2 士大夫娱乐生活

士大夫阶层是明朝社会重要的社会阶层。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明朝社会士大夫阶层娱乐、休闲生活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

图7青花罐装饰图案呈现明朝社会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图中青花罐罐腹装饰图案线条清晰、细腻,整个画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座楼阁里有三位男子,中间一位是一位士大夫,另外两位为侍者模样。一位侍者右手正指向窗外,而士大夫则顺着侍者手指向的方向望去。另一个侍者捧着玉壶春酒瓶。还有一人候在楼下半掩的前门口。楼阁外,三位带着仆人的访客正骑马而来,后面跟着一众仆人。

图7 青花罐

无论苏轼的划舟行乐图,还是士大夫阶层闲适的生活,都生动展现明代社会大众对文人休闲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当时市井生活的鲜活场面,体现出明代陶瓷装饰图案的市井生活气息。

4 结语

陶瓷是人类重要文化遗产,至今仍然以鲜活的形态和浓厚的文化意味装点着现代人的生活。纹饰图案的发展伴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八宝纹、八吉祥本是充满浓厚道教、佛教色彩的符号,到明代已经演变成为世俗文化的吉祥图案[8]。图像从其诞生时起,就开始帮助我们祖先认识世界、美化生活、进而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功效。图像即装饰图案增加了陶瓷艺术作品的艺术生命,提高其艺术价值。明代瓷器装饰图案呈现题材广泛:或描绘传说故事场景或人物、或呈现宗教人物故事、或展现市井生活百态。广泛题材之下传递深刻寓意和倾向通俗化的特点。透过装饰图案中的传说故事和民间生活,陶瓷艺术作品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猜你喜欢

王羲之道教陶瓷
王羲之送字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王羲之 兰亭序》
陶瓷艺术作品
《王羲之 丧乱贴》
道家道教研究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书圣王羲之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