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背景下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8-18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邢 燕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1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2003年我国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把人力资源放在了重点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对职业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近几年我国提出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对职教发展更是提出了新的目标,这对加强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属于不同类型,但同等重要,职业教育的出现畅通了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使学生成长道路更宽广,是当前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类型,可以有效地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为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的就业提供了支撑,因此,发展与人才需求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成为新时代的需要。
2 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2.1 智慧物流市场规模递增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等信息科技技术的到来,我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在2016~2020年期间一直保持2位数以上高速增长状态,智慧物流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显著提升。智慧物流是指通过智能软硬件,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智能化操作,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在提高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的重要作用,还使整个服务过程快捷高效,为推进物流业降低运营成本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0年智慧物流市场规模达到5 710亿元,同比增长17.5%,智慧物流市场将持续扩大的同时对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高效一体的物流体系已成为当今物流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202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比2020年下降0.1%,物流运行成本总体平稳,但是相距发达国家,成本仍然较大。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体系智慧化程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智慧化、高效化、低成本化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传统物流业向智慧物流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持续加速推进,供给侧在广度及深度上继续改革深化,伴随人们对便捷美好生活的日益增长,传统物流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物流行业中,新技术没有得到普遍使用,大多运营工作借助人力,效率低下、出错率高,对于信息和资源的把控没有做到统一配置和利用。而现代智慧物流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赋予传统物流有了高水平高智能化的的逻辑思维、持续学习和分析计算决策能力,促使物流为生产、消费各个领域,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智能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管理运作过程中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数据分析能力,为物流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当前社会个性化的社会需求和高效率的生活方式迫切需要智慧物流的普及,推动着物流业向智慧物流的转型升级,智能化、自动化的物流行业更能顺应时代的发展。2021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335.2万亿元,同比增长9.2%,《“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指出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培育壮大现代流通企业。因此,顺应物流发展趋势,向现代智慧物流转型发展成为重点,这也对从业人才的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2.3 智慧物流领域人才紧缺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完善,超大规模内需潜能加速释放,需要现代流通更大范围联系生产和消费,物流业开始往智慧化领域发展,市场对物流相关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型,操作型智慧物流领域人才需求增加,导致本就供需不平衡的人才市场短缺问题变得更加日益突出。《“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到要顺应流通领域发展趋势,加快流通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提升流通从业人员就业能力。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统计显示,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员工平均每年以6.2%的速度增长,每年约新增180万人的物流岗位需求,而学校培养输出的物流人才却还不到需求的三分之一。智慧物流背景下的物流人才在掌握物流公司运营管理和日常操作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应需要学会与现代智慧物流有关的新技术,如信息系统优化设计、AR技术应用、智能机器人熟练操作和管理、无人仓库规划设计,还应具备协同发展、创新进取的运营思维、良好的协调组织沟通能力。
3 当前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化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经验还不充足,缺乏与当前社会需求相适应和与国际教学环境接轨的标准课程体系。首先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虽涵盖了物流供应链的各个流程,但实训课程和基础模块衔接度不够,导致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产生脱节;其次现有课程体系陈旧化,沿袭多于创新,面对物流行业新要求、新变化,不能及时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和行业标准,教学内容宽泛单一,缺少学生喜欢的创新型类课程;最后人才培养定位模糊,随着科技进步发展,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应用型智慧物流人才,而很多职业院校在物流理论课基础课时占据比例在80%左右,而学生需要的大数据分析计算、商务礼仪、思维方式、表达能力等课时严重不足,不利于培养特色强、应用性高的智慧物流人才。
3.2 实践培养环节有待加强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但是在大多数职业院校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操作平台,没有丰富的物流应用工作场景,学生目前接受更多的实践教学是观摩学习,简单的模拟操作,对于某些技术操作仅仅是了解操作过程,不能够从自身体验中找到问题和不足,因没有得到足够的实践锻炼机会,对于在进行管理决策同时要考虑的实际作业环境条件缺少理性的感性认知,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大难度。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中,理论教学课时占比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搭配比例不协调,导致职业教育学生针对性优势减弱,毕业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学生、家长、社会对高职学生认同度低,大大降低了职业院校学生在市场中核心竞争力和就业率。
3.3 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当前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慧物流正在推动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现代物流人才只有具备创新思维、积极健康的良好进取心态,才能快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以及运营模式的更新。当前学生社会阅历少,集体荣誉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经常出现,在走向社会中,专业知识的储备是工作的硬件,而较高的个人素质是生存发展的软件,只有软硬兼备才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然而当前职业教育中,更多关注的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职业精神、创新创造的工匠精神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健康生活和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缺少对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培养。
4 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机制
4.1 优化课程体系和师资配备
针对物流专业学生在顺应智慧物流趋势下的培养,必须优化学生的课程体系,在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前提下,不仅仅要体现现有的职业性和技术性,还要在培养方案、教学过程等方面更加凸显出应用性的差异化特征。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和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专业教学,构建以专业学习领域为基础的核心课程和技能拓展课程,如高等数学、物流学、电子商务等基础课程,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大数据分析,智能控制技术等顺应智慧物流趋势的技能拓展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着眼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提高学生数据分析及运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根据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学科规划、课程标准,将新时代的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最后,注重围绕强化学生技术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实训课程,重视实训室的建设与采购,组建由专职教师、企业技术能手组成的智慧物流实训教学团队,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定期开展课程研讨和讲座,加强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学习,发挥两者优势的同时实现共同育人,双向教学,助推区域产业经济增长。
4.2 产教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以信息化思维为先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师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类的创新创业比赛,老师积极参与指导,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达到证书开发、竞赛项目与社会需求和智慧物流趋势相适应。其次,学校以产教研融合、工学结合为出发点,与行业、企业在资源利用、运营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合作,鼓励老师申报产教结合的教学项目,从研究中教学,从研究中创新。最后,以智慧物流发展趋势为产业背景,对接新技术、新业态、新岗位,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质,技术能力为根本,培养专业性较强,定位清晰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4.3 厚植工匠精神,增强素质教育
应随时代发展,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素质的提高变得越来越重要,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知识储备丰富,技能优秀的工匠教师团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首先,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日常教学管理,强调教师所负有的职责和使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其次鼓励教师定期到行业企业加强技能学习,进入物流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学习职业技能和企业管理知识,提升教师提高物流技术技能水平和培养职业精神。最后,在教学场景中贯穿素质教育,把岗位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道德素质整合到课程的教学设计、内容和考核中,将创新思维、逻辑思考能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达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效果,助力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代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部门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